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厚街

FANHALL ID: if00594
> 投票或上传图片(1)
> 浏览/分享相关视频(0)
评分: (不足5人暂不计算)
(共 0 人评价)
片名: 厚街
其它片名: 厚街
导演: 周浩
片长: 分钟
年份: 2005年
类型: 纪录片
国别: 中国
语言: 普通话/广东话
格式:

影片概述 . . . . . .

厚街又名后街,是珠江口的一个小镇,距离省会广州 45公里,香港80公里。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来自台湾、香港的资本和中国内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它从农业小镇迅速发展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城镇。工厂里的工人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从中国内地最贫困地区来到广东的厚街镇。工厂附近的出租屋是农民们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远离故乡后在千里之处建起的另一个家。本片真实记录了这些在厚街打工农民鲜为人知的生活状况,它们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演阐述 . . . . . .

周记者

  周浩的影像实践得益于14年的记者经历累积。

  与国内众多纪录片工作者不同,十余年的摄影记者经验,带给周浩的是,观察事物的方式,认知社会的角度,与人沟通的能力,自喻“超出同侪”。

  人文题材纪录片的制作,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与人沟通:“要说服拍摄对象接受你,以更真实更自然的状态进行拍摄。”———这恰好是周浩之所长,职业记者的特殊优势。

  可14年前他还是一个文静的工学研究者。大学时痴迷天象,没事就抬头“望星空”;街头打架,从不扎堆;邻里纠纷,向来不凑热闹。做了记者,似乎变了一个人,不再坐得住了;但内心仍旧沉静,让周记者保持了做事情的平和心态。

  毕业后父亲托关系,让儿子进了贵州机械研究所。坐办公室的日子百无聊赖,他花钱念了一个摄影函授班;1990年买了一台江西产亚西卡135,从此迷上摄影。

  贵阳街头,一个小女孩张大了嘴巴,“卖报!卖报!”———这张名为《贵阳晚报》的片子,为周浩带来了第一个奖,中国摄影报月赛一等奖。

  偶有一得,周浩得寸进尺央求父亲再走走关系,“想去报社”。

  1992年4月,周浩成为周记者,《贵州日报》是他的第一个平台。其时,正是贵州小冶炼最疯狂的时候,土法炼琉:郁郁葱葱的山头,几个月后全变成惨白惨白的一片,寸草不长。

  周记者关于环境污染的系列报道,在报纸上一时成了亮色。

  然后新华社贵州分社看上了他,1994年2月,他在新华社第一单活便出了彩。这组以新华社名义发表在台湾知名地理杂志《大地》上的图片故事,《贵州苗族稻作文化》,被称为“深刻表达了苗族人与水稻的关系”。

  陆续有十多组有关人文地理的摄影报道发表,为他谋得了中国最好的“地理摄影师”之一的虚名。

  新华社有一名老记者叫周浩荣,还在贵州日报时,母亲指着“周浩荣”的名字对儿子说,你能像人家这么出息就好了。“谁知道有一天他还会主动离开根正苗红的新华社呢?”

  1999年底,在《中国国家地理》和《南方周末》之间,周记者选择了后者。

  到了《南方周末》,各种难以预知的故事在自己周围发生。于是就想发言,于是就想为此做点什么,于是就用相机和DV去干预生活……

  2001年,周记者参加了北京一个独立影像展,觉得纪录片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嘛,之前自己很多摄影作品都成了电视工作者的题源。为什么不亲身尝试一下呢?

  遂拿着DV去了厚街。

获得奖项 . . . . . .

2003年5月,此片获“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最佳新人奖,
入选瑞士Fribourg国际电影节,
入选 2004年上海双年展及2005年广州三年展

评论列表(0)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高三》斩获香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的第二天,朋友方三文MSN上的名字改为:周大师晋升国际级导演,宴设金莎。

  席间,前同事余刘文敬周浩酒:“压根儿没想过你会去拍高三,压根儿没想过你会在那儿拍上一年,压根儿没想过你会得了这么大的奖,压根没想到你会请客。三年没请我吃饭了吧。喝!”

  承蒙您老勉励,辜负您老夸奖。周大师虚伪地谦虚。

  坚持,有韧性,这是吉江红对丈夫的评价。十个人有想法,两个人去拍了,只有一个人把它剪了出来。周浩就是那个人。“比他聪明的人多了去,能像他这么一根筋的不多”。

  2002年拿起DV,鼓捣了一年,作品《厚街》获2003年云之南影像展最佳新人奖。周浩是广州平面媒体圈里第一个转而做影像的,“周大师”是原来的同事们对他的谑称,善意的挖苦。但多数人绝没想到他这一辗转腾挪,闹出这么大动静来。

  某次会议,一位日本导演向坐者发问,你们最想表达什么?然后自答:我最想拍北京一个普通派出所的一名普通警察,他是如何工作的。然后感喟:中国拍公共空间纪录片的人太少了。

  日本导演促发了周浩把摄像机镜头对准福建一个普通的高三毕业班。

  所以他的本意并非检讨中国高考制度,能达到这个效果,“是意外之笔”。“我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凡参加过高考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唤起共鸣。”

  可周浩的高二生活极端乏味(那时高中是两年制),成绩在10名以外,老实本分,无任何特长,也没恶习。第一年高考不中,1984年复读再考,就读江苏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乏味的高中生活中,周浩惟一印象深刻的是,每期的《武林》杂志必买,因为那上面有《射雕英雄传》的连载———这几乎是那两个“高三”最快乐的事。

  春心萌动,暗恋班上一个成绩好的女同学———在纪录片《高三》,林佳燕的日记里透露,她写了十来封信给隔壁班一个成绩好的男孩子;男孩后来回信:可我没见过你啊?———这是周大师在《高三》里,能找到的自己的影子。

  淡淡的怅惘。

  但这是周大师的《高三》,一个38岁的职业记者视角里的高三生活。内里有他的认知,他的情绪。

  做不了时代的改良者,就做一个史官,弥补这个时代影像的缺失,这是周浩的理想。更具体些,比如,从前我们的父辈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又从农村回到城市的过程,但那些时代的影像却再难找到;现在,许多人都在经历着第二次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尽管他们声音很微弱,但他们的后代会逐渐获得话语权,他们也会像我一样寻找自己父辈的影像。

  “我要挽救这个时代影像的缺失”———这也是周浩拍摄《厚街》的初衷。

  巴西当代著名摄影大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他的履历:1985-1987年,研究世界劳工问题,1987-1993,研究世界移民问题……

  周浩也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个厚实的过程:2001-2002,彷徨;2002-2003,厚街;2004-2005,高三;2005-2007,中国棉花问题研究……

  过有节奏的生活。
——2008-12-24 11:57:21,呋喃丹上传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呋喃丹(创建者)
GPSujzmYMIC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