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对上海的所谓独立电影文化是极不满意的

2010-08-24 16:10:28   来自: secondtext(毛晨雨) (沪湘黔)
  我的环境有些特别,生活在上海叙述湖南周边的事情。身在曹营心在汉。
  
  我理解的上海大概这个样子:上海是一个有情调的城市,商业社会的奇观和世界消费文化的时尚喜欢选择这里登陆中国;上海是一个有点文化需要的城市,它需要的是世界文化,它需要向前看,看见国际文化时尚的巅峰之作,它对老土的我国欠发达地区之文化总是不屑一顾的;上海是一个发达文明的城市,它吸纳中国之金融资本,依赖上海帮的庞大制度资本生产了繁华的现代商业文明;上海是一个自我强大的城市,它真的太关心自己,自我强大到只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境界——因为它太仰慕富足者。
  
  这样看来,上海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城市,浦东足以相抵新加坡,上海足以相抵纽约,上海人足以相抵美国中产阶级。除了首都人民,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民就只能做上海的仆佣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人民和上海人民是不是中国财富指数和幸福指数呈两极发展的?地理上的区位安排了两级发展的潜在制度。
  
  稻电影在上海只能作为奇观而论的。我没有必要改变任何习性,我听不懂上海话,我不喜欢糯米酒,我对世博没有任何期待,除了他们给我家刷了红色墙漆,加了个法式的屋顶。我在上海放映稻电影,这个基于原始农耕文化的怪名字,必然不能契合于上海的发达文化的需求。但我想,以自居现代文明巅峰的上海人民了解点中国普遍落后的农耕文化,大有原始探险的需求可能。不过,我忘记告诉他们稻电影研究的是农耕文化的内层制度,因此你生活在高架子上没有土地根系没有凡尘气息,难以相契。
  
  至于上海的独立电影文化,就是以沙龙为主体的情调环境的布局,它的功能并非要心系万民胸怀天下,它关心情调。以及一些认为自己代表着上海独立电影文化的上海本帮人的势力期许。也就是说,上海根本不存在独立电影文化,因为他的不开放和狭促视野,我们只能将他们定位为沙龙文化。我们如果跃出这个情调期许,我们就很难找到跟上海人对话的机会。显然,我们同样掌握着超越这层布局的现实道路,毕竟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上海还生活着一大批外籍劳工,所谓新上海人。……我要将稻电影放在资本市场的上海,既然中国资本大多都流失在上海,那我当然是要在上海找回我的钱我父母亲的钱,然后给上海不相契的电影产品。
  
  补充一点:我在上海放映《秘密人》,对于不需要多少精魂就可以生存的上海人来说,显然是太不靠谱了。东周晚期的春秋时期,我们花1/3的时间、财富、精力从事祭祀生存的仪典,现在所谓发达的商业文明却宁愿自己死于货币之下,也不愿停留……我想,人类文明几千年来最具统治力的工具就是货币,商品交易的媒介,财富的计量手段,以及附注魂灵又埋没了绝大部分魂灵的杀戮工具。
  

2010-09-01 17:49:14  孤岛 (北京)

  http://www.bullock.cn/blogs/zhangxiaozhou/archives/110241.aspx
  看看张晓舟所写的上海本土音乐“奇葩”顶楼马戏团以及下面各界淫民的回应吧,还是蛮好玩的。
  
  
  全国人民现在都哭着喊着被上海,世博迄今为止最大的贡献是让全国人民学会排队。
  
  世博会给我带来的一大实惠就是它促成了很多不错的音乐会,与之相比,那支哼哼唧唧什么《上海不欢迎你》的该死的“顶楼的马戏团”傻逼乐队在世博年被勒令闭嘴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2008年以世博会名义搞的一次演出,也曾邀请过这支臭名昭著的本地乐队,当时他们搞笑地翻唱乱七八糟的流行歌,给一个纽约艺术家的影像作品配乐。
  
  那是在一个小巧玲珑的街心公园。最好玩的不是顶马,而是两位老太太,她们看完演出后激动万分,久久不愿离去,到处跟乐手、乐迷握手,甚至给顶马主唱陆晨和我各发了一根烟,60多岁那位吹嘘70多岁的同伴——“她可是解放前就天天在百乐门玩的!”
  
  只有在上海,还能碰见这样七老八十还花枝招展活蹦乱跳的PARTY QUEEN!10年前,我在外滩还见过一个差不多有七十高龄的皮条客,人称黄姐,她每天无数个折返来回,奔走于各个高级酒店联系业务,噌噔噌噔地踩着一辆锃亮的蓝色永久牌自行车!
  
  黄姐如今健在否,还踩得动自行车吗?请允许我把她视为足以横扫一切上海宝贝的上海女神——她象征了这座城市耗不尽的疯狂的活力,一辆锃亮的蓝色永久牌自行车,连接了上海的两个大时代——她就是新世纪与三十年代之间的皮条客(好吧,文雅一点,媒婆),如今每个人都竭力装出和张爱玲仿佛有一腿的模样,上海,枯木怒逢第二春。
  
  2002年,我曾和一个贝尔格莱德人聊起过上海,他对上海的迷恋和吹捧有些不可思议,他叫科萨诺维奇,没错,就是那个牛逼轰轰的前大连实德主帅。科萨最喜欢所谓连沪争霸,但在他看来,和上海比,大连只是一个VILLAGE,他甚至认为曼谷、首尔乃至香港(!)跟上海相比都只是VILLAGE!科萨在中国的最大遗憾,似乎是从没得到申花的邀约,最近他又跑到陕西去带那支被上海放逐的球队。
  
  上海的城市发展和扩张,似乎不单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沦为VILLAGE的乡下人。上海欢迎你,亲爱的乡下佬。《北京欢迎你》于是改编成《上海欢迎你》,成龙劈头就唱:“阿拉屋里门常开,开放怀抱等那。”
  
  约翰伯格曾把巴黎形容为一个住宅内部,“再也没有什么比巴黎的中心更像一个无休无止的住宅内部。建筑成了家具,庭院成了地毯和挂毯,街道就像走廊,林荫大道则像温室。”
  
  而如今的上海中心似乎也像一个无休止的住宅内部——准确地说是豪宅内部——他还在无休无止地向外延伸。打开屋门,世博会为上海敞开了一个无休无止的客厅,一个金碧辉煌的客厅,它很容易吸引贵客,也很容易吓住“乡下人”。
  
  但是,上海的卧室呢?但是,上海的厕所呢?
  
  1991年我第一次到上海,从火车站上了一辆公共汽车直奔市中心,车上一外地哥们给售票员一块钱,结果售票员给他找回一堆一分两分的硬币,于是两个中年大老爷们开始对骂:“你就这样欺负外地人呀?”“你不喜欢上海人就下车呀!”这就是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
  
  第二印象是:一下车,一阵阵恶臭如热浪把人掀翻,8月酷暑中,大马路边居然到处有人在冲马桶!如今当阁下怒掀千万豪宅卫浴革命风潮的时候,请别忘了往昔青葱的马桶岁月,别忘了20年前,上海市区还像一个无休无止的厕所——作为上海小资符号的法国梧桐,也许少不了马桶养料的滋育。
  
  上海当年给我的第三印象,是大街上、小店里居然常见靓女身穿睡衣招摇过市,在盛夏的夜晚,她们像女妖一样在街上大开睡衣派对,上海市区如同一个无休无止的卧室。此一绝胜妙景,至今仍不绝于市,恐怕鲜有靓女敢睡衣上阵了,只是当年的靓女如今可能还风韵犹存积习难改。世博最有趣的新闻,当属官方舆论掀起的‘反睡衣上街’运动。
  
  马桶已然退出历史舞台,而睡衣依然阴魂不散。孔夫子有七十二个弟子,黄花岗有七十二个烈士,上海有七十二家房客,从小房客到大房奴,从小市民到大公民,世博时代的上海早已换了天地,但人心和人文的变化并不见得会像建筑和街道的变化那样剧烈,“蜗居”的祖师乃是上海人,往昔仄迫不堪的生存空间原本就无所谓客厅、卧室、厕所的分别,城市生活公共空间的概念因此更不易形成,这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中国最为城市化、最为摩登的城市,地铁能乱成这样,如果真的这么在乎上海的面子,与其不让人在自家阳台晾衣服,不让人穿睡衣上街,还不如在世博期间以一对一贴身的温馨形式监督护送市民排队购票上车,要不干脆关了地铁算俅。
  
  “蜗居”当然不仅指生存空间,更指一种心理状态和文化习性。这种“蜗居”的心理积习并未因城市的无限扩大而逐渐削弱——城市的扩张和人心的缩小甚至是同步的——堪称“海派小市民”,上海人的悖论就在于此,他们的身份认同往往必须通过崇洋媚外和歧视外地人(“乡下人”)来达成。这种歧视会以更高级的形式进化,比如当一位住在上海的外地人质疑电台主持人不说国语时,主持人仁兄说出的那句足以载入海派文学史的经典妙语;“首先,请你以一种团成一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以一种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你不喜欢的城市、不喜欢的人的周围。”“滚出上海”被表达得如此漂亮,这就是上海的气质:一种精致的刻薄,骂人的口水里似乎也含着燕窝,正如同余含泪大师的泪水里似乎也总含着燕窝。
  
  上海的地域歧视活该反过来被歧视,至于上海的市井地域文化,阁下还是少多管闲事吧。睡衣上街是搞笑,但轰轰烈烈反睡衣上街不更搞笑吗?世博就是魔幻世界主题公园,而请贾樟柯这么一个拍过《世界》的导演来拍《上海传奇》实在太有意思了。但愿国家形象工程和世界主题公园不要淹没活生生的上海传奇,一个国际大都市最重要的品质始终是宽容,在自家阳台乱晾乱挂“万国旗”不正是献给世博的市民涂鸦艺术吗?
  
  余秋雨,周立波,韩寒,乃上海三大文化偶像,从海派文化大师到市民文化代言人,再到公民社会青年模范,如果这能代表上海的精神进化轨迹那当然最好,只不过韩寒是金山的“郊区乡下人”,只能算边缘另类。余秋雨与周立波双剑合璧,才代表了“海派小市民”的精神。
  
  但在我看来“上海精神”的绝佳代表,是顶楼的马戏团乐队。顶马如果不是周立波的先驱,至少也是周立波的地下加强版,周立波只不过是识时务的昙花,而顶马才是不识时务的奇葩。在他们的歌中,“海派小市民”的五脏六肺被暴晒并熊熊燃烧,批判是容易的,难的是反讽和自嘲,顶马正是以睡衣和马桶来强化自己的上海logo,他们曾多次穿睡衣登台演出,顶马的粉丝则自命为“马桶”。在数年前一次堪称海派娱乐盛典的顶马歌曲翻唱大赛上,奖品便是各色马桶,当马桶像皇冠一样被扣到头上,摩登上海的主流形象也一举被市井上海的山寨形象颠覆。
  
  顶马的上海话朋克专辑名为《蒂米重返零陵路93号》,零陵路93号乃上海摇滚乐队排练房所在,“零陵路93号”于是俨然成为草根市民文化的代号,与象征国际大都市文化的“外滩3号”遥相拉锯。
  
  据说零陵路93号面临世博动迁,而顶马也因恶名远扬的《上海不欢迎你》而暂别江湖,实际上《上海不欢迎你》跟他们此前的马桶群星版《上海欢迎你》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不”字。《上海欢迎你》歌中唱道:“上海欢迎你,千万记得带上人民币”,《上海不欢迎你》则唱:“上海不欢迎你,除非来买东西------世博会实在是了不起,全世界有钱人来相聚”。这难道不是在热情讴歌上海的投资环境和国际经济地位吗?这难道不是在热情讴歌人民币升值的吾国金融政策吗?这难道不是“全球第三大金融城市”(为了迎接世博,上海有关机构自己赏自己一块铜牌)的一个美丽注脚吗?
  
  不管是成龙版还是顶马版,沿袭《北京欢迎你》改改歌词变成《上海欢迎你》还是少了点创意。而世博会的会歌和《你和我》一样实在难以流行传唱,如果电台狂播顶马的《你上海了我,还一笑而过》,我相信很多人会同意我的选择:这才是世博应有的迷人旋律和诗意。正像那辆奔忙于外滩、往返于两个大时代的锃亮的蓝色自行车不仅仅表达了上海的欲望,还有她的诗意。如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是因为她能把能量和诗意赋予鲜活的个人:
  
  
  我是一个上海人,我从小就出生在美丽的上海
  我是一个上海人,我死也要死在我美丽的上海
  这就是我们上海人,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这就是我们上海人,我们为你感到自豪
  
  我吃掉了许多海马,让我阳具更大
  我吃掉了一头海象,让我身体更壮
  我吃掉了成群海鸥,让我飞得更高。
  
  《上海不欢迎你》嘲笑东方明珠是个假阳具,而韩寒又质问世博吉祥物海宝到底有无股沟。或许只有吃掉海马海象海鸥,海宝才能长出一个真的阳具。
  
  ——洁本刊于《时尚先生ESQUIRE》
  
  
  
  
  《上海不欢迎你》
  
  上海现在是让人越来越活不下去
  从衣食住行到吃喝嫖赌裁是全中国最贵
  上海不欢迎外地人伊也不欢迎上海人
  上海只欢迎一种人就是有钞票额人
  
  上海不欢迎你,除非来买东西
  可是我们身上都没有人民币
  上海不欢迎你,世博会实在是了不起
  全世界有钱人来相聚
  
  零陵路93号住了一帮摇滚青年
  地下室有五间房间价钱也蛮便宜
  排练好到对过小饭店老酒再咪一咪
  可惜到子今年年底就要面临世博会动迁
  
  上海不欢迎你,除非来买东西
  可是我们身上都没有人民币
  上海不欢迎你,世博会实在是了不起
  全世界有钱人来相聚
  
  (配乐诗朗诵):
  
  长江隧桥修好
  崇明房价飙高
  
  东亚冲超失败
  申花一直来困高
  
  猪流感越来越强劲
  出门请带好口罩
  
  川沙人民造大棚
  迎接迪士尼来到
  
  来工地旁边散步
  当心大楼横倒
  
  多多囤积大蒜
  价钿还要炒高
  
  开车子谨防倒勾
  最好熊姐当保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只要侬有钞票
  
  上海不欢迎你,除非来买东西
  可是我们身上都没有人民币
  上海不欢迎你,世博会实在是了不起
  全世界有钱人来相聚
  
  上海不欢迎你,除非来买东西
  我们没有文化也没有人民币
  上海不欢迎你,世博会实在是了不起
  全世界有钱人都来勃起
  
  东方明珠就是一根假阳具
  
  
  《上海欢迎你》
  
  我家住在上海滩
   黄浦江流经这里
   东方明珠巍然矗立
   海关钟声响起
   淮海路上的漂亮姑娘
   全国数第一
   石库门里吃大饼油条
   全是小市民
   上海欢迎你 欢迎来买东西
   千万不要忘记带上人民币
   上海欢迎你 奥运会有什么了不起
   让我们在世博会相聚
   别说上海人小气
   我请你去新天地
   两瓶啤酒一醉方休
   尽我地主之谊
   神州五十六个民族
   是一个大家庭
   有事开口没关系
   谁叫我最富裕
   上海欢迎你 欢迎来买东西
   千万不要忘记带上人民币
   上海欢迎你 奥运会有什么了不起
   让我们在世博会相聚
   地铁穿过市中心高楼大厦遍地
   浦江两岸黄金地段亿万豪宅升起
   群租房里弄三平米也能活下去
   想要找我小市民只能去郊区
   中信泰富恒隆广场我永远都买不起
   静安小亭襄阳市场统统都滚出去
   吴江路上小杨生煎都不再便宜
   隔壁弄堂的转角里吃安徽料理
   上海欢迎你 欢迎来买东西
   我们没有文化但是有人民币
    上海欢迎你 奥运会有什么了不起
   让我们在世博会相聚
   (上海欢迎你 奥运会有什么了不起
   2010年我们再相聚)
  

2010-09-01 18:51:14  dogma_2001 (应亮)

  电影的高峰过去30多年了,所以影展越大越重要,烂片就越多,越是重要的烂影展。
  
  最初创建影展的目的一般只有:服务本地观众或者鼓励创作,或者兼有——但现在数数,呵呵。。。
  

2010-09-01 19:07:56  卢志新

  现在
  人都想成为牛逼的人或者和牛逼的人靠近
  影展都想成为牛逼的影展
  

2010-09-01 19:51:29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恩,我也想做牛逼的影展成为牛逼的人
  

2010-09-01 19:51:43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我太坦白了,哎……
  

2010-09-01 21:01:47  卢志新

  服务观众是个大问题
  
  怎么定义观众
  从哪些方面服务
  怎么服务
  
  应亮不妨说一说重庆影展是怎么做的
  老猪不妨说一说宋庄影展是怎么做的
  

2010-09-01 22:55:13  老猪 (暫住中國)

  我們在2002年的時候組織過管虎影片的放映,也邀請過他來。後來偶有幾次聯繫見面外,再沒有什麽交道。所以瞭解也不多。我沒有說他有才華或者沒有才華。我僅僅是說有的人會認為他很有才華,這個才華就是從類似你所說的那樣的電視劇來判斷的。我基本不看任何電視,我家裡盡10年幾乎沒有接過有線之類的,所以確實無從判斷。中國人總愛說“那個人本來是很有才華但是可惜某種原因云云”。這也是很荒謬的。
  

2010-09-01 22:56:06  老猪 (暫住中國)

  借用Gertjan先生所說的話:策劃一個影展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所以我們都要羞于再談這個問題了。。。
  

2010-09-02 01:04:47  dogma_2001 (应亮)

   可能真的是身份认同问题,一般我可能会说类似:拍一部独立电影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等等。。。
   
   同时,不能因为鹿特丹一直在对亚非拉做善事就不说了:就我参加过的影展来看,鹿特丹真是特别混乱的一个。有一年,开幕后第三天了,catalogue还是临时版本的。但他们真是大,真有钱,而且经常瞎慷慨。。。
   
   下面回答卢志新的问题:CIFVF针对本土观众做培养,所以一切“服务”都围绕此展开。
   
   比如:我们做了三年多的“点对点”建立观众群的工作。通过发放问卷和领票(非售卖票)的方式,形成观众网络。
   
   比如:我们严格选片标准只有一个目的,让观众看到有价值的片子,而这与作者没多大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假设某位作者去年带了一部特别棒的片子来,但今年的片子较弱,我们一定不会选择。也就是,只认放片对观众的效果,不认作者。
   
   比如:我们一半的节目是“特别放映”,去年有“带龙标的好电影”、“开眼看中国(外国作者在中国拍的片)”、“回顾:中国独立经典”和“南国之南(香港和台湾的短片)”——设立的目的是尽可能让观众看到更丰富的影像和感受不同的观念。
   
   比如:我们手册上的影片介绍一定不会只有千篇一律的由作者提供的影片介绍和阐述,一定会有选片人写的包含有推介理由等的话。
   
   比如:我们异常重视放映前后的环节。如果导演到场,放映后的问答一定尽全力为观众做好。如果导演不到场,放映前,选片人也必须做影片和作者介绍。
   
   再比如:我们不搞所谓论坛的,但有信息介绍性质的讨论会。去年有两个,一个关于当代实验片,另一个关于独立剧情片现状。重庆观众咨询相对不多,所以这种讨论会完全是针对他们的。
   
   
   我们还有一些将实施的计划——
   
   比如:今年将于影展期间设立影像图书馆(video library),让看不全当届片子或者希望看到往届片子的观众,通过特定场所里所设立的DVD放映机看到想看的内容。
   
   再比如:今年将设立“本土单元”,就是要加强CIFVF的本土认同感,协助本土观众透过本土作者的目光去看待平时习见不察的内容。
   
   ---------
   
   当然,我们对非本土也有所涉及,比如至今已搞了7个巡展,有杭州、济南、泉州和福州、哈尔滨、石家庄、伦敦,以及将要办的西班牙加的斯。——巡展的目的除了服务观众,还有一层是协助各地策展人的成长,进而更好地为他们所在地的观众服务。
  

2010-09-02 01:30:38  Mario

  的确新气象,也是很好的经验。
  

2010-09-02 09:16:19  卢志新

  搞成应亮说的那样的一个影展,CIFVF花了多少钱啊?
  

2010-09-02 10:40:13  孤岛 (北京)

  以及,YL你的资金来源是神马地方??可以问问看么??
  坊间传闻实在太多了,我就有听到说基金给了你一笔赞助.....
  

2010-09-02 10:46:38  老猪 (暫住中國)

  哦,談到錢的問題了。
  我都老實交代一下吧。我們每年的兩個影展, BiFF好DOChina,每年每一個的預算是10萬人民幣。其中包括工作人員的部份工資,以及所有其他跟影展工作人員的工資等。這些預算要包括:導演等受邀請人員的路費、住宿,畫冊的設計和印刷,餐飲招待費,志願者的支出,設備費,辦公,市內交通,等等。如果是DOCHINA,還包括評委的路費和獎金(一共1萬元的獎金)等。
  

2010-09-03 04:41:57  dogma_2001 (应亮)

  咦咦咦。。。好像CIFVF没有不明资产的呀。。。
    
  07年,当时我没加入CIFVF的工作。CIFVF07在电影院放了两个下午的学生短片,电影院是那个老板赞助的,他也赞助至今。现金成本为零。
    
  08年,我开始参与工作。CIFVF08放映了四部长片和15部短片,在两家电影院里,两个整天,两轮。我一个在旧金山的朋友赞助了500美元,由此CIFVF08给了来重庆的8位导演一点点补贴——500美元,就是所有的现金成本了。
    
  09年,CIFVF09放映了长短片一共52部,影展长度为9天,场地为两家电影院和一所大学的阶梯教室,也是两轮放映。导演和其他客人一共来了50余位,我们给导演500元的路费补贴,150元的餐饮补贴。赞助我们的朋友们或者朋友们的机构有:纽约新媒体基金、栗宪庭电影学校、欧宁、陈心中、詹晶、尚于博、汪虹霓。——现金成本就来自这些赞助,一共4万元。
    
  2010年,CIFVF需要更多的钱,哈哈。。。已有不少朋友或者朋友们以机构的名义给了我们赞助,其中包括现象工作室、影弟工作室等等。孤岛说的“基金”,是指栗宪庭基金吗?老朱今年会再次以栗宪庭学校的名义给我们赞助。
    
  今年需要更多钱的原因是:一个亚洲的电影组织要来重庆设立两个不属于CIFVF官方的奖项,一个面对长片,另一个面对短片。他们的头头好心地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对我们办CIFVF最好的支持,呵呵。。。
    
  设奖一定是违背我们办CIFVF影展初衷的,但我们考虑后还是决定与那个组织合作了,因为这样至少可以让CIFVF在那座“唱读讲传”的神奇山城里多点活下去的小资本。。。
    
  可是问题来了:两名非中国评委的路费很贵。但奇妙的事接着也发生了:一位朋友提出,她可用私人关系找到免费的国际机票。。。最终,她找到了一张,但另一张没着落。可就在今天,又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我收到了那位来自HK的评委的信,她说愿意自掏腰包过来,以表示对CIFVF的支持。。。其实,我原本对那位评委的印象并不很好,因为她有很商业的制片人背景,但现在看起来,我完全错看人了。。。
    
  ------------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脑子出脑子。。。CIFVF就是如此一年年办起来的,所以CIFVF是由大家办起来的影展!未来只要有一线机会可以持续办下去,哪怕到录像厅里去办,CIFVF也会办下去,绝对不会撒手或者变卖。
    
  我对这个影展第一阶段的时间规划是十年,那才会是一个开始——当然,这也是非常嘴硬的说法,但愿2016年时影展还存在,地球还存在。。。
  

2010-09-03 07:57:05  卢志新

  凌晨4点多,应亮还能写出这么多东西来,大强。。。。。
  

2010-09-03 08:16:06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有应亮这句话,2012地球也毁灭不了!
  应亮,我支持你!
  ps:这叫不叫我是应亮的粉丝呢?呵呵~~~
  

2010-09-03 08:17:17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2010-09-03 07:57:05  卢志新
   凌晨4点多,应亮还能写出这么多东西来,大强。。。。。
  -----------
  我早上8点爬起来上网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
  

2010-09-03 12:01:52  secondtext(毛晨雨) (沪湘黔)

  国内几位独立电影节策划人作了很多工作。
  策划上海独立电影的人需要稍微谦逊一点,多了解中国国情环境下国内影展的某些独特方式和独特“斗争”经验,应该有利于上海或者更大区域的某种公共文化的建设性改造。
  

2010-09-03 12:18:24  孤岛 (北京)

  回YLTX
  我说就四万块啦,不过某人不相信,我没办法啊,摊手......他说至少得要十万块.......
  另,我说的基金支持,就是指栗宪庭基金的说,其余没什么了。
  
  至于奇妙的事情,所谓世界真奇妙吗,呜咔咔~~
  

2010-09-03 23:54:54  老猪 (暫住中國)

  南方周末本期世博专稿《HIGH过之后,优雅起来,世博开启国民素质成人礼》初稿,原文已被删改。
  
  这篇稿子历经七次修改,数次送审,最后出来的稿子已经与原文完全不同,所有批评世博会的内容悉数删除。
  
  世博固然是一场盛会,但它只是一个国家成长历程中的一个节点,我们记录这期间发生的尴尬,并不心怀恶意。
  
  所谓的“文明”从来指的不是老百姓是不是随地吐痰、大小便,而应是生活在其间的公民如 何自主地改造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加从容、克制、理性而有尊严。
  
  探讨文明现象,不代表我们用柏杨式的文章对国人“横加”指责,我们更愿意由此展开对一 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治理方法论的探讨。
  
  直面尴尬,心怀美好,改变随时随刻可以开始。
  
  作者:陈鸣、实习生 刘高阳
  
  上海世博会,又一个属于中国的时间。在展现城市文明的同时,这 个横跨浦江两岸的巨大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存在184天的微型城市。游客将与现代场馆共同构成这次展示。
  
  “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然而,行走在这个临时城市里的游客却正在让这个系统濒临崩溃。
  
  失控的“热情”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对中国的好感被冲刷殆尽。
  
     两个月前,阿娜斯塔西亚(Anastasia Yevets)对上海世博会充满了期待,而如今,她的心情却比上海连绵的梅雨更加糟糕。
  
    这个来自白俄罗斯的姑娘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目睹一场“灾难”的发生——他们的场馆越来越像一个动物园。中国游客们在场馆里大声喧哗,接打电话,拿起相机对 着每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狂拍。“有时候,中国人一手猛拍着桌子,一边对你喊着嘿!嘿!嘿!他们想喊我合影,却让我觉得自己像只被围观的猩猩。”最令阿娜斯 塔西亚难以置信的是,几天前,一位中国老太太甚至放任她的孙子在场馆的正中央拉了一坨大便。
  
    处于震惊和崩溃边缘的并不仅仅是阿娜斯塔西亚。
  
    在古巴馆,Shela Borges Glez见到了令她不解的一幕。一开始,她们在墙上划出一小块区域供游客留言,但是,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候,汉字 就像蝗虫一般疯狂地覆盖了整个场馆的墙壁。中国游客的热情程度显然令这些加勒比海居民猝不及防,甚至连Shela的办公室都不能幸免,在玻璃门上,中国人 写满了“XX到此一游”和“XX我爱你”之类的字样。在数次清理之后,Shela和她的同事放弃了努力,每次擦完不久,中国人又将攻占他们的玻璃。他们只 好贴出“禁止往墙上涂画”的告示,以这样的形式为自己一开始的错误决定埋单。
  
     世博园里发生的这一切,就上海的雨季一样,无休无止,令人心生厌倦。
  
    埃及馆的Tahany刚刚从开罗飞到上海来接替她同事 的工作,那位好心的前任馆长提醒她“一定要看好我们的石头!”场馆里摆的雕像都是公元1000多年前的文物,其中包括有“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巨像”和“爱神柱”之类的珍品。
  
     这些从开罗运送过来展品大部分没有加装防护罩,“因为在我们国家没有人会去摸文物,因为那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很快,埃及馆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得不放弃原先安排的工作,他们每两个人守着一处雕像,并拉上围栏,阻止每一只靠近的手掌。一个中方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埃及人迅速地学会的第一句汉语不是“你 好”,而是“不要摸”,每天念咒般地重复上百遍。
  
     在捷克馆,游客们一度像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德国国会大厦一样纷纷爬上圣约翰·波穆克的青铜像,直到铜像被护栏围了起来。在孟加拉馆盖章,一位黑人工作人员面 色冷竣,机器人一般地只重复说一句话:“排队,排队,排队,排队……”。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对中国的好感被冲刷殆尽。
  
    “他们刚到上海的时候,看到那些宏伟奇特的展馆,都是‘Wow’的惊叹,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而在见识了中国游客之后,所有人都开始讨厌中国人。”和那 些面对人山人海的中国不知所措的朋友们不同,阿娜斯塔西亚算是半个“中国通”,她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梅芳”。然而在学习汉语三年以后,她突然发现不知该 如何向自己的朋友解释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
  
     在梅芳的朋友里,很少有人像她一样游历过中国贫穷的乡村和小城镇,更不用提理解眼前这些操着各类不同口音的人做出种种“失礼”举动的原因所在。“我经常告 诉朋友们,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这样。”
  
     但即使是梅芳,也很快失去了耐心,她的眼睛在无数次突如其来的闪光灯照射后开始干涩胀痛,有一天因为制止游客插队,一个中国男子用地图狠狠地拍打了梅芳的 手臂,这次袭击让她委屈得哭了起来。在中国小孩在场馆中央大便之后,白俄罗斯馆终于用巨大的围栏把中央的圆形场地围了起来。
  
  守不住的场馆
  
  作弊与反作弊,破坏与反破坏,偷盗与反偷盗,成了一场每日上演的拉锯战。
  
     当“梅芳们”在场馆里焦头烂额的时候,蔡雯俊和她的同伴们也在人潮中努力站稳。她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是世博文化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很多时候她被调配到北门疏导人流,在这个出口,人群被分成两队,一队通往六楼参观,一队则直接出馆,两个队伍中间用隔离带隔开。很多时候隔离带和志愿者的引导被视若无睹,只有在 发现走错了之后游人才返过来要求志愿者让他们原路进馆。“他们既想不受控制地乱走,又丝毫不愿承担走错的后果。”
  
    连不明国情的外国工作人员也很快明白,“过度热情”已经无法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除了不讲礼貌和规则,更多千奇百怪的状况从第一天开始,从场馆的入口处,就层出不穷——一位法国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初的几天他们像目睹奇迹一样,看着那些从绿色通道坐轮椅进入的游客一进馆就纷纷站立起来行走。
  
     破坏规则的好处显然十分诱人——当别人还在排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队时,绿色通道上的人员却可以在二十分钟内进馆,而且还能捎进一个“护理人员”。在 一些场馆门外至今可以看到为数甚众、真假莫辨的残疾人排起长队。
  
     “有一次,一个有着强壮肱二头肌的中年男子坐在轮椅上,很疼似的紧紧握住自己的手臂,却告诉我们他患的是小儿麻痹症。”一个在沙特馆门口协助维持秩序的志 愿者说。一些明显已经接近10岁的孩子被父母安排坐进了婴儿车,以此换取不排队的特权。
  
     在经历了最初阶段完全开放的姿态之后,很多场馆开始小心调整收缩他们的策略。所有试图由绿色通道进馆的老人、孩子和残疾人都被要求出示相关的证件,一些明显有作弊行为的游客被挡在通道之外。
  
     但这只能挡住一部分人,精明的游客们依然能够掏出各类红绿缤纷的证件。有的家庭为了让一家老少都能通过,在场馆门口精心商量着如何分配手头的老年人身份 证、残疾证和婴儿车。这看起来像是一盘跳棋游戏,任务就是一堆棋子搭上另一堆棋子的顺风车,从而跳到场馆的那一边去。
  
     即使作弊失败,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通常被戳穿了之后游客们还一边大骂工作人员,一边离开,脸上不但没有惭愧,反倒对我们有不通融办事的鄙夷”,一位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工作人员愤怒地说。
  
     进入场馆内部之后,游园狂欢才刚刚开始。在捷克馆,一个名为“捷克明珠”的视觉装置吸引了游客围观,这个由5个巨大玻璃面组成立体屏幕璀璨明亮,令观众仿 佛触手可及。开馆之初就不断地有游客用脚磕打玻璃,他们只是想知道屏幕到底是不是玻璃做的。于是一个专门的工作人员被派在此处专门制止人们的破坏行为。
  
     在摩肩接踵的嘈杂环境里,偷盗与反偷盗,也成了一场每日上演的拉锯战。
  
     在泰国馆的最后一个参观环节是放映一部3D的电影,场馆内的设施会随着电影场景洒水和喷施香气,显然十分钟的尖叫体验令很多观众沉醉其中,于是,他们决定 趁混乱把3D眼镜捎回家去。
  
     泰国馆的解说在每场电影结束时都会向游客们恳求:“这个眼镜在家里看电视是不会有3D效果的,我们的眼镜已经越来越少,请您不要拿走。”但结果令人无奈, 泰国馆馆长Saranpat Anumatrajkj向南方周末记者抱怨,馆内的3D眼镜每天以5%-7%的速度丢失,“每放一场电影大约会损失10个, 而我们每天大概会放50多场电影。”
  
     在中国铁路馆,3D影院的200多个座位如今只能坐100多人,原因是3D眼镜被偷到只剩这么多了。
  
     香港人似乎对3D眼镜遗失的可能性有更充分的预判,他们直接在眼镜上贴条形码,在场馆出门处设立安检门,任何试图带眼镜离开的人都会引起机器的尖锐叫声。 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放弃努力,安检门因此每日鸣叫不已。
  
     比眼镜更小的物品更适合被带走,在波黑馆,狭长走道上的液晶电视上的8GU盘被游人尽数拔光,最后馆方不得不把数据盒藏起来,通过USB线再连接到电视 上。
  
     也有人尝试更有挑战性的目标,6月27日下午,波黑馆的两名中国游客从严密封闭的玻璃壁橱里成功地偷出几件嵌有珠宝的首饰,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幸运的是另一位游客在离馆前及时地举报了他们。
  
  盖章族的围攻
  
  “他 们做的就是盖章盖章盖章盖章……”中国人自己打了起来。打斗密集地持续了一两天后就没再发生,因为印章也被偷走了。
  
     “世博会的主题曲应该是一片笃笃笃的敲章声。”突尼斯馆的Anis Basti调侃道。世博护照,这个起源于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玩意儿从来没像在中国这么火爆过,这令他根本无法理解。
  
     围绕世博会赚钱的黄牛们开始提供盖章服务,游客只要在门口等待,黄牛入馆盖章,最后收取一笔数十元的手续费。
  
     场馆有冷热门之分,而在盖章这一事情上,每个国家的场馆终于实现了“平等”。在只有6个房间的乌拉圭馆,为应对盖章的人流,其中一半房间被改成了盖章专用 房。在泰国馆,铜、木、橡胶等各类材质的印章则被悉数敲坏。
  
     中国游客的狂热在盖章上终于全面爆发。在丹麦馆,游客为争夺印章而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这被拍成视频传到了网上。爱尔兰馆的印章被当场抢去,原因是工作人 员拒绝为同一个人盖数十本护照,于是游客决定自己动手,最后爱尔兰工作人员不得不报警。
  
     拒绝这些长时间排队的中国游客的盖章要求时常要冒一定风险。“死爱尔兰鬼”、“死丹麦鬼”、“死法国佬”……各种口音的咒骂足以令人崩溃。
  
     Shela所在的古巴馆干脆将盖章台移到场馆外面,并用铁链将章子链了起来。更多场馆把印章收了起来,不再提供盖章服务。在白俄罗斯馆,工作人员同样挂出 了纸牌,上面直截了当地写着“没有章”。“他们做的就是盖章盖章盖章盖章,根本就不看我们的馆”,一位挪威馆的工作人员在面对上海电视台的摄像机时忍不住痛哭。
  
     泰国的Saranpat告诉记者,盖章的人群不时地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最后他们干脆把印章放在桌子上让人们自己动手,导致的结果却是更加混乱,中国人自 己竟然也打了起来。打斗密集地持续了两三天后就没再发生,因为印章也被偷走了。
  
     Saranpat很不理解,他们的场馆设计用很多技术手段设计了逼真的互动体验,依然有很多中国人进来只是盖个章,然后就匆匆寻找出口。
  
     对这一点中国人看得更清楚,一位经常出入世博园的上海本地记者说:“其实世博会更像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游乐园,人们来这里玩耍,心态和旅游没有区别,那些代表现代科技走向的技术既没人懂,更没人看。”
  
     而“盖章”则不一样,这在中国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文化。有一次,白俄罗斯馆要送一个平板小推车进园区,最后盖了十多个章才获得批准。 每一次填写表格,都是疲于奔命地在楼上楼下四处寻找那些手握印章的人。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系统,所有人在找人办事。在我们国家,一个章就足以通过所有审批。”梅芳无奈地说。
  
  失去尊严的地方
  
  一群筋疲力尽的排队游客终于情绪失控,他们在场外齐声大喊“纳粹!纳粹!”,以致于德国馆不得不 向园方要来了更多的保安。
  
     每一天发生的零星不快,并不足以阻止游人的到来,相反,在开园初期遇冷之后,每天游客数量都在节节攀升。每天游览人数已经从最初的每天20几万人上升到现 在的45万人以上。
  
     顾晓芳是江苏一家国企的员工,6月初她被单位组织前往上海参观世博。在人满为患的沙特阿拉伯馆,她看到很多散客因为长达5个小时的排队时间而瘫坐在地,这 个过程中大人们没有机会上厕所,小孩子们开始随地大小便,有的人开始打牌玩游戏机,更多人无所事事。这样的场景让她想起了恐怖的春运。
  
     闷热潮湿的上海加剧了人们的烦躁。上个月德国媒体报道,一群筋疲力尽的排队游客终于情绪失控,他们在场外齐声大喊“纳粹!纳粹!”,以致于德国馆不得不向 园方要来了更多的保安。
  
     顾晓芳认为网络上把园区里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都归结到游客身上并不公平,在她看来,超长的排队使人们失去了尊严。“园区可以修得很大,蛇形栅栏可以设置 得很弯很长,人们的耐心和体力却是有限的。”
  
     在志愿者蔡雯俊看来,很多时候园区和游客需要共同改进,比如世博文化中心的6楼有几家餐厅,前来就餐的人可以由餐厅人员带领直接上楼,但是很多人并没有途 径可以订餐。蔡雯俊和她的同伴做过尝试,他们试了包括查号台在内的各种方法都没有找到订餐电话。“我们都联系不上的话,游客更不可能了,最后他们肯定就要 开始抱怨。”
  
     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刘永生是该校志愿者在中国馆的带队老师,她认为在排队两三个小时后人会极端疲惫,场馆方在设置上可以更加人性化。她举例子,在中国 馆南广场排队的游客通常比较长,平时尽量安排到伞亭处,如果遇到天气炎热的情况,就把队伍再往里放,一直排进手扶电梯,“让游客觉得毕竟是进馆了,这样就 可以很好地安抚他们的情绪。”
  
    然而陆续增加的旅游人数,无疑还将对园区公共服务构成持续挑战。公共汽车站大部分时间人头攒 动,尤其是世博大道线上的乘客时常需要分流到过江线上,再从就近站点步行到达场馆。
  
     就在顾晓芳参观世博园前后几天,世博局发布的旅行社团队入园预约情况信息显示,6月4、5两天的预约团队数共达到9152个,预约游客人数共达35.35 万人次。截止5月底,世博局票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已售出的3771.2万张票中有接近三分之一是团体票,而其中大量是单位采购的“福利票”。到上海看世博 在很多地方更像是一项任务。一位在重庆工作的女士因为害怕拥挤的原因拒绝参加世博,而被所在工作单位罚款1500元。
  
  中国成人礼
  
  世博会不止是拍个照,盖个章,不理解世博真正的含义,无以理解现代化
  
     在园区的许多角落,游客似乎正在让世博会走向尴尬。在靠近美国馆的吉野家,欧洲广场附近的肯德基餐厅,在公交车站,不时可以看到冲突的人群。人们因为碰撞、排队、踩脚而爆发了各类口角。
  
     成年人们看起来兴奋而富有激情,同时像小孩一样易怒。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周边的江浙一带赶来上海,心情迫不及待,然而从每天早上排两小时队进园开始,这一天 的游览就注定是一个极费体力和耐心的工程。
  
     阵雨不时地袭击人群,在那些拥挤的队伍里,撑伞的人们互相把雨水滴到周围人的身上,然后开始了互相指责。6月27日早晨7点钟开始,南方周末记者体验了一次两个半小时排队入园的经历。游客的争吵从未停止。两位来自香港的游客在队伍中为人劝架,他们对园方表示不解:“明知道每天队伍都这么长,上海最近又每天 下雨,为什么不多盖一些遮雨棚?明知道每天好几万人等着入场,为什么不把开馆时间提前?”
  
     精心建设对比走马观花,在世博园这个微型城市里,人与城市的不匹配成了目前为止最大的尴尬。
  
     在志愿者蔡雯俊看来,世博会让很多人聚焦在一个空间里,很多问题就会放大凸现出来,这并不是世博会的问题,而是人的素质问题。在大部分行色匆匆的游客的理解里,花160元人民币进园就是享受服务的。在应聘上海世博志愿者时,蔡雯俊曾经怀揣着不错的预期,“我们对游客提供了帮助,他们应该会是感谢的态度,结 果他们经常喊我们服务员!”
  
     在集中逛了几个热门场馆之后,顾晓芳和几位单位同事便放弃了继续参观,“说实话,都是看个热 闹,什么高新科技真的看不懂。”他们围坐到高架步行桥下一边打牌一边抱怨这里一点都不比普通游乐园好玩。
  
     “四十年前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参观者突破6000万人,日本一半的国民参加并见证了那场盛会,其成功的举办被公认为是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而上海世博 会的价值正被低估,一个本来应该是全民科技的盛会正在成为一个的只是养眼的景点。”一家上海媒体评论说。
  
     6月26日傍晚,梅芳坐在白俄罗斯馆的角落里,这份工作已经让她精疲力尽。她开始怀念在北京的生活,她回忆起北京奥运会时候的愉快经历,“所有事情流程顺畅,每个工作人员会讲英语,没有观众会袭击你……”
  
     有时候她也在沮丧中表达了理解:“我知道你们有过三十年的封闭,人们的价值观被推翻并重建,就像苏联时候的我们一样。”这似乎正是她理解中国人行为的机缘 所在,面对她那圈已经厌烦中国的朋友,她说:“如果只到了上海和北京,那你就没有真正到过中国,更多的地方不发达。这里有坏人也有好人,有时候他们只是因为还不富裕。”
  
     这一天傍晚,在雨水和排队双重考验下,游客们已经筋疲力尽,人群东倒西歪地坐在路边的草地上。一场盛大的花车游行让他们重新兴奋起来。那是一场连绵细雨之后的移动演出,远处是吹奏着西洋乐曲的铜管乐团。近处的一辆花车上京剧演员们京韵婉转,围拢而来的游客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在雨后的阳光下,演员们 水袖挥舞,华装闪亮,那样的场景宛若盛唐。
  
  来源:圣者为王
  

2010-09-04 20:01:51  小迷

  ***   
    我感觉这就是一个牢骚贴子,由于“米仓”的放映人数少而感。
   我记得在07年做过西安导演的两个类似的纪录片《山那边》《生活在别处》,都是说的穷困地方的情况,那时候人数也是不少,很多,说明上海还是有很多人关注这方面问题的,当时的讨论也是很激烈的。
   
   所以,我只能说,米仓的这次稻电影的活动宣传的人群不对,宣传的面也不广,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再说,米仓也好长时间没做独立电影的放映活动,偶尔一次,很多人肯定也没注意到。
  ***
  我觉得上海最麻烦的问题还是骂街式的讨论。
  我不知道你们的放映组织是个什么组织,以什么为责任范畴。从很大程度上判断,特别是妖灵妖说话的方式,仿佛是要努力代表上海的。这样的方式不是也有问题吗?这样无法促成内部认同。
  
  我喜欢独立的方式,我不喜欢门槛见识,我更不喜欢代表什么,我只觉得追寻言论自由是我们最基本的民主权。如果在谈论独立电影话题的言论自由上,都要受制于那些代表上海的权力形象的话,那就真的危险了。我想独立文化批判是不需要审查的,哪怕是内部审查都不需要,让各种声音寻找它的归属,毕竟没有任何声音试图证明自己需要被所有人认同。
  

2010-09-04 20:57:11  卢志新

  ====断章取义下======
  我想独立文化批判是不需要审查的,哪怕是内部审查都不需要,
  ==================
  
  没记错的话,有天和王我徐辛聊天,说到他们的黄牛田电影,我问黄牛田电影到底是虾米碗糕,徐辛说,黄牛田就是拒绝任何审查,包括自我审查;不过,他又说,黄牛田电影小组现在不存在了。。。。。。
  

2010-09-04 22:41:32  王我 (兲朝)

  在
  

2010-09-04 23:00:42  老猪 (暫住中國)

  黃牛田小組在啊。《克拉瑪依》就是A Huangniutian Production。
  

2010-09-04 23:15:08  卢志新

  我看的时候没有看到A Huangniutian Production ,收回:)
  

2010-09-04 23:29:08  dogma_2001 (应亮)

  老黄牛不断再现江湖。。。
  

2010-09-04 23:58:27  徐辛 (辛苦的辛)

  黃牛田
黃牛田

  

2010-09-04 23:59:25  老猪 (暫住中國)

  片頭有“黃牛田”的logo。我一會發一個上來。
  

2010-09-05 00:02:58  老猪 (暫住中國)

  也許我們需要重新討論一下當年黃牛田討論的一些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并不複雜。
  

2010-09-05 10:39:02  胡匪 (无神州)

  这个资产透明挺棒,想做这方面工作的朋友可以有个参考
  

2010-09-06 12:25:07  孤岛 (北京)

  特别是妖灵妖说话的方式,仿佛是要努力代表上海的。这样的方式不是也有问题吗?这样无法促成内部认同。
  ===========================================
  ........101没有代表上海本土势力在讲话好不好,问题其实出在把上海人/非上海人这样俩分,但是这样的俩分法是从secondtext的文章里面引出来的。
  我不是上海人,我也对所谓的上海文化没什么特别大的认同感,我只是觉得做人说话要公道。你在帖子里说101的言语无法促成共同合作,拜托,这本来就是一篇牢骚帖,举个例子,你要是碰见一个人,可着劲对你说,你丫怎么不赏识我啊,你丫怎么就这么没品位啊,你丫身上毛病一大堆啊什么的,你乐意接受,那您老人家真是圣人,我没话说了,您真是三圣母。
  

2010-09-07 16:08:17  鸣飞的苍蝇

    介绍一下魔都的独立电影放映:我经常去的是3-4个放映点。1、真实影院电影沙龙,在威海路696号11栋411放映厅,现场座位是80个左右,有时设导演见面会,2009年放映的有《两个季节》、《青年》、《黄瓜》、《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餐馆》、《再见乌托邦》、《夜车》、《小李子》等。由于租金上涨,在放完《火把剧团》后已搬到卢湾区丽园路501号A1楼3F。妖灵妖说的8月14号放映是搬到新址后第一场。我刻了2张碟给王海,他觉得吴乙峰的《生命》很好,就决定放了。当时《唐山大地震》很火,我跟王海开玩笑说咱们不放这个,成本太高了,要准备纸巾和救护车。现场观众15人左右。小武那边妖灵妖已经介绍了,我只去了两三次,上次放映干超的《红跑道》后还和小武聊起老朱,说什么时候请你,也请徐辛、王我过来聚一聚。具体情况老朱过来让小武自己跟你说吧。毛晨雨说的“某些英法台湾等资本主义国家来上海、嗅着南方周末什么报纸的民生新闻改编故事并声张什么自由民主但自己没搞明白的小洋导执导的‘外资’”据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2009年11月27日-12月13日举办了中德纪录片展映暨论坛(第一届)主题是“全球化-移民-故乡”,请了一些嘉宾:童世骏、易思成、张钊维、Lemke(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动漫片电影节项目负责人)、瞿开森、Witte(萨尔森州电影局的主席和德国纪录片电影协会的成员)、吕新雨等。第一阶段:11月27日是第一天由三位嘉宾的讨论。第二天(11月28日)放映了《富兄弟》、《枪魂》、《父亲》。11月29日放映了《输家赢家》、《财富之道》、《千钧一发》。第二阶段:是莱比锡纪录片获奖电影放映。从11月30日-12月3日分别放映了《罪恶堡垒》、《别误导我》(原中文片名为《别误解我》,朋友说德语是别误导我)、《伤痛的领悟》、《垂危时刻》、《勒内》、《清洗之力的美妙世界》、《伞》。第三阶段:12月5日-6日放映了《清洗之力的美妙世界》、《伞》、《资本与人-工作就是生意》、《和宜家一起来到莫斯科》、《新疆、新疆》。第四阶段:12月9日放映莱比锡最佳动漫电影放映。第五阶段:12月10日观众最喜欢的电影展映。第六阶段:12月11日-12日放映《千钧一发》、《米拉贝拉-去德国的回程票》、《远在北京的家》、《家政好帮手》。第一阶段:12月13日放《撒哈拉旅馆》。每个阶段的放映都会安排若干讨论。
  上面提到的国内纪录片导演除《新疆、新疆》的张智佗因拍片未到,其他的导演施秋荣、李军虎、张钊维、杜海滨、陈晓卿都到了。第二届正在筹办中,前些天碰到负责选片的周新萍说已定了主题:故乡。就是觉得片子很难选。我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晨雨的《神衍像》,毛导愿意的话我让她和您联系一下。老朱有什么可以推荐一下。我倒是觉得朱毛可以来个魔都会师嘛。老朱可以留个联系方式吗?11月如能来的话让周女士和您联系一下,也乘此机会看一下这儿的沙龙文化。荷兰文化馆也放了好几场纪录片,特别是举办了伊文思专场(请了伊文斯夫人过来),没记错的话,张献民老师做过伊文思的翻译,我全程摄了像,老朱来的话可以帮我转交给献民老师,当然张老师能过来更好。明天我会把荷兰文化馆的纪录片放映详细介绍一下。
  
  
   
  
   
  

2010-09-07 17:31:53  孤岛 (北京)

  谢谢LS鸣飞的苍蝇介绍的上海这边的放映情况,我不知道王海老师他们已经搬走了,看来有必要过去好好看看了:)
  
  另外还有朱毛会师,咕~~(╯﹏╰)b 为毛我想到了井冈山呢.....
  

2010-09-08 01:31:31  卢志新

  有意思
  

2010-09-08 09:34:29  鸣飞的苍蝇

  荷兰文化馆的纪录片放映:
   荷兰文化馆不是一个常驻机构,世博结束的时间就是闭馆的时间。5月13日-5月16日的阿姆斯特丹国际艺术纪录视频展(IDFA),每场票价30元,电话预约和网络订票可半价。5月13日下午4点是名家讲坛:先由John Appel演讲,随后放映了他执导的《大玩家》(《大玩家》也参加了MIDA国际纪录片影展)。当晚还放映了王洪军的《贾医生的一百个病人》。5月14日下午4点由Cobos电影制作公司(宣传册上介绍这是荷兰最大的艺术纪录视频制作公司)的创始人Carmen Cobos做演讲。这2天由于是工作日,来的人不多。Carmen Cobos的讲座干脆就是十几个听众围着她坐了一圈。我录了音,声音有点轻,各位要的话我发email。当晚放映了《再见》和《食品公司》。5月15日放映了 雎安奇的《采花大道》、《时中时》、《鲍里斯·莱兹》。5月16日放映《太阳城的幽灵》、《地下音乐会》。具体的放映和宣传册上稍有不同,原定放映的《康斯坦丁和艾丽娜》和陈为军的《乌托邦,第三部:世界最大的购物商城》都取消了,也没做任何说明。
   7月9日-10日是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思经典作品回顾展,请了玛瑟林•洛里丹•伊文思。售票方式同上。7月9日先放了尤里斯•伊文思访谈录 《见证者》然后是座谈会,由玛瑟林•洛里丹•伊文思发言,观众讨论。接着是中国故事专题,放映《球的故事》和《风的故事》。 每场放完后由玛瑟林•洛里丹•伊文思和观众一起讨论。7月10日14:30 – 16:20 放映反法西斯专题:《西班牙的土地》和《四万万人民》。 
  17:00 – 18:30放映伊文思的成名作《桥》、《雨》、《飞利浦收音机、《新土地》。 晚上先放映中国故事专题: 《上海第三药店》(12集大型纪录片《愚公移山》中的一集)。接着是座谈会:由玛瑟林•洛里丹•伊文思发言,观众参与讨论。奇怪的是这次放映请的嘉宾是柏万青。第一句话是这是一部纪实片。21:15–22:55是诗歌与电影专题:《塞纳河畔》、 《瓦尔帕莱索》、《致西北风》。这次伊文思作品回顾展最好的作品。我最喜欢《塞纳河畔》,可以进卢浮宫。
   
  

2010-09-08 12:16:06  孤岛 (北京)

  原来荷兰馆那边不是常驻的机构,可惜了,那世博之后800号会做什么用呢?、我还挺喜欢那个场馆的,在里面看得舞蹈演出很不错的!!
  

2010-09-08 14:04:57  老猪 (暫住中國)

  可能地域的隔閡還是挺多的。有時候不在一個地方生活,看東西也許就會隔上了一層紗。
  
  上海的同仁們應該是能做出好電影的,策劃出好活動的。
  
  給鳴飛的蒼蠅:
  我的email是:zhurikun@lixianting.org。有問題可以發email也行。
  

2010-09-08 15:43:49  鸣飞的苍蝇

    我原以为荷兰文化馆和歌德学院一样是文化教育处性质的,后来听他们工作人员说世博结束就撤了。那个场馆是不错,但看电影的话还是觉得下河迷仓好。下河迷仓是第一次去,当时跟朋友说即使坐在第一排也不觉得贴着银幕。歌德学院在6月4日、6月10日和11日还放了三部纪录片《上海幻梦》、《孩子,时光飞逝》、《兔子和自由的故事》 (前两部参加了MIDA国际纪录片影展)。》、《孩子,时光飞逝》最棒。另外,上海法语培训中心也会不定期的放映一些纪录片。9月4日放映了尼古拉斯·菲利贝尔专场:《是和有》、《卢浮城》。听说下月会放映一位比利时导演的纪录片,应该是现象网上介绍的比利时纪录电影展系列巡展活动。
   补充一下:王海老师的放映活动以及在eSPResso咖啡吧、印巷、尚映仓、909咖啡馆的导演现场交流都是由徐鸢和小武策划的。(这几个我都没去过,去过的朋友可以介绍一下)印象最深的是王海老师那儿还搞过一次24小时放映活动,放了十几部纪录片,我是没撑下去,早上去的时候还在放王兵的《铁西区》,有朋友是打地铺的。《前门前》就是那时候看的。还有一个是在宣传册上看到的,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海艺剧场,有300个座位,路太远,从没去过。上海的几个大学放映纪录片的情况不了解,有机会的话让上大的刘海波和葛颖老师自己介绍吧。对外的放映很少发布信息。记得《1428》在大学做过巡演,我没得到信息。上大5月5日做过原一男纪录片的巡展,由于是下午4点开始,没去成。MIDA的前世今生就让妖灵妖现身说法吧。
   以故乡为主题的话,(片长2小时左右)各位觉得国内的纪录片哪些可以选?
  

2010-09-14 22:39:55  妖灵妖

  回一下 小迷
  
  我搞不清楚那个回帖有任何“代表上海”的意图,若你忘记了用词,我可以重复一下:“光是一个小小的影像现场小组”,仅此而已,因为它确实很小。
  
  事实上,要“代表上海”的是这个主贴本身,比如它的标题。
  
  我不认为上海有独立电影文化,所以满意不满意,这只能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就像有的伟大的策展人多年来一直对上海不了解,结果最近在上海的一个巡演活动就此居然临时换了场地一样。你说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北京、重庆、南京、云南,都诞生过伟大的独立电影文化和影展,上海从来没有,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将来,也不可能有,若有的话,那就跟迷仓当年的命运一样,难道要让王老先生两度流亡吗?
  
  所以,每一场在上海放私电影或者独立影像的活动都值得在这个城市生活或者不得不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珍惜,并向身边的每个人传播:中国还有山楂树和大地震之外的电影世界。
  
  这,可能是文化的意义,满意不满意,根本毫无干系。
  

2010-09-16 02:45:21  命运安排我这么做了

  2010-09-03 12:01:52  secondtext (沪湘黔)
   国内几位独立电影节策划人作了很多工作。
   策划上海独立电影的人需要稍微谦逊一点,多了解中国国情环境下国内影展的某些独特方式和独特“斗争”经验,应该有利于上海或者更大区域的某种公共文化的建设性改造。
  ------------------------
  一切以数据来说话
  
  2006年
  《好死不如赖活着》 纪录片 导演 陈为军见面交流会
  《乡愁》 纪录片 导演 舒浩仑见面交流会
  《好多大米》 实验电影 导演 李红旗见面交流会
  
  2007年
  《夜行人》 纪录片 导演 黎小锋见面交流会
  《盛夏的果实》 纪录片 导演 柯丁丁 郭静见面交流会
  《山那边》 纪录片 导演 苏晟见面交流会
  《生活在别处》 纪录片 导演 刘彩霞见面交流会
  《三趟》 剧情片 导演 张果见面交流会
  《阁楼》 剧情片 导演 程裕苏见面交流会
  《草芥》 剧情片 导演 王笠人见面交流会
  《安子》 剧情片 导演 雷小宝见面交流会
  《马乌甲》 剧情片 导演 赵晔见面交流会
  《笛声何处》 剧情片 导演 崔轶见面交流会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学生毕业作品展映》 学生原创作品展映
  
  2008年
  《美克拉》 剧情片 导演 胡崇曦见面交流会
  《西海村》 短片 导演 高文东见面交流会
  《美食村》 剧情片 导演 高文东见面交流会
  《2006,关于我的朋友》 纪录片 导演 柯丁丁 郭静见面交流会
  《我最后的秘密》 纪录片 导演 黎小锋见面交流会
  《董家渡》 纪录片 导演 周洪波见面交流会
  《仲夏九七》 纪录片 导演 朱鹰文见面交流会
  《另一半》 剧情片 导演 应亮
  《马大夫的诊所》 纪录片 导演 丛峰见面交流会
  《无定河》 纪录片 导演 黎小锋见面交流会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作品展映》 学生原创作品展映
  
  上海青年一代电影人作品展映:
  系列一:《克劳斯的吻》 胡国昕见面交流会
  《流浪》 季仲璐
  《镜中花》 陆寅昊 姚远见面交流会
  《大肆》 万 枝见面交流会
  系列二:《但我知道》 黄 凯见面交流会
  《现实旅栈》 吴 皓
  《何处安身》 陈驰琦见面交流会
  系列三:《小活佛与世界杯》 龙远程见面交流会
  《秦关路十号》 朱鹰文见面交流会
  《垂直牧场》 陈星海见面交流会
  系列四:《邂逅》 李佳甲见面交流会
  《月光曲》 张耀乙见面交流会
  《迷途》 潘文俊见面交流会
  《柒》 洪 亮见面交流会
  系列五:《Mermaid》 林哲乐见面交流会
  《西堤的拯救》 朱滢心
  《该吃饭,吃饭》吴益飞 高飞
  《DOMINIQUE》 丁正见面交流会
  系列六:《青春在黎明逝去》 毛永华见面交流会
  《再见蓝山》 程 鹏见面交流会
  《万事大吉》 彭鹏华 郭媛媛见面交流会
  
  
  
  2009年
  《过电瘾》活动:(胶片)
  张暖忻《北京,你早》特别放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0447077/
  陈可辛《甜蜜蜜》情人节档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0476031/
  张国荣《夜半歌声》纪念特映场:http://www.douban.com/event/10562154/
  希区柯克《爱德华大夫》特映场:http://www.douban.com/event/10629269/
  张艺谋巩俐《菊豆》上海特映场:http://www.douban.com/event/10696957/
  梁山执导《父亲》父亲节公益场:http://www.douban.com/event/10795652/
  杜国威编剧《南海十三郎》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0800772/
  徐克张曼玉王祖贤《青蛇》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0848179/
  《陈毅市长》上影60周年庆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0894377/
  陈凯歌张国荣《霸王别姬》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0943959/
  石挥经典作《我这一辈子》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0944082/
  黄蜀芹女性电影《人鬼情》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0986541/ 
  王朔编剧葛优出演《顽主》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1036723/
  王朔《一半儿海水、一半火焰》:http://www.douban.com/event/11081626/
  周星驰主演《大话西游》上下集:http://www.douban.com/event/11144986/
  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胶片: http://www.douban.com/event/11234585/
  张国荣公益电影《流星语》特映:http://www.douban.com/event/11287610/
  贺岁档喜剧经典《甲方乙方》1月10日特映
  
  《影像现场》活动:
  《青年》 剧情片 导演 耿军见面交流会
  《黄瓜》 剧情片 导演 周耀武见面交流会
  《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餐馆》 纪录片 导演 陈为军见面交流会
  《夜车》 剧情片 导演 刁亦男见面交流会
  《两个季节》 纪录片 导演 赵珣见面交流会
  《小李子》 纪录片 导演 于广义见面交流会
  《再见乌托邦》 纪录片 导演 盛志民交流见面会
  
  学生原创作品展映:
  上海戏剧学院06级电视编导学生电影短片展映暨交流会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学生作品展映暨交流会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优秀学生短片作品上海联展暨交流会
  
  电影名人回顾:
  纪念“百部导演”杨小仲诞辰110周年
  
  当代电影名人交流:
  贾樟柯《小武》十周年纪念放映暨导演见面交流会
  
  其他电影相关活动:
  泰盛蓝光视听会《蓝调倾情》上海免费放映兼赢蓝光活动
  追寻上海电影历史文脉•民间电影史料藏品展
  《上海公园》新世界电影城重生/“你是黄凯下一部电影的主角”活动
  【影评联播】系列视频大批判
  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入围作品(免费)展映暨交流
  
  
  
  不用来教我们怎样做好电影策划人,我们也从来没有对外宣称代表上海,我们对待每一个来到上海的独立电影导演都像自己亲戚一样来招待,从来没有地域歧视这一说法,为了响应国内提出的支持独立电影,每次都给予500的放映版权费。我们尊重每一个导演,来过《影像现场》的导演应该都知道我们的态度。
  以上数据是自我2006年无意中被老卡拉入这个圈子后,所做的一些为满足观众而做的活动,其实,这个帖子无论怎样对我们来说都无所谓,我们还会继续坚持,还会一如既往的做活动,还会热情的邀请独立电影导演来上海,继续我们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这个帖子里面看到了某人的心态。
  

2010-09-16 03:59:02  4444 (八卦是抵达真实的最佳途径)

  北京、重庆、南京、云南,都诞生过伟大的独立电影文化和影展,上海从来没有,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将来,也不可能有,若有的话,那就跟迷仓当年的命运一样,难道要让王老先生两度流亡吗?
   ————————————————————————————————
  建议
  上面几个城市的元老们也能 有ls命运 那般列一个事实清单
  说服力!
  说服力!
  
  给力!
  

2010-09-16 05:02:06  dogma_2001 (应亮)

  哦,哦,哦。。。有提到重庆的。。。难道是指CIFVF吗?应该不是吧?因为CIFVF一直很糟糕,我们很烦恼没有常设机构,没有常设人员,我们就是由于没能力才会办一年一次的影展。因为谁都知道,真正能实现培养观众的目的的放映,应该是日常放映。。。
  
  上面用到了“伟大”和“文化”这样的词,那对重庆来说很恐怖。其实,正是因为重庆在这方面太不伟大了,太沙漠了,我的朋友才创办了CIFVF,而我也才有决心参与工作的。
  
  而且CIFVF并不纯粹:比如现正往大学靠拢;比如用到电影院做放映,那也是与区级广电系统“合谋”的结果;比如我们有“自我审查”的,起码肯定不会放KARAMAY和《上访》,连影展的名字也“自我审查”:“民间”、“映画”、“交流展”。。。
  
  ——种种的种种都说明,CIFVF一点都不完美,很多先天与后天的问题。我唯一可确认的是:CIFVF是个区域影展、业余影展,一个不断化缘才能办下去的影展。。。穷风流和穷快乐是我们的开始也将是终点。。。
  
  另外,上海方面我略微了解些,也去过一次放映——还是很好的,如上面所列,至少成绩单很漂亮。小武也邀请过我,只是我没时间,而上面开列的导演待遇也属实。这些都挺不容易的。至少重庆做不到那些。假设我有不满的地方,也许是:至少在07年时,本地观众人数不少,但水准不太高,不知现在如何了,这有待考察。
  

2010-09-16 12:21:49  妖灵妖

  应导演:
  
  我说的就是你主持的这个重庆影展,有两个认识的导演去年一直在跟我提起这个影展,听他们说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不禁向往。
  
  让有人向往的影展,用最少的钱吸引最多的片源,用有活力的方式来跟导演进行交流。我认为,这些就是伟大的影展的要素。至于完美与否,那跟影展没什么关系。
  

2010-09-16 12:57:35  secondtext(毛晨雨) (沪湘黔)

  数据很不错,这次谈话好像也不错。
  我的心态也很不错。
  这之间不会有什么矛盾。
  

2010-09-16 13:05:21  secondtext(毛晨雨) (沪湘黔)

  要代表上海和不代表上海也是不错的话题,谈话嘛,谈谈就好。
  上海办类似北京等地的影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看方法了。上海并非真的被管制了,存在充分的发掘余量,看有没有勇气和如何技术地处理“勇气”的问题。千万不要夸饰上海的困局,只是需要技术性的处理,需要退得远一些观察。譬如我,不就可以很安然地看着,象在观察什么一样,能有什么可以吸引我去看个究竟,当然上海是没有。
  

2010-09-16 18:18:08  命运安排我这么做了

   你的心态当然好,因为你只是一只井底之蛙,你所看到的天只有这么大,所以呆了闷了就天天在叫。
  关于此帖,我们也不想多花精力在这里谈了,不用对话了,我们根本也没空,有时间还要考虑下半年至明年的导演邀请名单了,活动还是要继续的,而你,是肯定也不会在名单中的。
  你爱干啥去干啥吧!
   
  

2010-09-16 18:42:06  Mario

  上海的各位代表说话语气差不多是一样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生活在那里可真郁闷,同情!
  

2010-09-16 20:41:17  卢志新

  最近好像听见很多次井底之蛙的说法,
  
  我很想知道:谁敢站出来说自己不是井底之蛙
  
  公共讨论有那么难吗?一言不合,观点不同就开始党同伐异的?这是什么文化?
  

2010-09-16 23:12:21  命运安排我这么做了

  卢志新,这不是党同伐异的问题,也不是谈文化的时候。你们都跑题扯远了。
  
  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你就明白了。
  比如:全国开两会,上海代表跑到北京来开会,在全国代表都在的会议上听到有外地的代表说,上海什么工作都没做好,你说说看是什么滋味。
  换过来说,有人跑到上海,甚至在网上对独立电影的同行说,北京的独立电影文化做的一点都不好,那么作为北京方代表的现象工作室的同仁们,你们会怎么想,一点没感触吗?
  
  所以说,这个帖子的争论焦点还是在于,发贴人把上海这个标题挂的这么醒目,地域划分的太厉害了,打击面太广了,等于全盘否定了我们所做的努力,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我不知道这里还有哪些地方的活动策展人,其实都一样,毛晨雨今天会在这里叫上海,哪天在重庆,在深圳,在南京做活动失败了,也同样会发这样的牢骚贴。
  
  我在前面的回帖中已经指出了这样的问题,没想到毛回避了我指出的,尽说些技术啊,说影评人啊,说观影心理啊,说计划经济和宏观调控啊之类的,根本就是文不答题的。所以和他已经没对话的可能了,因为他根本没认识到这个帖子对上海地区的攻击性,只针对活动失败发了一通的牢骚,并美其名曰:身在曹营心在汉。
  
  别怪我讲话口气重了点,看了这帖子心里挺火的。至少在我和妖灵妖的眼里,上海的独立电影文化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在走,根本就没有毛所说的这样,我们在尽量拉动上海一些做独立电影活动的地方搞联映,每次花费将近4000-5000元,最多的时候,一位导演过来上海,在双休日期间会在5个不同的地方和观众做交流,每次的交流都是反响不错的。至少在我们的主场,每次的人数是不少于70-80人的。这个来过上海的导演,象陈为军,赵晔,高文东,刁亦男,于广义,耿军,赵珣等等都亲身感受过的,不是我在这里乱说一通,我们从来没有要谁来表扬我们,但是也别把上海看低了。
  

2010-09-17 01:19:35  王我 (兲朝)

  说句大家想听的──上海真好。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纪录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