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Triumph Of The Will

FANHALL ID: if01169
> 投票或上传图片(3)
> 浏览/分享相关视频(0)
评分: (不足5人暂不计算)
(共 0 人评价)
片名: Triumph Of The Will
其它片名: 意志的胜利
导演: Leni Riefenstahl
主演: Max Amann, Martin Bormann, Walter Buch
片长: 114分钟
年份: 1934年
类型: 纪录片
国别: 德国
语言: 德语
格式:

影片概述 . . . . . .

1934年,在拍摄纪录片方面已崭露天才的里芬斯塔尔被希特勒选中拍摄一部表现纽伦堡阅兵典礼的纪录片。纳粹党为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会为之咋舌的工作条件,希特勒想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的意图被里芬斯塔尔完美的实现了。[意志的胜利]以希特勒的专机从茫茫大雾中显现为开端,充满了游行、集会、震耳欲聋的呐喊以及如林的举手礼,最后在瓦格纳恢宏的史诗音乐里告终。里芬斯塔尔在影片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甚至打破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完整构图原则,如希特勒的头部在画面中被切去三分之一,使他的背影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而游行队伍则变得相对渺小,仿佛是从希特勒举起的手臂下面鱼贯而过。影片赋予希特勒神一般的心理假象,强大的宗教般神圣意味使此后观看此片的德国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但本片集艺术上的成功和拍摄对象的法西斯本质于一体的身份也使里芬斯塔尔饱受争议,但其革命性的蒙太奇剪辑、广角特写无疑大大影响了日后的电影创作。

主演:阿道夫.希特勒
公映年代:2004
简介:
1934年,当希特勒和他的党羽们在纽伦堡举行阅兵典礼时,32岁的莱妮·雷芬斯塔尔被选中,指挥全部电影拍摄工作。纳粹党为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会为之咋舌的工作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36架以上的摄影机同时开工,再加上无数的聚光灯随时听候调遣--希特勒投下这么多的马克,为的就是要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雷芬斯塔尔做到了这一点。《德意志的胜利》在经过长时间的禁止后,重新发行了DVD并在电视上公映。她在这两部纪录片中创始的技法,被无数后人或巧妙或拙劣地反复模仿着。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都曾公开地向她表示过同行的敬意。在这个意识形态对立逐渐淡化的时代里,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两部作品中强大的力量、秩序和美。中国的学院教授们甚至不敢把《德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他们说:“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我的学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


影评

我看瑞芬斯坦【意志的胜利】影像元素有三:一、spectacle奇观。二、mythology神话。三、power权力。让我们一一来检视;

一、 Spectacle-就是那种巨大的景观,用大广角全观式,制造气势磅礡的影像。意志的胜利所纪录的是1934德国纳粹党代表大会,然而我们不仅看到纳粹党人的那种纪律、组织与调度的能力,更也看到了瑞芬斯坦对於做为一个电影导演所展现的组织与调度的能力。摄影机多角度的视点,从空中、从地上不断的律动与变化,运动优雅流畅。那种巨大的场景,众多的群众,整齐的队伍,处处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不战而胜人之兵的视觉效果,。

二、 Mythology-在【意志的胜利】(1935) 一片片头,希特勒搭乘的座机穿越高山,穿过白云从天而降。一如在【奥林匹亚】(1938) 一片中,运动员手持奥林匹亚的火炬自远古的希腊穿越高山,穿越平原也穿越了时光,来到了近代的德国。瑞芬斯坦把主题与高山、远古做了连结赋予影片神话色彩与历史的深度,增加超尘出俗的想像与历史传统的意函,以建立希特勒其统治之合理性。

三、 Power-突显希特勒权力的神圣与至高无上的尊荣,如风吹草掩所向披靡,如救世主般君临大地,四海归心。旗海、人海、万众一心向希特勒礼赞、万臂指向一方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画面所酝酿出的力量与能量,象徵希特勒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容挑战。在纽伦堡广场之壮盛军荣ˋ整齐划一不动如山,一个超大远景俯瞰队伍在广场中左右排列,希特勒与其两位将领从广场当中校阅军队,自前景走向远方,然而在超大广角的画面之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三个小黑点,类似静止的小黑点,然而镜头所酝酿出的张力异常饱满,让这小黑点像是充满动力与能量的核子,万众围拱着权力的核心,影像的张力在纪录片史上所仅见,此也正象徵(暗示)希特勒即将为人类带来了爆炸性的影响。

通过此三项视觉元素之交互运用,完成了瑞芬斯坦对纳粹的礼赞,对希特勒的神化,达到了政治宣传上之令人惊心动魄的钜作。

战后瑞芬斯坦一直是备受争议性的人物,因为世界对纳粹的疑虑使得瑞芬斯坦也难有机会再执导演筒,各地学者也多对瑞芬斯坦与纳粹的关系多所批评,例如:苏珊、宋妲就对她用艺术为纳粹理念包装,美化与宣扬纳粹理念而多所批评。然而瑞芬斯坦极力为自己办护,她认为她只是一个艺术家,她只做一个艺术家该做的事,换言之她只是个尽职的艺术家,换成任何一个艺术家也都会做同样的事情要把片子拍好,如她说的:【work to perfection】(注)

从瑞芬斯坦传奇的一生来看,他说的或许是真心话,他真的只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家,90岁仍然潜水,拍水底摄影,充满活力与创意,不断尝试新的东西。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从瑞芬斯坦的立场而言的确很单纯,她也许是真诚的【只是想把事情做好】,或许他讲的也对,但是他这话的确有他的局限性。我们必须要从现实环境的脉络来看【艺术家】,换言之我们不能只单独看一个艺术家,而是要看一个【在现实世界里】的艺术家,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艺术家或许主观期待只是忠於艺术,不为政治宣传,但是很可惜【在现实世界里】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发生的。艺术家如果对现实不够敏锐,对一些令人忧心的发展与政治环境视而不见不去理会的话,其艺术也往往会被政治所用,他不知不觉的就会成了助长风气的人,这是很残酷的事实。又例如谨守科学中立的科学家们,当初在发明原子弹时,或许仍只强调忠於科学忠於学术,而不去管政治与现实中权力的运作,结果所发明的原子弹就很不幸的被权力所运用而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换言之瑞芬斯坦或许对艺术有其敏锐度,但对纳粹主义的性质欠缺敏锐度,故反而不自觉的投入了为纳粹包装美化的工作助长了纳粹的发展,造成对人类社会莫大的伤害,结果没有人胜利,这自然不是她所能料想得到的。或许他真的认为艺术可以独立於政治之外为艺术而艺术,但现实世界中艺术与政治是不容易分割的,这是身为一个艺术家要学习,要有自觉的地方。尤其是在【意志的胜利】半个世纪以后艺术家不能再这样的单纯,不能让人类的历史白走过这一段路而未学习到什么经验。

与瑞芬斯坦同时期的佛兹朗Fritz Lang就做了另外一个选择 -流亡到好莱坞。拍过【大都会】的Fritz Lang信奉马克思主义,其影像风格似亦喜好追求奇观与旁礡的气势。在【大都会】中同样看不见个人,个人可以为建构一个雄伟的世界而牺牲。然而Fritz Lang是采取了批评的角度,他在追求视觉上这种磅礡气势与非凡的张力时,他却保持相当程度的清醒而没有沉迷,后来他不见容於纳粹而远走他乡。对今天的世界而言,瑞芬斯坦、佛兹朗都是人类社会的智慧与资产。

当一个强国穷兵黩武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世人的恐慌,纳粹【意志的胜利】就是个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在战争好多年之后世人还无法完全能够以纯欣赏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它的力与美。权力一定要放到世界的Context中去理解,尤其是一个强国,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我】与【他】所共同建构而成的,对於一个强国而言,应该更敏感要体谅别人的感受,然而权力只有使人傲慢,今天美国出兵伊拉克更是赤裸裸的例子。美国霸权每每说是为保护美国利益而出兵世界,他为什么不想一想,为何美国的利益都在别人的国家内呢?

【意志的胜利】以军队、纪律、钢铁、机械、胜利建构出一个阳刚的世界,然而这样一个阳刚的世界竟是出自女性之手,这倒充满了冲突与吊诡。性别在【意志的胜利】中有没有意义?我们又要如何去理解【意志的胜利】里的性别?我的看法是:一,与其说瑞芬斯坦是在造神,然而她所造的神是她自己。外表上看来希特勒是神,是德意志的父亲,是救世主而君临天下,然而在电影的世界中却都是瑞芬斯坦这位女性所制造出来的。她---这个导演,才是真正推动世界的手,她是圣母玛丽亚把希特勒(救世主)献给了世界,那架飞机载着希特勒来到了人世隐喻犹如分娩,是她创造了让德意志顶礼膜拜的偶像。瑞芬斯坦是母亲,希特勒是儿子(至少她像一个母亲一样,用镜头照顾打理着她的儿子希特勒),瑞芬斯坦歌颂希特勒,其实是歌颂她自己。

二,在影片中瑞芬斯坦多用优雅而流畅的运动镜头,并且配合以平稳而缓和的音乐使观众陷入一种催眠的状态。群众、军队都是德意志的儿女,瑞芬斯坦用视觉、听觉低吟着摇篮曲lullabies “、、孩子们乖乖、要听话,听话我们的意志才会胜利,德意志才会胜利、、、”这些优雅的运动、柔和的音乐、还有细腻的分镜,为原本阳刚的影片凭添了一些女性的气质。

希特勒最欣赏的首席摄影师
 
  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她的一生,那该是“传奇”。她曾是希特勒最欣赏的首席摄影师、最喜欢的导演,德意志第三帝国时代最才华横溢的女人;她1935年拍摄的纳粹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其艺术手法至今仍是电影业的登顶之作;她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把20世纪30年代的纳粹德国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她称自己不关心政治,感兴趣的只有艺术。

  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她那些刻意漠视道德的作品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计划拍摄瑞芬舒丹富有传奇色彩一生的好莱坞着名女演员朱迪·福斯特这样说:“瑞芬舒丹让很多人恼火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她是个女人,第二她从不曾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道歉!”

  今年8月22日,她100岁,已经整整50年没有拍电影的她将再推出新片!她就是雷妮·瑞芬舒丹。这是一部水下记录片,里面有她在世界各处潜水的镜头,其中包括印度洋。

  她与运动

  几乎没有哪种运动是瑞芬舒丹不感兴趣的。5岁的时候,瑞芬舒丹就已经加入游泳俱乐部,在那里,她帮孩子们把全部奖项都赢回来了。在体操班里,瑞芬舒丹同样是最棒的一个。此外,网球、溜冰、攀登、滑雪、骑马均是瑞芬舒丹的拿手好戏。瑞芬舒丹对运动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即便是72岁的高龄,瑞芬舒丹仍然坚持要学习潜水,此后,她参加了2000多次潜水比赛。瑞芬舒丹恐怕是世界上最老的女潜水员了。

  瑞芬舒丹一生中发生了很多次意外事故,有些事故导致她几个月都不能运动。97岁那年,在苏丹一次直升机坠毁事故中,瑞芬舒丹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这些都不能减少她对运动的热情。瑞芬舒丹最喜欢的运动是攀登和潜水。但由于年纪大了,瑞芬舒丹的脊柱经常疼痛得难以忍耐,所以她不得不放弃了攀登,然而潜水却是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会放弃的运动。

  她与希特勒

  瑞芬舒丹虽然已是百岁高龄,可全世界,包括她自己都明白她活着或死去都无法摆脱一个死了有半个多世纪的人——希特勒。在回忆录里,她说:“人们无休无止地问我是不是和希特勒有罗曼史……”几十年来对于外界认为她是希特勒的情妇一事,瑞芬舒丹向来坚决否认。

  她与电影

  瑞芬舒丹被认为是一位有争议的电影摄制者和摄影师。1902年,她生于柏林一个商人家庭,先是以一个芭蕾舞者身分成名。后来由于膝盖受了伤,她不得不结束了她的舞蹈生涯。后来美丽聪慧的瑞芬舒丹先后担任过演员、电影导演、电影制片人和电影记者。认识希特勒后,希特勒把她变成了国社党电影的首席指挥,她也借此成为天才并成了纳粹政治的美学诠释人。

  1934年,她接受希特勒的个人委托,拍摄了最为当时世人激赏和诟病的《意志的胜利》,在瑞芬舒丹的摄影机下,希特勒成了人间之神。这部纪录片中瑞芬舒丹首创了电影史上的很多摄影技巧;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可以超越她。1936,瑞芬舒丹为在柏林召开的奥运会拍摄一部纪录片——《奥林匹亚》,这也成了她的经典之作。《奥林匹亚》后来在电影史上得过4个大奖,但同时也永远地成了她的污点,因为在当时和现在的众多影评人看来,她“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胜利’字眼,都透露了创作者的法西斯信念”。

  瑞芬舒丹晚年的时候,嘲讽而辛酸地说:“女人是不被允许犯错误的。”的确如此,她为她的“错误”付出了太多代价。自从拍摄了《奥林匹亚》后,她就开始遭遇一生源源不断的攻击:“雷妮,滚回家去!”——这就是好莱坞给她的欢迎词。1945年第三帝国倒台后,瑞芬舒丹是第一批被送进监狱的电影人,并被定名为“纳粹同情人”,几次遭到逮捕。1949年,她终于结束了牢狱生活,但是舆论和评论界的牢狱更迅速而扎实地围困了她,而且她作为导演的生涯随着帝国的覆灭也永远结束了。瑞芬舒丹曾很愤怒地声称:“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7个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
[/COLOR]

导演阐述 . . . . . .

纳粹国家奖 威尼斯电影节金奖 巴黎电影节法国政府大奖

获得奖项 . . . . . .

纳粹国家奖 威尼斯电影节金奖 巴黎电影节法国政府大奖
标签: 添加标签

评论列表(0)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更多花絮请看导演简介
——2009-03-09 15:07:13,4444上传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4444(创建者)

Leni Riefenstahl导演的其它影片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谁在关注这个片子 . . . . . .

你可能会喜欢的影片 . . . . . .

qzVOBCoLr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