您好,请 登录注册

八廓南街16号

FANHALL ID: if01921
> 投票或上传图片(1)
> 浏览/分享相关视频(0)
评分: (不足5人暂不计算)
(共 0 人评价)
片名: 八廓南街16号
其它片名:
导演: 段锦川
片长: 分钟
年份: 1995年
类型: 纪录片
国别: 中国
语言: 藏语
格式:

影片概述 . . . . . .

记录了拉萨一个居民委员会中发生的事。八廓街是环绕拉萨大昭寺的一条街道,人们都认为八廓街是拉萨的中心。八廓南街16号是一个古老的院落,八廓街四个居委会之一的八廓居委会就在这个院子中办公。这个居委会以及在这里工作的人员是本片的主要角色。从治安管理到计划生育妇女儿童问题,从人口管理到商业摊点整治,从解决居民纠纷到文化扫盲,居委会的权利和事务是极其具体而且琐碎的。本片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不同的时事背景,通过居委会的工作细节展示出这个最基层的权力机构与居民们的关系。 绕着神秘气息的地方。西藏的中心是拉萨,拉萨的中心是八廓街。在这部纪录片中,如果你以为呼吸到一种浪漫诗意的,你可就错了。这是一部拒绝诗意的纪录片。这是一部谨严的理性的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一个居委会所在地,片子记录的就是这个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当你看完这部片子后,也许你已经忘记了你的浪漫期待,取而代之的是你对另一种东西的理解,那就是政治,以及政治与人的关系。听起来这有点"悬",但是放心,并没有你想象中的东西。

  对于八廓街的人们来说,政治就象空气,人就在其中,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存在。吸引编导的正是这种存在关系。政治本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大事,谁说不是呢?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片子有非常坚硬的质地。它并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人物,唯一的线索是编导隐藏其中的强烈的读解政治的欲望,就象一根看不见的橡皮筋,弹性很好,能把所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收拢在一起捆绑在一起,构成一个结实的形式。象一枚坚果,干透了,掉到地上会嘣得一响。

  这里的摄像是一个隐形的放大机,对细部有着特殊的爱好,它不断地把细部放大再放大,直到我们的镜头里出现的是整个细胞,--这已经是显微镜了。在显微镜里,镜头从生活中分离出一株一株的活细胞,再把这些细胞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就单个细胞来说,也许没有意义,但是排列组合起来,意义就显现出来了。这样一种隐秘的发现的快感,我相信是驱使摄象机工作的主要动机。在我的印象中,段锦川在对生活进行拆解分离时所表达出的由衷热爱,有时会使得那根总体控制的橡皮筋因为拉得太长而弹不回来。但是这里没有,目的贯穿在每一株细胞中,形成坚定而有力的结构,使它保持着坚果作为大自然造化之物的质地和纹路,甚至阳光和泥土的气息,很纯粹,没有任何化学加工的成分和气味。 但是,当这样一枚坚果在你眼前,你看见的却不再是大自然中静静躺着的坚果,而是一个喧哗和骚动的世界,它被关在坚果的里面,日日夜夜地歌唱。

  段锦川和他的同志们认同一个口号:纪录片就是操作。当观众上的共识已经达成,剩下的也确实就是操作了;这样就使得操作的问题凸显到了美学的层面上,保持镜头的零度情感方式,追求质朴的镜头感,把激情化为耐心而细腻的工作状态,形成一种无微不至的镜头关怀,避免单一的叙述廓度,以使读者达到多方读解的可能性。在这部纪录片中,对技术完美化的追求,特别是对声音的严格而繁复的处理,是操作主张的具体实现。值得一提的是在段锦川和他的同志之间发生的一个争议,关于片子中民警审女贼的一段,是片子中唯一一段双机拍摄,认为双机的出现破坏了质朴操作的原则。是否形成破坏暂且不论,然而这种对纯粹意义的追求,说明了他们业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美学原则。他们是中国纪录片创作中的理性派,也是无法陪忽略的一派。

导演阐述 . . . . . .

1994年拍“八廓”的时候,当时我很明确的一点,我不想把它仅仅看成一个西藏的居委会,它在中国很有普遍性。通过这个片子我想把基层的公共管理事务具象化,就是和具体的人直接发生关系;省、市、中央这样的级别就比较抽象。我之前我和张元拍了《广场》,那时找到一种方法,就是“直接电影”的方法。它的理念核心就是创作者就是旁观者,墙上的苍蝇一样,在那儿不动声色,尽可能的不干预拍摄对象。“直接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作者需要不同背景的观众参予,他们的反应不一样,这也是作者的乐趣,希望观众能动动脑子。这是这种拍法的长处,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可能太散了,让观众无所适从这和九十年代的争论有关,当时创作者和观众都认为纪录片是纯客观的,实际上不是,完全是主观的认识和表达。其实讨论的背景是,之前我们很难见到客观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某种需要做的,那么就退而求其次,要求客观。我们这一拨人,吕新雨说“新纪录运动”,我觉得“运动”有点大,不喜欢这个词,不过我越到后来越觉得她说得对:我们确实有共同点,最根本的就是真实,不讨论什么宏大的概念,关注的是普通的底层的个体,甚至事无巨细;以前都是英雄、劳模。有一种反动。从中国有影像资料以来,无论哪个年代,大部分片子都有这个问题。我们做《我们的土地》看了大量的资料片,有时候看了不停地笑。比如说农村合作社的,河北饶阳的五公村,1954年和1963年都有纪录片,1954年的片子叫“走上幸福大道”,60分钟,第二本(即第二个10分钟)开头第一个画面是黄昏,逆光,水塘,斜阳;第二幅画面,年轻少女在快乐地跳舞。解说是:“秋收的傍晚”———它念“pangwan”,“社员们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学习舞蹈”。累了一天,臭得要死,哪有胃口……还有《世界纪录电影史》里唯一提到的中国作品《红旗渠》,(上个世纪)70年代新影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的,技术拿到今天也算相当好。说的是河南林县要修一条渠到山西引漳河水。引片里有个细节,解说说,林县人有多么大胆,把几千斤的炸药同时放进一个炮眼,一崩就崩掉半座山,了不起!后来我们去采访时了解到,当时他们林县的人干活太急,想早点完工,确实把几千斤炸药放进了一个炮眼。刚放了几炮,旁边的房子就像经历了地震,牲口都跑了,羊被吓死了。于是指挥部决定,每个炮眼只准放40斤,实际在纠错。但是影片都没说。

获得奖项 . . . . . .

1997年获得法国蓬皮杜中心“真实电影节”的首奖,成为中国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片影展获首奖的第一部作品。被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

评论列表(0)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4444(创建者)

段锦川导演的其它影片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谁在关注这个片子 . . . . . .

你可能会喜欢的影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