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辛苦
更正一下,初选时替换彭姗的不是张赞波而是刘伽茵
CIFF与BiFF:独立精神与公共性 & 观众是一种民意吗?
2010-10-31 23:32:37 杨城
2010-11-01 01:39:17 老猪 (暫住中國)
不太明白“公共性”是指什麽。觀眾的成份豐富呢,還是宣傳多呢,還是“公共參與”的多?舉一下未必妥當的例子:戛納是一個專業人士的電影節,去的幾乎都是所謂的專業的,那麼他算不算有公共性?據說鹿特丹的買票觀眾是全球最多的,那這是不是也算最有公共性?還是說電影節的組織要公眾來參與?如果是一個人的組織的那怎麼辦呢?“民意”也得看是哪些“民”呢,你問共產黨員和問上訪人,肯定也是對中國的看法不同的。那麼,我們如何去判斷呢?如果大家都說CIFF比BIFF好,那麼我覺得也挺好的,但是也未必是BIFF要去學CIFF。我覺得關鍵還是要有特點吧。其實CIFF好好培養學生觀眾是很好和很重要的。不過確實是要加強放映。讓學生覺得看獨立電影是挺有文化的事情就很好啊。
2010-11-01 01:43:38 老猪 (暫住中國)
爲什麽選《寒假》做開幕片,1、影片很好啊;2、李紅旗很能給大家帶來啓發;3、影片的特立獨行的氣質和 BIFF的目標很一致;4、李紅旗就在宋莊不遠,過來方便;5、讓更多的人看一個“悶片”很有意思;6、李紅旗跟我們是好朋友,關係戶啊;7、獲得了這麼多大獎,有吸引力,讓更多的人來看,提高了“公眾性”了;8、氣氣徐辛啊;9、吸引更多的詩人、非專業的人來拍電影
2010-11-01 01:47:01 老猪 (暫住中國)
我有潔癖,我也很受不了現象的樓梯下樓的聲音影響到影院的放映,包括外面的狗叫,我都已經氣得要狠揍大雄了;還有,我很討厭遲到看片的人,不斷的撩起簾子,而且不知道關門或者進出要小聲啊。
希望明年一定改過來吧。。。求求大家一起努力了。
希望明年一定改過來吧。。。求求大家一起努力了。
2010-11-01 01:50:20 老猪 (暫住中國)
BIFF畫冊一些文章有幾個問題。當然這個估計觀眾是無法發現。應亮的一個文章,本來是修改的,後來用的還是最早的,“最失望”云。我是不太同意的。當然,這是流程上有問題,以及時間趕。希望明年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
2010-11-01 02:37:09 杨城
老猪的反问很犀利。
觀眾的成份豐富是应该追求的。“宣傳多”就不一定了,所谓树大招风,搞不好生存都成问题了,每年CIFF的宣传都尽力拿捏着,今年有点胆大,还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效果或者说后果。
“電影節的組織要公眾來參與”现阶段也不可能。实际上,中国现在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公共”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就我的理解,办电影节必然要在观众的规模和丰富性上有所追求,这方面大可实用主义些,在坚持必要的原则的前提下,放下身段也没什么,做电影节的人本质上是服务员而已,又不是艺术家。
精英化、沙龙化、圈子化,在令人生厌的程度上,不比商业化、时尚化更弱。
CIFF现在有很多让人生厌的地方,BIFF还没好好参与过,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但从导演们那听来的评价都很不错的。
我还觉得,不管是CIFF还是BIFF,都应该好好想想电影节的“节”字。
觀眾的成份豐富是应该追求的。“宣傳多”就不一定了,所谓树大招风,搞不好生存都成问题了,每年CIFF的宣传都尽力拿捏着,今年有点胆大,还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效果或者说后果。
“電影節的組織要公眾來參與”现阶段也不可能。实际上,中国现在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公共”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就我的理解,办电影节必然要在观众的规模和丰富性上有所追求,这方面大可实用主义些,在坚持必要的原则的前提下,放下身段也没什么,做电影节的人本质上是服务员而已,又不是艺术家。
精英化、沙龙化、圈子化,在令人生厌的程度上,不比商业化、时尚化更弱。
CIFF现在有很多让人生厌的地方,BIFF还没好好参与过,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但从导演们那听来的评价都很不错的。
我还觉得,不管是CIFF还是BIFF,都应该好好想想电影节的“节”字。
2010-11-01 03:07:30 dogma_2001 (应亮)
还是看主办的人的想法吧。今年CIFF可以信赖杨城来组织一些事务,就说明主办人还是有点想法的;而BIFF比去年有进步,我指的是选片质量(不是片子的质量)和与客人(观众+作者)的沟通,最典型的就是那个结合网络讨论的线下直播论坛。
我不觉得应该孤立地谈“公众性”,而应该谈某个影展的目标观众是谁,服务观众的情况如何,以及目标是不是有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得怎么样,还有为什么变化等等。。。那么好,既然BIFF有自己的目标观众,卢志新对BIFF的“公众性”有不满,我个人觉得老朱确实可以不必理会,并可借此说明BIFF的观众主张。
另外,我又不得不提“打老虎事件”:
1)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影展放映,反响不同,非常正常,你能要求今年釜山的开幕电影和今年BIFF的开幕电影互换,然后有同样的观众效果?
2)我们不谈“公众性”了,谈“观众性”了,那么好,我同意卢志新的观点,只是要把“公众性”代换成“观众性”而已。
3)我赞同杨城的看法,电影节说到底是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待客的差异体现了主人的技术,也体现了诚意。就算你是超学术的电影节,那你也会有超学术的客人(观众+作者);就算你是超政治的电影节,那你也会有超政治的的客人(观众+作者);就算你是超无厘头的电影节,那你也会有超无厘头的客人(观众+作者)。。。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主人观察、体会和处理客人(观众+作者)情绪和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站在客人(观众+作者)的角度思考他们的情绪和问题。
---------
做电影节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活,因为作者变卖家产拍电影,毕竟放的时候那个屏幕和声音是属于他的——不管有没有人看;而有人死乞白赖做了电影节,到头来观众也不知道是谁让他们看到了这些片子,他们也不会关心这个问题,一般还会指责组织混乱,放映质量不好等等。。。
所以我始终敬佩两个人:中山大树和熊秉文。中山和秉文都是掏自己腰包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做电影节的人:一个是中国电影节,另一个是国际短片节。每年临近秉文的电影时,假设我找他要个文件什么的,他都会说,对不起我的电脑在生成字幕。。。而中山因为票房亏本而苦恼的样子,我是永远忘记不了的。。。
我不觉得应该孤立地谈“公众性”,而应该谈某个影展的目标观众是谁,服务观众的情况如何,以及目标是不是有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得怎么样,还有为什么变化等等。。。那么好,既然BIFF有自己的目标观众,卢志新对BIFF的“公众性”有不满,我个人觉得老朱确实可以不必理会,并可借此说明BIFF的观众主张。
另外,我又不得不提“打老虎事件”:
1)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影展放映,反响不同,非常正常,你能要求今年釜山的开幕电影和今年BIFF的开幕电影互换,然后有同样的观众效果?
2)我们不谈“公众性”了,谈“观众性”了,那么好,我同意卢志新的观点,只是要把“公众性”代换成“观众性”而已。
3)我赞同杨城的看法,电影节说到底是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待客的差异体现了主人的技术,也体现了诚意。就算你是超学术的电影节,那你也会有超学术的客人(观众+作者);就算你是超政治的电影节,那你也会有超政治的的客人(观众+作者);就算你是超无厘头的电影节,那你也会有超无厘头的客人(观众+作者)。。。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主人观察、体会和处理客人(观众+作者)情绪和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站在客人(观众+作者)的角度思考他们的情绪和问题。
---------
做电影节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活,因为作者变卖家产拍电影,毕竟放的时候那个屏幕和声音是属于他的——不管有没有人看;而有人死乞白赖做了电影节,到头来观众也不知道是谁让他们看到了这些片子,他们也不会关心这个问题,一般还会指责组织混乱,放映质量不好等等。。。
所以我始终敬佩两个人:中山大树和熊秉文。中山和秉文都是掏自己腰包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做电影节的人:一个是中国电影节,另一个是国际短片节。每年临近秉文的电影时,假设我找他要个文件什么的,他都会说,对不起我的电脑在生成字幕。。。而中山因为票房亏本而苦恼的样子,我是永远忘记不了的。。。
2010-11-01 13:00:01 卢志新
先转些文字:)
这是南方都市报的一篇老文,2008年的“《南方都市报》:中国互联网“公共性”正在变形或流失”,我摘了其中几段http://www.cnbeta.com/articles/61124.htm
虽然是就网络论坛而言的,但个人觉得也适用于非网络情况。
:::::::::::::::::::::::
论坛上如何实现有效对话?
6月23日,香江才子梁文道发布博文《网友———新部落时代的来临》,对论坛上的“抱团主义”表示担忧;6月24日,内地“大虾”莫之许回帖《致非网友梁文道———自由舰队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抱团造成“公共性”的流失
梁文道认为,抱团造成“公共性”的流失,“原来开放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小 教派,每一个教派的成员都在自己的团队里找到了归属,天天反刍同类人的意见,日日巩固原有的主张。最后,我们都成了不同俱乐部的‘网友’,看不见‘公共’ 的存在,却肯定各自真理的终极,和部落没什么两样。”
孤岛终究要被“好奇”攻克
而莫之许则反驳是,“在梁文道看来,这些封闭的孤岛犹如癌细胞,正在吞噬互联网,而 绞杀掉了公共。在我看来,自由的舰队正在比特海上四处传播自由开放的理念,孤岛终究要被攻克,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空间注定要布满整个天地。因为,就人 性而论,好奇始终会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怎样封闭的小圈子,都不会占有任何人的全部,也因此,自由开放的风气才是持久的影响。”
资源共享的精神很重要
另一知名网友“和菜头”总结这场争论说:“涉及网络自由、平等、资源共享的三大原 则。梁先生看到了前两项,但是很可能低估了第三项的强大效用。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网络世界已经失去了任何一个公共平台,但是依然会有无数转帖者充当邮 差的角色,把相关信息分类归拢,开放提供给所有网络用户。今天,BBS出现了内封闭的趋势,但是这种共享精神不死,那么就没有什么BBS可以称得上是完全 的孤岛。”
:::::::::::::::::
资源共享请参考艾未未纪录片的创作传播模式。。。。。。。。
这是南方都市报的一篇老文,2008年的“《南方都市报》:中国互联网“公共性”正在变形或流失”,我摘了其中几段http://www.cnbeta.com/articles/61124.htm
虽然是就网络论坛而言的,但个人觉得也适用于非网络情况。
:::::::::::::::::::::::
论坛上如何实现有效对话?
6月23日,香江才子梁文道发布博文《网友———新部落时代的来临》,对论坛上的“抱团主义”表示担忧;6月24日,内地“大虾”莫之许回帖《致非网友梁文道———自由舰队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抱团造成“公共性”的流失
梁文道认为,抱团造成“公共性”的流失,“原来开放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小 教派,每一个教派的成员都在自己的团队里找到了归属,天天反刍同类人的意见,日日巩固原有的主张。最后,我们都成了不同俱乐部的‘网友’,看不见‘公共’ 的存在,却肯定各自真理的终极,和部落没什么两样。”
孤岛终究要被“好奇”攻克
而莫之许则反驳是,“在梁文道看来,这些封闭的孤岛犹如癌细胞,正在吞噬互联网,而 绞杀掉了公共。在我看来,自由的舰队正在比特海上四处传播自由开放的理念,孤岛终究要被攻克,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空间注定要布满整个天地。因为,就人 性而论,好奇始终会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怎样封闭的小圈子,都不会占有任何人的全部,也因此,自由开放的风气才是持久的影响。”
资源共享的精神很重要
另一知名网友“和菜头”总结这场争论说:“涉及网络自由、平等、资源共享的三大原 则。梁先生看到了前两项,但是很可能低估了第三项的强大效用。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网络世界已经失去了任何一个公共平台,但是依然会有无数转帖者充当邮 差的角色,把相关信息分类归拢,开放提供给所有网络用户。今天,BBS出现了内封闭的趋势,但是这种共享精神不死,那么就没有什么BBS可以称得上是完全 的孤岛。”
:::::::::::::::::
资源共享请参考艾未未纪录片的创作传播模式。。。。。。。。
2010-11-01 16:23:12 回天悠 (裘裘)
泥巴好强!~
明年增加一些观众和志愿者的反馈会不会好一些?
比如在放映入场时发放影片调查表给观众,可以帮助导演收集第一手观后感。再如学现象,弄份CIFF的调查表,给嘉宾、导演、志愿者等,帮助完善工作。
明年增加一些观众和志愿者的反馈会不会好一些?
比如在放映入场时发放影片调查表给观众,可以帮助导演收集第一手观后感。再如学现象,弄份CIFF的调查表,给嘉宾、导演、志愿者等,帮助完善工作。
2010-11-01 16:40:21 赵傻傻 (我不想再存在)
老猪说的选《寒假》开幕的理由好全面!另外放映的问题,总的来说宋庄那边观众素质还行,走路的声音不可避免,比较我们脚都是要落地的。不过来回掀门帘有光,其实好解决,加一回廊就可以,可以参考一些摄影师暗房的设计。我们在南大仙林放映的时候才郁闷,有个哥们进进出出整整三次,关门声奇大!中途还莫名其妙进来一群领导,十几个人,在门口指指点点一分钟左右然后走掉!气死我了!
2010-11-01 21:50:51 卢志新
和老猪探讨:)
:::::::::
不太明白“公共性”是指什麽。觀眾的成份豐富呢,還是宣傳多呢,還是“公共參與”的多?
:::::::::
个人理解,这三者都只是公共性可能的表现而已,但是,反过来不一定就是具有公共性,即观众成分丰富、宣传多、“公共參與”的多(如果这个参与指的是电影节组织)并不就说明具有公共性,它完全可能是一个封闭性的事件,比方说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公共性,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公共事件,应该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同时具有和公共价值之间的关联。作为一个电影节,这个公共价值是什么,决定了这个电影节的走向,一个电影节的公共价值是什么,需要电影节组委会明确,并在具体运行中实践进去,同时需要具有公开性。
:::::::::::::
“民意”也得看是哪些“民”呢,你問共產黨員和問上訪人,肯定也是對中國的看法不同的。那麼,我們如何去判斷呢?
:::::::::::::
民意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看“意”,民意本就是具体到个人而言的,一个共产党员未必不会说出“操,再不搞自由民主,就得完蛋了”,而一个上访人未必不会说出“真希望出个好皇帝啊”,是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呢?个人认为,关于“民意”,公共理性的基础不是从“你是谁”出发,而是从“你说了什么”出发。对于一个电影节而言,我相信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还是观察者的“意”都可称为民意。
:::::::::
不太明白“公共性”是指什麽。觀眾的成份豐富呢,還是宣傳多呢,還是“公共參與”的多?
:::::::::
个人理解,这三者都只是公共性可能的表现而已,但是,反过来不一定就是具有公共性,即观众成分丰富、宣传多、“公共參與”的多(如果这个参与指的是电影节组织)并不就说明具有公共性,它完全可能是一个封闭性的事件,比方说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公共性,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公共事件,应该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同时具有和公共价值之间的关联。作为一个电影节,这个公共价值是什么,决定了这个电影节的走向,一个电影节的公共价值是什么,需要电影节组委会明确,并在具体运行中实践进去,同时需要具有公开性。
:::::::::::::
“民意”也得看是哪些“民”呢,你問共產黨員和問上訪人,肯定也是對中國的看法不同的。那麼,我們如何去判斷呢?
:::::::::::::
民意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看“意”,民意本就是具体到个人而言的,一个共产党员未必不会说出“操,再不搞自由民主,就得完蛋了”,而一个上访人未必不会说出“真希望出个好皇帝啊”,是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呢?个人认为,关于“民意”,公共理性的基础不是从“你是谁”出发,而是从“你说了什么”出发。对于一个电影节而言,我相信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还是观察者的“意”都可称为民意。
2010-11-01 22:10:20 卢志新
===应亮所言===
我不觉得应该孤立地谈“公众性”,而应该谈某个影展的目标观众是谁,服务观众的情况如何,以及目标是不是有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得怎么样,还有为什么变化等等。。。
=============
我猜测应亮所说的“公众性”和我所说的“公共性”可能是同一个词,关于我个人对公共性的理解在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我那个理解的基础上来探讨。
基本上,我目前的看法是,一个电影节首先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然后才是所谓的目标观众,并且,这个目标观众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比如重庆的观众(地域),比如学生(职业),比如民间人士(政治概念),比如公共知识分子(学术/政治概念),没有价值基础,去谈目标观众,这个目标是可疑的。
我不知道“电影而已”是否就是(本届)CIFVF的价值取向,如果是的话,愿闻其详:),如果应亮认同一个电影节具有公共性的话,那么这个价值取向的公共价值在哪里?
我不觉得应该孤立地谈“公众性”,而应该谈某个影展的目标观众是谁,服务观众的情况如何,以及目标是不是有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得怎么样,还有为什么变化等等。。。
=============
我猜测应亮所说的“公众性”和我所说的“公共性”可能是同一个词,关于我个人对公共性的理解在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我那个理解的基础上来探讨。
基本上,我目前的看法是,一个电影节首先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然后才是所谓的目标观众,并且,这个目标观众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比如重庆的观众(地域),比如学生(职业),比如民间人士(政治概念),比如公共知识分子(学术/政治概念),没有价值基础,去谈目标观众,这个目标是可疑的。
我不知道“电影而已”是否就是(本届)CIFVF的价值取向,如果是的话,愿闻其详:),如果应亮认同一个电影节具有公共性的话,那么这个价值取向的公共价值在哪里?
2010-11-01 22:21:15 卢志新
===应亮所言===
1)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影展放映,反响不同,非常正常,你能要求今年釜山的开幕电影和今年BIFF的开幕电影互换,然后有同样的观众效果?
=============
这是就我谈到《年轻时我也打老虎》一片在两地放映反响不同所谈的。
我在谈到这点的时候,有个前提,即泥巴所说的:据我观察CIFF整体呈现年轻态,以学生为主。间或有上班族结群而来。联系到在BiFF放映后,观众席上导演们的热烈发言和讨论。因而会有所谓圈子心态的感觉。这并非要求什么同样的观众效果。。这两个同属独立电影节,不同的观众群体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一个事实,这样的事实基础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个人的感受是圈子,比较封闭的圈子。
这也无关正常不正常的,它就是一个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继而可能有不同的行为,没啥正常不正常的。
1)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影展放映,反响不同,非常正常,你能要求今年釜山的开幕电影和今年BIFF的开幕电影互换,然后有同样的观众效果?
=============
这是就我谈到《年轻时我也打老虎》一片在两地放映反响不同所谈的。
我在谈到这点的时候,有个前提,即泥巴所说的:据我观察CIFF整体呈现年轻态,以学生为主。间或有上班族结群而来。联系到在BiFF放映后,观众席上导演们的热烈发言和讨论。因而会有所谓圈子心态的感觉。这并非要求什么同样的观众效果。。这两个同属独立电影节,不同的观众群体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一个事实,这样的事实基础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个人的感受是圈子,比较封闭的圈子。
这也无关正常不正常的,它就是一个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继而可能有不同的行为,没啥正常不正常的。
2010-11-02 00:51:45 dogma_2001 (应亮)
嗯。。。才比较明白所谓的“公共性”了。。。和我的“公众性”不一样的。
个人觉得电影节不是体育比赛,必须公平公开公正;而电影节机构也不是一个严谨的机构,必须三权分立等等。。。而具体到CIFF、BIFF或者CIFVF,那只是不同的主办者依据自己的喜好、审美,甚至性别、年龄和阅历等等,为各自影展设定了各自不同的标准而已。核心问题还是那个:如何为自己的观众+作者服务好。——高下的判断来自被服务的群体本身。
“电影而已”来自禅宗的“吃饭、睡觉而已”,杨城说这四个字让他想到黄亭子影线的“电影很无力”。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假设非谈价值取向等等,那就不会再是“而已”了——话语方式变了,宗派就变了。。。另外,这句话不单是对本届影展的表述,而是对前几届的归纳,并且未来会贯彻下去、
个人觉得电影节不是体育比赛,必须公平公开公正;而电影节机构也不是一个严谨的机构,必须三权分立等等。。。而具体到CIFF、BIFF或者CIFVF,那只是不同的主办者依据自己的喜好、审美,甚至性别、年龄和阅历等等,为各自影展设定了各自不同的标准而已。核心问题还是那个:如何为自己的观众+作者服务好。——高下的判断来自被服务的群体本身。
“电影而已”来自禅宗的“吃饭、睡觉而已”,杨城说这四个字让他想到黄亭子影线的“电影很无力”。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假设非谈价值取向等等,那就不会再是“而已”了——话语方式变了,宗派就变了。。。另外,这句话不单是对本届影展的表述,而是对前几届的归纳,并且未来会贯彻下去、
2010-11-02 01:27:58 卢志新
如果说是电影很无力这样的意思的话,
既然很无力,那电影节的意义是?表现这个无力?表明无意义?还是大家去思考下为什么很无力,乃至去思考下怎么才会有力?希望是最后者:)
如果是“吃饭、睡觉而已”这样的意思的话,
我倒觉得一个电影节自我定位为大家去吃饭、睡觉、看片而已,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态度,好玩而已。
既然很无力,那电影节的意义是?表现这个无力?表明无意义?还是大家去思考下为什么很无力,乃至去思考下怎么才会有力?希望是最后者:)
如果是“吃饭、睡觉而已”这样的意思的话,
我倒觉得一个电影节自我定位为大家去吃饭、睡觉、看片而已,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态度,好玩而已。
2010-11-02 01:43:08 卢志新
====
具体到CIFF、BIFF或者CIFVF,那只是不同的主办者依据自己的喜好、审美,甚至性别、年龄和阅历等等,为各自影展设定了各自不同的标准而已。
====
如果这事只是主办者个人自己的事,套用另一个帖子的话:如果这事和公共无关,只是“自己”的事,那这状况又干我鸟事儿?
我想,提出公共性的问题,多少也是希望触及所谓“电影很无力”的问题,电影本身不存在有力无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只存在具体的作品和人之中。不然极权者干吗对电影看得死死的。
不重视公共性,这种无力感会绵绵不绝。
具体到CIFF、BIFF或者CIFVF,那只是不同的主办者依据自己的喜好、审美,甚至性别、年龄和阅历等等,为各自影展设定了各自不同的标准而已。
====
如果这事只是主办者个人自己的事,套用另一个帖子的话:如果这事和公共无关,只是“自己”的事,那这状况又干我鸟事儿?
我想,提出公共性的问题,多少也是希望触及所谓“电影很无力”的问题,电影本身不存在有力无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只存在具体的作品和人之中。不然极权者干吗对电影看得死死的。
不重视公共性,这种无力感会绵绵不绝。
2010-11-02 01:48:34 卢志新
================
2010-11-02 01:36:23 江丰
先生们 尽管去干 留待历史去评价吧
================
将来历史会写有什么什么独立电影节,是由谁谁谁发起的,有什么什么机构主办,有什么什么片子展映获奖,还可能会评价说这些电影节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云云。。。。
我只是奢望下:
这种公共指向更应该是当下的,而不仅是将来谈论的历史。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也该睡了,晚安,各位:)
2010-11-02 01:36:23 江丰
先生们 尽管去干 留待历史去评价吧
================
将来历史会写有什么什么独立电影节,是由谁谁谁发起的,有什么什么机构主办,有什么什么片子展映获奖,还可能会评价说这些电影节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云云。。。。
我只是奢望下:
这种公共指向更应该是当下的,而不仅是将来谈论的历史。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也该睡了,晚安,各位:)
2010-11-02 01:53:42 老猪 (暫住中國)
真是一些偏執的人。
這個電影節的概念太寬泛了。不同的電影節有不同的環境,境況,出發點目標和習慣,以及他們的客人和觀眾。一概而論去要求,我覺得是有點難以談了。
還是得看不同的影展的定位和目標吧。這在我看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
當然,重視影片的選擇,慎重的對待自身的影片,重視影片的放映,招待好客人和友好的對待目標觀眾,是任何影展都應該要做的,這算是一點技術基礎。
這個電影節的概念太寬泛了。不同的電影節有不同的環境,境況,出發點目標和習慣,以及他們的客人和觀眾。一概而論去要求,我覺得是有點難以談了。
還是得看不同的影展的定位和目標吧。這在我看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
當然,重視影片的選擇,慎重的對待自身的影片,重視影片的放映,招待好客人和友好的對待目標觀眾,是任何影展都應該要做的,這算是一點技術基礎。
2010-11-02 02:00:37 dogma_2001 (应亮)
就让她绵绵不绝吧,有那么严重吗。。。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比如,李焯桃一看到CIFVF的明信片上写的“电影而已”,马上说:哦。。。是劝导当局的话吧,你们轻松点,只是些电影而已——呵呵,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是最好的理解,何必强要结果?
一个影展能够做到“服务”好,就非常牛逼了。
还有,不必要一提圈子或者小圈子,就一定不齿。如果一个圈子或者小圈子是良性发展的、是健康的、是有活力,为什么不能存在?赵大勇参加过一个纯学术的纪录片影展,那就是个非常小的圈子,只要有“法”可依,就不是坏事。NEW DIRECTORS/NEW FILMS也从来不公开征片的,为什么一定要公开,很奇怪。不同的人、不同的影展为什么不可以有不同的玩法。一定要一种玩法?比如一定要“公共性”的玩法?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呢?实际上,世界影展千奇百怪,已经非常多可能性了。。。
一个影展能够做到“服务”好,就非常牛逼了。
还有,不必要一提圈子或者小圈子,就一定不齿。如果一个圈子或者小圈子是良性发展的、是健康的、是有活力,为什么不能存在?赵大勇参加过一个纯学术的纪录片影展,那就是个非常小的圈子,只要有“法”可依,就不是坏事。NEW DIRECTORS/NEW FILMS也从来不公开征片的,为什么一定要公开,很奇怪。不同的人、不同的影展为什么不可以有不同的玩法。一定要一种玩法?比如一定要“公共性”的玩法?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呢?实际上,世界影展千奇百怪,已经非常多可能性了。。。
2010-11-02 02:07:03 老猪 (暫住中國)
現在追問意義,我覺得很像以前寫作文提煉中心思想。其實有時候自己寫東西未必一定要把東西想的這麼明白。
意義不一定就得是主辦者提出來的。作為觀眾,作為參與者,完全可以自己去看待這個問題。覺得沒有意義,就離開;覺得有意義,就可以不妨參與。
大家把過多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理想寄託到電影節上面了。電影節不是政治。政治理想是無法用電影或者藝術來最終實現的。當然希望一個電影節有有所承擔,這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希望一個公民是個好公民,但是對方是否願意當就一定要去革命,請命,還是得看他的決定吧。對我來說,做自己覺得想做的,自己認為應該做的,包括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就可以了。
意義不一定就得是主辦者提出來的。作為觀眾,作為參與者,完全可以自己去看待這個問題。覺得沒有意義,就離開;覺得有意義,就可以不妨參與。
大家把過多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理想寄託到電影節上面了。電影節不是政治。政治理想是無法用電影或者藝術來最終實現的。當然希望一個電影節有有所承擔,這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希望一個公民是個好公民,但是對方是否願意當就一定要去革命,請命,還是得看他的決定吧。對我來說,做自己覺得想做的,自己認為應該做的,包括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就可以了。
2010-11-02 09:39:21 卢志新
=======应亮所说=====
还有,不必要一提圈子或者小圈子,就一定不齿。如果一个圈子或者小圈子是良性发展的、是健康的、是有活力,为什么不能存在?
=======
没有啥不齿的,套用老猪说过的一句话,有哪个领域不是圈子呢(我记错的话,请老猪勘误哈)只是就事论事嘛。你的假设我觉得挺好:)
还有,不必要一提圈子或者小圈子,就一定不齿。如果一个圈子或者小圈子是良性发展的、是健康的、是有活力,为什么不能存在?
=======
没有啥不齿的,套用老猪说过的一句话,有哪个领域不是圈子呢(我记错的话,请老猪勘误哈)只是就事论事嘛。你的假设我觉得挺好:)
2010-11-02 10:04:13 卢志新
=====应亮所说====
比如,李焯桃一看到CIFVF的明信片上写的“电影而已”,马上说:哦。。。是劝导当局的话吧,你们轻松点,只是些电影而已——呵呵,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是最好的理解,何必强要结果?
================
=====老猪所说====
意義不一定就得是主辦者提出來的。作為觀眾,作為參與者,完全可以自己去看待這個問題。覺得沒有意義,就離開;覺得有意義,就可以不妨參與。
===============
我理解没错的话,两位都觉得是“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是最好的理解”吧。两位是电影节的主要策划人,不知道我能否把这理解成对观众/观察者民意的尊重?
====老猪所说=====
還是得看不同的影展的定位和目標吧。這在我看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
================
====应亮所说====
我不觉得应该孤立地谈“公众性”,而应该谈某个影展的目标观众是谁,服务观众的情况如何,以及目标是不是有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得怎么样,还有为什么变化等等。。。
=============
恩,关于定位和目标,我也觉得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当然,由于也没看到过明确的文献或者说明,所以在做现象网评论的时候,也就没能列入。我觉得定位和目标应该不是“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的吧,还是非得主办方想个明白提出来的。
愿闻各位组织者的说法:)
比如,李焯桃一看到CIFVF的明信片上写的“电影而已”,马上说:哦。。。是劝导当局的话吧,你们轻松点,只是些电影而已——呵呵,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是最好的理解,何必强要结果?
================
=====老猪所说====
意義不一定就得是主辦者提出來的。作為觀眾,作為參與者,完全可以自己去看待這個問題。覺得沒有意義,就離開;覺得有意義,就可以不妨參與。
===============
我理解没错的话,两位都觉得是“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是最好的理解”吧。两位是电影节的主要策划人,不知道我能否把这理解成对观众/观察者民意的尊重?
====老猪所说=====
還是得看不同的影展的定位和目標吧。這在我看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
================
====应亮所说====
我不觉得应该孤立地谈“公众性”,而应该谈某个影展的目标观众是谁,服务观众的情况如何,以及目标是不是有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得怎么样,还有为什么变化等等。。。
=============
恩,关于定位和目标,我也觉得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当然,由于也没看到过明确的文献或者说明,所以在做现象网评论的时候,也就没能列入。我觉得定位和目标应该不是“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的吧,还是非得主办方想个明白提出来的。
愿闻各位组织者的说法:)
2010-11-02 11:38:19 过期酸奶 (北京)
哦。刚注册。
今天早上恰巧早餐桌上遇见吕新雨,跟她大概说了一下情况,她很有兴趣的样子,可能也会注册进来讨论一下。
这样在台北在有早餐的酒店教授与教授谈话,本坛/版可能有些人是想把我踢出去的。到时候我赖在这里吧。
去年的部分讨论我看到了,感谢现象提供言论场所,并谨记大家的教诲。做的不好的地方,还恭身请原谅。但也坦言在先:我没有办法保证以后一定能做的更好。甚至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做的不够如意,肯定是我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的必然组成部分。
最近大家的讨论,我对影展的部分和学术的部分同样有兴趣。影展是办事情,我想以后更多在实践中践行,也就不想多说,听大家的意见吧。
学术的事情可能会多说一点。观点不一定有体系,但肯定只是个人的看法,除了我本人,代表不了别的。
这个以后我会专开一贴说明看法。时间还不好预知,希望尽快。
但是整体上我的看法,是不同意这里讨论的绝大部分人的看法。不一定能逐一探讨。我也认为这是正常的,否则我一个个人的观点和思考线索在哪里?
在这样一个整体印象的侧面,就是部分人不应对“学术””求全责备“。这与独立电影的起点是一样的。如果独立导演面对的人,义正词严地要求他一出手就是一个”正确“的文本,大部分人都不要拍算了。学术的中间性、灰色状态、自我找寻,都是正常的。胡同学拿独立影像当作研究对象的态度,并不比独立纪录片很多创作者研究被拍摄对象更过分。但我看,遭受到的,基本可以被描画为围攻。
张献民(首次发言,所以留名)
今天早上恰巧早餐桌上遇见吕新雨,跟她大概说了一下情况,她很有兴趣的样子,可能也会注册进来讨论一下。
这样在台北在有早餐的酒店教授与教授谈话,本坛/版可能有些人是想把我踢出去的。到时候我赖在这里吧。
去年的部分讨论我看到了,感谢现象提供言论场所,并谨记大家的教诲。做的不好的地方,还恭身请原谅。但也坦言在先:我没有办法保证以后一定能做的更好。甚至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做的不够如意,肯定是我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的必然组成部分。
最近大家的讨论,我对影展的部分和学术的部分同样有兴趣。影展是办事情,我想以后更多在实践中践行,也就不想多说,听大家的意见吧。
学术的事情可能会多说一点。观点不一定有体系,但肯定只是个人的看法,除了我本人,代表不了别的。
这个以后我会专开一贴说明看法。时间还不好预知,希望尽快。
但是整体上我的看法,是不同意这里讨论的绝大部分人的看法。不一定能逐一探讨。我也认为这是正常的,否则我一个个人的观点和思考线索在哪里?
在这样一个整体印象的侧面,就是部分人不应对“学术””求全责备“。这与独立电影的起点是一样的。如果独立导演面对的人,义正词严地要求他一出手就是一个”正确“的文本,大部分人都不要拍算了。学术的中间性、灰色状态、自我找寻,都是正常的。胡同学拿独立影像当作研究对象的态度,并不比独立纪录片很多创作者研究被拍摄对象更过分。但我看,遭受到的,基本可以被描画为围攻。
张献民(首次发言,所以留名)
2010-11-02 22:24:25 过期酸奶 (北京)
另外,电影确实不是让人实现政治理想的。但电影节肯定就是政治。它是一个聚会/群体活动,一个畅所欲言的场合,一个对别人的表达充分分享的场合。在当下的环境中我不觉得会有比它更政治的
2010-11-02 22:48:05 老猪 (暫住中國)
很抱歉,我確實沒有特別去思考一個電影節的意義。在我就是很個人的行為,雖然做起來的時候是大家一起在努力。我的意思很明確:我很少考慮比如說BIFF的意義是什麽。但是我認為它是有價值的。如果別人要去討論意義,自己去談是不恰當的。
另外,我不喜歡就電影或者電影節說的太多。似乎精力在此太多了,整個人都是虛的。其實一個人有他的行為習慣。過於勉強未必是好事情。會有許多言不由衷的話。及時再避免也免不了。
按照諸位說的那種“公共性”的話,BIFF是遠不夠的。但是是否一定要夠到大家說的那種程度,我目前也沒有答案。另外,我也沒有覺得就需要就每一個影片爲什麽這麼選,爲什麽要這麼甚至開幕和閉幕影片,爲什麽要做某一個人的專題等等一點點的說給所謂的公眾。我覺得大家把對政府的要求傳達到一個影展身上是很荒謬的。就像覺得我受了政府的氣,轉身要一個陌生說你要給我公平正義一樣。許多訴求都是脫離了電影和電影節本身。我所從事的算是文化或者藝術。我們回答不了更多的其他問題。特別是我希望我們是很嚴謹的回答各種問題的。
而且我覺得很糟糕的就是一些強求恰恰是可能這個社會中遭人討厭的東西。我覺得這個社會很糟糕了,我回到家還要對著牆壁去罵中共,或者要把家庭改造成一個政治沙龍。其實我最希望的還是家裡就是談情說愛的地方。這是我這些年在避免或者在改進的東西。所有的東西要有根本的針對性。按照我的行為習慣,如果我認為一個電影節要有公眾性的話,我不如寫信要求財政部或者稅務局要透明性。
另外,我不喜歡就電影或者電影節說的太多。似乎精力在此太多了,整個人都是虛的。其實一個人有他的行為習慣。過於勉強未必是好事情。會有許多言不由衷的話。及時再避免也免不了。
按照諸位說的那種“公共性”的話,BIFF是遠不夠的。但是是否一定要夠到大家說的那種程度,我目前也沒有答案。另外,我也沒有覺得就需要就每一個影片爲什麽這麼選,爲什麽要這麼甚至開幕和閉幕影片,爲什麽要做某一個人的專題等等一點點的說給所謂的公眾。我覺得大家把對政府的要求傳達到一個影展身上是很荒謬的。就像覺得我受了政府的氣,轉身要一個陌生說你要給我公平正義一樣。許多訴求都是脫離了電影和電影節本身。我所從事的算是文化或者藝術。我們回答不了更多的其他問題。特別是我希望我們是很嚴謹的回答各種問題的。
而且我覺得很糟糕的就是一些強求恰恰是可能這個社會中遭人討厭的東西。我覺得這個社會很糟糕了,我回到家還要對著牆壁去罵中共,或者要把家庭改造成一個政治沙龍。其實我最希望的還是家裡就是談情說愛的地方。這是我這些年在避免或者在改進的東西。所有的東西要有根本的針對性。按照我的行為習慣,如果我認為一個電影節要有公眾性的話,我不如寫信要求財政部或者稅務局要透明性。
泥巴评论CIFF与BiFF
相比北京的紧瘦、干冷、得瑟,南京则显得饱满、清凉、闲适,一个京城一个旧都。
对‘第七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6日5夜的捕风捉影,自然我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对此届影展有了一个想当然的描摹。要去确立一个东西,据说是要找到一个它的参照系:那么我就拎出同样相对完整的经历过7日7夜的第五届北京独立影展。(不用其他影展的原因很简单:要不就是我没参加过 、要不就是只做纪录片)。
在南京第七届CIFF期间和周浩导演闲聊时,我说:“周老师,你昨天在我采访你时,对我说的那句‘这是我参加过的电影节中最混乱的电影节,不过我都已经习惯这种没人接站的方式了’,是谁说的来着?”周浩导演说:“是高文东嘛。”(巧合的是,正当我们聊此事时,张献民先生正好从电梯里出来,听见了我们的谈话,他问道:‘怎么,又有出现什么问题?’我们说没有。把之前的谈话又重述了一遍。有次我把采访本遗失在影展放映场地的前台,被张献民先生拾得,说看见本子上我的发型一样的字体,记录着种种影展卡碟什么的刺儿,则大致能推断是我的本子了。他的幽默的犀利程度是我的标杆——题外话。)
在南京参加本届CIFF影展的毛晨雨经历过自己影片的放映过程后对我说:希望自己以后的所有影片都能在现象影院做第一次放映。与中山大树先生聊起此事,他则说,毛晨雨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做修改(在现象影院的大屏幕上能看到自己在剪辑台上看不见的错误)。我接话说:主要是毛晨雨的影片太容易走神,而且他的影片一旦走神就很难回到他的那个过于严密的深沉逻辑中来,所以对影片的放映环境的要求才相对苛刻些吧。但是赵大勇在经历过将自己16:9的片子放成4:3的格式后他说:展映的环节是一个电影节最根本的。
对于影展在文献资料、场地、播放影片格式、技术故障方面,CIFF影展主办方亦未在闭幕式上做一个说明?(特别是在薛鉴羌导演在闭幕感言中提到希望:下次不要卡碟。对此闭幕式主持人接话邀请组委会予以回应时,主办方并未对此做出回应。参考薛鉴羌帖:南京泡妞失败的七个理由)
说到薛鉴羌,那么两个影展的志愿者们可谓不得不提,两个影展的志愿者永远是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人,他们是影展的螺旋桨。而张献民先生和朱日坤先生两人则是两个影展各自的发动机和罗盘。那么他们个人的选择和思行方式对两个影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朱日坤先生对于展映环节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而张献民先生对于透明和公共性的建设也是很难视而不见的。
在面对影展的的某些不如意时,我们老师嘴上挂着那句“我们能做到现在已属不易”,正因为如此,我们是不是更要珍惜,而不仅仅还满足于那句‘至少你现在能在这里看,我们还能在这里放’。到现在是不是也应该加个定语——‘我们怎么才能更好的在这里看,更好的在这里放’?那些标榜着做给自己看的作品,是不是应该用个电视机去放就好,那样观众才能爱看不看吧。
或者说影展只是圈内的狂欢的,那么就请你口口相传去某个秘密基地或者重兵把守的监狱啥子地方去放放就好(可参考传销组织的方式),一旦有不知趣的不小心撞进来的观众就要棍棒驱之。而那些想着看一定要让自己舒坦,不愿意把自己锈掉的脑袋倒腾倒腾的的观众是不是应该在按摩、桑拿房去看看AV什么的就好,你就别浪费你宝贵的时间来这样的独立电影节吧。
对于一个电影节也许我们本来就不应该去把一个展映环节和影展的公共性去分别抠出来加以孰重孰轻的区分,应该是互相勾搭、齐头并进(以独立影片为中心,两手都要硬)。也就是说既然你要展,那么你的性质天生就是公共的,不管你是民主还是专制、主流还是独立;既然你是在展影,那么电影就是你的根基,不然你就是个酒会而不是独立电影展。也即是展映环节的质量是影展质量的基础,否则你的公共性不仅华而不实,不然你的宣传做的越大那么负面的信息传播的越广远。
当然无论你独立影展的目的是要去扩展、探索独立影像的边缘,还是坚守独立的内核,那都是少不了你独立的判断的,无论如何都是要明确你的立场的。你是不可能只做呈现而没有态度的,那是敢做不敢当的推卸、懦弱。
或者说那你就干脆不要去做什么策划评选分单元了,只要投过来的你就放就得了。我们观众本身也要有一个主动地态度,而不是那边有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不然独立和专制就是同义词了。影展这个平台不能是架在观众和导演的肩膀上给人抬的,而是应该被人踩的。说到底导演、影展、观众这三方是相互依存的,需要相互包容、更需要相互鞭笞。
胡说回来,以上我只是于我个人的,对两个影展的了解来发发牢骚,自己把左右脸都奉上。最后我们举个极端的例子,要是张献民、朱日坤先生因不可逆转的原因离开之,那么两个影展的命运在可预见范围内将会有如何的走向呢?他们需要他们的‘金氏子孙’么?影弟工作室(中国独立电影基金)和栗宪庭电影基金这两个机构又将如何?
CIFF2010和BiFF2010的比较
策划:影弟工作室(北京)、辟邪工作室(南京)
一个是公司行为,一个是个人捐助行为。
终选评委:韩东、吕乐(未出席)、胡昉、崔子恩、宁岱。
节目策划:张献民、董冰峰、曹恺、李振华
(‘1’为加映周浩的《龙哥》)+艺术家新影像展播10个+张元个展播映12个
(‘1’为加映白补旦《矿工速写》)
(数量)
剧情片竞赛单元10部;十佳纪录片展映单元10部;瑞士新电影单元18部;展映单元4部;艺术家新影像展单元作品10件;张元个展;
剧情长片单元8部;纪录长片单元8部;动画长片单元1部;动画短片单元24部;日本动画单元6部;实验单元6部;广角单元8部;特别关注单元:艾未未工作室的纪录片3部;比利时影片2部;
可看出两个影展相同的多元设置和国际视野。
不同的是:CIFF此次展映的瑞士单元是本次影展的着力点,而且从开幕片的选择和单元设置来看,可以体会出张献民先生对独立电影边缘的触摸的方式和底线,特别是制片方式的界定上。
而BiFF开幕片的选择和单元设置来看,对独立电影的界定则更多着力在形式方面。特别是在动画单元无论在数量还是影片产区上都可看出组委会的良苦用心。
评注:由此次可看出两个影展的选片标准是相似的:特别是剧情片的重合率达60%以上。
对此,我问过张献民先生,他说这再正常不过了,他举例说,像《木帮》这样的片子也没有入选云南的纪录片双年展这样一标榜人类学、社会学的电影节嘛,当《小李子》出来后,他们才有感叹说:我们怎么没有选《木帮》呢?(大意)。
在回北京火车上,我问及在栗宪庭电影基金会工作的中山大树先生,他透露第五届BiFF的评委王宏伟、应亮等一致不太喜欢《老驴头》(大意且权当八卦,请看客们自行了断)。
排片:剧情片竞赛单元、十佳纪录片展映单元每个影片均放映两场(瑞士短片合集也放映了两场),其他影片放映一场。
排片:所有影片只放映一场。
在笔者参加的CIFF开幕片《荡寇》在仙林实验剧场放映时用的投影设施是临时搭建的;
在鼓楼校区的420演播厅看过5部影片中:其中白天看的3部,因为窗帘不是全遮光布,影像因此整体偏灰(放映的工作人员在22日有加过一层厚布窗帘,但效果仍不明显),晚上看的2部,后台控制室的灯光有些过量,5场放映的过程中演播厅的通风系统会时不时运转,声音偏大,对影片的声效有影响。(八卦:在有人难以选择是看403的片子还是看420的片子,而咨询张献民先生该去看哪部时,他说去420吧——原因是420的椅子最舒服啊。);
在403学术报告厅我看过两部影片,这个放映场地特殊的是有左右两台投影仪同时放映,我的两个眼珠之间的距离会时不时的被拉伸。( 在403放映的《河流和我的父亲》(此片获得了评委会奖)的导演李珞,在我问道:用403的两块投影来播放你的片子,你有什么感受?他说:没有啊,我能参展已经是很好很好了,至于这些我觉得没什么,都可以的。)
405研修室我没有过观影经历。
关于BiFF2010的放映场地:
在笔者参加的BiFF的观影经历中:第五届BiFF的两个展映场馆都选在现象艺术中心,一个继续是以前的现象影院(据说是是根据专业影院建造的经济型影院),只是更换了以前旧的投影仪;把旧的投影仪放到了隔壁的地下室。地下室的放映平台是临时搭建的非梯形教室,座椅临时摆放的,窗户遮光良好,只是出入的门口的遮光因为观众的进出会有一定的影响,回音对声效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因为两个上下进出的楼梯都是铁皮的,所以影院内还是能听到稍许上下楼梯的脚步声(特别是高跟鞋)。
BiFF的四场讨论都是具体的,特别是第二场‘创作与学术’是因为一个网络转帖而起兴的。
BiFF的放映,据107cine说,有一次放映,文件中途出问题,一次放映,电源中途出问题。
本届BiFF影展的各类组织成员中是见不到有官方身份的人的,并且我经常能听到诸如:谁谁谁肯定是便衣、国宝之类的人又潜入进影展了。或者又有谁谁谁被请去喝茶了这样的一本正经的八卦了。那种影展随时都有可能被封停的威胁感一直都在背后荡漾。氛围紧张、刺激。
BiFF没有场刊。
一本《第七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的画册、
一本《独立电影文献档案之一 热点:张元》、
一本《2010国际青年艺术电影高峰论坛》手册。
画册中除了各个单元、参展影片的资料介绍外,另有各界学人对上届影展的总结、评论、学术理论等文章用中英文发表出来。
一本《第五届北京独立电影展》的画册:画册内容包括参展影片资料、选片人的话、第八届中国纪录片纪录片交流周的海报等、
一张排片表、
一份栗宪庭电影学校资料。
BiFF的《第五届北京独立影展》画册中有增补一页资料。
评注:
对于文献,我个人也经常犯这样的错别字错误的,应该尽量避免。像我这样没人关注的小而假的记者的覆盖面还会蛮小。但是要是像我在影展期间听到参加过几届的志愿者说,每次CIFF的画册都能售罄。那么我觉得其覆盖面越大,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吧。
107CINE关于BiFF2010的问题提出
说明:以下文字主要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评论。
关于BiFF2010,除了打老虎及被老虎打,你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还记住了什么?当放映、接待、现场组织这些电影节的基础工作做到一定水准后,公共性是否应该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电影节期间打人事件的表态和处理方式,显示组委会对于电影节的公共性的认知和重视是不够的;以所谓私人恩怨来切割打人事件和电影节的关系,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个人认为,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小圈子的心态。
再想到当《我年轻时也打老虎》一定程度上成为今年BiFF电影节最受关注也是讨论最激烈的片子时,(据泥巴在南京的观察,该片在南京放映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状况),我的一点感触就是圈子心态其实存在大部分人当中。
如果电影节是将推动电影文化进步或者社会进步作为一个目标的话,那么圈子心态是必须要去面对和反省的。问题关键在于,在一个被高度控制的社会中,独立电影/独立电影节的意义在哪里?是圈子的狂欢,内部的互相取暖,纯粹形式的电影艺术,还是指向公共领域?这种指向不仅是导演(作品)个人性的,更是基于电影节公共性的整体指向,可能是比单个导演更有力量的公共指向。这种公共指向更应该是当下的,而不仅是将来谈论的历史。艾未未的纪录片或许可以给大家一点启示。
从公共性出发,观众是否就可以视为一种公共民意,而不仅仅是圈子的?或许电影节选片、宣传、处理突发事件、电影节单元设置、都有可以重新思考的空间。
另外,我挺想知道BiFF将《寒假》定为开幕影片的想法是什么,希望组委会可以说说。
最后,要提一句,貌似自从北京独立电影论坛更名为北京独立电影展后,今年的北京独立电影展第一次举办了几场论坛讨论:)
现象网独家稿件,欢迎分享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泥巴
责编:107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