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草
影片概述 . . . . . .
关于一个四川姑娘嫁到彝族,当了土
司夫人的风风雨雨历程.影片讲述了54年前一个成都有文化的汉族女子嫁给泸沽湖当地土司的故事。老人名叫肖淑敏,父亲是国民党官员,命运的安排使她在16岁那年辍学嫁给了名叫喇宝成的土司,一个城市的女子从此就不得不默默的守候在泸沽湖旁。
同时,老人的外孙女——喇拉珠,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姑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现在的成都市,繁荣的都市使她流连忘返,她便央求自己的奶奶(肖淑敏)将自己弄到城里去。老人为了自己的孩子的前途毅然决定使用任何可能的办法,努力的将拉珠送到了成都。
梁碧波的纪录片采用所谓的“把农业的遗传基因带进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梁碧波用了这么个相当复杂的表述,我想他所要说得是:纪录片应当拍出历史变迁中屹立不变的人性!
让我们看看《三节草》是否做到了这一点。主人公肖淑敏16岁时被残酷的命运强行带到了偏远的泸沽湖,莫名其妙的作了压寨夫人。强权的命运反而激起了她顽强的生命力。纵然生活有百般的不如意,但她不但活了下来,而且一直用自己的坚强去对抗不公平的命运。以至于她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是那么地自信。当拉珠想去成都时,这个70多岁的老人,再次选择了坚强,这就是她的本性,这种本性使她可以根本不顾女儿的反对,坚持要把孙女拉珠送走。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断地和命运斗争,70年的漫长人生从没有衰减过斗志,主人公肖淑敏的人性魅力正在于此。而历史仿佛不断地轮回,命运如此难以捉摸,如今年轻的拉珠走出了摩梭寨子,一个人走进成都,与她的外婆何其相似?她的命运会如何,没有人会知道,正如片头字幕所说得:“人如三节草,不知那节好”。也许面对我们无力改变的强权的命运,我们可以表现的就只有坚强了!
人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时,表现出来的不是懦弱,而是始终如一的异常的坚强!我想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动机所在。导演梁碧波所要反映的正是这种极富质感的人性,对个人立场的强调、对人类社会学、文化学的探求永远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故事结构:
影片采用两条线索穿插前进,一条是故事的主线,叙述主人公肖淑敏为了让外孙女前往成都工作,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副线则是老人不断地回忆自己的往事,不停地讲述自己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让我们看看老人几次叙述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1)谈到家庭的情况
(2)谈到做压寨夫人后对父母的想念
(3)谈到做土司夫人的经历
(4)谈到土司专权的生活
(5)回忆解放的情况和土改
(6)谈到自己不得不抛弃儿女,留在村子中的苦涩无奈
这些苦涩的回忆不断交织在老人为外孙女实现梦想的努力中,之所以使用这样的编排方式,导演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老人今天之所以如此努力的动力来源于她自己曾经的苦难,老人曾听从了命运,而饱受了困苦,所以如今一定要为了外孙女和命运抗争。肖淑明最爱唱的歌还是《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我想:也正是这种乡愁,让她下定了决心让孙女喇拉珠重回故乡成都,了却她这54年未了的心愿。
这对隔代人的命运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因果,彼此无法分割!
此外,主副两线不断地交叉前进,大大拓宽了故事的视野、内容。如果影片内容只有老人送外孙去成都这一个层面,故事就会显得单薄的多。而现在穿插进了一个人物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老人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历史,更可以说是我们整个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其中牵涉到国民党、共产党、民族的冲突,经历了土司制度,解放,土改等等历史事件。其中还包括了汉族文化与摩梭人文化的冲突(走婚制)。
《三节草》的立意就建立在对沉重的历史、对命运的反思上,使得影片显得高屋建瓴。纪录片不单单是为了讲故事,如果只会讲故事那只是新闻片。纪录片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是因为它渗透了导演的情感,浸满了历史变迁中的人性的光辉!正如梁碧波所言:“纪录片导演不仅仅要有影像表达能力、讲叙故事的能力,还得有尽可能深邃的思想。”
镜头分析:
《三节草》是一部很不像纪录片的纪录片,导演梁碧波在偏重加入了大量补拍的镜头,包括在老人肖淑敏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时插入的泸沽湖秀美的风光,包括老人讲述她的外孙女喇拉珠时,镜头中出现了喇拉珠在农田里干活的场景。这些都是明显的补拍镜头,似乎违反了纪录片真实记录的原则,导演为什么要为天下之大不韪呢?
对此梁碧波的理解是:影视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用实拍的镜头、实录的声音表现一切。因此,这部片子不加解说词,一切以实拍实录的影像和声音为基本元素来表现。
我觉得,纪录片纪录的是人性之真,感情之真,而不应苛求完全原生态拍摄过程的呈现,除非这种呈现能够特别地表现某种现场感、冲突感。如果为了真实,什么画面都用,影片难免节奏拖沓,观众的情绪也会被破坏。事实上,片子中出现的泸沽湖的风光,拉珠农田里干活,本身都是真实的,没有造假。更重要的是,老人回忆过去时,大量的镜头给了老人的近景,画面本身不再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展示更多的内容。
参考资料:
1、《梁碧波的“电影眼”:纪录生活之美》 四川日报2004年01月08日第18427期 记者熊燕
2、《我的视点是基因和社会学》梁碧波
3、《纪录片《三节草》简介》http://www.scsti.ac.cn成都经济电视台网站
4、《记录历史——纪录片《三节草》的由来》银海网作者:梁碧波
5、《中国纪录片十年:在茁壮成长和艰难跋涉之间》网址http://record.116.com.cn
作者:肖同庆 樊启鹏
6、《都市中的乡土温情——梁碧波访谈录》作者:郭学文
7、《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梁碧波的纪录片创作》 纪录•中国 作者:孙振虎
司夫人的风风雨雨历程.影片讲述了54年前一个成都有文化的汉族女子嫁给泸沽湖当地土司的故事。老人名叫肖淑敏,父亲是国民党官员,命运的安排使她在16岁那年辍学嫁给了名叫喇宝成的土司,一个城市的女子从此就不得不默默的守候在泸沽湖旁。
同时,老人的外孙女——喇拉珠,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姑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现在的成都市,繁荣的都市使她流连忘返,她便央求自己的奶奶(肖淑敏)将自己弄到城里去。老人为了自己的孩子的前途毅然决定使用任何可能的办法,努力的将拉珠送到了成都。
梁碧波的纪录片采用所谓的“把农业的遗传基因带进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梁碧波用了这么个相当复杂的表述,我想他所要说得是:纪录片应当拍出历史变迁中屹立不变的人性!
让我们看看《三节草》是否做到了这一点。主人公肖淑敏16岁时被残酷的命运强行带到了偏远的泸沽湖,莫名其妙的作了压寨夫人。强权的命运反而激起了她顽强的生命力。纵然生活有百般的不如意,但她不但活了下来,而且一直用自己的坚强去对抗不公平的命运。以至于她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是那么地自信。当拉珠想去成都时,这个70多岁的老人,再次选择了坚强,这就是她的本性,这种本性使她可以根本不顾女儿的反对,坚持要把孙女拉珠送走。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断地和命运斗争,70年的漫长人生从没有衰减过斗志,主人公肖淑敏的人性魅力正在于此。而历史仿佛不断地轮回,命运如此难以捉摸,如今年轻的拉珠走出了摩梭寨子,一个人走进成都,与她的外婆何其相似?她的命运会如何,没有人会知道,正如片头字幕所说得:“人如三节草,不知那节好”。也许面对我们无力改变的强权的命运,我们可以表现的就只有坚强了!
人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时,表现出来的不是懦弱,而是始终如一的异常的坚强!我想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动机所在。导演梁碧波所要反映的正是这种极富质感的人性,对个人立场的强调、对人类社会学、文化学的探求永远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故事结构:
影片采用两条线索穿插前进,一条是故事的主线,叙述主人公肖淑敏为了让外孙女前往成都工作,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副线则是老人不断地回忆自己的往事,不停地讲述自己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让我们看看老人几次叙述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1)谈到家庭的情况
(2)谈到做压寨夫人后对父母的想念
(3)谈到做土司夫人的经历
(4)谈到土司专权的生活
(5)回忆解放的情况和土改
(6)谈到自己不得不抛弃儿女,留在村子中的苦涩无奈
这些苦涩的回忆不断交织在老人为外孙女实现梦想的努力中,之所以使用这样的编排方式,导演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老人今天之所以如此努力的动力来源于她自己曾经的苦难,老人曾听从了命运,而饱受了困苦,所以如今一定要为了外孙女和命运抗争。肖淑明最爱唱的歌还是《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我想:也正是这种乡愁,让她下定了决心让孙女喇拉珠重回故乡成都,了却她这54年未了的心愿。
这对隔代人的命运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因果,彼此无法分割!
此外,主副两线不断地交叉前进,大大拓宽了故事的视野、内容。如果影片内容只有老人送外孙去成都这一个层面,故事就会显得单薄的多。而现在穿插进了一个人物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老人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历史,更可以说是我们整个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其中牵涉到国民党、共产党、民族的冲突,经历了土司制度,解放,土改等等历史事件。其中还包括了汉族文化与摩梭人文化的冲突(走婚制)。
《三节草》的立意就建立在对沉重的历史、对命运的反思上,使得影片显得高屋建瓴。纪录片不单单是为了讲故事,如果只会讲故事那只是新闻片。纪录片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是因为它渗透了导演的情感,浸满了历史变迁中的人性的光辉!正如梁碧波所言:“纪录片导演不仅仅要有影像表达能力、讲叙故事的能力,还得有尽可能深邃的思想。”
镜头分析:
《三节草》是一部很不像纪录片的纪录片,导演梁碧波在偏重加入了大量补拍的镜头,包括在老人肖淑敏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时插入的泸沽湖秀美的风光,包括老人讲述她的外孙女喇拉珠时,镜头中出现了喇拉珠在农田里干活的场景。这些都是明显的补拍镜头,似乎违反了纪录片真实记录的原则,导演为什么要为天下之大不韪呢?
对此梁碧波的理解是:影视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用实拍的镜头、实录的声音表现一切。因此,这部片子不加解说词,一切以实拍实录的影像和声音为基本元素来表现。
我觉得,纪录片纪录的是人性之真,感情之真,而不应苛求完全原生态拍摄过程的呈现,除非这种呈现能够特别地表现某种现场感、冲突感。如果为了真实,什么画面都用,影片难免节奏拖沓,观众的情绪也会被破坏。事实上,片子中出现的泸沽湖的风光,拉珠农田里干活,本身都是真实的,没有造假。更重要的是,老人回忆过去时,大量的镜头给了老人的近景,画面本身不再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展示更多的内容。
参考资料:
1、《梁碧波的“电影眼”:纪录生活之美》 四川日报2004年01月08日第18427期 记者熊燕
2、《我的视点是基因和社会学》梁碧波
3、《纪录片《三节草》简介》http://www.scsti.ac.cn成都经济电视台网站
4、《记录历史——纪录片《三节草》的由来》银海网作者:梁碧波
5、《中国纪录片十年:在茁壮成长和艰难跋涉之间》网址http://record.116.com.cn
作者:肖同庆 樊启鹏
6、《都市中的乡土温情——梁碧波访谈录》作者:郭学文
7、《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梁碧波的纪录片创作》 纪录•中国 作者:孙振虎
导演阐述 . . . . . .
获得奖项 . . . . . .
评论列表(0)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60' 1997年 第20 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CINEMA DU REEL. Paris. France)特别奖、 入围1998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FESTIVAL AMSTERDAM. Netherlands)、入围1998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PARNU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ND ANTHROPOLOGY FESTIVAL. Estonia)、入围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FESTIVAL DEI POPOLI. Florence. Italy)、第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第3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特别成果奖。
——2009-06-10 17:18:18,4444上传
——2009-06-10 17:18:18,4444上传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4444(创建者)
梁碧波导演的其它影片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崔卫平:中国大陆独立制作纪录片的生长空间 2009-06-08
- 中国纪录片十年 2005-09-29
- 1990-2003:记忆深处的中国纪录片 2005-07-19
- 05/2:中国纪录片十年——在茁壮成长与艰难跋涉之间 2005-04-08
- 中国纪录片十年——在茁壮成长和艰难跋涉之间 2005-03-31
- 中国电视纪录片45年大鸟瞰 2005-01-04
-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客体论和主体论 2004-07-04
- 梁碧波:我的视点是基因和社会学 2004-06-29
-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客体论和主体论 2004-06-24
- 崔卫平:中国大陆独立制作纪录片的生长空间 200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