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变位
影片概述 . . . . . .
郭松,一个89年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刚和学法语的女朋友租了一处破平房开始同居。
他被分配到一个小工厂,因为对某些事情的抵触情绪,工作也提不起什么兴趣来。以前的大学同
学现在劳燕分飞,唯一相同的状态是大家都被眼前的现实生活困窘着。和女朋友新租的房子仿佛
还算个存身之所。郭松越来越感到自己不可自拔地陷入一种琐碎之中,这使他的灵魂越来越随着
一个陌生诗人留下的诗句远去。他和周围的人都忘不了那个逝去的激情夏季,而他们现在只能在
萧杀的冬天承受所有令人作痛的后果。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实实在在地留下,比如捐款箱里的
钱。它最终的下场是被大家心照不宣地分掉了。但是好象这更没引来什么好结果,就象郭松和他
女朋友坐在搬家的卡车上那种面无表情的状态,有些东西无论如何也留不住了。。。。。。
他被分配到一个小工厂,因为对某些事情的抵触情绪,工作也提不起什么兴趣来。以前的大学同
学现在劳燕分飞,唯一相同的状态是大家都被眼前的现实生活困窘着。和女朋友新租的房子仿佛
还算个存身之所。郭松越来越感到自己不可自拔地陷入一种琐碎之中,这使他的灵魂越来越随着
一个陌生诗人留下的诗句远去。他和周围的人都忘不了那个逝去的激情夏季,而他们现在只能在
萧杀的冬天承受所有令人作痛的后果。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实实在在地留下,比如捐款箱里的
钱。它最终的下场是被大家心照不宣地分掉了。但是好象这更没引来什么好结果,就象郭松和他
女朋友坐在搬家的卡车上那种面无表情的状态,有些东西无论如何也留不住了。。。。。。
导演阐述 . . . . . .
十几年前,中国北京曾发生了一次历史事件。当时我正在上大学。那事件对当时的年轻人影响很
深,很多东西重重地压在心口,挥之不去。虽然,在巨大的事实面前,大多数人呈现的都是一种
无奈的逃逸状态,因为生活让你无处可逃,所以你只能逃逸你的理想:但是经常地,放弃和妥协
的起点令人辗转、绝望。而对我们来说,89年夏天之后的冬天,这种情绪四处弥漫,到达极点。
由此产生了我的电影,你可以看到一些人在蜕变期的心灵深处。
这十年北京变化很大,由于资金问题,我们这种小成本独立制作电影无法在场景上对从前做大规
模恢复,这迫使我只能更关注我的主人公们内心的状态和感受。几乎所有的事件和外部冲突都被
回避,有意将空间留给它们的结果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我的剧组成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大多数都是新手。但是因为真诚,大家在一起,和拍出来
的电影一样,挺感人的。
深,很多东西重重地压在心口,挥之不去。虽然,在巨大的事实面前,大多数人呈现的都是一种
无奈的逃逸状态,因为生活让你无处可逃,所以你只能逃逸你的理想:但是经常地,放弃和妥协
的起点令人辗转、绝望。而对我们来说,89年夏天之后的冬天,这种情绪四处弥漫,到达极点。
由此产生了我的电影,你可以看到一些人在蜕变期的心灵深处。
这十年北京变化很大,由于资金问题,我们这种小成本独立制作电影无法在场景上对从前做大规
模恢复,这迫使我只能更关注我的主人公们内心的状态和感受。几乎所有的事件和外部冲突都被
回避,有意将空间留给它们的结果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我的剧组成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大多数都是新手。但是因为真诚,大家在一起,和拍出来
的电影一样,挺感人的。
获得奖项 . . . . . .
《动词变位》2001年8月参加了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获评审团特别(导演)奖。随即参加维也纳
电
影节、釜山电影节、法国南特电影节、国际女性电影节、香港电影节等。
电
影节、釜山电影节、法国南特电影节、国际女性电影节、香港电影节等。
评论列表(0)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有关评论:
维也纳《观察家》2001-08-08
标题“通向生存”
作者:多米尼克·卡马扎德
在洛迦诺电影节参赛影片中,尤其是来自东方的“动词变位”具有十分强烈的说服力,又一次证
明了东方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占有优势的传统。来自中国香港的女导演唐晓白以自由场景顺序描
写了一群大学生在八十年代末的事件之后变得迷茫和沮丧。
一个冰冷的冬天笼罩着大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乌托邦,但所有的结果都是断断续续
的。唐晓白没有一味地抓住线索,而是寻求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对年轻男女,非法同居,
一顿朋友的晚餐,随之回忆就一件件地展现出来,且总是由空荡的玻璃杯无奈地散播,悄悄地、
失望地、慢慢地延伸着。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治因素。影片中压制的情绪被诗意般的细节所掩
盖。因为在某个时刻每个人都会意识到“动词变位”中的一切都不是完整的。
法国〈人类报〉2001-08-11
作者:艾米尔·布列顿
让我们聊以自慰的是那些“小电影”。至少,是隐藏在它们背后那些被热爱和尊重的故事、艺术
化了的故事,也就是电影。年轻的中国女性唐晓白的首部电影“动词变位”正是这样。在那些忧
郁的夜色里,充满绝望的悲伤之感的语调开始把我们带入到她的诉说之中。
加拿大〈电影〉2001年11期
标题:“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些新潮流”
作者:白瑞尼斯·雷诺
性爱僵局的背景往往总是与政治压抑背景有关(张元试图在“东宫西宫”中加以表达)。马上就
会看到一点,即意思和语言都被消除,愚蠢和盲目的现实被加以制裁,这一切都使语言变得那么
没有意义。于是返回到美学的真空,返回到曾被低估的比喻使用,就成为年轻中国导演的主流。
天安门广场的阴影仍显现着个人和经济的关系,唐晓白在她的第一部影片“动词变位”中富有魅
力地表达这点。行为上的暴力完全被抛在影片之外,电影就是在那个事件之后的冬天开始的。
洛迦诺电影节对“动词变位”的介绍:
与中国第六代导演相比,唐晓白年轻了他们十岁,但是她仍拾起了第六代导演如:王小帅、张元
和路学长的中心话题,89事件。这些第六代导演都是在这个动荡事件中完成了他们的学业,所以
或多或少被各电影制片厂、电影制作室所排挤。
“动词变位”实际上是一群大学生现实主义的自画像,一旦压制结束,就要面临破碎的希望,面
对返回社会的现实。但唐晓白极佳地有异于她的前代人。他们的作品时常在洛迦诺电影节展映。
唐晓白的电影以忧虑和失望反映其故事,而且是栩栩动人。她的人物更多是逆来顺受,而不是反
抗。
《黄亭子影线》
作者: cinekino 发表日期: 2002-01-26 22:14:36
[动词变位]
唐晓白的电影《动词变位》在开始做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去问她片名为什么叫“动词变位”?
我一直到现在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这个片名。我知道她是学法语出身的,法语的初学者一
般都会被“动词变位”弄得十分苦恼,我也十分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以浪漫著称的民族却拥有一个
如此表述严格的语言,或者这看似的矛盾和现在法兰西文化的灿烂有着何种关系?在法语中主体
在时态、性别上的变化都同时要体现在谓语上的,好象这就是动词变位。也许这一点正是和唐晓
白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密切的关联,主体所处的时态变化了,行为也就变化了。虽然唐晓白这个表
述主体在表面上有着一种极为“混沌”的浪漫气质,但是还是有着确定的变位的。
《动词变位》是唐晓白的处女作,在这之前她是在中央戏剧学院修读的,她也很希望以后去做舞
台剧的,但是没有想到在学习期间先是拍摄了一个叫《生日》的短片,里面已经对人的情绪变位
有了很有想象力的发挥。从中戏结束学习之后,她便全然地准备自己的这个处女作了。她有好几
个剧本的原始构思,都隐含着自己这个主体的身心体验和身心实践,都是最后选择了这样的一个
剧本,这样离自己更为接近的身心体验和身心实践去回顾和表达。最后的剧本之前,唐晓白是找
了一位编剧来帮助她写这个故事的,但是最后发现必须自己去动笔写,剧本的写作一直持续到开
拍的前夕,这样或许有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得到延续,或许也使得这段身心的深处没有更刻骨的
转化,一直凤凰在火中的诞生,不得不带着强迫的抛出感,不象自有升腾的美满,但是又能有多
少作品会有这种完美的感受了。
在《动词变位》的急切中,体现出女性的敏感和特质,体现出在中国大陆一份独具的“看”的特
质。这种特质和她的性别有关联,和她的成长与知识结构有关系。唐晓白的作品在所有新生代电
影作者中带来了一种文气,一种很传统的文气,我不知道这种文气在负面上的束缚力,绑缚着她
去接触更直接的生存状态的当下感和现场感。其实,如果唐晓白将《动词变位》中的发力集中在
女主人公在信念、欲望和爱情的“变位”的临界状况上,也许这部作品的就显得会“狠”很多;
如果把“捐款”(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遗产)对人物的“变位”产生的促进和压抑把握的更为刻
骨,那么《动词变位》也许会更“狠”一些。现在这样一个呈现,确实是自我的一个犹豫中的兜
兜转转,很有意思。
在《动词变位》中,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中戏培养的对单场戏的把握能力得到了出色的发挥,这
部作品中很多好的地方完全是依靠这种导演/表演的基本功。在这部作品中很多的轨道运动,其
中
一些是相当好的,体现出依靠运动将“戏”的层次和“空间”的层次进行推进的直觉(因为这些
方案很多是现场决定的),轨道运动没有成为单纯的“花头”,比如,男主人公在大学宿舍兜售
段落在水房的一镜,在镜语利用方面是很出色的。
唐晓白的这部作品在经验准备和技术支持上,让我一直担心这又是一个“学生作业”一样的强烈
练习感的集中体现,但是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了,而且是大大多余了。她可以做很好的电
影。
如果没有咖啡
作者:颜峻
尽管被一种不恰当的沉闷所笼罩,唐晓白还是守住了她在〈动词变位〉背后的姿态——换句话
说,作为导演,唐晓白用谨慎战胜了她的局促,她通过某种极简主义的策略,让所有的破绽,都
压缩起来,配合着情绪,被换算成情理之中的寒酸。
所以我愿意说这是一部寒酸的电影,或者说关于寒酸的电影,而不是苦闷。众所周知,1989年对
于那些大学生来说是怎样一次无从说起的改变,他们迅速地消耗了一些东西,然后接受规范和再
造,从热血青年的幻境中掉进现实,要么死去,要么离开,要么投身经济建设,要么在人生的鸡
窝里忍耐着等待变老然后发福,惟独不可以疯掉。对曾经过度燃烧的浪漫主义来说,被否定是苦
闷的,但更糟糕的是你必须接受苦闷,除了性和钱,别无安慰,这就是寒酸。
很好,唐晓白把一切涉及性和钱的地方都处理得足够无趣,包括饮酒和弹唱,几乎没有忘情或发
疯的可能——如果有,也立刻被制止,拿破旧、颓败、写实、灰暗、空旷的声光色,缓慢地抹
去。就想记忆会被意识形态抹去一样,唐晓白也要抹去我们的热情。没有多余的对白,没有必需
的废话和技巧,甚至没有更多的细节也没有重量,如果不是这样一部旨在唤醒人们曾有过的绝望
的电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更合适地接纳导演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当然这是一个处女作,她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她遭到配乐的戕害,她别扭地引用了海子的诗—
—它出现的方式,一次比一次沉不住气——她也在很多细节上用力过猛,让隐喻变得象套路。但
是这仍然是一部电影。我是说,在这个国家,她的多数同行拍的还不是电影。她提到了咖啡和火
锅,海子提到了姐姐——对了,海子,我们知道,一代幻灭的大学生脑海里装的不是鲁迅的〈伤
逝〉,而是一个壮烈的诗歌神话,他们无法完成,也不善于拥抱叙事时代,并因此陷入加倍的寒
酸——没有姐姐,咖啡也卖不动,换成火锅,还是冷清。在几乎沉默的叙事中事情发生着,在没
有的抒情中唐晓白哭泣着,浪漫已死,前途是加长的,〈动词变位〉深深地陷入现实。
甚至不能让视线拉的更远或更近,中景让我们无法忍受,持续的环境噪音也让我们感到无力。一
个由经济*纵和鼓舞的时代远未开始,视线就停留在这个可能绽放出复杂光芒的历史片段上,但仅
仅如此,我们除了被唤醒——像那个在咖啡馆讲述的寓言一样,记忆总是会被唤醒——并没有被
带到更疼痛、微妙和开阔的地方。因此我想说唐晓白展现了一代人的寒酸,并且替他们铭刻在
心,这就是电影最低限度的价值。
我几乎就要说,她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和什么样的责任;我也几乎就要猜测,她在和什么样的内
心的虚无抗挣,向什么样的刺痛靠近。但这又怎样?连姐姐都没有,人们还不是照样搬家、做
爱、买肉、推开窗户,如果没有咖啡,他们还需要火锅,如果没有火锅,他们还需要偷一个席梦
思床垫给情人受伤的脊背。反倒是这一切都有了以后,我们才知道,真正需要的,还是记忆。
——2009-06-26 15:43:48,4444上传
维也纳《观察家》2001-08-08
标题“通向生存”
作者:多米尼克·卡马扎德
在洛迦诺电影节参赛影片中,尤其是来自东方的“动词变位”具有十分强烈的说服力,又一次证
明了东方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占有优势的传统。来自中国香港的女导演唐晓白以自由场景顺序描
写了一群大学生在八十年代末的事件之后变得迷茫和沮丧。
一个冰冷的冬天笼罩着大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乌托邦,但所有的结果都是断断续续
的。唐晓白没有一味地抓住线索,而是寻求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对年轻男女,非法同居,
一顿朋友的晚餐,随之回忆就一件件地展现出来,且总是由空荡的玻璃杯无奈地散播,悄悄地、
失望地、慢慢地延伸着。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治因素。影片中压制的情绪被诗意般的细节所掩
盖。因为在某个时刻每个人都会意识到“动词变位”中的一切都不是完整的。
法国〈人类报〉2001-08-11
作者:艾米尔·布列顿
让我们聊以自慰的是那些“小电影”。至少,是隐藏在它们背后那些被热爱和尊重的故事、艺术
化了的故事,也就是电影。年轻的中国女性唐晓白的首部电影“动词变位”正是这样。在那些忧
郁的夜色里,充满绝望的悲伤之感的语调开始把我们带入到她的诉说之中。
加拿大〈电影〉2001年11期
标题:“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些新潮流”
作者:白瑞尼斯·雷诺
性爱僵局的背景往往总是与政治压抑背景有关(张元试图在“东宫西宫”中加以表达)。马上就
会看到一点,即意思和语言都被消除,愚蠢和盲目的现实被加以制裁,这一切都使语言变得那么
没有意义。于是返回到美学的真空,返回到曾被低估的比喻使用,就成为年轻中国导演的主流。
天安门广场的阴影仍显现着个人和经济的关系,唐晓白在她的第一部影片“动词变位”中富有魅
力地表达这点。行为上的暴力完全被抛在影片之外,电影就是在那个事件之后的冬天开始的。
洛迦诺电影节对“动词变位”的介绍:
与中国第六代导演相比,唐晓白年轻了他们十岁,但是她仍拾起了第六代导演如:王小帅、张元
和路学长的中心话题,89事件。这些第六代导演都是在这个动荡事件中完成了他们的学业,所以
或多或少被各电影制片厂、电影制作室所排挤。
“动词变位”实际上是一群大学生现实主义的自画像,一旦压制结束,就要面临破碎的希望,面
对返回社会的现实。但唐晓白极佳地有异于她的前代人。他们的作品时常在洛迦诺电影节展映。
唐晓白的电影以忧虑和失望反映其故事,而且是栩栩动人。她的人物更多是逆来顺受,而不是反
抗。
《黄亭子影线》
作者: cinekino 发表日期: 2002-01-26 22:14:36
[动词变位]
唐晓白的电影《动词变位》在开始做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去问她片名为什么叫“动词变位”?
我一直到现在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这个片名。我知道她是学法语出身的,法语的初学者一
般都会被“动词变位”弄得十分苦恼,我也十分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以浪漫著称的民族却拥有一个
如此表述严格的语言,或者这看似的矛盾和现在法兰西文化的灿烂有着何种关系?在法语中主体
在时态、性别上的变化都同时要体现在谓语上的,好象这就是动词变位。也许这一点正是和唐晓
白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密切的关联,主体所处的时态变化了,行为也就变化了。虽然唐晓白这个表
述主体在表面上有着一种极为“混沌”的浪漫气质,但是还是有着确定的变位的。
《动词变位》是唐晓白的处女作,在这之前她是在中央戏剧学院修读的,她也很希望以后去做舞
台剧的,但是没有想到在学习期间先是拍摄了一个叫《生日》的短片,里面已经对人的情绪变位
有了很有想象力的发挥。从中戏结束学习之后,她便全然地准备自己的这个处女作了。她有好几
个剧本的原始构思,都隐含着自己这个主体的身心体验和身心实践,都是最后选择了这样的一个
剧本,这样离自己更为接近的身心体验和身心实践去回顾和表达。最后的剧本之前,唐晓白是找
了一位编剧来帮助她写这个故事的,但是最后发现必须自己去动笔写,剧本的写作一直持续到开
拍的前夕,这样或许有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得到延续,或许也使得这段身心的深处没有更刻骨的
转化,一直凤凰在火中的诞生,不得不带着强迫的抛出感,不象自有升腾的美满,但是又能有多
少作品会有这种完美的感受了。
在《动词变位》的急切中,体现出女性的敏感和特质,体现出在中国大陆一份独具的“看”的特
质。这种特质和她的性别有关联,和她的成长与知识结构有关系。唐晓白的作品在所有新生代电
影作者中带来了一种文气,一种很传统的文气,我不知道这种文气在负面上的束缚力,绑缚着她
去接触更直接的生存状态的当下感和现场感。其实,如果唐晓白将《动词变位》中的发力集中在
女主人公在信念、欲望和爱情的“变位”的临界状况上,也许这部作品的就显得会“狠”很多;
如果把“捐款”(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遗产)对人物的“变位”产生的促进和压抑把握的更为刻
骨,那么《动词变位》也许会更“狠”一些。现在这样一个呈现,确实是自我的一个犹豫中的兜
兜转转,很有意思。
在《动词变位》中,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中戏培养的对单场戏的把握能力得到了出色的发挥,这
部作品中很多好的地方完全是依靠这种导演/表演的基本功。在这部作品中很多的轨道运动,其
中
一些是相当好的,体现出依靠运动将“戏”的层次和“空间”的层次进行推进的直觉(因为这些
方案很多是现场决定的),轨道运动没有成为单纯的“花头”,比如,男主人公在大学宿舍兜售
段落在水房的一镜,在镜语利用方面是很出色的。
唐晓白的这部作品在经验准备和技术支持上,让我一直担心这又是一个“学生作业”一样的强烈
练习感的集中体现,但是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了,而且是大大多余了。她可以做很好的电
影。
如果没有咖啡
作者:颜峻
尽管被一种不恰当的沉闷所笼罩,唐晓白还是守住了她在〈动词变位〉背后的姿态——换句话
说,作为导演,唐晓白用谨慎战胜了她的局促,她通过某种极简主义的策略,让所有的破绽,都
压缩起来,配合着情绪,被换算成情理之中的寒酸。
所以我愿意说这是一部寒酸的电影,或者说关于寒酸的电影,而不是苦闷。众所周知,1989年对
于那些大学生来说是怎样一次无从说起的改变,他们迅速地消耗了一些东西,然后接受规范和再
造,从热血青年的幻境中掉进现实,要么死去,要么离开,要么投身经济建设,要么在人生的鸡
窝里忍耐着等待变老然后发福,惟独不可以疯掉。对曾经过度燃烧的浪漫主义来说,被否定是苦
闷的,但更糟糕的是你必须接受苦闷,除了性和钱,别无安慰,这就是寒酸。
很好,唐晓白把一切涉及性和钱的地方都处理得足够无趣,包括饮酒和弹唱,几乎没有忘情或发
疯的可能——如果有,也立刻被制止,拿破旧、颓败、写实、灰暗、空旷的声光色,缓慢地抹
去。就想记忆会被意识形态抹去一样,唐晓白也要抹去我们的热情。没有多余的对白,没有必需
的废话和技巧,甚至没有更多的细节也没有重量,如果不是这样一部旨在唤醒人们曾有过的绝望
的电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更合适地接纳导演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当然这是一个处女作,她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她遭到配乐的戕害,她别扭地引用了海子的诗—
—它出现的方式,一次比一次沉不住气——她也在很多细节上用力过猛,让隐喻变得象套路。但
是这仍然是一部电影。我是说,在这个国家,她的多数同行拍的还不是电影。她提到了咖啡和火
锅,海子提到了姐姐——对了,海子,我们知道,一代幻灭的大学生脑海里装的不是鲁迅的〈伤
逝〉,而是一个壮烈的诗歌神话,他们无法完成,也不善于拥抱叙事时代,并因此陷入加倍的寒
酸——没有姐姐,咖啡也卖不动,换成火锅,还是冷清。在几乎沉默的叙事中事情发生着,在没
有的抒情中唐晓白哭泣着,浪漫已死,前途是加长的,〈动词变位〉深深地陷入现实。
甚至不能让视线拉的更远或更近,中景让我们无法忍受,持续的环境噪音也让我们感到无力。一
个由经济*纵和鼓舞的时代远未开始,视线就停留在这个可能绽放出复杂光芒的历史片段上,但仅
仅如此,我们除了被唤醒——像那个在咖啡馆讲述的寓言一样,记忆总是会被唤醒——并没有被
带到更疼痛、微妙和开阔的地方。因此我想说唐晓白展现了一代人的寒酸,并且替他们铭刻在
心,这就是电影最低限度的价值。
我几乎就要说,她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和什么样的责任;我也几乎就要猜测,她在和什么样的内
心的虚无抗挣,向什么样的刺痛靠近。但这又怎样?连姐姐都没有,人们还不是照样搬家、做
爱、买肉、推开窗户,如果没有咖啡,他们还需要火锅,如果没有火锅,他们还需要偷一个席梦
思床垫给情人受伤的脊背。反倒是这一切都有了以后,我们才知道,真正需要的,还是记忆。
——2009-06-26 15:43:48,4444上传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4444(创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