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在影片中搜索:

木木在汉城/ / 蒋志

木木在汉城》的主角是一个拇指大的小姑娘,是作者1997年在中国杭州的一个旧货摊上找到的。从此以后她便跟随着他远游,形影不离。她至今为止巳留下了很多照片。这就系列摄影作品《木木》。而这个短片是5年来木木的第一个影片,是她在韩国汉城的游历、奇遇、幻想、和短暂的浪漫之旅。

空笼/ / 蒋志

。《空笼》显然缘于作者在城市的一次偶遇,然后他又将它置于日常的生存图景之中——他在片头片尾延宕的视线说明了这一点。它主要拍摄的是一个游荡(也许是流浪)在城市街头的小女孩,她有蓬乱的头发和明亮的眼睛,脏的脸,穿着红格衣服,光着脚,手提一只空的无底的鸟笼。她在中午的报刊亭被碰到,摄像机开始追随她,而直到夜晚,她都只是待在街上和路边。

我知道拉登在哪里,请给我5毛钱/ / 蒋志

由于商场有聚集人气的功能,在商场门前,尤其在城乡结合部的商场外,严格的城市管理还未产生效果之前,众多民间的小营生会闻风而至,小百货、补鞋摊、小食档等等,当然也包括乞讨。这是我在刚建成的超市门外,“摆摊乞讨”-----《请给我5毛钱---我知道拉登在哪里》。以乞讨的方式收集公众对国际事件的反应和对国际政治的态度

工人们/ / 蒋志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建筑工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劳作建造了城市的高尚住宅,巨大商场,地标性建筑……,而他们的社会角色却是处在城市的边缘的弱势群体。《工人们》是以工人的形象为元素制作的一部“诗意”的影像作品,片中浪漫的意境与民工实际状况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不确定的美感,引起对当前的社会阶层模式和金字塔状的社会关注力结构的反思。

肉100/ / 蒋志

影片前半部的细腻地呈现肉质的美感,后半部分却让观众尴尬和恶心:一个男子难以置信地“操了”这块肉100下。

艳/ / 蒋志

枯燥的生活循环反复,一个觉得极为无聊的年青男人从自己的混沌意识中奋力撕扯出来的一个小小艳梦,竟然还是既可笑又可怜。 2003年拍摄于深圳。完成于2004年。

之后,暂停/ / 蒋志

以一場誇張變形的夢境來隱喻消費時代的紛擾世像,把人的衝突和彎曲處境歸罪于自身的欲望,幷發出「暫停」的呼籲。片中那些在城市天橋上弓身爬行的人群,如同卡夫卡筆下的甲蟲,他們是「异化」這個現代主義文學主題在影像上的迴響

太初/ / 蒋志

在时间的起点,天地昏黄,宇宙洪荒。混沌之中,迸溅光点无数,像彗星缓缓划动,又像钢火炽热淬炼。这爆炸与分裂,貌似轰轰烈烈的创世纪,实际上是节庆的一场焰火。 然而,然而,一切有起点的皆有终点,便如这场热闹的烟花,这个世界,这个星系,甚至,这个宇宙。

要有光/ / 蒋志

《要有光》是蒋志最新的录像作品。古早,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光,除了上天的赏赐,它也同时扮演粗暴的伤害,强悍的控制,舞台的中心,等等。每个被暴露者,对探照灯光的逼迫做出自己本能的反应。隐私、美感、模糊性,在显微镜般的强光中,均消失无踪。

纪录片/ / 蒋志

影片由平日拍摄的大量的报纸上的社会新闻组成。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他的小说《笑忘书》(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里说:人反抗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反抗“遗忘”的斗争。萨伊德(Edward W. Said)也说:这些都是我们的生存相对整全的时代的遗物,而保存它们,就是为了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记忆是一种保存身份认同的有力的集体工具。它不只是可以通过官方论述和书本来保存,也可以透过非正式的记忆来保存。那就是抵抗历史被擦拭的一座要塞,是抵抗的一种方法。 这就是我做这个录像的原因,那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人...

片刻/ / 蒋志

各种人的生存状态的众多片刻,组成一幕社会的情景戏剧 《片刻》虽然由无数的短片组成起来的,但很有力量,是民间影像野史。 它是不断扩张的长篇,它将会非常重要,多年以后,它是一部当代生活的影像史记。 当下还是一个值得未来怀念的年代--一个庞大的身躯正在呼啸着往前赶着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自己。而一个人却那么执著地拍摄着这个过程中微弱的细节。 现在,太多东西会在片刻中改变、消失。《片刻》挽留了其中一部分。(《野史式的“城市志异”》/人二娘) 评论2 这种对城市的观察和拍摄方式,同样出现在蒋志的纪录片《片...

香平丽/ / 蒋志

三个生活在深圳年轻人(香香、平儿和丽君)的故事。那里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他/她们雌雄莫辨,他们有香艳的名字。他们是新世界的边缘人,经历着受挫的爱和性。 这是一部半纪实半剧情的影片,虚构和真实交织成一体.哂笑和阵痛时而交替,构成一个雌雄同体的暧昧世界。一次爱情和身体的改变之旅。

食指/ / 蒋志

《食指》和《空笼》都是用记录方式完成的作品,其中的记录因素多于非记录因素。但由于作者处理材料的方式,又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纪录片的特征。《食指》拍摄了一位影响过一代人而后完全被湮没的诗人。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动荡时代密切相关的命运,对人物的描述难免不涉及历史。但作者的兴趣显然不在于此,不在于诗人的人生际遇以及它可能揭示的社会意义。他使用各种不同的资料,包括一些象征性的历史影像、老照片、访问、字幕,呈现了诗人的生命历程和它的背景;同时还插入了一段场景戏剧的表演: 指的诗作《疯狗》获得了形象化的...

飞吧,飞吧/ / 蒋志

蒋志从1997年开始介入录像创作。那时候杭州(1996年)和北京(1997年)分别有过一次录像作品展,录像艺术的概念开始被国内艺术圈接受,在创作上也渐渐形成一种氛围。蒋志最早的《怀疑物体》和《飞吧、飞吧》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它们作为录像作品被接受和谈论——不仅由于它的介质,更由于它是在一个规定情境中完成的观念表达

老头/ / 杨荔娜

 他们是一群退了休的老头,人们都叫他们大爷。大爷们每天早上从家里出来,聚集在路边的大墙底下晒着太阳,聊着天。中午回家吃饭,午后接着出来,到五点钟左右回家吃饭、睡觉。夏天的时候他们会转移到另外一个有树荫的地方去坐着。 年复一年,他们准时出门,准点回家像是上班的人。二年后,当创作者拍摄完这个作品时,再经过大墙的时候,很多大爷她不认识,当年那些吸引着她、让她驻足观望的大爷们有的生病、出不了门,有的离开小区到子女家去生活了,还有几位大爷他们常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该走的时候了。作者眼看着他们离去,深信他...

« 上一页 1 2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148 149 下一页 »

对搜索结果不满意?试试这个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