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在新闻中搜索: 纪录片

老说纪录片,就把我们自己说窄了 2004-07-07

 终于可以在电影院看到陈真的作品了。我认识陈真近20年,一直知道他在拍纪录片,但从未看过他的作品。2000年我在《[[城市画报]]》当记者时,想采访中国新纪录片运动中的名导们,就是陈真给我的线索,我知道陈真其实是新纪录片运动最早的参与者之一,80年代初期,他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很早就接触到大量的国外纪录片,积累了丰富的见识,而这些见识,当年在共同的追求中曾深深地影响过他的朋友如吴文光、康健宁、时间、段锦川、蒋樾等等,这批人后来被称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先驱,吴文光至今仍称陈真为老师。陈真自己也拍过不少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2004-07-06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

台湾李道明:什么是纪录片 2004-07-06

近十年来,纪录片在台湾逐渐成为显学。有兴趣学习拍摄纪录片的大有人在,公共电视与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纪录片常吸引许多知识阶层观众,而在台北举行的国际纪录片影展的影片放映,更常见一票难求的盛况。虽然纪录片已在台湾建立起它的地位,但其实大家对於什么是纪录片,心中并没有什么定见,尤其是当许多观众看到一些平常不曾见过的纪录片形式时,脑子里更是疑惑连连。这是因为全球的纪录片制作,近一二十年来出现一股实验表现形式的风潮。 2000年台湾纪录片双年展就出现许多混合真实纪录、虚构、重演、戏剧演...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客体论和主体论 2004-07-04

  没有人会否认题材对于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会很谨慎地讨论这一话题,因为题材之于纪录片的成功,由于创作者的不同会有很大的不同。越是普通的题材就越能体现出创作者的功力,但是有时候许多创作者都努力争着去拍同一类题材的纪录片,这似乎又只能归结于题材的吸引力。那么创作者与题材在纪录片成功的道路上到底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暂时把强调创作者的功能和作用的主张归为主体论,而把题材看得比创作者更重要的主张归为客体论。下文将回到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这两种观念并对它们进行详细比较。客体论——...

关于纪录片题材的边缘化的讨论 2004-07-04

A:从近几年获奖的纪录片来看,题材大都是“老、少、边、穷”的,对纪录片题材的边缘化倾向,您如何看?请发表高见! B:你说的有道理,因为近几年的纪录片普遍有追求“震撼力”倾向,为避免触上“高压线”,只得在边缘化的问题上做做文章。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的纪录片不能在国运民生的大问题上有所突破,那就不只是纪录人的悲哀。所幸,这种情况在改变!  C:我觉得纪录片题材的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体制的问题或者说是政策的问题D: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纪录片题材本身并没有所谓的边缘化的问题!每个人视觉角度都...

纪录片《森林之歌》诚招导演、摄像 2004-07-01

本站内部消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森林生态的大型自然类系列纪录片《[[森林之歌]]》开机在即,空前巨额投资,高清晰拍摄,跨国制作发行。目前摄制组仍需要分集导演、摄像若干,要求:    有成熟的电视纪录片(尤其是自然类纪录片)摄制经验    吃苦耐劳的意志和野外环境适应能力    一年内全身心投入摄制工作    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工作回报丰厚,有相关经验的植物学研究者、特技摄影师、航拍摄影师尤其不可坐失良机。开机前,《[[森林之歌]]》摄制组将特邀美国国家地理频...

新纪录片群体:对人的尊严表示敬意 2004-06-30

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繁华,同样许多生活者的状态越来越复杂,仅仅用文字已经无法记录他们多元素的表情。然而,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些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尚不为人熟知,却以一个实践者的姿态,通过他们手中简陋的摄影器材,正努力真诚地反映着与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事关人类命运的命题,并坚定地传达出对人的尊严的敬意。 一直来,我关注着这些从事独立纪录片的人和作品,他们很显著的特点是年轻,有独特的思考,问题在予他们并非如有人认为那样,他们作品不多,只有一个两个,他们已经形成一个群体,并且如今他们理解并操作的...

一个早餐店老板的纪录片笔记 2004-06-29

   关于我正在拍摄的纪录片「年轻有为」          我在高雄旗山镇上开早餐店,店就在元富国中附近。所以一向有很多国中生在我的店里哈来哈去,我很喜欢听他们说话,也和他们混得很熟。我拍的这个片子里有些孩子就是在我早餐店里认识的学生。有一次我和一个少年仔一起去他们常说的「中华仔」--「中华技研社」--机车改装处。中华仔就在中华路上,我一到那里看到好几个认识的少年人,大吃一惊,哇,你们都变那么大了!          就是因为常...

现象纪录片人访谈:王芬 2004-06-29

王芬:简称王 [[现象工作室]]:简称现象 现象:看过你的自述文章,结尾说到你拍摄纪录片《[[不快乐的不止一个]]》时的初衷,是女儿对父母“惟一能表达的无奈,同情,和理解——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 王:是,是通过影像来做了这件事,父母在里面说了这么一些话,这些话浮现了情感的一种现象。一种精神面貌,无穷无尽,纠缠不清。 现象:你跟父母去交流他们之间的情感,别扭吗? 王:子女跟父母去谈他们的婚姻是比较少,一般子女不会特别主动。在一个家庭里,子女大都处于情感被动状态的,习惯的是一种得到。我通过影像来形成了这...

宣教·纪实·DV:中国电视纪录片今昔 2004-06-28

从技术载体上看,纪录片有两种形态:纪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应该说纪录电影是大势已去,只剩下电视纪录片一枝独秀了。纪录电影既然已经退隐,我们也没必要对他魂牵梦绕;何况温故是为了知新,在今天重提中国纪录电影已是意义不大——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国的纪录电影从诞生伊始就被扣上沉重的意识形态枷锁,直到他不愿意再挣扎而凄然退出历史舞台时,仍没有得到解脱。 因此,当目睹今天中国纪录片的艰难处境,苦苦思索而怀旧般地想重温一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时,我将思绪索定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近半个世纪...

宣教·纪实·DV:中国电视纪录片今昔 2004-06-28

从技术载体上看,纪录片有两种形态:纪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应该说纪录电影是大势已去,只剩下电视纪录片一枝独秀了。纪录电影既然已经退隐,我们也没必要对他魂牵梦绕;何况温故是为了知新,在今天重提中国纪录电影已是意义不大——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国的纪录电影从诞生伊始就被扣上沉重的意识形态枷锁,直到他不愿意再挣扎而凄然退出历史舞台时,仍没有得到解脱。 因此,当目睹今天中国纪录片的艰难处境,苦苦思索而怀旧般地想重温一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时,我将思绪索定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近半个世纪...

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2004-06-28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用纪 实手法解释历史、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纪录片,由于审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无疑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一些电视学家认为,在电视进入到每个家庭 的今天,由于纪录片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出深刻的内容,因而得以用"画面思维"形式 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方式。  本文仅就国外纪录片发展进程中几中创新形式及主流趋向作一初步的分析、探讨。       特别纪...

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历史演变 2004-06-28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轫于中国电视开播之时,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真正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电视屏幕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亦可称之为精品,诸如《[[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远在北京的家]]》、《[[壁画后面的故事]]》……这些作品占有了屏幕,赢得了观众,成为中国电视屏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样,电视纪录片就具有了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电视纪录片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电视纪录片成为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电视纪录片成...

突围:冲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 2004-06-26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望长城]]》、《[[中华之门]]》、《[[毛泽东]]》等。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一码平川,可以大步走下去了呢?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选材上:好人好事不等于故事  纪录片要讲故...

关于蒋志纪录片《片刻》的评论 2004-06-24

评论1 《[[片刻]]》虽然由无数的短片组成起来的,但很有力量,是民间影像野史。它是不断扩张的长篇,它将会非常重要,多年以后,它是一部当代生活的影像史记。当下还是一个值得未来怀念的年代--一个庞大的身躯正在呼啸着往前赶着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自己。而一个人却那么执著地拍摄着这个过程中微弱的细节。现在,太多东西会在片刻中改变、消失。《[[片刻]]》挽留了其中一部分。(《[[野史中的片刻暂存]]》/人二娘) 评论2 这种对城市的观察和拍摄方式,同样出现在蒋志的纪录片《[[片刻  1]]》(Moments 1,2000-2003)...

« 上一页 1 2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40 41 下一页 »

对搜索结果不满意?试试这个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