Обыкновенный фашизм
片名: | Обыкновенный фашизм |
---|---|
其它片名: | 普通的法西斯 |
导演: | Mikhail Romm |
编剧: | Mikhail Romm, Yuri Khanyutin |
制片人: | Valentina Kulagina |
摄影: | German Lavrov |
剪辑: | German Lavrov |
音乐: | Alemdar Karamanov |
片长: | 133分钟 |
年份: | 1965年 |
类型: | 纪录片 |
国别: | 苏联 |
语言: | 俄语 |
格式: |
影片概述 . . . . . .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影片。我希望,您能和我一起來反思。”米哈依爾·羅姆在影片的開始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同對面坐著的德語翻譯交談。1965年,觀眾一直期待著這樣一部影片,從純粹的社會經濟學或是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剖析法西斯主義。因此,當時的這部《普通的法西斯》在東德和西德地區都備受觀眾矚目。因為,那時在西德地區,納粹時代的陰影數十年來揮之不去,這一題材成為影視創作的禁區;而在東德,人們也早已厭倦了千篇一律的反法西斯影片的說教和大同小異的反思類紀錄片。
羅姆通過這部分為16段的紀錄片,慢慢地揭示了主題,並近乎完美地再現了歷史事件的諸多細節。為此,羅姆和他的劇組成員花費了超過200萬米的膠片,蒐集了成千上萬張照片,其中許多史料是來自原納粹時期的帝國電影資料館,還有一些是德國戰俘保存的影像記錄。維克托·克萊普勒在戰後出版的有關第三帝國時期語言解析中所表現的日常生活場景,在米哈依爾·羅姆的《普通的法西斯》中通過德國人自己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再度演繹,深刻挖掘了法西斯主義的本質。
●1945年希特勒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無數反映暴力、獨裁和屠殺的畫面之一。
本片中,羅姆並沒有去說教、控訴或是指責。羅姆的主旨既不是強調那些觸目驚心的場景和不容置疑的答案,例如在電視中反復播放的歡慶勝利時的回眸一笑,也不是突出那些飽經磨難的被訪者的感受。他著意客觀地再現納粹時代的真實情形,而他本人則更像是在拍攝一次考古研究過程,不夾雜任何主觀的感受。儘管如此,羅姆的視角還是帶有個人的風格,並與其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代表了一代人的反思。因此,在當時對歷史的認知程度的基礎上,1965年拍攝的《普通的法西斯》通過米哈依爾·羅姆的詮釋來表現這種認知。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這部影片中的諸多見解和評論,也有助於今天的觀眾深入了解納粹時期德國人的日常生活。
幾乎所有的紀錄片都帶有時代的烙印,而羅姆採用紀實片中罕見的蒙太奇剪輯,來達到跨越歷史的效果,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今天看來仍令人嘆為觀止。影片的開始是一組鏡頭,表現了莫斯科、華沙和東柏林街頭嬉戲的兒童,如同素描畫一樣,勾勒出1965年的世界。羅姆解釋說,所見即所思。然後,他讓鏡頭隨著思緒追溯往事,如同刻在洞穴中的遠古岩畫,最後定格在一組偷拍的實景中,那是羅姆通過安置在莫斯科大學校門前的攝影機拍攝到學生參加考試前後的場景。“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各不相同。”羅姆的鏡頭搖到了莫斯科街頭的一位母親身上,她正充滿憐愛地注視著她年幼的孩子。突然,銀幕上一聲槍響,鏡頭切換成一張歷史照片,畫面是一名德國士兵向一個婦女的頭部開了一槍,那位婦女正在試圖從他手裏搶回自己的孩子。接下來,鏡頭再次閃回到現在的莫斯科街頭,那位母親安詳地撫摸著女兒的頭髮。
“一般說來,槍聲過後應該馬上繼續拍攝死者倒地後的樣子,這才符合邏輯。”在1966年發表的文章中,羅姆這樣解釋了他的蒙太奇手法,“可是這與我試圖表達的想法並不吻合。因為那樣的設計太幼稚了,就像是一個小姑娘接著發問:‘發生了什麼事?是誰開的槍?’”羅姆將大屠殺的歷史照片與1960年代現實中安詳寧靜的莫斯科街頭的場景巧妙地剪接在一起,羅姆對此有他獨到的見解:“這不僅是喚起現代人的反思:我們不能忘記法西斯主義曾經猖獗一時,生靈涂炭。並且還將引發更深刻的思考:我們不能忘記,所見即所思!我們要告誡自己,如果今天還出現這樣的場景,我們該怎麼辦!”
●赫爾曼·格林是第三帝國的第一獵手。
●華沙猶太人居住區的大清洗。
羅姆使用畫外音進行評論的手法現在看來有些過時,但是這無傷大雅。《普通的法西斯》即便沒有評論也照樣打動人心。影片中有一組畫面反復出現,那是希特勒出席一個高速公路開工儀式。這組畫面不是為了突出獨裁者的虛偽,而是把觀眾的目光引向背景中一個普通的納粹衝鋒隊員。此時的他正處於莫名其妙的性興奮中,滑稽可笑且非常尷尬地挺著勃起的下體,跟隨在元首的後面。在隨後一節影片中出現的帝國總統興登堡,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稀裏糊塗地沉浸在一系列慶典活動中,同樣令人忍俊不禁。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羅姆表達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們總是能夠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不僅如此,人們對於歷史的認知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和時代特性。而對於歷史真實場景的再加工是完全徒勞無益的。
羅姆的這一觀點受到了前蘇聯影評家的指責。他們認為,導演沒有真實地再現歷史,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並主觀詮釋歷史資料,同時與現實場景構成反差和衝突。羅姆希望利用電影手段來解釋、反思歷史和現實,這在1960年代末期的前蘇聯無疑是一種叛逆的理念。
《普通的法西斯》使得羅姆進入了敘事紀錄片寫實主義導演的行列。他的蒙太奇手法不僅影響了前蘇聯的許多青年導演,對於西歐敘事紀錄片的拍攝也做出了很大貢獻。
●這些人的職責就是屠殺無辜的平民。
電影節遭到禁映
在阿登納(德國戰後第一位總理)時代的德國,反映法西斯和納粹暴行的題材並不是理所當然地被人們接受。就像亞歷山大和瑪格麗特·米徹裏希描述的所謂“無能力哀悼”一樣,當時的社會處在一種壓抑的狀態中。1955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外交部公開宣佈禁止影片《夜與霧》在國內公映,這部由阿倫·雷乃執導的影片在戛納影展期間對德國政府的做法進行了示威抗議。該片紀錄了盟軍解放納粹集中營時所看到堆積如山的屍骸,這一場面很難讓戰後的德國人接受。在戛納和柏林的電影節上,該片只作為內部觀摩影片,沒有公開放映。
法西斯題材的影片
其他有關法西斯題材的影片如艾爾文·萊塞斯的《我的奮鬥》(1959年)和保羅·魯塔斯的《阿道夫·希特勒的一生》(1961年),儘管史料豐富,拍攝嚴謹,然而作為電影來看顯得有些蒼白和枯燥。而1977年公映的由克裏斯蒂安·赫倫多夫和約希姆·費斯特聯合執導的《希特勒——野心之路》則難以讓人接受,這部影片完整地分析了納粹宣傳的美學特徵,粉飾戰爭惡魔的醜惡行徑,沒有對法西斯的暴行進行徹底批判。
黃金時段不得播映
即使到了1980年代,揭露納粹罪行的影片也無法順利地與觀眾見面。1984年,愛波哈德·費希奈執導的《審判》便遭此厄運。這部反映馬伊達奈克審判的紀錄片原定在德國電視一台的黃金檔播出,後來由於題材過於敏感,被安排在深夜的第三套節目中播出。這部影片後來獲得了多項大獎。
《普通的法西斯》米哈依爾·羅姆
劇情簡介
米哈依爾·羅姆通過16章節的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探討了深刻的主題:“我們該如何揭示歷史的秘密?德國法西斯主義如何滲透到千百萬德國人心中,腐蝕其靈魂、瘋狂其理智的?”另一位導演康拉德·沃爾夫對此片讚賞不已。影片各個章節的副標題也都意味深長,例如“我的奮鬥”、“被宰殺的羔羊”、“殘忍的夢想與行動”、“元首指揮我們前進”和“納粹的藝術”等等。為了說明每個標題的含義,影片運用了大量史料鏡頭,是蘇聯紅軍從帝國電影資料庫中繳獲的資料或是從德軍戰犯手中沒收的個人收藏。通過運用蒙太奇的剪切組合,羅姆將歷史場景和現代畫面巧妙結合起來,並加入兒童的元素,使得影片非常引人入勝。人們今天觀賞這部影片的感覺與它1965年首映時別無二致。
導演
米哈依爾·羅姆于1901年1月24日出生在伊爾庫斯克。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由於政治原因被流放他鄉。他在莫斯科中學畢業後,進入大學師從著名雕塑大師A.S.格魯吉娜,但在戰爭期間曾被迫中斷學業。他曾翻譯過左拉和弗勞伯特的書,寫過電影劇本,並曾擔任A.馬切萊特的導演助理。他本人的導演處女作是根據莫伯桑小說改編的《羊脂球》(1934年),這是一部揭露資本主義虛偽本質的諷刺作品,當時使用的仍是默片的拍攝手法。此後,羅姆在一所電影學院任教,並導演了一些舞臺劇。同時,也參與執導了一些故事片和紀錄片。他于1961年執導的影片《一年中的九天》以其冷酷和游離的風格令人矚目,“使人聯想起安東尼奧尼的作品”,同時代的影評家烏爾裏希·格雷格如是說。1965年公映的《普通的法西斯》是羅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後,羅姆還執導了未盡之作《堅信不移》。1971年11月1日,羅姆在莫斯科病逝。他的學生馬林·楚茲耶夫和艾倫姆·克裏莫夫將他的收山之作完成,並於1975年公映。
羅姆通過這部分為16段的紀錄片,慢慢地揭示了主題,並近乎完美地再現了歷史事件的諸多細節。為此,羅姆和他的劇組成員花費了超過200萬米的膠片,蒐集了成千上萬張照片,其中許多史料是來自原納粹時期的帝國電影資料館,還有一些是德國戰俘保存的影像記錄。維克托·克萊普勒在戰後出版的有關第三帝國時期語言解析中所表現的日常生活場景,在米哈依爾·羅姆的《普通的法西斯》中通過德國人自己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再度演繹,深刻挖掘了法西斯主義的本質。
●1945年希特勒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無數反映暴力、獨裁和屠殺的畫面之一。
本片中,羅姆並沒有去說教、控訴或是指責。羅姆的主旨既不是強調那些觸目驚心的場景和不容置疑的答案,例如在電視中反復播放的歡慶勝利時的回眸一笑,也不是突出那些飽經磨難的被訪者的感受。他著意客觀地再現納粹時代的真實情形,而他本人則更像是在拍攝一次考古研究過程,不夾雜任何主觀的感受。儘管如此,羅姆的視角還是帶有個人的風格,並與其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代表了一代人的反思。因此,在當時對歷史的認知程度的基礎上,1965年拍攝的《普通的法西斯》通過米哈依爾·羅姆的詮釋來表現這種認知。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這部影片中的諸多見解和評論,也有助於今天的觀眾深入了解納粹時期德國人的日常生活。
幾乎所有的紀錄片都帶有時代的烙印,而羅姆採用紀實片中罕見的蒙太奇剪輯,來達到跨越歷史的效果,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今天看來仍令人嘆為觀止。影片的開始是一組鏡頭,表現了莫斯科、華沙和東柏林街頭嬉戲的兒童,如同素描畫一樣,勾勒出1965年的世界。羅姆解釋說,所見即所思。然後,他讓鏡頭隨著思緒追溯往事,如同刻在洞穴中的遠古岩畫,最後定格在一組偷拍的實景中,那是羅姆通過安置在莫斯科大學校門前的攝影機拍攝到學生參加考試前後的場景。“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各不相同。”羅姆的鏡頭搖到了莫斯科街頭的一位母親身上,她正充滿憐愛地注視著她年幼的孩子。突然,銀幕上一聲槍響,鏡頭切換成一張歷史照片,畫面是一名德國士兵向一個婦女的頭部開了一槍,那位婦女正在試圖從他手裏搶回自己的孩子。接下來,鏡頭再次閃回到現在的莫斯科街頭,那位母親安詳地撫摸著女兒的頭髮。
“一般說來,槍聲過後應該馬上繼續拍攝死者倒地後的樣子,這才符合邏輯。”在1966年發表的文章中,羅姆這樣解釋了他的蒙太奇手法,“可是這與我試圖表達的想法並不吻合。因為那樣的設計太幼稚了,就像是一個小姑娘接著發問:‘發生了什麼事?是誰開的槍?’”羅姆將大屠殺的歷史照片與1960年代現實中安詳寧靜的莫斯科街頭的場景巧妙地剪接在一起,羅姆對此有他獨到的見解:“這不僅是喚起現代人的反思:我們不能忘記法西斯主義曾經猖獗一時,生靈涂炭。並且還將引發更深刻的思考:我們不能忘記,所見即所思!我們要告誡自己,如果今天還出現這樣的場景,我們該怎麼辦!”
●赫爾曼·格林是第三帝國的第一獵手。
●華沙猶太人居住區的大清洗。
羅姆使用畫外音進行評論的手法現在看來有些過時,但是這無傷大雅。《普通的法西斯》即便沒有評論也照樣打動人心。影片中有一組畫面反復出現,那是希特勒出席一個高速公路開工儀式。這組畫面不是為了突出獨裁者的虛偽,而是把觀眾的目光引向背景中一個普通的納粹衝鋒隊員。此時的他正處於莫名其妙的性興奮中,滑稽可笑且非常尷尬地挺著勃起的下體,跟隨在元首的後面。在隨後一節影片中出現的帝國總統興登堡,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稀裏糊塗地沉浸在一系列慶典活動中,同樣令人忍俊不禁。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羅姆表達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們總是能夠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不僅如此,人們對於歷史的認知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和時代特性。而對於歷史真實場景的再加工是完全徒勞無益的。
羅姆的這一觀點受到了前蘇聯影評家的指責。他們認為,導演沒有真實地再現歷史,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並主觀詮釋歷史資料,同時與現實場景構成反差和衝突。羅姆希望利用電影手段來解釋、反思歷史和現實,這在1960年代末期的前蘇聯無疑是一種叛逆的理念。
《普通的法西斯》使得羅姆進入了敘事紀錄片寫實主義導演的行列。他的蒙太奇手法不僅影響了前蘇聯的許多青年導演,對於西歐敘事紀錄片的拍攝也做出了很大貢獻。
●這些人的職責就是屠殺無辜的平民。
電影節遭到禁映
在阿登納(德國戰後第一位總理)時代的德國,反映法西斯和納粹暴行的題材並不是理所當然地被人們接受。就像亞歷山大和瑪格麗特·米徹裏希描述的所謂“無能力哀悼”一樣,當時的社會處在一種壓抑的狀態中。1955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外交部公開宣佈禁止影片《夜與霧》在國內公映,這部由阿倫·雷乃執導的影片在戛納影展期間對德國政府的做法進行了示威抗議。該片紀錄了盟軍解放納粹集中營時所看到堆積如山的屍骸,這一場面很難讓戰後的德國人接受。在戛納和柏林的電影節上,該片只作為內部觀摩影片,沒有公開放映。
法西斯題材的影片
其他有關法西斯題材的影片如艾爾文·萊塞斯的《我的奮鬥》(1959年)和保羅·魯塔斯的《阿道夫·希特勒的一生》(1961年),儘管史料豐富,拍攝嚴謹,然而作為電影來看顯得有些蒼白和枯燥。而1977年公映的由克裏斯蒂安·赫倫多夫和約希姆·費斯特聯合執導的《希特勒——野心之路》則難以讓人接受,這部影片完整地分析了納粹宣傳的美學特徵,粉飾戰爭惡魔的醜惡行徑,沒有對法西斯的暴行進行徹底批判。
黃金時段不得播映
即使到了1980年代,揭露納粹罪行的影片也無法順利地與觀眾見面。1984年,愛波哈德·費希奈執導的《審判》便遭此厄運。這部反映馬伊達奈克審判的紀錄片原定在德國電視一台的黃金檔播出,後來由於題材過於敏感,被安排在深夜的第三套節目中播出。這部影片後來獲得了多項大獎。
《普通的法西斯》米哈依爾·羅姆
劇情簡介
米哈依爾·羅姆通過16章節的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探討了深刻的主題:“我們該如何揭示歷史的秘密?德國法西斯主義如何滲透到千百萬德國人心中,腐蝕其靈魂、瘋狂其理智的?”另一位導演康拉德·沃爾夫對此片讚賞不已。影片各個章節的副標題也都意味深長,例如“我的奮鬥”、“被宰殺的羔羊”、“殘忍的夢想與行動”、“元首指揮我們前進”和“納粹的藝術”等等。為了說明每個標題的含義,影片運用了大量史料鏡頭,是蘇聯紅軍從帝國電影資料庫中繳獲的資料或是從德軍戰犯手中沒收的個人收藏。通過運用蒙太奇的剪切組合,羅姆將歷史場景和現代畫面巧妙結合起來,並加入兒童的元素,使得影片非常引人入勝。人們今天觀賞這部影片的感覺與它1965年首映時別無二致。
導演
米哈依爾·羅姆于1901年1月24日出生在伊爾庫斯克。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由於政治原因被流放他鄉。他在莫斯科中學畢業後,進入大學師從著名雕塑大師A.S.格魯吉娜,但在戰爭期間曾被迫中斷學業。他曾翻譯過左拉和弗勞伯特的書,寫過電影劇本,並曾擔任A.馬切萊特的導演助理。他本人的導演處女作是根據莫伯桑小說改編的《羊脂球》(1934年),這是一部揭露資本主義虛偽本質的諷刺作品,當時使用的仍是默片的拍攝手法。此後,羅姆在一所電影學院任教,並導演了一些舞臺劇。同時,也參與執導了一些故事片和紀錄片。他于1961年執導的影片《一年中的九天》以其冷酷和游離的風格令人矚目,“使人聯想起安東尼奧尼的作品”,同時代的影評家烏爾裏希·格雷格如是說。1965年公映的《普通的法西斯》是羅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後,羅姆還執導了未盡之作《堅信不移》。1971年11月1日,羅姆在莫斯科病逝。他的學生馬林·楚茲耶夫和艾倫姆·克裏莫夫將他的收山之作完成,並於1975年公映。
导演阐述 . . . . . .
获得奖项 . . . . . .
1965年萊比錫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评论列表(0) . . . . . . ( 发表新评论 ) ( 更多评论 )
幕后花絮 . . . . . . (上传花絮) (展开所有)
影片图集 . . . . . . (更多/我要上传)
相关视频 . . . . . . (更多/我要分享)
对本影片资料作出贡献的会员 . . . . . .
4444(创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