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心想为中国农民说话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努力想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村青年,一个在城市与农村间漂来荡去的年轻女孩,一个将金钱和文学的气息混杂在一起的叛逆者,他们身上流着乡村的血,灵魂却在城市里戴着镣铐跳舞。他们一次次地回归家乡,又一次次地从家乡逃离;他们一次次地奋力挣脱枷锁,却又一次次地回归自己的本色。何处是家的方向,何地是精神的皈依,在一片都市丛林中,他们疾疾前行,默默叹息。
本片围绕着原四十二军和五十五军湛江籍参加过79中越自卫还击战的老兵展开,讲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和荣誉(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一级残废、二级残废、三级残废......),他们塑造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79老兵带着荣誉卸甲归田,原以为政府会给一口饭他们吃,但随着三十年的改革改制,他们从最可爱的人变成最可怜的人——下岗、失业、战争的后遗症、人的衰老......有的没有房子、有的没有老婆、有的没有孩子、有的没有工作、有的没有钱,他们成了真正的“两无”、“三无”、“四无”、“五无”人员。这场战争和三十年的改革改制剥夺了他们...
1976年7 月27日,唐山人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这一天过后,数十万亲人的生命结束了,还有数十万幸存者由此而改变了一生!那些与唐山大地震有关的中国地震界的官员、专家以及工作者们,无论在这一天做了什么,他们都不应该忘记。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黄昏!
1976的唐山大地震留给世人的疑问太多,地震前唐山的地震工作者和北京的地震专家都曾发出过临震警告!但最终却以超过24万人的生命被掩埋为代价,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悲剧。这到底是为什么?2008年汶川大地震约10万生命被掩埋。面对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悲剧的发生。...
贫瘠的西海固地区又连年干旱,庄稼无收。老马一家借钱,卖羊凑够了一半买地的钱,搬迁到国家开发的新灌区。
男人们出外打工,去凑那另一半地钱,女人们在家里担起了重担。
It is the only choice for the mountain farmers to relocate in the New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In other word, it can also be said that they are forced to do so by years of drought. As a result, with great difficulty famers have to accumulate the money to buy lands. The majority are therefore heavily in debt. However, only after movi...
《井口》是我们第一集,在拍完井口老街后不到一个月就看到拆迁开始的新闻,所以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庆幸。也希望这个片子能带给当地居民一些回忆。
导演阐述:《消失的沙坪坝》系列纪录片是由我爱沙坪坝网站影视团队原创拍摄制作,我们纪录沙区正在消失的老街、人文故事、历史人物……出于对沙区的热爱和对纪录片的兴趣,利用我们有限的资源与设备长期对沙区踩点拍摄。希望能够推出一些有价值的好片。
铁路沿线……
两个他人眼中所谓的非正常人:一个是青年,憧憬盘算着能从四川娶回来个媳妇,一起去北京的饭店打工;另一位是老军人,从“毛时代”走来,激昂述说革命抱负,视贴身口袋里的“军人退役证”为他的最重要家当。
话语声不时地被强悍的火车轰鸣声所冲断。
卞仲耘,1916年生,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从1966年6月初开始,她被“揭发”和“斗争”。1966年8月5日,她被该校红卫兵学生打死于校中。
一 被害
1966年8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的红卫兵“斗争”“黑帮”。他们“斗争” 了学校的五个负责人:副校长卞仲耘,胡志涛,刘致平,教导主任梅树民和副教导主任汪玉冰。当时这个学校没有正校长。
在7月底,毛泽东下令把派到各学校领导文革的“工作组” 撤出学校。7月31日,这所中学的红卫兵宣布成立。工作组离开学校后,控制学校的是红卫兵组织以及工作...
纪录片《十一锣汉》通过春节期间对南锣鼓巷十一位店老板的记录,反应当代青年创业历程和现今生活态度,同时反映南锣鼓巷的时代变迁,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十一家店,十一位老板,解读十一位店主的辛酸快乐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处古老的“商业街”,早年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商品集散地。南锣鼓巷地区纪委完整的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完整,东西贯穿10于条胡同。各种形式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现今南锣鼓巷已经是一条既古典于现代于一身的商业小巷
本片DVD在南锣鼓巷“格子公社”有售。
流焱菲雨淘宝店有售
售价22元。
带摄影机的人》是一部具有很强纪实性和多义性的作品。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影片呈现了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表层上是一部纪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曲,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表层的城市交响曲可以分为观众入席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和工作后的休息与艺术实践。在内层结构中,从带摄影机的人拿着摄影机走出门口开始,讲述了通过“电影眼睛”即摄影机来纪录现实社会的过程。影片的伟大...
律师Martin Garbus讲述自己的过去以及美国今时言论自由方面的现状。。。。。。
First Amendment attorney Martin Garbus talks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 of free speech in America
本片摄制组勇敢而艰难的拍摄了本片,因为在拍摄地,日本的某个海湾城镇,这里的人不准任何的拍摄行为。而在这个海湾,对于海豚的捕杀一直在进行着,在本片你将看到海洋环境正遭受怎样的破坏,并且对于整个地球产生怎样恶劣的影响。
影片所记录的真相是令人震惊的,全片充满了探索,间谍式的氛围。。。。。。
Flipper was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television characters of all time. But ironically, the fascination with dolphins that he caused created a tragic epidemic that has threatened their existence and become a multi...
从夏天到冬天,从720人减少到16个人,源海实验学校的打工子弟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事件:被赶出校园,被赶出作为临时教室的厂房,露天上课,甚至连露天上课所赖以坐席的水泥电线杆也要被抽走。原本济济一堂的孩子们,流离失所。有人失学在家,有人转到路远收费高的学校,有人与父母分离回了原籍老家。直到寒冬来临,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只好挤进一辆小型公共汽车里上课,4~6年级的学生来到一位老师家里坚持全日制上课。在寒风中,孩子们依然要跑回学校大门外来做操和嬉戏,他们始终没有泯灭把学校当乐土的赤子之心。
1995 年夏天,圆明园的朋友告诉我警察开始抓人了,我觉得应该记录下这件事情,由于我当时没有摄像机,于是就找朋友王永刚商量,他帮我买了一台HI8摄像机,于是就拍摄了圆明园画家村的最后时刻。
1949年新中国成立,17岁的和凤鸣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她与丈夫一起在某省的日报社做新闻记者工作。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右倾斗争运动,她的丈夫在某省日报发表了三篇文章后被打成右派。她受到丈夫的牵连也被打成右派。在长达几个月的批斗中,她忍受不了其他人对她的折磨几次自杀未成。晚上她回到家里,丈夫抱着她,眼泪第一次掉在她的肩上。这天晚上爱情的花朵开放在备受迫害、活着比死了更难的她们两个人的心里。
1958年4月,和凤鸣和丈夫分别被强制送往中国西部的两个劳教农场劳动改造思想。她在农场的两年半时间里...
本片主人公“张博士”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他在1966年文革被迫退学后在重庆的工厂自学了17年,又在成都“四川大学外语系”旁听了17年,为的是实现他从小的理想“去俄罗斯当翻译”。这期间他靠在大学食堂打扫清洁艰难度日,住得是学校操场看台下放石灰的小屋。2002年,“四川省农业厅”开始在“四川大学外语系”选择一些学俄语的学生,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去俄罗斯做翻译。快50岁的“张博士”四处打听到消息后,开始与“四川省农业厅”联系,也想通过劳务输出去俄罗斯,并认为这是他人生唯一的出路。
在农业厅的勉强同意下,被要求“张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