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郝建:关于《我是一群人1》作品阅读和讨论的断想

2020-06-29 02:14:34   来自: fanhallfilm
  作者:郝建
                   
  一.当代艺术形态:多种艺术形态的融合
  作品的风格形态,更多偏向当代艺术风格。多种艺术的方法或风格融合在一起。风格元素有:纪录片的(诗人的自白、工人的劳作,吴玉华在监狱、结尾处的羽绒工厂,中国工厂的典型环境)美术的,被采访画面的处理,影像艺术的(声音的错位剪接)。现场质感与艺术家絮语组合。喜欢各种工人工作场景、最后那个羽绒被工作场景,飞絮给我造成身体体验
  意识流一下,跟吴玉华在微博时代有过很多交流的
  作者在这个作品里具有强烈存在,以片名,以剪接,以声音处理
  
  二. DV时代的工业抽象与社会现实的关涉
  一种工业抽象、工业唯美,这是一种视觉上的纯粹趣味处理,抽象图形、线条的加工,这是蒙德里安以后才有的美术思维,绘画脱离了模仿,离开了那个再现对象。但是在这部作品里,这些工业抽象是DV时代的动态处理。这些工业抽象的画面与采访、和直接的社会质感、与社会现实放在一起,也许构成有机效果,与那些社会现实的记录放在一起也许构成某种相关性,这些抽象艺术与社会构成及物性?抑或不过是油水分离的关系,是文本的点缀?
  
  对社会现实的及物性与纪录片的意义
  纪录片的价值,社会质感,社会关系的东西给作品赋予相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及物性”,及物性,就是说有对社会的呈现,与当下的、中国的现实有较强相关性。最有及物性的两个是吴玉华和最后那个装羽绒的工作场景,工人生存状态,这是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持久话题,是中国文学的持续话题。夏衍的《包身工》
  当代艺术与中国现实具有“及物性”的作品:王我的《折腾》艾未未的《老妈蹄花》《4851》葛宇路的《与监视器对视》
  没有吴玉华描述尸体扔在地上的质感,没有结尾处毛絮飞舞的工厂环境,这个作品就会虚、飘很多,就会减弱厚度。不过纪录片导演的目光所注视、所关注,不是作品的主要指向。
  
  三.作品题目与自我命名、自我阐释
  这个作品是当代艺术的而非传统纪录片的,它的作者有强烈的在场,包括调节和加工影调,声音剪辑。片名也是强烈的作者宣示,用文字把作者与拍摄对象连接在一起,用片名把这些各种艺术形态的素材归拢在一起。片名是一种自我命名,也是将这些彼此没有联系的人们扭结一下,把松散结构归拢起来,也是结构的自我阐释。英文翻译为I Am the People 好像是离开作者的意思。
  
  四.作者的权威和面对文本
  讨论中讲到知识分子代言的权威性、合法性问题,在这个作品的讨论中也有话语的权威性。作者们发言多(有点太积极?观众沉默?被主持人鼓励?),观众发言少。若主持人不点名,我没准备发言。所以把一些断想写在聊天室。相对于作品,作者的阐释毫无权威性,与任何一个读者都是平等的。从读者来说,应该养成习惯,一切面对文本,一切根植于文本之上。
  
  

  
  感谢李消非做出复杂有厚度的作品供大家品味
  感谢曹恺、朱日坤主持
  感谢张真教授介绍、解读作品
                          
  影片资料:
  https://fanhall.com/if06166.html
  

2020-06-29 03:20:09  雅典的老王

  谢谢郝老师的分享。
  

你的回应...

请先登录后回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言

> 相关话题组:

电影论坛

cPEetziwbBiXGaO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