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春天的日记

2004-04-21 16:10:44   来自: 苏七七 (北京海淀)
  我最近好久没写影评了,想找东西帖都找不出来:),帖帖最近的日记。
  ——————
  帕斯捷尔纳克与大提琴
  
  周六我去郊县上课,学生下课了,回城的车还没有来。
  那是下午三点,空教室里一行行单人课桌椅,排得不整齐,后排的叠在一起。阳光斜斜照进来,玻璃上的积尘镶着光。我拿出带着的《人与事》来看,这本帕斯捷尔纳克掉了封底,“品相尚好”,是四块钱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买的。
  看书有看书的节奏,比方看《三个火枪手》,肯定得乒乒乓乓飞快地看完——翻这一页的时候,手指头已经在页边迫不及待地要翻第二页;比如看《恋人絮语》,得一段一段慢慢听来,回过头再细想想,看得太快了,未免辜负了恋人的深意。有的时候看一本书,因为没有找到节奏,看着总觉得别扭,该急的缓了,该频的疏了,简直是缘分未到。这本《人与事》,我居然刚好撞到了他的节奏,慢捻轻然抹复挑,每个文字都和音符一起,在心上共振——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其实,也就是我那天刚好带着新买的潜水艇形状的MP3播放器。里头存着六首大提琴曲,卷耳前些日子帖在“暗地着迷”里的。第一首的标题是《天鹅》,第二首是《泰绮》,后面的忘了,其实我也听不出来其中的大区别——这六首曲子在我听来简直无始无终,在读着帕斯捷尔纳克的时候,它们就象在西米里加了露:文字和音符,潺潺流进了我的身体。
  “烟灰缸里的雪茄烟头冒出的玳瑁色轻烟朝阳光束延伸而去,触及阳光后,它又饱和地沿着光线束爬过去,像爬在一块绒布一样。”大学时候上写作课,老师教我们要“五官开放”:),打开各种感官来体会世界。感受力是一个创作者的第一素质,天分平平的比如自己,可以通过训练来达成基本的感受力与表达力,但是面对这样的“天才”的文字,只能是叹息何如,叹息之后,再重读一遍。
  “只有在我们能爱别人,而且有机会去爱的时候,我们才成为人”。此时此刻,我能够爱帕斯捷尔纳克与大提琴,有机会爱,——心中真的是爱情的感受。如此好,如此美,如此幸福,如此凄凉。我起身来走到窗边,站着读/听了一会儿。窗外,是北方的冬末春初,近处是一片新翻的地,远处是平林漠漠,洇出绿意。
  两天过去了,两天里,我无事走在路上,就不由自主地要回想,那段爱着的时光。象是帕斯捷尔纳克初到马尔堡一样,魇住的瞬间。我象一个吃过了糖的孩子,砸着嘴回味着甜,而就象那句话:天空已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真的飞过。
  今天傍晚,我又散步到冬门边的碟店去逛逛。没有多少新东西,上周我就看到了《办公室的故事》,但这回我买下了它。因为里头有一段:
  男统计员喝了杯酒,去向老姑娘局长献殷勤。他居然背起诗来了!
  他背了几句,然后这位“干面包”一样的局长说:
  “没想帕斯捷尔纳克居然是你的笔名!”
  

2004-04-22 00:11:16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四月的紫丁香
  
  中午在校园里走。阳光滟滟,漾着满眼的连翘黄、丁香紫,桃之夭夭。北方的春天比南方要欢天喜地,我看着一只长尾巴的蓝喜鹊,在小树间跳来跳去,——拿着相机跟它,刚要按下快门——它又一纵身子,飞到另一根枝头去了。
  在校园里走着,拍各种颜色的花,还有草绿的树芽。然后去小咖啡馆看书,带的是安徒生的《没有画的画册》与齐泽克的《实在界的面庞》。
  看《没有画的画册》,有时候会忍不住轻轻读出来,心里头泱泱地忧愁——“一扇窗子被风吹了回来,一块窗玻璃碎了,然而她静静地坐着,窗帘在她周围飘动着,象火光一样,她已经死了。从窗子那里传来给死者的说教。我的牧师屋子外面,院子里的玫瑰花!”这本书关于永恒与瞬间,关于生和死。关于孤独。——美得太伤人心了。安徒生。合上书,我只想把我的额头,帖在你的冷鼻子尖上。
  接着看的齐泽克,是个烦得有意思的人。序用的是丽贝卡·米德在《纽约客》上的文章,好看:)。但是齐泽克的滔滔不绝,有时候真是让人难受——不是观点问题,是这种谈法,会让人觉得:都明白成这样了,有什么用了,别说了吧。唉。
  还好刚看了头,接到阿三的电话,她来了!:)我们一起喝茶,吃饭,又喝茶:))。
  

2004-04-22 00:11:43  苏七七 (北京海淀)

  花朵的秘密生命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啊!
  早上的时候,我睡懒觉了,还赖床了,不肯起来,靠着枕头看了一张蔡明亮的《洞》,艺术片真是适合半梦半醒:),葛兰的歌很好听,为什么性感的女人都好象活在上上个时代呢?女孩们为什么忙着减肥呢?想不通啊。
  看完碟,到食堂去吃了一份蘑菇面和一两饺子。咬一口饺子,是三鲜的,运气不算太坏——没遇到芹菜,也不算太好——没遇到木耳。吃饱了走出去,阳光这么新鲜,银杏树初发的绿芽衬着蓝色的天。唉,让人走路总抬着头,并且,深呼吸。
  我逛到系里去看看邮箱,取了报纸,没有汇款单(是今天唯一的不完美:)),然后就接到北电同学的电话,说他给我买到了我要的一套张艺谋,这就可以给我送来。
  于是就到学一食堂旁边的小咖啡馆喝茶了。我们聊了一会天,关于电影与拍电影,他们班在做期末片子,天天忙着当演员灯光场务摄影等等等:)。我们吸了一根烟,他就又忙下一个片子的开机去了。——我掏出书来看,这篇日记的重要要登场啦!
  《花朵的秘密生命》!是我这两天看的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关于花,关于科学与美,关于重重秘密。——它好看到,比诗,比侦探小说,甚至比一朵真的花,都更好看些啊。但是阳光离窗子还有一尺远,也没有风,我只好出门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看这本书。
  在一棵核桃树下,我坐了下来。它刚刚发出绯红的芽,——核桃是结在哪里的呢?我从来不知道,今年一定要,好好地观察核桃树,它是什么时候开花的,什么时候结果的,核桃是长在哪里的,是外头还有果皮呢,还是就是这个模样(这好象不太可能)。——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看《花朵的秘密生命》了!当我看着一只小昆虫怎么样把花粉从雄芯带到柱头时,斜对面的男孩女孩正在KISS!
  我们学校的树荫的绿色长椅很有趣——它在中间有个隔栅,我不懂是不是怕恋人们坐得太近,——可实际上,由于这个隔栅,恋人们就坐到一格里头去了,——他们坐得真近啊!一点点隔都没有!甜得就象一团马上要化了的冰淇淋,来不及地要伸出舌头!:))
  回到我的书上来吧。《花朵的秘密生命》。生命是怎样产生的呢?当然是因为爱,因为做爱。——这本书,是我看到的,写做爱写得最美好的书。一朵花是怎么样完成传粉授精过程的,怎么样为此付出种种心思辛劳的,怎么样坚持着把生命繁殖下去的。在看到丝兰和丝兰蛾的那一章时,真是象看莎士比亚一样感动啊(其实我看莎士比亚没怎么感动过)。而春羽蔓绿绒那一章,真是最纯洁的色情小说。
  坐在核桃树下。我满怀欢喜,抬头看看天。阳光渐渐西斜,天蓝色渐渐漂淡了,长椅上的人们起身离去,对面的教室里亮起了灯,一个小小的女生提着水瓶过走。
  ——虽然一切都在此时成为过去式。
  但是,
  爱这个春天吧。 :)
  

2004-04-22 00:12:13  苏七七 (北京海淀)

  落雪
  
  这种天气,在屋子里真是坐不住的啊。
  我带了本《瀑布上的房子》——一本很好看的关于建筑大师莱特的书,到天文学系与物理学系前的小草地上,背靠着一棵松树坐下。耳朵里,听的是黄舒骏,他赖皮赖脸地唱:
  她以为她很美丽 其实只有背影还可以 我一点都不在意
  她以为她很美丽 其实只有头发还可以 我理都不想理
  忍不住合上书笑起来,跷着脚尖打拍子,一朵紫花地丁悄悄地开放。——春里里逃学总是有特别有道理吧?看闲书,听音乐,闻小草的香,核树枝与核桃叶在天空中画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连陈垣校长也不生气。他袖着手站在不远处,笑咪咪的。
  背靠着的树的背后,是一座日晷,基座上写着百年校庆谁谁谁赠母校,我踮起脚去看时间,没太看明白。而风吹来了,一阵,一阵,一阵的,落雪。空气中有一种茫然的温存,一种混合着阳光、飞尘、草与叶的芽的气息,它们团着了一个小小的白球,它们只有几分钟纯洁的生命,很快就要变碎、变脏、纠缠在行道边象是被抛弃的破棉絮——所有的情分都尽了!
  但是此刻。多么美啊。在疏落的光与影间,落雪飞舞。
  我打了个喷嚏。——是谁?在想念我?
  ————————
  注解:飘杨絮的季节来了。有些东西是短暂的,比如杨絮,落雪,喷嚏,以及想念。日晷静静转动,一刻,即是百年。
  

2004-04-22 00:16:10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地上的小紫花
  

2004-04-22 00:23:12  Neveronline (戰國)

  好不容易看到你了。
  

2004-04-22 09:13:03  patch (北京朝阳)

  一清早读到这样的文字,会一天好心情。不过,77有点忧郁啦。
  艺术家的忧郁给凡人带来快乐
  

2004-04-22 12:04:19  雨不亭 (北京海淀)

  攒!
  好帅啊!~
  

2004-04-22 12:13:24  程程 (罗马)

  好象看到几年前的自己,忧郁,却可以跳出生活,,悠闲的看着喜悦与悲伤的上演。现在,只是习惯于城市的浮华和喧嚣,damn fucking life。
  

2004-04-22 13:59:21  苏七七 (北京海淀)

  程程,好象我比你大几岁吧:))
  

2004-04-22 14:09:03  大凡 (平安大街)

  见到77就决得舒服,嗯,今天的天气也不错
  

2004-04-22 14:19:11  程程 (罗马)

  七姐,那只是生理上的年。
  

2004-04-22 15:39:01  言岩 (北京海淀)

  好久没见的到了!
  不雨不停贴那的小猫猫好可爱啊!!
  

2004-04-22 19:21:49  danbar

  七七是超脱的人。并不因为她是在学校里面,因为她的心不被尘世所“牵挂”,所以她的文字是轻灵的。
  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2004-04-22 19:52:23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前天晓芙去逛琉璃厂,带了几本我喜欢的书给我。
  一是《神话与诗(闻一多全集选刊之一)》。我买过一本三联精选的《唐诗杂论》,很喜欢,五四的那拔人里头,我顶喜欢的就是闻一多了,又会写诗,又有学问,又有骨气!
  这本《神话与诗》是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的,但用的是开明书店纸型重印。——不晓得原来开明书店是哪年出的。
  二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韦丛芜译,文光书店1953年版,这本书品相还很好,有三桢插图,卖8块钱,一点也不贵。这套陀氏选集的的封面我很喜欢,昨天去地坛书市,又见到一本《罪与罚》,有下无上的,要十块钱。我把它买了下来,回赠晓芙,所谓“投之以琼琚,报之以木瓜”:)。
  三是本英汉对照的《阿丽思漫游记》,刘之根译注,正风出版社民国三十七年版。经得久了,书页变黄,油墨也点掉,不过当年用的纸张还是好的,绵而不脆。
  昨天和晓芙一起去逛地坛书店时,买了好些外国小说:一两块钱一本的,埋头翻检,十个指头都黑乎乎的:)。
  有两本特别喜欢,一本是人民文学社1959年版的一本白皮的《萧红选集》。另一本是“诗苑译林”丛书,飞白译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关于诗歌的还买了一本《英美著名诗人传》,还很洁净的一本小书,只要一块钱,:)。
  买了本滇版拉丁美洲丛书的略萨《绿房子》,又挑到一本88年4期的《世界文学》,头篇是略萨的马尔克斯评传。还有两本外国文艺,一本有几个图尼埃和海明威的短篇,一本有艾略特的《荒原》和《论传统和个人才能》,还有马尔克斯的几个短篇。
  杂志还买了两本旧的《外国电影丛刊》,一本里头有篇《三伙伴》,雷马克的原著,菲茨杰拉德编剧,有些好奇。还有一篇《二十年后访特吕弗》——我是一个特吕弗迷:)。另一本是《马可·波罗》。
  还有几本小说,一本《外国现当代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两本水上勉(《孤独的盲歌女》与《越前竹偶》),以及一本世界文学从刊的日本中短篇集子《苍氓》。还有一本署埃米尔·阿雅尔的法国小说《如此人生》——后记很是有趣。真把这个作者介绍为罗曼·加里的侄儿:)。关于罗曼·加里两次得龚古尔奖的掌故,是晓芙说给我听的。
  在地坛书市里买些工具书还是很合宜的,我都想买几本《辞源》,背不动:)。河北教育社的卡夫卡全集十本100元,也是很便宜的价格。我看到一套简装的莎氏全集,不太新,索价80,这样的书,最近也没有功夫一本本看,就又买了一本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原来那本不晓得怎么就丢了),这个好,看上一遍,聊天什么的说起莎士比亚,能装作“很早以前看过……”的样子:))。
  3/书肯定是买得多看得少,不过买一堆书搁屋里,算是书香,熏熏也好:)。旧书旧香,好比:“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
  

2004-04-22 19:52:59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前几天赶着写篇长文章,没有功夫去树下看书,昨天去,发现小草长高了,核桃树的叶子褪了绯红,绿盈盈漫过天空。
  我在树下看书的时候,一只小苍蝇飞过来,停在页边上,——真的还没有长大,灰的,细的,转过身来,搓了搓前腿。虽然阳光很好,风吹过来透过宽衣裳时,还是觉得凉。无牵无绊的凉冷有时让人惶难。就回去看了两张碟。
  一张动画片的《大提琴手》,封面上写宫畸峻作品,但这个片子应当是高田勋的。还看了一片《20/30/40》,张艾嘉聪明,聪明得有限。刘若英呢,觉得她太讲道理了些,太要强了些。还是李心洁好,年轻就是好:)。——晚上的时候看一本《书城》,里面说到自慰器和安全套的,三十四十的片断,有着太多自慰器和安全套的味道。——这个味道本身不坏,但是这个味道被发酵得过分感伤、小资、乃至于自怜自艾。就有几分文青病。片子里头那个植物人的部分看着不舒服,给她做面膜的那个镜头让人看着尤其不舒服。倒是张艾嘉离了婚去做运动,从打网球跑步到床上运动,最后把运动教练给打晕了的那一小节比较好。要再舒展自由阿尔莫多瓦一点就更有趣了。
  晚上胃不舒服,散了散步,走到一家小咖啡馆去要了个肉酱饭。刚才说到《书城》,四月比三月的好看很多。薛涌的《两个美国的决战》与《万象》上讲“骷髅会”的头条,都是政治八卦,有助谈资,象是看大仲马的小说:)。黄平的那篇《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公共资源》好,道理不错,但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缺乏操作的经验,可执行度有多少还有待检验。人是历史的目的,也是试验品。
  细看了关于《铁西区》的两篇文章。有一回和张献民吃饭,当时他就说起《铁西区》,说这个比起蒋樾段锦川好,当时没太理解,看了这个理解了。吕新雨的这一篇不如《读书》上的那一篇,那一篇从理论上深入度,启发性,这篇的道德意味太强。——道德这种东西,经不起表彰。把它说得多么高尚,反而空泛了,张献民的那个文章,不说道德,却读得出内在的道德感——一种痛苦的、无奈的道德感。
  看完《书城》,又把林达的《一路走来一路读》看了几篇,林达的文字很舒服,道理讲得明白。但是有一点侧面化,美好的侧面。
  十点的时候,走回宿舍去。春夜里的空气,凉里头藏着暖,而且,静下来了。各种香:花、树、草。凝神闻,象是协奏曲,走着,变化起伏。鸟儿低声咕咕叫。桐花落了一地。
  捡了一朵花起来。软的灰白花瓣,敷上了绿的、黑的粉末。死,还是生?
  

2004-04-22 23:26:02  patch (北京朝阳)

  忙的时候,只有看漫画解闷,羡慕77
  

2004-04-23 08:53:15  patch (北京朝阳)

  对了,办公室的故事dvd带原声么?想听听那些人的声音
  

2004-04-23 09:18:53  苏七七 (北京海淀)

  有啊,两个声道
  译制的好象更好听:)
  前些日子看了片邱岳峰配的《凡尔杜先生》,真是让人神魂颠倒:))
  

2004-04-23 09:23:32  patch (北京朝阳)

  配音是好啊,那些老电影,魅力一半在配音
  

2004-04-23 15:11:52  老手颓唐 (北京朝阳)

  买的那几本旧版书很值,8块10块还不等于白送么?
  

2004-04-26 03:01:25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前天看了两个大学生电影节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和《小康路上》。
  《看车人的七月》有相当真实的地方,看得很难受。都是苦命人。但是,他们真坚强,再苦也都还是想着过下去——没有“死了算了”的念头。我看到小宋被刘三扭着打,心里头真是怕,这些东西不高,不象基耶斯洛夫斯基讨论善恶的道德困境,再苦也悬在半空,没有痛在身上。这些恶与苦是实实在在的,身体的,生活的,狠狠劈过来。拍《北京风很大》的睢安奇说:底层是希望和绝望的地方。
  《小康路上》是个皮影电影。可能成本很低,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在农村展开播映。片子太奇怪了。编剧的水平是五六十年代的歌颂作品的劣等品,内容大概有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在乡长带领下抗洪救灾的,一部分是宏扬传统文化的,套着几个传统皮影,还有一部分是有色情意味的小段子,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增强市场性。片子很难看,但如此“尽力”地贯彻这些意图,有时候简直觉得有天真之色。只觉得中间套的一段传统皮影《鹤与龟》挺好看的,现在的,从工艺到韵味,都差得太远,完全失去节奏与意境了。有一回北兵马司剧场有皮影看,但剧场的座位隔得太远了——这种东西应当是就围在台前看才对的,没看明白,但皮影的写意概括力还是很强的。我很喜欢那个舞皮影的老人,在旁边看了很久。
  2/昨天针儿悄悄小F来玩儿,一起去吃例行的桂花汤圆米酒羹。然后在我们学校里的咖啡馆坐着,很吵很吵,说话要大声。可也因为大声说,倒是说出情绪来,比平时都说得多。——平时在安静的咖啡馆里,大家就各自掏出书来看了。
  晚上迟了,悄悄针儿住在我这里,一屋子人,让我觉得心定。
  3/早上被电话吵醒,是我忘了今天有课呢。赶着去上课,困得不得了。上午讲讲托尔斯泰,下午时一个学生请我去她家吃饭。她比我大两岁,在小学教书,一个人住着,家里不算乱,却觉得空。借了钱买的房子,没有钱装修,日子过得也有点敷衍。我们在一个看着就不常举炊的小厨房里做菜,她做了个烧茄子,我炒了个空心菜。——很久没有动手做菜了,想想以前有一阵是天天煮饭做菜的。手艺还没有全丢。
  晚上回来,看一片维斯康蒂的《邮差总按两次门》,看几分钟就睡着了。快半夜了又醒来,胃痛,吃了药等着不痛了再睡。下雨了。叮铃当朗的。念本科的时候十个女生住一屋子,我们常打八十分,下雨天是打牌天,常常熄了灯,还一盏一盏应急灯的续着打——不打牌也好多年了。
  我就是爱感感伤抱抱怨,和恩慈在MSN上说话,他抨击文学女青年,说:“以前葬点花,时代进步了,就葬点小猫小狗什么的。”:)。
  

2004-04-26 11:55:23  patch (北京朝阳)

  哈哈哈,当老师忘记给学生上课,不错
  还有学生请饭吃,不错
  有节过,有碟看,有咖啡馆说话,不错:)
  就是胃疼不太好
  

2004-04-26 14:03:36  冰河 (北京海淀)

  [quote]下面引用由雨不亭2004/04/22 12:04pm 发表的内容:
  攒!
  好帅啊!~
  [/quote]
  呵呵,和我家的猫猫一样可爱,
  

2004-04-29 02:27:10  苏七七 (北京海淀)

  这两天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四个法国电影(大学生电影节的一个部分)。
  从宿舍走到资料馆,差不多二十多钟,我每回拖拖拉拉的,总是迟一点。从亮处走到暗处,一时间是什么都看不见的。扶着栏杆走上十几级,渐渐适应,勉强看得到哪里有空座,摸索着坐下。字幕也过去了,糊里糊涂地开看。
  昨天看的是《军中禁恋》——回头看小册子时找到的片名,想大约是这个片子。不过没有什么“禁恋”,压根就连女主角都没有(也不是同性恋片)。大体上说的是一个兵团的一个小队在非洲训练,四围是沙漠,没有对敌情的描述。训练与纪律都非常严厉,违规的士兵受到残酷的惩罚。用的倒叙结构,对话极简,画面造型性突出。——有一种舞蹈的风格。这个很特别,电影还是容易被拿来与文学类比对照的,比如史诗啊,抒情诗啊,但这个片子就是有舞蹈的气息,身体,节奏,等等。
  说不太清楚(中间睡了一会儿)。
  《恋恋红尘》。朱丽叶·比诺什演的乔治·桑,讲的是与缪塞的那段爱情。比诺什把自己的美貌委屈了许多,女作家总是拖拖垮垮的晨衣、烟、焦虑?(《时时刻刻》中妮可·基德曼演的伍尔芙啊。)这个片子很一般,涉及到的主题(灵与肉啊,放纵与劳作啊什么的)都立场模糊,难以深入。
  今天看的是《没有亚当也没有夏娃》。一开始倒是很平常的青春片,坏孩子,偷钱,抽烟,打架,没来由的暴力等等。可是越往后走,越不同平常起来,大人把孩子赶走了,孩子们就越走越远,偷车,偷衣服穿,偷东西吃,最后还杀了人,——可是,他们在慢慢地显得洁净起来,互相爱着。我有点怀疑这个,可是又觉得,为什么不可能呢?也许可能。
  《无罪的喜剧》。居然是个心理惊悚片。一个九岁的孩子在生日那天,忽然不肯认自己的妈妈,而要去找妈妈,——他是被别的魂灵附体了?还是受了巫盅?最后的结局含糊而出人意料。不过结局也不是太重要,这个片子中间很抓得住人。看得怕怕的。
  ——不过更可怕的事情是出了电影院之后。小西天的路口有买些零吃的,我也饿了,看到一个小锅上煎着象小馒头大小的东西,就过去问,是什么,那个摊主说:MAODANG。我没听明白,又问了一回,他又重复:MAODANG,MAODANG,一块钱两个。我还是没明白,只当是小煎包,就说:那来两个吧。
  他就问:你要带毛的还是不带毛的。
  我忽然间明白了是什么。一下子手脚都软了。
  一路走回去,心里头都是虚的。
  

2004-04-29 10:01:42  patch (北京朝阳)

  哈哈,毛蛋怎么会象小馒头呢,哈哈哈
  

2004-04-30 19:05:16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昨天雨下得很大,和LEFT在东门边的小饭馆吃萝卜炖牛肉时,接到一个送货员的电话,说我订的书和碟来了。只好让送货员就送到店里来——三个塑料袋子都湿淋淋的,送货的男孩子好象刚刚工作,慌慌乱乱的,一身是水,我跟他说:“下回最好先打个电话啊。”草草就签了单。
  ——等到把书和碟擦干,问店里要了两个干袋子装上时,发现一套七本的桑贝只有六本。少了的一本,偏偏是我最想要的:《戴眼镜的女孩》。
  下雨天啊,心情总是特别软弱。简直不是少了一本书,而是少了自己的“最想要”,接着就想起自己少了的种种“最想要”。一时间眼泪汪汪起来。我们两手沉沉地提着一堆书在雨里跋涉,LEFT安慰我,我消沉着声音说:“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可恨LEFT是个品味高雅的文艺青年,听不出我的出处来:)。
  不过LEFT送了我一张斯塔克的大提琴的碟,他给我看最近买的碟,居然有一套十九张的古尔德。就对比着听,听古尔德和霍洛维茨的莫扎特,古尔德和李赫夫的巴赫。古尔德有时候让我想起尼金斯基。他们都是外星人。我跟LEFT说,古典音乐太洁净了,碾冰为土玉为盆,越听越要羽化。还是听听爵士吧,有烟气酒气,对情欲不是宽大,是坦然的怂恿与纵容。于是听《54街传奇》。我喜欢低音提琴的拔弦声附合着鼓点,小号和萨克斯象是灰浆,把鼓点连砌起来。
  《54街传奇》是个爵士乐的记录片。导演用镜头寻访那些大隐于市的乐声。艺术是和爱情一样,让人发出光。那是谁?叫TITO PUENTE?老了,很老了,在街头回忆着戈达尔和罗西里尼,1968年的5月。眼睑青黑。但他吹起大号时,他又象一只美洲狮了。——威严的红衣和墨镜,多么虚张声势,与让人感动。
  说话间,LEFT忽然说起他两个月后离开北京了,我吓了一跳,虽然知道他只来一年,时间过得真快啊。那我就没有音乐老师了:(。
  2/今天天晴了,下午坐在树下看了两本桑贝。一本《我的另一半》,一本《兰伯特先生》。都非常非常好看。他是一个温和有趣的人,加了糖加了奶的咖啡,都非常非常适量,融透了。
  看完了这两本书,又把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看完了。前些天遇上困惑,翻箱倒柜地找罗兰·巴特看,好象一定是他才能给我一个解释。今天忽然找到了。书上有折痕,上回看到“我爱你”那一章。
  爱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昨天还跟LEFT看了张歌剧的碟呢,柴可夫斯基谱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看完了,我给我的音乐老师上文学课:
  “奥涅金与连斯基决斗,杀死了他,没有原因,没有目的。也许连斯基是奥涅金可能有的一点理想和实践能力吧,但是太低弱了。他不要。他杀死了他,把自己放逐。——这是一种贵族文明最后的孩子,聪明极了,也自私极了。对一切都厌倦。他没有付出爱的能力,只能在获取型的爱中得到一点倚靠。所以,少女时的塔吉雅娜向他求爱时,他付不出,也不想付出。而当塔吉雅娜成为一个成熟的妇人时,他反而爱她了,一个比他强大的,能够给予他的女人。”
  但厌倦也不是爱情最大的敌人。疲倦才是。
  身体的/生活的枯谢,是一切人的命运。一个厌倦的人拒绝爱情,而疲倦的人,捧不住手里的爱。它就跌到脚边的泥泞里去了。
  罗兰·巴特说:“我惧怕一切会损害形象的东西。因此我害怕对方的疲倦;它是我的对头中最残忍的一个。怎样与之抗争?我看到,精疲力尽的对方从这疲倦中摘取了一丁点儿以馈赠我。但是面对这一丁点儿疲倦,我该怎么办呢?这馈赠究竟什么意思:别缠着我?还是接受我?没人回答,因为这赠送之物恰恰是不回答之物。
  

2004-04-30 22:11:12  范坡坡 (北京东城)

  《没有亚当也没夏娃》——电影学院也弄来胶片看了——看得睡倒一大片……回去大家都说恨死那个男孩子了……可见法国人气人的功力还是很厉害的!我发现法国片子很多都像是个老太太一样不停唠叨,而且把事情堆积到头上来——直到弄得人要发疯了……这也是很大的本事……法国片的“闷”,好多都是叙事和视听上都觉得挺老实的——但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给人特殊的冲击力——所以还是可以拿来睡觉……但是这似乎是一种传统了——既然是闷,只要不是在“紧要关头”睡觉,就可以基本明白电影了……倒可以做一个关于电影受众“睡眠点”的研究——找一些法国片,和一群睡眠不足的人,在他们看的时候测试他们的脑电波……再与剧作的结构相结合——倒是项不错的课题……
  我们讨论片名的来历,觉得应该是那一对男女孩子对于“伊甸园”的影射……不知七七是否同意。
  后来又放了一部《跟着你》——倒是很重的好莱坞的剧作痕迹——是很有意思的故事——我们班一个好莱坞的粉丝也向法国片低头了……很好呀——还是多一些表达方式好一些……
  

2004-04-30 22:18:36  zc

  楼主 是日记吗
  

2004-05-06 17:31:33  苏七七 (北京海淀)

  恩,日记呀。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坐在春天的树下读诗经,觉得真亲。诗经里的诗,最直挚,没有计较量度。读着象是和一个个人,一起说话唱歌。
  诗经里的美人——周代的美人,大抵是以胖为美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特写之后,来的一个全景是“硕人敖敖”:)。——不过这个还不算胖,“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之如何”,这样清远淡雅的背景中,美人不但烫过头发:“有美一人,硕大且卷”!而且还有双下巴:“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不过也有一两个看上去可能清减些。比方:“野有蔓草。零露专(有水边,读如团)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古时候的约会订得真早啊。
  我最喜欢的,是“颜如舜华”的美人,如同木槿花开,朴素明亮,慧而惠。又看到一个,说是“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觉得真好看得耀眼啊,翻一页过去,却是个男生,还会射箭!——“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这还有谁呢,难道不正是《魔戒》中的神箭手莱格拉斯吗!原来中土大战中射象一役,在《齐风》中也有记载。
  2/碧玉跟我说塔可夫斯基,我觉得真是应当认真学习啊,找了《安德烈,鲁布廖夫》来,但看了一个钟头后,就有点吃不消。塔这样高,这样纯粹,可我不敢跟着他往尽头走。只好承认自己没品,换特吕弗看。
  昨晚上看了两张,一张《柔肤》,一张《隔壁的女人》。
  都是平常事,都是情节剧。旧情,外遇,爱别离终成怨憎会。特吕弗讲故事真是老实,从头到尾说下来,细节处规规矩矩地点染,看得出来点染,可也还是自然。他好在哪里呢?他好在他不要求有多么多么好。——不要求人有多么好,不要求爱有多么好。但即便是没有多么好,他还是愿意去理解,去关心。去爱。如果这个爱把秩序打乱了,那他和别人有一点不一样:这两个片子的结尾,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勒尼给妻子打电话,说自己要浪子回头了,但她已经走下楼,已经到街上,车开走了。这个电话没有接到。她走到饭店里,从大衣下拿出猎枪。枪响了。——这当然非常希区柯克,但究竟和希区柯克不一样,希区柯克再诡异,也是逻辑的推衍,而特吕弗从感情出发。爱就爱了,恨就恨了,死就死了。那也没什么。他把苦乐生死看得平,平淡委婉的故事,有着平淡委婉的说服力。
  我爱特吕弗,大概因为他温情。信仰与革命都逼着人做一个好人。要是一个人不怎么好呢,那怎么办呢,特吕弗给平常人的同情不是俯视的,他是一个朋友。他说:也没办法,但是就这么过吧。命运会给出安排。没有更好,没有更坏。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是光,那么,特吕弗是一盏灯。平常的生活。平常的爱痛。亮了。熄了。还有无数的明灭。
  

2004-05-09 12:43:08  大凡 (平安大街)

  七七这张照片拍的很不错啊,象电影
  

2004-05-09 12:55:42  patch (北京朝阳)

  同感
  

2004-05-10 14:56:48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啦啦啦:)听到有人夸我照片好,比夸我文字好高兴多了:))
  ————————
  今天做了两件事:一边写书评,一边在网上灌水。把“才华”把花到灌水上去了,书评写得很差,写完了自己看看,心情沮丧,就去万圣买了几本书。
  1/沈尹默《书法论》
  我很喜欢沈先生的字和诗,所以买了这本书。书做得不好,封面压塑压坏了。抄一首小诗《月夜》在这里。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2/理查德·A·列奥纳多《音乐之流》
  不懂音乐,买了增加一点修养:)。作者是NBC的音乐节目主持人。书里谈十余位大师的音乐与生平,我想可能适合自己的外行程度:))。
  3/马尔克·杜甘《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
  一个爱写小说的朋友说非常非常好看。虽然他的“非常非常”日新月异,但看到了,就也买一本来瞅瞅。
  4/阮义忠《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
  站在书店里看了两页布列松,觉得文字亲近好看。这两本书不贵,平装,一本16,一本17,照片当然印得不好,但也就原谅了。阮义忠是台湾人。出版说明和作者自序有两段很好玩。(不好意思懒得打出来,在书店时看到留心翻翻:)。)
  5/法兰克·霍瓦《摄影大师对话录》
  这本好。上面两本可以翻翻,丰富谈资,这本应当细看,有些观念与感受,应当细品细思。
  

2004-05-11 09:33:41  大凡 (平安大街)

  七七开始看旁门左道的书了,又书法又音乐又摄影的,果然是个标准的艺术青年
  

2004-05-14 19:31:16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夏洛的网》中的一首诗歌
  
  1/第十三章。夏洛给威伯讲了两个表姐的故事,然后说:“现在,威伯,你该睡了。” 
  “唱一支歌!”威伯闭上眼,请求着。
   
  于是夏洛唱了去催眠曲。蟋蟀在草里伴奏,仓房渐渐暗下来。
   
  2/《夏洛的网》有三个中译本,对这首歌有着不同的翻译。
   
  康馨译本:
   
  睡吧,睡吧,我的唯一的爱,
  沉睡在粪土与黑暗中。
  忘了恐惧,忘了孤独!
  听蛙鸣、鸟语歌颂世界,
  从树林和草丛中。
  睡吧,我的爱,忘怀一空,
  沉睡在粪土与黑暗中!
   
  肖毛译本:
   
  睡吧,睡吧,我的爱,我唯一的宝贝,
  深深地,深深地,在粪堆和静夜里安睡;
  不知道恐惧也不知道孤单的滋味!
  此刻只有那些青蛙和画眉
  在树林和灯心草间将世界赞美。
  安心地休息吧,我唯一的唯一的宝贝,
  深深地,深深地,在粪堆和静夜里安睡!
   
  任溶溶译本:
   
  睡吧,睡吧,我的好宝宝,
  在肥料里,在黑暗中,美美地睡觉,
  不要害怕,不要觉得孤独苦恼!
  就在这时候,青蛙和鸫乌,
  在林中,在灯心草丛里,赞美这个世界好么好。
  抛开一切心事吧,我的好宝宝,
  在肥料里,在黑暗中,美美地睡觉!
   
  每一首是我爱的,第二首我很喜欢。
  第一首是广大的、深刻的爱,第二首是缠绵的、温柔的爱情,第三首不是爱情,是亲情。
   
  3/早上到图书馆去借79版《夏洛的网》来看,外借书库已经没有了。在基库里借到一本,去复印了来。重读这首诗,还是非常非常感动。信任与付出是爱的真谛。无论在怎样的黑暗中。
  雨之烛帮我找到英文原诗:
  Sleep,sleep,my love,my only,
  Deep,deep,in the dung and the dark;
  Be not afraid and be not lonely!
  This is the hour when frogs and thrushes,
  Praise the world from the woods and the rushes.
  Rest from care,my one and only,
  Deep in the dung and the dark!
  

2004-05-17 15:52:13  如初

  [这个贴子最后由如初在 2004/05/17 11:29pm 第 1 次编辑]
  
  黑云压顶,雨气已至。今年的春天拖沓着不走,七七的日记当继续了吧…… :em08:
  

2004-05-17 16:05:06  patch (北京朝阳)

  "信任与付出是爱的真谛。"
  

2004-05-19 01:06:22  苏七七 (北京海淀)

  [这个贴子最后由苏七七在 2004/05/19 01:08am 第 1 次编辑]
  
  1/中午的时候,太阳晴极了。我吃完饭回到宿舍,一刻也坐不住,就带上书到小核桃林子里去看。林子中间有个藤萝架,四向小路,两边有漆了绿漆的长椅。长椅中间是隔断,不过恋人们总是挤在一起坐。我也很想坐在靠背椅上,但是实在不好厚着脸皮坐在卿卿的两个人儿身边,就在藤萝架下靠着根柱子坐下。先看一本《中国昆虫记》。
  这本书很好看。作者不是完全职业的摄影师或者昆虫学家,但是爱好者写的书拍的照片,有时候更热情,更清新。里面的昆虫照片很好看的啊!——112页正张开翅膀要飞的小瓢虫,113页挂在枝尖的小瓢虫,还有再翻过去一页那只纤弱优雅,有些纳闷无助的草蛉,——她的薄翼,象是透明的丝絮编出的完美图案。
  我正看了大半本,忽然风刮起来,地上的枯叶子打着旋,树上的枯叶子转着圈儿落到水池子里——乌云压在了树梢上,天色阴沉沉!
  要下雨啦!
  大家纷纷起身,可我舍不得放下书,心想:不会这么快下下来吧?再看了几页,忽然雨点子就大大颗地落下来了!凶巴巴地落下来,在水面上砸个小小的凹坑!——然后又消了脾气,温柔地融进去……她们噼噼啪啪地象是踏着水晶屐,落在地上时,泛起了一阵阵尘气,最后聚在水泥汀磨损的小水洼里。(学校里有一条路,两边种着侧柏。雨停的时候,我从那里说过,总是要深深地呼吸,柏树在雨后有股又清又凝的香,大口吸气时,象是喝进了心里。然后看着水洼里静静的树影天影,象是很深很远的地方,可是另一个世界,也从没有那样近过。 )
  ——我狼狈不堪地抱着书往回跑,MP3里昨天装的是《胡桃夹子》,正到一段快节奏的舞曲,凑热闹似的,听上去简直幸灾乐祸。我跑回屋里,刚刚定下喘息,——阳光居然又照进窗子了。站在窗口看看楼下,刚才那阵子雨象是偷偷撒了一个谎,一转身就装作自己没说过的样子。天空明净坦白得不行,还很无辜的样子。只是杨树叶净净亮亮的,在风里迎着阳光笑:)。
  我又生气又好笑,唉,不跟它计较了。小核桃林很近很近,走五分钟就到。又走回树下时,发现了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恋人们被雨冲散了,长椅都空了出来。我在一张椅子上舒舒服服地坐下,看完了《昆虫记》,又把那天复印的《复洛的网》掏出来复习了一遍。雨后的小虫子飞不高,有一只灰灰的小苍蝇来看了几行,又走了——是不是前些天来看过华兹华斯的那位好学的小苍蝇呢?:)
  三点钟,收好书往回走时,在小路上遇到了五只大蚂蚁,一只小蚂蚁。它们都匆匆忙忙的,还有些慌慌张张。我想告诉他们,夏洛说过:“永不匆忙。永不担忧。”
  2/说到生物与摄影,前两天看阮义山编的《当代摄影大师》,其中说到一位专业的生物学显微摄影大师:罗曼·维希尼克。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懂八门语言,是动物学、医学、东方艺术的专家。最著名的发明是解剖下苍蝇的视网膜,用苍蝇的视觉来拍出苍蝇看到的世界。
  二战前夕,他预感纳粹上台会对犹太人实行灭族政策,1936-1939年间,于东欧国家走了五千英里拍了五千多张照片。那是他三十九岁,带着两架相机,以编织品推销员的身份去穷乡僻壤,宿在民房吃在最廉价的餐馆。由于家里的生活很拮据,经常会缺钱用,因此还得定期回柏林打些零工,等存款够家里开支与旅费时,才再度去东欧小国拍照。——看那些黑白照片,——那些人,都死去了,但是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过,那个从以撒街角走过去的老人,右手扶在胸前,那个波兰路兹的孩子,张着嘴有些困惑地直看着镜头,怀里抱着一叠传单。个体的生命是不可抹煞的。而维希尼克是我最敬仰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行动力。
  关于显微摄影,维希尼克说过一段话,我非常喜欢:
  “透过显微镜,‘自然’、‘神’或者任何名称的宇宙创造者都显得清晰有力。任何由人类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在放大以后都显得糟透了——粗糙、不规则、不匀称。
  然而在大自然里,每一小块的生命都是可贵的,而且放大倍数越大,引出的细节越多,完美无瑕地构成了一个宇宙,像永无止境的连环套。”
  图:在这棵核桃树下读书:)。
  

2004-05-19 09:56:32  大凡 (平安大街)

  呵呵, 雨后的小虫子飞不高,有一只灰灰的小苍蝇来看了几行,又走了——是不是前些天来看过华兹华斯的那位好学的小苍蝇呢?:)  好玩啊......
  七七看过《微观世界》吗?
  “永不匆忙,永不担忧”我喜欢这句话
  

2004-05-19 10:07:49  苏七七 (北京海淀)

  没有看过《微观世界》:(
  ————
  昨天写晴雨,写了两段,总觉得象是有第三段没写,又想不起来是什么,刚才三十年代问我书的事。我想起来。去年暑假去广州,在北京路旧书店,看到一本法布尔的旧书。法布尔的《昆虫记》很常见,这一本却编得有趣:叫做《坏蛋》,里面收的尽是害虫:)。书是五十年代的,当时全国上下穷得响叮当,用的纸墨很次,书页又黄又脆,不堪翻阅。记得索价三十,当时没有买,心里却一直记得。
   
   又说起旧书。前两天去地安门秋栗香边上的一个咖啡馆。在架子上看到一本《北平一顾》,知堂的题签,字很好,应当是他编的,编的也好。书是淡石青的封面,非常静雅。我问店家卖么,他说是家里的藏书随手带来搁店里的,不卖——听上去象是家里还有很多旧书的口气。素不相识,不好缠着乱问,怏怏地把书搁回架上,心里很舍不得。这家咖啡馆叫派对空间,是老房子。大概前面临街的拆了,剩下的后院。窄窄的天井里搁着桌椅,墙头上露着半棵银杏树。如今是初夏,景致鲜明,若到了初冬,该象是沈尹默的诗。
   
   有的书想要而找不到,有的书遇到了又错过,有的书到手了,搁在架上就也没再看。——反正世界上的事情总也不齐全,不该老想着没有的,再说说手上刚有的一本吧:)。刚有朋友给我寄了一本朱天文的《漫游者》,联合文学出的朱天文作品集第一册。厦门有家台港版书的店不错,这本书卖二十三块五,价钱公平。我非常喜欢朱天文的一个小说,《时移事往》,记得当时读这一篇,哭了又哭。
  

2004-05-21 01:48:40  苏七七 (北京海淀)

  TT:
  很久都没有用书信体写文章了。可我最近一直在看书信:看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我的音乐生活》,还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TT啊,刚刚我写到一半的时候,忽然觉得这样述不述评不评的,象是在跟你讲故事,——我讲故事,总把情节脱漏了大半,再加上一堆自己的唠叨:)。就回过头到,把一则笔记改成了书信:))。
  今天下午,我和师妹去LEFT那里看碟,他说又买到了两张特吕弗,我一张也没买到,就去他那儿看。屋里的桌上插着一瓶芍药花,红到刚刚算“深”的颜色,明媚里带了思量。这屋子的窗开得又高又窄,我央他把花瓶搁到书架子上,好借着天光,拍下衬着影子的容光。——挪着瓶子时,晃了一晃,花就落了一瓣。
  不说闲话了,还是说看的《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吧。与《祖和占》一样,这个电影是根据Henri Pierre Roche的小说改编。不过在改编中倒映进了特吕弗自己的故事,就有几分自传的影子。特吕弗也与一对姐妹有过恋情。妹妹弗朗西丝·多丽雅在拍过《柔肤》之后不久车祸去世,他与姐姐凯瑟琳·德纳芙曾经热恋,最后分手。——这些8卦是从碟封上看来,不甚可靠,还待核实。:)
  故事还是特吕弗式的“三人行”。一开始的时候,姐姐象是聪明大度的宝姐姐,妹妹象是灵兮嗔兮的林妹妹,克洛德爱上妹妹——比起姐姐来,妹妹的眉目其实不如姐姐端丽,但是偏是在不够端丽中,生出任性执拗的美,美得没有道理,却更吸引人。——她出场的时候眼睛疲劳要保护,还戴着眼罩呢:轻轻地探起一边:那眼睛多么美丽,那目光多么天真、好奇、骄傲、可爱。
  她们住在海边,画画、散步、玩各种小把戏。景致美得象画——人也象画上的人。克洛德与妹妹相爱了,双方家长都不太同意,就商量两人分开一年,如果还爱,才说明不是儿戏,可以在一起。克洛德回了巴黎,半年之后,他不爱妹妹了。他还是要过自由日子。妹妹的痛苦是一心一意的痛苦。她秀丽的脸上,眉紧压着眼,美得原就压抑不安。才刚刚尝试爱,就切切失去爱,她的痛苦把自己折损得不成形。
  时间过去得很快。姐姐成了一个艺术家,到了巴黎,又与克洛德相遇,这回是他们相爱了。他们到瑞士的一个小屋子去,特吕弗用了一个长长的镜头:掠过绿色的小丘,清清的河水,树木掩映中的小屋,慢慢落在屋外的姐姐身上。她刚刚准备好了,要绽放。音乐宛转,象是心底的情思流动。
  那三个夜晚拍得从容美好。然后过了一周,他们各自划了小船,去往不同的方向。相爱是多么好的事。姐姐不再只是“好看”,变得“光亮”,爱与自由,给了她真正的魅力,而她是又是那样一个自然的人。姐姐曾经是觉得自己不如妹妹的:妹妹天生有着魅惑人的气息,但她却要在学习、在创作、在爱与做爱中,慢慢地绽入,伸展,生出一种温柔坚定的力量。
  克罗德与她,他们想要一种自由的爱,但自由和爱总是互相较劲——象那个“挤柠檬汁”的游戏。爱是越来越近的,自由是越来越远的。他们终究还是渐渐远去了。困难的平衡。而妹妹再次出现时,几乎觉得她老了。她束在素色的衣服里,有着一股凉寒之气。她带给克洛德一份奇怪的礼物。
  这是一份笔记。她的童年,她的欲念,她的“对身体的滥用”。其实她就是用自慰来解决欲念。——这其实就是姐妹两个的不同:姐姐是开放的,从外界吸取,来丰富自己的美,而妹妹是内敛的,在欲念的压抑与自慰中,来成就自己的美。真的都是美。前者有一个建设的过程,能够有一个自足的自我,后者却是更消耗性的、毁灭性的气息,如果她爱了,她更是要付出,要献祭,不要自我,要把自我都交出去,才能满足身心的快感。
  七年之后,她三十岁了。终于在一个旅途之中,与克洛德在一起。这个做爱的场面,拍得比那三个夜晚要直接,要暴力。然后她走了。虽然克洛德试图挽留。
  这个电影的结尾,是姐姐因病早逝,妹妹在又过了十五年后,嫁人,生了一个女儿。——克洛德在巴黎的街头看到一群英国来的女孩子,其中有一位是梅·白朗的女儿吗?
  ——与《祖和占》相比较,《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要更加地“私人”,现实的、社会的背景退得非常依稀,影片的镜头非常美,因为尽是美得让人流连不舍的海滨河畔,萋萋草木。《祖和占》里,还有历史、战争和青年的反叛,在这个影片里,“情感”被尽可能地凌空抽出来,细细解说。
  因此这个片子很多话,简直象侯麦一样絮叨(只是情节节奏快得多)。来来往往的书信,安的声音,梅的声音,克洛德的声音,妈妈的声音,还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叙事者的声音。提供了关于情感的,描述,分析,解说。特吕弗怎么个好法呢?他关心、细心、能从种种事情里,都找到好处,都说些好话。但他这样做一点也没有虚饰敷衍,真心、自然。
  “对特吕弗而言,个人即政治。他把他的全部生活归结到电影,以此为逃避之所。成长、爱情,够特吕弗说了又说。”今天又看到《读书》里有一篇谈特吕弗的文章,这么写道。如果说戈达尔式的革命派是坚决的,那么特吕弗这样的回归派也有着他的执拗。也许对于他来说,立场不重要,人更重要,思想不重要,情感更重要——更确切一点,起码对于他来说:表达人的情感是更为愉快的,也更为重要的。当然,特吕弗的美,越来越往着一个“小资”的方向走,他有着暗暗的享乐主义气息,从物质到精神的审美。他有一点回避现实的馈乏,而在一个丰裕安乐的环境中,探讨人性的可能,——从而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宽和的态度去讨论。
  特吕弗的“愤青”阶段结束得很快,他渐渐把先锋与保守同时作为审美的对象,带了温厚的目光欣赏,就象是欣赏祖和占。也许也有时候有稍稍的不安:在《两个英国女孩在欧陆》中,当妹妹听说姐姐与克洛德的关系,痛苦离去时,他为自己能为所有的事情找到理由,能够道理上心理上都很安定地“享受”这样的生活,也不由得产生了困惑。但是这个念头很快掠过去了。在黑格尔的平台上,戈达尔往着“合理的才是存在的”的方向斗争,而特吕弗回过头去,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找到种种理由。
  可是TT,我看戈达尔,觉得他对,可是和他隔,而看特吕弗,未必对,却觉得好,觉得亲。而且,特吕弗的“语言”我也喜欢。通俗、浅近,可是他非常自然,把故事说到哪里是哪里。《柔肤》、《隔墙花》,都是裂帛一样的故事,但是他这样说来:裂便也裂了。心中竟然生不起太多动荡,只是在命运面前,恍惚地,几乎是笑笑。
  TT。看完了片子走回学校,在十字路口,绿灯亮着,可我不知道它亮了多久,车就要开过来了吗?我就跑跑跑,跑过斑马线。——学院南路的人行道上边的是槐树,细叶子筛下碎碎的光影,路边的花开着——这是玫瑰花开的季节,深深浅浅的红。“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很多很多车尘人烟,她们还是纷纷开且落了。
  :)离题了。一不小心,就又写过了一点钟。TT睡了吗?
  睡吧。睡吧。
  七.
  

2004-05-21 09:23:20  patch (北京朝阳)

  挖塞,77的远名已经播到我呆的小小后院了,一早上就见这篇文字静静地摆在俺们院门小石桌上,是早起的人留那给俺们看的:)
  

2004-05-21 09:32:41  patch (北京朝阳)

  77的核桃树真好看
  给这花加点光:)
  

2004-05-21 17:24:42  苏七七 (北京海淀)

  你瞎掰啊你:),这个文章我昨晚上半夜才写出来的。
  ——光打亮了好看得多了!我昨天帖的时候,自己心里直在可惜光太暗了一点呢。看来还是要去学学PS啊
  

2004-05-23 13:24:12  patch (北京朝阳)

  真的,要不我惊讶呢,不信你去看,新浪读书沙龙的后院(读沙水版:http://forum.book.sina.com.cn/?44:1211)
  帖子在这:http://forum.book.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44&fid=1211&itemid=3394
  开始还以为是哪里的老贴,到这儿来一看才知道是新鲜出炉:)
  不用学ps,有这么多闲的没事的ps高手呢,留着你的时间趴照写字儿吧:)
  

2004-05-25 15:52:45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命题作文一段一段地凑,写得我烦死了:)
  ——————
  意外的旅客
  文/苏七七
  《意外的旅客》有一种意外的缓慢漫长的风格。两个钟头的片长,讲一个红玫瑰与白玫瑰式的故事。
  麦肯与莎拉结婚很多年了,有过一个可爱的儿子伊森,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伊森被歹徒杀死。电影从儿子死后一年开始。房子里有光线暗淡、抑郁,小狗不安而暴躁。妻子终于说:“我们离婚吧。”——这个时候,他们想的说的,都不是爱情。也许爱情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平淡下去了,但是有房子、小狗,有共同的生活,还有共同的爱——伊森,足够他们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当共同的爱消失了之后,两个人在这座房子里的生活显得又空又冷。而且,这两个人有一个大问题:他们都一眼看上去就是“知识分子”,生活的、命运的问题,带来了形而上的困惑: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能够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开枪,那这个世界是多么恶,人性是多么恶,怎么能坚持在这个世界上过下去?这两个人的人生观都被打击得一团灰暗,而两团灰暗加在一起,更让人看不到希望。
  莎拉走了。麦肯要出差,把小狗寄存在一家宠物旅馆里。他的工作是一个作家,专门为旅游杂志撰稿,写旅行书。他会细细地在书里写清,出一趟门要带多少东西,怎么样能让自己出个远门还象是坐在家中的安乐椅中。麦肯的笔调细致、清晰,几乎带着一种忧郁。在他的计划中,“意外”是在计划外的,而且充满着对外界、对他人的种种疏离与不信任。旅途中总是要准备一本书的,不单单是用来打发闲暇,而且用来向身边絮聒的陌生人树一块免战牌。他是一个专业的、孤单的旅人,他象是生活在全世界,又象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旅行箱里。——没有意外。只是有时在异乡的广场上,风雨吹翻了他的伞。
  回过头去讲那家宠物店吧。在店里,麦肯遇上了一个叫妙丽的女人,她真和他们是一个生活圈子里的。看上去没受太多教育,没有太高教养,讲话时过份热情,从不和别人保持距离。她好象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麦肯,在他在领小狗时,特意打扮过:低胸的大花衣裙,手上戴着一寸长的鲜红假指甲。开始的时候,麦肯对她是惊讶中甚至带一点厌烦的,一个陌生人给他留电话,说“有空可以聊聊”,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一个人住在大房子里,神情恍惚,梦见了伊森。跟伊森说:“我还以为你已经死了。”
  妙丽还是一头撞进了他的生活。她离过一次婚,带着一个七岁的孩子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有着先天过敏症,要小心照料。她住在贫民区的窄小的房子里,屋里子里凌乱地堆着各种颜色。在麦肯最黑暗最低迷的时候,她把他带回了家,久久地抱着他,让他放松下来,解下他的衬衫,脱下他的鞋,让他睡在自己的床上,麦肯微弱地抗议:“我们只睡觉。”这种事情都要规划吗?恐怕规划不了吧。
  他们醒来时,麦肯多半觉得有些恍惚,但是身边的身体温热、柔软,又是切切的真实。他居然和妙丽同居了。是妙丽治好了他,把他从过多的回忆、反省、茫然中拉了出来,让他重新对“此时此刻”的生活有了感受。他看着这个女人一边擦盘子时一边哼着歌,露出了一个难得一见的笑容,此时此刻,他心里头是爱着她的吧?
  但他还是没有与她结婚,这种生活不象是他的生活。他一贯地冷淡低落,忽然颜色鲜明起来,心里也许暗暗觉得是个不坏的意外,但终究不是他的常路。在妹妹结婚的婚礼上,他又遇见了莎拉,她穿着藏蓝色,剪裁得简洁得体的裙装,看上去大方美丽。麦肯觉得这个女人要更熟悉得多,他们太“般配”了,而且一起生活了那么久。莎拉想回头,给麦肯电话:“我可以回去住吗?”麦肯就自己也回去了,他们买了张新床,在新床上做爱。生活好象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虽然一切都象是很好的样子。可他们又开始争执了。这个争执真是毫无必要,毫无道理,——不过夫妇之间的争执,多半如此。如果说了解,莎拉也许比妙丽还要了解麦肯,而且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总是能把麦肯的问题说得一针见血:太冷、太远,不会关心别人的心理感受。但是这些东西说出来又有何益?莎拉是个好大夫,妙丽却是药。一个病人的身体需要的,还是后者。在麦肯与莎拉的关系中,有些不好的东西:互相之间是索取的,如果索取不到,莎拉容易苛责,而麦肯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把生活的问题迅速地归纳、总结,最后指出发现一个让人沮丧的形而上困境,是一种文明病,他们两个都病着,没法子互相安慰。
  麦肯又去出差,去的是巴黎。他在飞机上遇到了妙丽:这个女人有一种生机勃勃的行动力,倒有可能是因为不那么爱思考,所以保持着特别直接的生活本能。她跟着麦肯,想要再努力一次,麦肯把他推得很远。麦肯一个又一个地打电话给莎拉,想坚定自己的想法。他在巴黎生了病。莎拉也来了,她温柔照顾麦肯,本来这些都很好,但是,莎拉却又开始怀疑了:她遇见了妙丽,麦肯怎么证明他们不是相约来巴黎的?
  麦肯说不是。但是莎拉不相信。不信任最后毁掉了长久的情分,相处的可能。其实能够理解,莎拉是个完美主者,生活的、感情的细小的瑕疵,在她眼前总是历历在目,但她又无力改变,更生烦恼。而妙丽的生活其实处处是要操心的问题,但她的天性热情乐观,反而却能不那么汲汲于自己的困境,而在关心别人中,又获得了力量。
  麦肯最终离开了莎拉,和妙丽在一起。他爱谁呢,难说。这个电影的主题不是爱情,他说:“我现在觉得,爱一个有多么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因此,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中年”的片子。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折腾过了,经历过了,最后剩下的是对安稳的、轻松的、快快乐乐的生活的一点盼头。这是个传统的家庭伦理,但从头到尾就没有“我爱你”这句台词,在麦肯、莎拉、妙丽之间,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考虑:对于妙丽来说,有麦肯的生活更好些,对莎拉来说,有麦肯的生活是已经习惯的,已经熟悉的。其中未必就没有着社会地位的经济关系的等等度量,但整个社会是相对丰裕的,人人的日子都还过得下去,这种度量里就还留着温暖的情感安慰。换了张爱玲来写这个故事,恐怕要更“图穷匕现”得多,不象这个片子,保持着温吞吞的口气。
  看《意外的旅客》,头一回看了一会儿,就不幸睡着,第二遍打点精神细看,倒在细节处看出了不少编剧导演的用心处。这个整体上显得有点疲乏,也不深入的故事,全在于细节保持着一种美好的质感。麦肯接妙丽的电话时,那种不耐烦的表情,混杂着强者与弱者的神色:他有资本拒绝别人,可又把自己沉在孤单茫然里。让人觉得,这个男人有点狠心,可又可怜。这微妙之间的度,威廉·赫特把握得很好,——这个角色其实不是怎么讨人喜欢的,但他演起来,倒也让人讨厌不起来。还有他与莎拉之间的那个明媚的时刻:窗帘轻扬,屋外漾进新鲜芬芳的空气,他们和好了,她伸起手,让他把她的套头衫脱上去。那一刻,他是爱她的吧?可是他们都有些自私,平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不了这样的好。
  片子中,穿插着麦肯的旅途,他象是一个最不适合做这种工作的人,没有浪漫气息,一丝不苟,冷淡。但是他却把这份工作做得不错:命运常常如此。电影整个的节奏是非常从容的,——从容地近乎迟缓,但到结尾的时候,不免有些教条起来:麦肯不要再做一个从无意外的旅客了,他把他的手提箱扔在一个陌生的角落,有点走向新生活的意思。但这个处理,有点急躁,象是要给个说法一样。他和妙丽能幸福上多么久呢?这是个不厚道的疑虑,可又真让人疑虑。
  天地一逆旅,人生一过客。看着这片《意外的旅客》,心中几乎有着微淡的气馁,我们要的是什么呢?也许每个人都想要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映照,一个是自己的对照。其实哪个都行,生活中,更多的是要一点宽容。而且,宽容与不宽容都是能传染的,麦肯终于与妙丽一起,因为和她一起时,他自己能轻松起来。
  这个电影,是个特别老实的电影,故事很平淡,深入的程度也很有限。其实真不是太吸引人,这象是一个老朋友,交情止在咖啡馆里聊天时一个安慰的、同情的目光上。我知道自己是不会爱麦肯的。我很快又会把他的困难给忘了——跟别人的,自己的这种困难一样,这些困难都还是别去想的好。
  

2004-05-30 10:32:40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半夜的时候翻完书,洗了个西红柿吃下去。一天过去了。
  下午我到华星去看片《茶马古道》。田壮壮新拍的纪录片,觉得很好。稳定,从容,不流于感伤与空泛的同情——在同情里有尊敬。
  回来去食堂吃饭,在食堂门口看到许多毕业生卖旧书,我昨天买了本三块钱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今天有两个人不是学生,中年男人,象专职淘旧书刊的,有《贺友直线描精选》,01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的很大的开本,一本五块钱,有两本,我把两本都买来了。还有几张印刷的画儿,印得不错。我先是喜欢一张小的,灰黄色调,歌特式的房子,压着乌云天,空院里一个人也没有,整个就没有人气。但也不是爱伦坡那样惶惧的,倒是更多几分空茫,明晰的空茫。画名是:Courtyard of Innsbruck Castle。画家是Durer?
  另外还有几张呢,卖主要包圆儿五块钱,我虽然觉得不知道搁着做什么,就也买下来了。还有一张题作Forest with Brook的也好看。象是格林童话的场景,美丽中有可怕,可止不住好奇。
  2/吃了晚饭,回到屋里是有看书的任务的,可是忽然睡着了。做了个恶梦。
  梦见自己在一个奇怪的地方睡,象是一个关闭了的商场的隔间,铺了张床。没有小门,大门好象也不能关。没有人。但是心里很害怕。
  就是睡着,也是明白自己害怕的。接着又梦到半张报纸,上面写些碎尸案之类的新闻,不知道哪里来的,草草看了一遍(我常常做梦读东西,真读着一行行字),更加害怕。就想起来去把大门关起来,挣扎着,眼睛就睁开了。还是自己的宿舍啊。
  是个梦,是个梦。安慰着。就又睡了一会儿。
  3/被一个电话吵醒来,对方很抱歉地急急就挂了,叫我再去睡。我却睡不着了,另外打个电话给旧同学,问他忙什么,他说忙着装修屋子呢。我就跟他建议说:我喜欢书房象图书馆那样子放很多排书架,还要一个有三级台阶的小梯子,可以站上去拿书架顶上的厚书(这种小梯子《安托万历险记》里安托万买回过一个)。同学就笑话我说:你以为书房很大啊。我很气馁,妥协说:那放两排也好啊,我喜欢呆在两排书架之间,——装作还有很多排的样子。
  接着看书,张新颖的一些新诗笔记写得很清新,而且摘引的也有许多我喜欢的句子。看到穆旦的《还原作用》,心里很难受。可是,还是抄一小段稚洁的刘半农吧:
  风吹灭了我的灯,又没有月光,我只得睡了。
  桌上的时钟,还在悉悉的响着。窗外是很冷的。
  一只小狗哭也似的呜呜的叫着。
  其实呢,他们也尽可以休息了。
  4/林徽音给沈从文的信中说:
  我认定了生活本身原质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以下我情愿也随着赔偿这天赐的幸福,坑在悲痛,纠份失望,无望,寂寞中捱过若干时候好象等自己的血来在创伤上结痂一样!一切我都在无声中忍受,默默地等天来布置我,没有一句话说。
  这些话说得好。稍稍觉得,太好了些。可是生活中也有些好得让人实在想放弃理性的时候。——有时候,简直是皱着眉让自己去不去想,去笑。
  有一天夜里。“要。要。要。”我听到黑暗中这样的声音。我把所有的不能要不该要不想要的念头使劲压下去,听这个声音。夜很深了。我才睡下。然后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醒来。
  四点钟的时候,半拉的窗帘外,天色灰蓝地这样温柔,有鸟声嘀咕,五点钟的时候,天光越来越白,杨树的黑枝桠上,叶子在轻轻摇晃。七点钟的时候,我走在有薄雾的校园里,有绛红与绯红的玫瑰开放。
  

2004-05-31 00:02:10  雨不亭 (北京海淀)

  睡下。然后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醒来--------
  我也经常这样唉,不过都是半梦半醒的,一个梦做了一个小时,醒来后很快又睡着,然后奇怪的是梦又继续前面的梦。
  像电影的章节。
  77把你们学校的玫瑰拍下,发到帖子上啊!
  

2004-06-01 12:48:00  苏七七 (北京海淀)

  雨不亭:帖的这张最好看:)
  ————
  
  六月的最初一天
  核桃树结着绿的果子
  红的玫瑰绽放得太快
  孤单的蕊丝被太阳灼伤
  我从杨树下走过
  风使劲摇着叶子
  叶子使劲摇着头
  小鸟儿们东一声西一声地传言:
  她说不!她说不!
  

2004-06-05 00:59:48  苏七七 (北京海淀)

  1/这些天过得真累。下午倦极了,要睡觉,可是一个接一个的电话,讲各种事情问题,最后一个,终于没有事情,没有问题了。就是问候。我就哭了下来。
  然后出去走走,走到校工食堂旁边。天已经快要黑了,有一株树,比乔木低,比灌木高,长长的羽状复叶,开着一簇簇白色小花。这样颜色素淡的花,常常比较香,可以吸引夜晚的蛾类。我走近去看,旁边一个老先生跟我说:“这边没有路过去了。”
  我说:“我就是看看这个花。”
  小花只有米粒那么大,五瓣,中间淡黄的细蕊。一簇花里,只怕有千万朵小花聚在一起。她们依着一种精密而又自然的秩序排列着,好都能领受到阳光、雨水与昆虫的问候。
  真的香的。一种又薄又稠的,象米汤一样的香。——米汤这个比方,比方的是香的形状,不是味道。
  2/路过盛世书店时,进去看了看。最近有许多好的新书。湖南人民与湖南文艺做的from与to系列,意思很好,昨天阿弥送了我一本《银色的旅程》,又跟我说《蜗牛海滩,一只孟加拉虎》很好,可是小说这样厚现在有点怕看(小时候多厚都不怕呢,越长大了,胆子就越小了),我叫他再给一本薄的《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写书评轻松些:)。
  还看到另一套也好的,是书城出的现代散文诗名著名译,勒纳尔、贝尔特朗、兰波与波德莱尔。我马上就想要的是王道乾译的兰波,但是这本已经断货了。就又翻了翻郭宏安译的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这本书我前两天刚刚买过三联版,亚宁译。
  三联版有五十幅插图,是三十年代生活书店的旧版木刻,没有作者名字。这些插图,其实不是太配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有一种准确的丰富性,一种融合在一起的气息。并且在诗意与凡俗之间焦虑与沉溺。——而这些插图有五四风,象是受到一点麦绥莱勒的影响(鲁迅、郁达夫、叶灵凤对麦绥莱勒的推介对当时的中国木刻版画也许有较大的影响),这些画也有强硬的形而上追求,但毕竟不是麦绥莱勒那样的共产主义加自然主义的热情,画面要沉郁地多,人物的表情都是一种认真的,现代主义的痛苦。——可因为描摹得这样认真诚恳,虚无的色彩倒又淡化了,在概念性的思想归类上,还保持一种诚挚的生动。单就画而言,这批画真是很好的一个系列。
  但我读亚宁先生的译本,不是太能进入波德莱尔的世界。他的翻译很细致,却象是太周到了,成为一种陈述,而不是启示。而波德莱尔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启示,——暗夜相逢时,他的光,照亮了我的路。
  3/当我找一个地方坐下,读郭宏安的译本时,几乎微微地发起抖来,不得不把目光从书页移起,投向空无之中。“这些思想,无论是出于自我,还是从事物本身涌出,都立刻变得过于强烈。快感中的力给人一种不安和有益的痛苦。我的神经太紧张了,只发出阵阵强烈而痛苦的颤抖。”(这句话三联版被译成“快感中的毅力给人一种有教益的苦恼。我的神经太紧张了,只发出一阵阵刺耳而痛苦的颤抖。”——虽然不懂法语,但从中文的角度来说,这一句从用字、用意到节奏都远不如上一句。)
  戈蒂耶这么评价这些《小散文诗》:“他能够抓住不可表达的东西,描绘漂浮在声音、色彩和他的思想之间的转瞬即逝的那些细腻的差别,这些差别很像阿拉伯式的装饰图案或者乐句的主旋律。——这不仅仅是面对物理的自然,也是面对灵魂最隐秘的运动,面对反复无常的悲伤,面对神经官能症的有幻觉的忧郁,这种形式适于表现这些东西。”
  情绪是必须有所附丽才能够加心表达的,波德莱尔有一种在现性的、历时性的文字中表现共时性情绪的天分,是一个能够战胜艺术形式的时空局限性的天才。
  从这个角度说,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是如此,他能把所有的想法都展现出来。伍尔芙在《书与画像》中有一篇论陀氏的短文,其中说到:“在所有作家中,惟有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人能够重新构想出那些昙花一现、刹那间的复杂的精神状态,能够重新把握那瞬息万变的思想之流,捕捉它时现时隐的、逝去的轨迹;因为他有非凡的能力,不但能够追踪已成形的生动念头,更能为我们指向大脑的意识之下的那个阴暗而隐约中似有无数不明之物攒动着的地下世界,那是欲望和冲动于黑暗中盲目驰骋的所在。”
  伍尔芙以一个同行的敬意来理解陀氏。而我能够想到的是:他们能够记忆住时间的全部细节,以及空间的微妙光影声色。在一种洞悉与把握之间,他们达到了丰富的精微,从而有了把这个含混的世界书写出来的可能性。
  ——这么说,实在又开始职业性地分析了。但是在读《双重屋子》的时候,我是走进了波德莱尔那间屋子的,看到了那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的,象花、象天空、象将落的太阳的织物,也看到了蠢笨、多尘、缺觚的家具。一切都正在着,经历着。那就是我的屋子。我听他描绘着我的幸福:
  “幸福啊!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即便在它最幸福的扩展中,也和我现在所知道的这种至高无上的生活毫无共通之处,我一分钟一分钟地、一秒钟一秒钟地体味着它。”
  以及我的痛苦:
  “时间又称王了:和这丑恶的老头子一起来的还有他那魔鬼般的随从:回忆、悔恨、痉挛、害怕、焦虑、噩梦、愤怒和神经官能症。”
  4/波德莱尔走在浪漫主义的末梢,现代主义刚刚生长在荒原般的四月里。他的现代主义的痛苦,最后还是在折身在浪漫主义的倾诉中能到倾泄,这种浪漫主义,已经不再甜蜜、感伤、累累地繁殖,他的人道主义不再象雨果那样宽大纯洁,而是愤世而悲观。他用象征主义二者之间搭了一道桥。这种象征,是一种有质感的象征,温度与气味都弥久不散。
  走在回去的路上,是夜里十点钟。我的心里满满塞着波德莱尔的重重证据鲜明的无据可依。他的细语与呼喊。可是我不能言语。我没有言语的能力。
  绕了一下弯,又走到那棵花树下。夜气凉静,隔着三四丈远,就有绵绵的香气卷来。在树下仔细地看着四分之一的指甲盖那么小的小花,十分之一的米粒那么小的花苞。它们那么洁净、那么自然。心渐渐就安下来了。
  “靠了哪一个好心的精灵?我能这样被一片神秘、宁静、和平和芬芳包围着?”
  5/想问问别人这是什么花,我折了小小的一枝花,回到屋里,把它插在一个小磨盘上。然后把本雅明那本《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翻出来看。最爱的本雅明。
  书的第二部末了引了一段波德莱尔:“迷失在这个卑鄙的世界里,被人群推搡着,我像个筋疲力尽的人。我的眼睛朝后看,在耳朵的深处,只看见幻灭和苦难,而前面,只有一场骚动。没有任何新东西,既无启示,也无痛苦。”
  卡夫卡的日记里,有一段话象是接下去说的:“无论什么人,只要在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是真正的获救者。”
  其实,我是不相信语言的救赎的,而更愿意在凡俗之中,找到生命力所在。但是只有纯粹的人,才能走得最高最远。我敬爱纯粹的人。
  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总结象是一首诗:
  “为此,波德莱尔付出了他全部的经验。他标明了现时代感情的价格:气息的光晕在震惊经验中消散。他为赞叹它的消散而付出了高价——但这是他的诗的法则。他的诗在第二帝国的上天空上闪耀,象‘一颗没有氛围的星星。’”
  

2004-06-05 01:00:15  苏七七 (北京海淀)

  底下那本更好些。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