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在新闻中搜索: 纪录片

05/2:DV与纪录片的市场化 2005-05-17

今天是个商业时代,一切东西都在商品化? 纪录片也开始识趣地汇入商业大潮,不再抗争。可市场化就要媚俗,要丢掉纪录片的品格和艺术个性吗;我理解的市场化更多是纪录片创作外围的市场运作,成本控制、宣传推广、营销策划等等。比如DV,就可能为纪录片市场打开一道缺口。 市场化无非要有充足的片源(即生产),要有大量的购买者(即消费),要有通畅的交易渠道(即发行)。 DV与纪录片生产。DV的介入使纪录片创作主体突破了职业与技术界限,谁都可以拍纪录片。更关键的是DV制作的低投入大大增强了纪录片生产的成本控制空间,大幅...

什么是纪录片 2005-05-15

    近十年来,纪录片在台湾逐渐成为显学。有兴趣学习拍摄纪录片的大有人在,公共电视与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纪录片常吸引许多知识阶层观众,而在台北举行的国际纪录片影展的影片放映,更常见一票难求的盛况。虽然纪录片已在台湾建立起它的地位,但其实大家对於什么是纪录片,心中并没有什么定见,尤其是当许多观众看到一些平常不曾见过的纪录片形式时,脑子里更是疑惑连连。这是因为全球的纪录片制作,近一二十年来出现一股实验表现形式的风潮。 2000年台湾纪录片双年展就出现许多混合真实纪录、虚构、重...

纪录片是最主观的客观纪录 2005-05-15

    有人曾对纪录片下过这样的定义:纪录片就是不加主观介入地,用摄像机对人物和客观进行原生态的纪录。于是我们就能在部分电视纪实作品中看到,人物行踪和一些现实事件被原汁原味地复制下来了。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片子要反映(纪录)理工大学杜教授一心钻研科学研究的事。片子开头只用了4个画面:摄制组走进理工大学,镜头一路跟拍到杜教授家楼下,又从一层跟拍到五层。然后编导敲503房间的门问道“杜教授在家吗”?老伴开门回答“老杜在教研室呢”;第二天,画面重复跟拍到杜教授家门前,编导敲门问道“杜教授在家吗”...

对话:亚洲的纪录片现状 2005-05-15

与会嘉宾:藤冈朝子  Jane Balfour 吴文光 藤:山形是一个国际性的纪录片节。是一个双年展。在一个星期的活动时间里,我们提供双语的交流平台,一共放映两百多部片子。吴文光,王兵,沙青都曾经在该节上得奖。日本的纪录片也曾经是很令人感到厌倦的,说教的。山形的宗旨是改变他们的想法。山形常常介绍实验性的,历史性的等等多种多样的纪录片。我觉得山形在十五年的时间中做得很好。山形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就像云南。所以能够使观赏者专注于看片,以及同作者进行交流。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纪录片节,我本人也去过很多。有很多是商...

録影力量—社会运动纪录片 2005-05-13

    香港民间摄影团体“录影力量”成立于一九八九年。最初的动因是“有一群人希望在主流媒体之外做一些事”;相对于“大众传媒”,将他们自己定位于“小众传媒”。其领军人物郑智雄自八十年代中期便和不同的社会团体合作,拍过—些工运、社会运动,也拍过底层人们的环境、工作等。他说自己的父亲从小把他送到“做广播操的学校”,这就等于点出厂他“源远流长”的“左派”背景。一九八九年初他在《[[电影双周刊]]》上看到一则蔡甘铨的广告,大意是香港社会至一九九七年回归之前有急剧的转变,欲寻找志同道合者记录这个转变...

对话:纪录片与社会的关系 2005-05-13

参加嘉宾:段锦川,康健宁,蒋樾,吕新雨,周浩(记录:赖昀) 1)纪录片应该关注什么? 段:纪录片从一开始就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人关注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 蒋:自我认为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强项在于倾听而不是叙述。早期选题具有一些浪漫的色彩,喜欢关注跟自己所处的不相同的生活。后来才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从非常小的细节开始关注。比如三峡,一开始对三峡毫无了解。那时刚拍完《[[彼岸]]》,觉得应当更关注更大的社会主题。下雨天,三峡大坝工地,很多工人向上爬的画面触动了我,于是开始了解他们的工厂,...

五月纪录片论坛的邀请 2005-05-12

五月论坛的邀请 四月的荒原刚刚离去,初夏的五月已经到来。如果您是独立影像的爱好者;如果您是上海文化的浸淫者;请在五月十五日(周日)晚六点半光临同济大学南校区“传播与艺术学院”小黄楼观赏如下两部纪录片:一.《[[影像记忆]]》(2005年,应宇力、刘星导演);二.《[[仲夏九七]]》(朱鹰文导演)。 如果您曾经对前者的《[[女性空间]]》与后者的《[[秦关路十号]]》留有印象的话,相信您对这两部新片也不会失望,欢迎您带上您热爱纪录片的朋友。两个片子及导演的具体介绍请看附件。   &n...

国产纪录片从边缘走向主流 2005-05-12

    数年前,《[[Discovery]]》、《[[NationalGe鄄ographic]]》等国外商业纪录片潮水般涌进中国时,很多人惊诧地发现:纪录片原来可以拍得这么好看!纪录片,开始被视为电视剧、新闻、体育、娱乐之外的“最后一份电视商业大餐”,一些人开始铆着劲儿挖掘这“中国电视业的最后一桶金”。踩着老牌的《[[人与自然]]》的脚印,《[[探索

纪录片《我杀了约翰·列侬》 2005-05-11

    今年是经典摇滚乐队“披头士”乐队的灵魂人物约翰

云南台纪录片《茶马古道》开机 2005-05-10

    在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群山峻岭之中,有一条绵亘数千里的古道。它起于云南南部热带雨林的深处,经丽江、迪庆北上,最终到达拉萨、印度。宋明之时,大理地方政权在普洱设“茶马市场”,以普洱之茶叶换取西番之马。每年冬春两季,藏族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滇川藏客为谋生不计生死而去,一代接一代重复着那悲壮的旅程,千百年间,踏出了一条普洱至西藏的茶马古道。古道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历来是云南与西藏、印度、尼泊尔的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和文化传播通道。   这部由云南电视台和...

好纪录片是怎样诞生的 2005-05-10

    最早在电影院播放的“新闻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电视普及以后,专题片曾风行一时,《[[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专题片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谈资,配音演员陈铎的声音也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但90年代初纪录片《[[望长城]]》的出现,终结了充满散文意味的专题片时代,中国的纪录片人开始反省,过去专题片模式似乎远离了纪录片的核心精神。       《[[望长城]]》成为中国纪录片史的转折点,片中同期声、长镜头等等纪实手法的运用,被认为是真正的纪录片的标志,当摄影机跟随主持人在狂风...

央视拍纪录片《圆明园》 2005-05-01

    4月21日上午,记者在避暑山庄烟雨楼对面的湖边看到,中央电视台《[[圆明园]]》摄制组正在这里进行紧张的拍摄。     据了解,纪录片《[[圆明园]]》是为了献给中国电影100周年。该纪录片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投资1000万元,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投资较大的一部。据该纪录片导演金铁木介绍,在此之前,他已经两次来到承德选景,此次是他第三次来承德。作为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与圆明园同被中国的皇帝赋予了很多政治思想和文化内涵,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与之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两者都是近代...

05/1:冷启动与中国纪录片市场发行 2005-04-29

昨天问朋友:什么叫冷启动。朋友答:电脑死机后,按“Ctrl+Alt+Del”三键进行的非正常启动。之后想到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发行现状,颇觉有相似之处。今天的中国纪录片几乎谈不上市场,问题很多:生产有问题,播出有问题,观众的收视有问题;但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发行,市场突围的缺口也在发行。 前不久一个在其欣然传播机构工作的朋友打来电话,说他们公司想做纪录片的代理业务,将散布民间的独立纪录作品进行重新包装,发行到国内电视台及海外市场。这之前和一些独立制作人聊天时,了解到他们都多少郁闷于没人帮他们做创作之外的事情...

英导演拍摄朝平民生活纪录片 2005-04-28

    4月26日电一部在朝鲜摄制的纪录片表现了这个自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日常生活场景,但由于这个国度与外界如此隔绝,一些外交官都表示从影片中获益良多。   布什总统对朝鲜有个著名的论断--“邪恶轴心”之一,但导演丹尼尔

我和我的纪录片《张博士》 2005-04-27

   纪录片《[[张博士]]》拍摄了一年,100多小时的素材,剪辑完成近1小时的影片。2002年,正好是张博士在四川大学旁听的整十七年,而在这之前为旁听又准备了十七年。这一年他准备到俄罗斯当翻译,去实现从小就有的这个理想。在张博士进入四川大学的那一年,我十三岁,做了第一件雕塑作品,到这一年我拍完第一部纪录片,也是十七年。 影片拍摄到2002年12月,张博士乘坐的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开走为止。但并没有以此做为影片的结束,而是将他获准出国前的等待作为影片的结局。火车开走,也许只是上帝怜悯目光中的一瞬,而人穷尽...

« 上一页 1 2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40 41 下一页 »

对搜索结果不满意?试试这个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