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Andrzej Munk

FANHALL ID: im09827
姓名: Andrzej Munk/安杰伊·蒙克
性别: 不详
生日: 不详

影人概述: . . . . . .

安杰伊·蒙克是波兰电影学派另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1920年10月出生在Krakow,二战爆发后,他完成了高中学业,在德国占领期间他搬去了华沙,并因为自己部分犹太血统不得不隐居起来,使用假名字去当了一名建筑工人。1944年蒙克参加了华沙起义,胜利后他离开了华沙回到Krakow,后来在车站做了看门人。
  战争结束后,蒙克回到了华沙,进入华沙科技大学建筑系,因为健康原因他离开了学校,后来又去华沙大学读法律,最终他来到了罗兹,进入了罗兹电影学院。1951年毕业后他开始为波兰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一系列短片和纪录片,1948年他加入波共,1952年又因为“错误行为”被开除。
  1956年他完成了《铁轨上的男人》这部50年代波兰最重要的电影作品之一,1957年他完成了《英雄》,对波兰式的英雄主义与崇高品德做了歌颂,之后他在罗兹电影学院担任教师,1960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噩运》,关于一个波兰普通人总是发现自己处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的黑色喜剧。
  1961年蒙克死于车祸,死后他的遗作《女乘客》由助手剪辑完成,1965年罗兹电影学院以他的名字作为最佳处女作奖的名称。
  蒙克的的纪录片如《a railwayman's word》以及《stars must burn》等被认为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条条框框的一种突破,在WFD2000年出版的一部书中,Janicka写了一篇关于Munk的文章,题目叫做“真实与谎言之间”,主要讨论了Munk早期的纪录片在当今的意义。这些纪录片Munk取得了较大的荣誉,虽然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作品。《a railwayman's word》讲述的是一群克服障碍完成工作的铁路工人的工作,保证铁路按时把货物送到目的地。按照Jackiewicz在他的书《波兰电影档案》里所说的那样,这部电影既被强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又在反对这种意识形态,歌颂个人的力量和价值。Munk认为,他这部作品的目的在于表现出与当局那种好大喜功过分乐观的调子不同的东西,他要表现人日常劳作的艰辛、牺牲和美好,虽然看起来很枯燥繁重。
  蒙克在纪录片领域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影响了他的剧情片的拍摄,1951年他的作品《铁轨上的男人》就有许多纪录片的痕迹。后人在拿他与同时期的瓦依达比较时说,后者表达更多想象和主观视觉,有着强烈的戏剧性,而蒙克则更多的从客观角度出发,探寻世界上存在的那些挣扎,蒙克的风格明显地与整个波兰学派的浪漫主意风格不同,他更接近于 18世纪波兰的哲学作品,像一个时代的诗人那样,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如同卓别林喜剧似的超现实主义,而瓦依达则更近似于布努埃尔。

评论列表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相关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对本影人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4444(创建者)

Andrzej Munk导演的影片 . . . . . .

Andrzej Munk编剧的影片 . . . . . .

收藏该影人的群组 . . . . . .

谁在关注该影人 . . . . . .

rsuVmel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