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 Ⅱ
片名: | 归 Ⅱ |
---|---|
其它片名: | 归 Ⅱ/Go Home Ⅱ |
导演: | 范玲 |
编剧: | 范玲 |
制片人: | 范玲 |
摄影: | 范玲 |
美术: | 范玲 |
声音: | 范玲 |
剪辑: | 范玲 |
主演: | 李宜修 王蕾 |
片长: | 111分钟 |
年份: | 2008年 |
类型: | 纪录片 |
国别: | 中国 |
语言: | 国语 |
格式: | dv |
制作机构: | 梦玲工作室 |
影片概述 . . . . . .
这部影片记录了我们帮助一个十四五岁流浪小孩——王蕾,寻找父亲和家乡的故事。虽然影片的结尾,我们没有找到王蕾的亲生父亲和他真正的家乡,但是在这次充满了戏剧性的旅程中,一个个谎言和一次次意外的背后,王蕾与他的养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周围人群忽近忽远的社会关系,都让我不禁对这个未成年、却有着12年流浪经历的孩子,有了更多地认识。他既有孩童幼稚的一面,也有如成年人般世故、有心计的一面。
根据王蕾向我们提供的混乱的、零碎的记忆片断,我们到他曾经就读的学校寻找他的老师,到教堂寻找他的养父孙健龙,到茶馆里打听他养母王晓坤的住址,一路上,王蕾一直表现得忐忑不安,总在试图逃避很多东西。
当我们见到曾经收养过他的王晓坤时,他仍旧选择沉默、怨恨和逃避。他与王晓坤大相径庭的说辞,让我们疑惑、不安,于是到医院、电视台、三家派出所一一查证。但调查没有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只好选择DNA亲子鉴定的办法,来鉴定他们两人到底谁在隐瞒事实。出乎意料的是,王晓坤见到警察后,就很快承认了自己的谎言。之前的那场好戏,原来只是个骗局。
当我们试图化解王蕾心中沉重的仇恨时,王蕾的言行却再一次让我们震惊••••••
根据王蕾向我们提供的混乱的、零碎的记忆片断,我们到他曾经就读的学校寻找他的老师,到教堂寻找他的养父孙健龙,到茶馆里打听他养母王晓坤的住址,一路上,王蕾一直表现得忐忑不安,总在试图逃避很多东西。
当我们见到曾经收养过他的王晓坤时,他仍旧选择沉默、怨恨和逃避。他与王晓坤大相径庭的说辞,让我们疑惑、不安,于是到医院、电视台、三家派出所一一查证。但调查没有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只好选择DNA亲子鉴定的办法,来鉴定他们两人到底谁在隐瞒事实。出乎意料的是,王晓坤见到警察后,就很快承认了自己的谎言。之前的那场好戏,原来只是个骗局。
当我们试图化解王蕾心中沉重的仇恨时,王蕾的言行却再一次让我们震惊••••••
导演阐述 . . . . . .
现在举着摄像机的我,并不是在执导一个故事片,我用镜头客观地记录着眼前我无法控制的人与事,看到的景象,听到的话语都令我一次次震惊,我甚至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事情的发展如此充满戏剧性,一波三折,意外迭出。直至离开邓州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复,陷入深深地思考中。
稍作回忆,2006年,王蕾刚进入深圳救助站不久,我就认识他了。当时的他,给人感觉胆小怕事,总习惯低着头小声说话。他在1995年离家时,还只是个五六岁的小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描述,通过步行和爬火车,他已流浪了半个中国,曾经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也曾寄人篱下,有过短暂的安定,去过北京、广州、西安等多个城市的救助站,但始终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至今十二年的流浪经历,在这孩子的内心刻下了多深的印记,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举手投足和话语间,已鲜明地透出成人世界折射在他身上的、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世故和心计。
饱受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暴力后,恐惧中,他的记忆明显有些混乱。他的一只耳朵在暴力下,已产生听力障碍,所以说话总是含糊不清、畏畏缩缩的,经常词不达意、答非所问。与他对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他重复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我对不起我爸爸”,“我想回家,找我爸爸”。但他始终说不清自己的家乡到底在哪里。我将他零碎的记忆片断,拼凑起来,多方查证后,竟找到了唯一一条有用的信息:曾经收养过他的一对夫妇——王晓坤和孙健龙就住在河南邓州。但每提及这对夫妻时,王蕾的回忆中充满了对家庭暴力的极度恐惧。这在我们到了河南邓州,寻找这对夫妇的过程中,他心中的恐惧和仇恨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王蕾看上去虽然很懦弱、老实,但却是个很情绪化的孩子,思想行为经常会很极端,他在救助站时就出现过多次绝食、撞墙的行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最后百般无奈,请我带他离开救助站,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孩子会听我的话。
王蕾仍旧说不清自己家的位置,甚至城市的名字,无奈,我选择去找曾经收养他的王晓坤和孙健龙夫妇,希望能有更多的关于他亲生父亲的线索。
于是,2008年1月8日,我和我的朋友李宜修,带着已有15岁的王蕾坐上开往河南邓州的火车,开始了寻家的旅程。
然而,走下火车后,我才猛然发现,这次寻家的旅程,在眼前戏剧性地展开,总让我们出乎意料…
为了寻找王晓坤,我们去了学校、教堂和茶馆;为了辨认王晓坤的话语的真实性,我们去了医院、电视台,一天内走了三家派出所。
我曾多次忍不住让自己的声音进入到镜头里,但面对对方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和谎言识破后的尴尬,我无语了••••••
这次的拍摄过程,摄制组只有我和我的朋友李宜修两个人,李宜修也是这寻访故事中的一部分。令我没想到的是,镜头前的李宜修给了我许多惊喜。她待人真诚,性格直率,会耐心地劝导王蕾学会感恩,也会流着泪,为王蕾的偏执向王晓坤道歉。她的参与,让我们有机会挖掘更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整个拍摄完全是即兴的抓拍或偷拍,我没有任何助手可以帮我打光,也没有时间安排画面中的人物走到光亮的地方去,因此很多场景由于光线不足,导致画面不是非常清晰。但在这粗糙的画面后,我只想紧紧抓住所有不可预料的转折的瞬间,抓住所有令我震惊的真实。
完成这个纪录片时,相隔拍摄已有一个多月,期间,王蕾经常打电话给我,叫我继续帮他找亲生父亲,还说想到深圳来打工。我只有安慰他耐心等待,他可以重新上学,拥有知识后,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自尊自立自强,对他来说更重要。
因为将来寻父的过程,还有太多的未知数••••••
稍作回忆,2006年,王蕾刚进入深圳救助站不久,我就认识他了。当时的他,给人感觉胆小怕事,总习惯低着头小声说话。他在1995年离家时,还只是个五六岁的小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描述,通过步行和爬火车,他已流浪了半个中国,曾经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也曾寄人篱下,有过短暂的安定,去过北京、广州、西安等多个城市的救助站,但始终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至今十二年的流浪经历,在这孩子的内心刻下了多深的印记,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举手投足和话语间,已鲜明地透出成人世界折射在他身上的、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世故和心计。
饱受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暴力后,恐惧中,他的记忆明显有些混乱。他的一只耳朵在暴力下,已产生听力障碍,所以说话总是含糊不清、畏畏缩缩的,经常词不达意、答非所问。与他对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他重复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我对不起我爸爸”,“我想回家,找我爸爸”。但他始终说不清自己的家乡到底在哪里。我将他零碎的记忆片断,拼凑起来,多方查证后,竟找到了唯一一条有用的信息:曾经收养过他的一对夫妇——王晓坤和孙健龙就住在河南邓州。但每提及这对夫妻时,王蕾的回忆中充满了对家庭暴力的极度恐惧。这在我们到了河南邓州,寻找这对夫妇的过程中,他心中的恐惧和仇恨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王蕾看上去虽然很懦弱、老实,但却是个很情绪化的孩子,思想行为经常会很极端,他在救助站时就出现过多次绝食、撞墙的行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最后百般无奈,请我带他离开救助站,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孩子会听我的话。
王蕾仍旧说不清自己家的位置,甚至城市的名字,无奈,我选择去找曾经收养他的王晓坤和孙健龙夫妇,希望能有更多的关于他亲生父亲的线索。
于是,2008年1月8日,我和我的朋友李宜修,带着已有15岁的王蕾坐上开往河南邓州的火车,开始了寻家的旅程。
然而,走下火车后,我才猛然发现,这次寻家的旅程,在眼前戏剧性地展开,总让我们出乎意料…
为了寻找王晓坤,我们去了学校、教堂和茶馆;为了辨认王晓坤的话语的真实性,我们去了医院、电视台,一天内走了三家派出所。
我曾多次忍不住让自己的声音进入到镜头里,但面对对方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和谎言识破后的尴尬,我无语了••••••
这次的拍摄过程,摄制组只有我和我的朋友李宜修两个人,李宜修也是这寻访故事中的一部分。令我没想到的是,镜头前的李宜修给了我许多惊喜。她待人真诚,性格直率,会耐心地劝导王蕾学会感恩,也会流着泪,为王蕾的偏执向王晓坤道歉。她的参与,让我们有机会挖掘更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整个拍摄完全是即兴的抓拍或偷拍,我没有任何助手可以帮我打光,也没有时间安排画面中的人物走到光亮的地方去,因此很多场景由于光线不足,导致画面不是非常清晰。但在这粗糙的画面后,我只想紧紧抓住所有不可预料的转折的瞬间,抓住所有令我震惊的真实。
完成这个纪录片时,相隔拍摄已有一个多月,期间,王蕾经常打电话给我,叫我继续帮他找亲生父亲,还说想到深圳来打工。我只有安慰他耐心等待,他可以重新上学,拥有知识后,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自尊自立自强,对他来说更重要。
因为将来寻父的过程,还有太多的未知数••••••
获得奖项 . . . . . .
评论列表(2)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 两极的矛盾加剧着对影片的思考 [展开/收起]
- jonsonone 2009-01-19 18:44:56 0回应
- 影片带着些纪实的色彩,带着生活的无奈和磕绊,对孩子幼小心理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复杂,很重要的是家庭里成员间的性格冲突,使孩子体验的就...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haddyfan(创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