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被淘汰的人

FANHALL ID: if03515
> 投票或上传图片(20)
> 浏览/分享相关视频(0)
评分: (不足5人暂不计算)
(共 1 人评价)
片名: 被淘汰的人
其它片名: 撒谎者/The One Washed Out
导演: 刘实
编剧: 刘实
制片人: 刘实
摄影: 刘实, 艾小青, 张净雨
美术: 刘实
声音: 刘实, 艾小青, 袁凡
剪辑: 刘实
主演: 刘实, 田文斯佳, 李素俊
音乐: 刘实
片长: 70分钟
年份: 2010年
类型: 剧情
国别: 中国
语言: 普通话/方言
格式: HD 1280*720
制作机构: VINDICATOR

影片概述 . . . . . .

描述了一个12岁女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熊真处于成长期,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成长土壤。封建僵化的学校教育制度,父亲缺席、母亲柔弱的家庭坏境,滋生了她敏感、自卑的创伤心理;她无法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羞辱与讥讽,于是选择了逃避,又因这种懦弱的逃避而处于深深的羞耻和自疑中;这种深深的羞耻和自疑招致了更多的羞辱与玩弄,再反过来加深她的敏感和自卑。

熊真的学习成绩曾经出类拔萃,是同学们、家长们、亲戚们以及母亲的同事们羡慕的对象。于是母亲专门找关系将熊真调至快班。快班的“侮辱式”教育使她期中考试成绩下滑到最后几名,也使她把精力从提高成绩上转移到了想方设法避免被教师当众羞辱上。熊真通过讲笑话、装滑稽来逗优等生开心,以此交换作业的答案,以求免受因作业错得多而招致的老师当众辱骂。甚至不惜通过自残,编造离奇谎言,来逃避要在家长会上念检讨的厄运。这是用小牺牲维护大面子。

陈忧民老师出身农村,凭真才实学赢得教快班的机会,愤恨学校里的找关系现象。对找关系到他班上来的熊真心怀敌意,更不能忍受熊真的撒谎行为。他一次次揭穿熊真的自我辩解和逃避,这让熊真越发自卑和乖僻,对陈老师的敌意也刻骨铭心。曾经因熊真而被牵连受到惩罚的学生,利用陈老师的特殊心理诬告熊真,一句捏造的“农村人都不是人”,使陈老师甘冒丢掉工作的风险拷打熊真。毫不知情的熊真夸张的求饶行为,穷形尽相,使陈老师极其反感。他放过了熊真,从此再也懒得管他学习,并伺机赶他出班。熊真也因自己的软弱而唾弃自己,从此得过且过。脆弱的母亲为了女儿的事情在老师面前颜面丢尽,把这种愤懑转化为对熊真的挖苦和吼骂。对于熊真来说,是咬咬牙把这些继续都吞掉,还是横下心把这些索性都推掉,怒流正在酝酿。——《der Lügner》,2009,谎言即将拆穿。

导演阐述 . . . . . .

这部电影是一个普通人竭尽全力以求呼吁媒体关注某个社会问题的肺腑之作,不是几个“玩电影”的艺术青年合伙的虚荣,不是表现主义者自我陶醉的无病呻吟,不是电影学院大三学生野心勃勃的“艺术品”,不是一把为数不小的投资却不知钱都花哪儿了的陈词滥调,不是一伙把电影维护得神秘而又高不可攀的“专业人员”拍出的精包装的垃圾,不是对贾樟柯的纪实长镜头、描写颓废小人物的拙劣跟风,不是对任何一种流行风格别有用心的模仿,不是体制内的大制作在敛财之余顺带还想在电影节捞个艺术名头的贪念。这部电影是一个个人行为,是用“摄影机笔”写的一篇针砭时弊的“驳论文”。
  这部电影不是反映物质落后的,而是反映精神落后的。以往的影片,向西方展现了一个代表农耕文明的东方奇观,或小县城的杂乱与浑噩。而中国已经不是那样了,中国已经改革开放31年了。本片中的城市只是中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级市,但西方有的硬件设施,这里都有。可是,仿欧式建筑的气派的教学楼里,却奉行着“不打不成材”、“不骂不知耻”的封建教育方法,并被家长甚至学生自己所默认与接受。

获得奖项 . . . . . .


评论列表(0)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2009年1月12日
张净雨——另一个导演的好朋友从北京来到荆州。她开始负责纪录片的拍摄,同时她帮助艾小青担任摄影。

2009年1月12日~21日
因为没有写分镜头剧本,以及详细的拍摄方案和备案,因为之前对学生演员的训练是这么的有限,因为维持学生拍摄纪律的人手严重不足,等等这些原因,造成每拍摄完一个镜头,都相当的艰难,当一个镜头完成,下一个镜头还每拍的时候,要花半个小时来把四散而吵闹的学生聚拢,让他们安静。综上所述,拍摄速度非常慢。导演发现,20天之内是无论如何都拍不完了。所以他决定放弃60%的剧本,这就是为什么成片才80分钟的原因,原定的剧本拍摄出来时长应在180分钟。
导演的重感冒演变成严重的支气管炎,剧烈的咳嗽,和为了使学生安静下来而长时间的大喊大叫,使他的嗓子完全哑了。这也是由导演亲自扮演的陈老师的声音全部要后期配的原因。前期拍摄时的一分的错误,往往至少要花费后期的10分的努力来弥补。
由于导演的低E-Q,以及缺乏与人接触的能力和安抚他人的能力,伤害了很多剧组成员的感情,也对学校留守人员照顾不周,诸如此类,导致剧组风雨飘摇。
比如说,保证学生夜晚不翻墙出去玩,以及其他安全和健康问题,都是非常重大和艰难的,这都需要后勤人员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

2009年1月16日
担任现场制片的任红女士,也是导演的伯母,负责安排车辆,护送33名学生演员安全回家,留着6位有重要戏的孩子。剧组放弃了春节后接着拍摄的计划。导演认识到了仅凭3人小组是不可能掌控39个孩子的。导演已经精疲力竭,每天只能睡4到5个小时。导演认识到之前的想当然。
原定用至少10天拍摄完的需要全班在场的戏,已经用不到5天的时间拍完。送走了大部分学生,剩下的6个孩子的戏就会相对容易了。拍摄拖地那场戏,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半。学生们很累,也很了不起,导演一直在鼓励他们。

2009年1月18日
所有学生全部回家,留下领衔主演田文斯佳继续拍摄。

2009年1月19日~20日
整个学校空了。后勤人员回家了。某些区域的电闸已关。食堂关闭。小卖部关门。整个学校只有四个人。导演们在空无一人的大楼中拍摄陈老师训斥熊真的戏。陈老师带熊真走过长廊的一场戏,张净雨坐在轮椅上,扛着摄像机,艾小青推着轮椅,模拟轨道,完成了长度移动镜头的拍摄。
三人小组已经10天没有洗澡了,因为毗邻长江,非常的潮湿且寒冷,张净雨也换上了严重的感冒,她也咳嗽起来。

2009年1月21日
学校部分的戏杀青。艾小青和张净雨各自回家乡庆祝春节。艾小青的家乡在湖南邵阳,张净雨在北京。

2009年1月31日
仍然是春节的大年初六,艾小青匆匆在家过年后就再次来到荆州。他帮助导演完成了零星所剩的学校部分的戏的补拍。此时,整个剧组变成了导演和艾小青两人,后勤部分已经不复存在。

2009年2月的每一个周六和周日
这段时间完成所有家庭部分的戏。熊真母亲的扮演者,以及熊真,他们除了担任领衔主演之外,还担任剧中一切职务。通常,拍摄现场只有三个人,两位演员先帮忙架灯,接线,然后再开始拍摄。在拍摄熊真的母亲在陈老师家的楼道苦求陈老师的戏时,导演作为陈老师的扮演者,之所以没有出现,一部分原因是,导演还需要担任摄像,分身乏术,所以那场戏只有陈老师的声音,不见陈老师的人。导演在摄像的同时,口中还在念着陈老师的台词,引导熊真母亲对戏。

2009年3月初,前期拍摄结束。

2009年4月至10月
导演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后期制作过程,借剪辑设备,寻找音乐制作,都以失败告终,最终是导演自己购买苹果电脑,自己学习剪辑,自己剪,自己补拍部分空镜,自己补配各种台词,自己编写音乐,自己制作音乐。张净雨和艾小青全程协助,实时地给与导演很多非常有效的剪辑建议。剧中出现的音乐是导演自己扛着摄像机,到表哥家中,让表哥根据他哼的音乐弹奏钢琴,然后用摄像机的话筒直接录的原始声音。当然,音乐部分,导演再二次修剪时,仍将寻求专业音乐制作。

以上。
——2010-04-17 03:12:16,重耳上传
拍摄日志

2009年10月
先后与三所公立学校商谈,企图合作,但都没有成功。

2009年11月
英华双语学校初步同意合作拍摄。

2009年12月
寻找成人演员,以及挑选儿童演员,并且简单地训练他们。购买道具和服装。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导演一个人完成的,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正式工作,导演并不拥有正式的团队和工作室,也没有金钱和权力去雇用任何人为他工作。所有的道具,包括制定和打印道具清单,包括打印剧中所需要的名次表,购买剧中陈老师的衣服,定做陈老师的眼镜及熊真的特定衣服,这些事情都是导演一个人去做的。
因为成本限制,不可能进行演员的海选。所以对于成人演员,只能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有人说,导演拍摄的故事是灰暗和消极的,合作拍摄的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知道后,将会停止合作,但直到今天,没有一个校领导获学生家长向导演表达他对故事题材的顾虑。

2009年11~12月
导演先后前往英华双语学校20余次。为了挑选和训练学生演员。导演只能在他们下午上副课的时间前往,所以时间是很有限的。导演把剧本打印了若干份,根据角色的不同给他们不同的剧本,并写信给他们的家长,试图取得他们的同意。
每次面对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时候,导演总是说:剧组正在挑选演员,准备器材。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所谓的剧组,在当时来讲,只有导演一个人。那个时候,导演并不十分确定他的朋友在两个月后是否能够来帮助他,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
成人演员部分是长江大学的学生,另一部分更加年长的演员是导演的亲戚或者导演亲戚的朋友,他们大概在45岁~50岁之间,和导演关系要好,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所以他们愿意且有时间帮助导演。导演的年轻的朋友则不同,他们代表了80后的一代,他们承担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担,他们没有时间。所以对他们来说,扮演剧中的角色是完全不可能的。

2009年圣诞节前后
导演与英华双语学校制定了正式的计划。计划内容是,用春节前的寒假10天,以及春节后的寒假10天,一共20天,从一个年级中选择39个小演员,他们将在期末考试后继续留在学校,组成剧中拍摄班级。导演将会支付这些小演员在学校所产生的费用,包括食宿费用,食堂员工,宿舍管理员,留守的班主任老师,一共有大概六名教职员工照看39个孩子。

2009年1月5日
导演与好朋友艾小青,一起将150公斤重的器材从北京运往荆州。
购买照明设备、拍摄设备、录音设备以及简易的化妆品,共花费不到6万元。艾小青,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当时正是他毕业前半年,最忙的时候,他将一切暂时放在一旁,来帮导演拍摄这个影片,完全是出于私交。那些以电影为谋生手段的人,是不会对导演的计划感兴趣的,因为这不会给他们带来一丝好处。

2009年1月5日~10日
导演患了重感冒,但是不得不为电影做最后的筹备,因为1月10日学生期末考试结束,12日剧组入住英华双语学校,电影就要正式开拍了!
导演的舅母前往他的住所为导演打点滴,因为她是学医的。她的丈夫也就是导演的舅舅,是电影中沙老师的扮演者。导演在开拍前的最后几天仍然在尽可能多的与成人演员联系,召集他们进行最后的布置,那时导演还在打点滴。这些在纪录片中会有所反映。导演的表妹担任了部分纪录片的拍摄,她是后勤的3人小组成员之一,负责道具。

2009年1月10日晚
导演的剧组进入英华双语学校,住在学生宿舍。
绝对主角——熊真的扮演者突然拒绝出演,然后回家了。他解释说不想因为拍摄耽误寒假的学习时间,而且他担心剧中的角色形象不佳,会对他的心理或班级形象造成某些影响。无论如何劝说,他去意已决。

2009年1月11日
导演用了一整天来决定谁该替补熊真。一个长像普通但极其有表演天分的女孩——田文斯佳,被选中了。熊真在原剧中是个男孩,但是在所有的备选演员中,女孩普遍比男孩更活泼,更踊跃,所以原剧中拟定的其他男孩戏也被大幅删减,改为女孩戏。
导演放弃了昂贵的化装材料,因为没有专业的化妆师,导演不能搞定。所以陈老师的原定形象几乎全部放弃。比如说胡子,还有让皮肤变黑的一种油,那将会花很多时间去化妆,而且还要保证每次卸妆后再上装时能够与之前一模一样。所以陈老师仅仅需要带上假发罩和眼镜,穿上戏服就可以演了。
当晚,剧组准备在教室进行照明设备的试接。但是花了4个小时,几十条线杂乱的摊了一地,乱七八糟。那些灯非常重而且非常危险,架上去之后非常不稳,学生们在底下欢呼雀跃,一旦砸下,随时毙命。这样的想象让导演无法呼吸。而把所有的灯架好需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导演环视教室:密闭的空间里充满了学生的吵闹,少得可怜的几个剧组成员正在艰难的架灯,一条电线就要牵半天,导演从那时起就绝望了。
——2010-04-17 03:11:17,重耳上传
三个800瓦红头灯,两个排灯,几张滤纸,一个JVC-111E的小高清摄像机,一个外接话筒+防风毛衣,一个苹果的一体机,一个淘宝上买的60块的finalcut剪辑软件,一个导演,两个助手,从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演员,就完成了这部戏剧色彩浓厚、蒙太奇肥大的故事长篇。
——2010-04-15 19:02:51,重耳上传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4444(创建者), 重耳

以下1人看过 . . . . . . ( 更多 ) ( 我也看过 )

重耳现象影院 看过
评分: 7分 年月:2010.03

相关资讯 . . . . . .

谁在关注这个片子 . . . . . .

你可能会喜欢的影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