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在新闻中搜索: 铁西区

“铁西区”广东美术馆 2006-09-24

'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大展之一 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期20068.29-9.24) 铁西区.这个多功能展厅还是很不错的   周六终于去美术馆看了东北艺术展。我感兴趣的主要是以董冰峰为主的“自由电影”,但是转了一圈看到剧情片大多感觉矫揉造作。最喜欢的除了《[[铁西区]]》,还是两部纪录片比较吸引我。一部关于在城市里的流浪者纪录片,看得出导演在他们身上下了很大功夫,混成了一片,只可惜我发现得太晚,5点就要闭馆了没看多少;一部片名好像是《[[回路]]》,拍一个民间戏班以及周边人群,这个片子里头原...

《铁西区》:哀婉的诗篇 2006-09-11

《[[铁西区]]》是一部纪录片,一部可能在国内永远也不会公映的纪录片。纪录片应该是电影的最初形态,就其实体本质来说,同照相一样,纪录片同现实生活有着明显的亲近。 这部片长达545分钟的影片,纪录的是世纪之交沈阳市铁西区作为一个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繁荣昌盛发展壮大的重工业区的繁荣不再和萧疏迷离。片子的长度已经接近一部电视连续剧。我分几次,才看完了这部电影。虽然它只纪录了一种物质而非精神的连续,但却包含了具体的情境和事件,同时影片并没有着力赋予每一个镜头以更深的探究产生联系的含义,导演只是单纯出于表现的目的而...

时间的遗址——铁西区 2006-08-19

2004年3月23日,沈阳冶炼厂三座百米高烟囱定点轰然倒地,标志拆迁工程的最后胜利,此时大部分厂房和管道等建筑已经拆除,曾经辉煌不可一世沈阳铁西区只能属于记忆,在报上我们读到他们摧毁并重建一切的赞扬之声;然而是否有人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工业遗产丢失了最宝贵的一块拼图,曾经承载一个时代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的工业文明永远的失去了实物对证? 一、被忽略的生活现场在被纪录中存在 事实上这件事实在不够一篇社会新闻的素材,整个事件登在新闻栏里也不过轻描淡写短短的两行字。正如之前一直不断报道倒闭破产的国有企...

王兵和他的《铁西区》 2006-04-21

王兵:走近“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     4月20号下午,刚刚获得法国大使颁发的“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导演王兵,带着他的代表作《[[铁四局]]》出现在安徽大学图书馆第一会议室,给第三届国际纪录片交流周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在王兵导演对本片的拍摄初衷的内容主题作了简短的介绍之后,该片现场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放映。观众们看得十分入神。    《[[铁四区]]》拍摄始于99年,完工于2003年,全片分为三个部分:《[[工厂]]》240分钟,《[[艳粉街]]》210分钟,...

铁西区——上个世纪的废墟 2005-09-10

    虽然已经有过看贾樟柯纪录片式电影的的经验,但这次王兵的九个多小时实在已经考验到我耐性的极限,几次都忍不住要去按快进键。终于分四个晚上感受完了这漫长的粗糙影像,努力地想要回忆点什么,头脑里却昏沉一片。九个多小时的片子应该是包涵了巨大的信息量,但人物情节实在太过稀松平常,镜头也似乎太过漫不经心,以至于有所印象的场面寥寥无几。不知道自己又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但在这之前,只能说说仅有的一些感受了。 三个部分分别题为“工厂”、“艳粉街”和“铁路”,工厂代表了人们的工作,艳粉街代表了...

《铁西区》与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 2005-08-01

    《[[铁西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纪录运动进入到新阶段后的一种成熟。今天的新纪录运动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在于,较年轻的一代不再是从一种既定的反抗体制的动机出发了,21世纪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后乌托邦的后社会主义的社会,因而新的一代今天面对和置身的社会更多是一种意义消失带来的虚空与无力,因而对这种虚空的反抗、回应和对生命意义的质询成为新生代的特点。政治的因素并不是退场了,而是不再成为或明或暗的直接反抗或解构的对象,它被理解为背景,它构成为人的命运的叵测的因素,所以王兵一方面说他“从不...

危险,勿近:王兵作品《铁西区》 2005-08-01

过程  《[[铁西区]]》是部纪录片,DV拍摄,APPLE剪接,片长9小时有余,分为《[[工厂]]》、《[[街]]》、《[[火车]]》三个部分。全部拍摄于沈阳铁西区,拍摄时间约为1999至2001年。  王兵在鲁迅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去铁西区的工厂拍图片,算是作业。但后来的事情是他个人的兴趣。有关他个人的情况我在后面一节中再说明一二。他的个人兴趣是去了数次,图片的范围扩大到作业之外。我个人有兴趣组织一个展览看一看王兵那个时期的图片。  然后是DV,他到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租了一个松下的EZ1,前后几年绝大部分时候都是用那架机器拍的...

《铁西区》:工厂就是主人公 2005-08-01

  《[[铁西区]]》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的。80年代中到末期,我在那里渡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那时的铁西区给我感觉永远是灰蒙蒙的。沈阳在80年代中期已显一个老工业基地的衰落迹象。铁西区工厂的烟囱仍然冒着有时白有时灰的烟雾,但破败的厂房与老旧的设备随处可见,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没落贵族,破衣烂衫,但仍然强撑着体面。 铁西区的冬天给我印象尤甚。寒冷是很深刻的记忆。记忆同样深刻的还有户外的张口呼吸。你只要一张嘴,合上后满嘴便是细细的沙粒,嚼起来咯吱咯吱的。大学时我们开始了解“污染”这个...

《铁西区》:我闻到了铁锈味 2005-06-23

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是贾樟柯的《[[站台]]》和王兵的《[[铁西区]]》。要投票的话,只好一人半票。要写文章,看在话语权的份上,就是《[[铁西区]]》。   只能是。那一年,王兵在我家放过短一点的版本,还没有结构,工人大哥的生殖器也还没有打上马赛克。阳光灿烂,客厅是干净的。我闻到了锈铁的气味。夏天,我10岁,或者12岁,在工厂后墙下的钢铁堆里坐着,蚂蚁从脚下经过,树叶好像也散发着化学的、邪恶的甜腻,然后就下雨了……然后就过去了几年,《[[铁西区]]》在法国出了4DVD、9小时的版本,照例,马上就买到了盗版。我知道买盗版是...

《铁西区》:软刀子 2005-05-24

    听说《[[铁西区]]》很久,一直没有机会看。这其实不是我的不幸。  读罢张献民《[[危险,勿进——看不见的影像之十六:王兵作品〈铁西区〉]]》,我更加渴望看。事先,我对它有所想象。然而想象始终只是想象。  时近午夜,暖气的稠度开始稀释。我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上裹着棉被看《[[铁西区]]》。这是四碟装的碟片,按照我的习惯,我想先看完上集。结果是一口气看完。我这时对时间已经丧失概念,我去厨房取饼干和可乐的时候,我看到阳台亮着。我以为阳台的灯没关,但是我回头看看开关,上面所有的控制键都指向关闭的...

草民·大厂·铁西区 2005-04-15

  有一种电影,可以为你打开一个世界。最近我一直在看这部九个小时的纪录片,王兵的《[[铁西区]]》。九个小时实在太长,以致于我想对它作一番统摄全片的评述,几乎不可能。看第二遍时,颠倒错乱了观影的次序,仿佛身临其境,有真实穿梭于铁西区的错觉。   九个小时为电影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厚度。尽管它所带来的疲乏,会干扰我们对于王兵所想要传达的有效信息的接受,但这恰恰是一种新的尝试:电影本身便构成了一段历史,一个世界。电影的行进和生活本身同一,与生活一样生生不息。九个小时的影片构成了自足圆满的体系,充满了太多的...

观影《铁西区》 2005-03-15

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终于出DVD了。作为一部9个多小时长度的纪录片,在DVD出来之前,我估计国内可能只有不到一千人看过《[[铁西区]]》。我个人仍然对第一次看到《[[铁西区]]》的经历记忆犹新,因为那是非常漫长的一天——从上午开始,然后是下午和晚上,中间只有两次短暂的休息时间。黑暗的教室里,从开场的两百多观众,到最后不到五十人。 我不想再去重复《[[铁西区]]》在国外电影节上的奖项了,而国内知识界对于本片的评价也注定让我们落入作为观众却无法言说的境地。“纪录片”以及“片长9小时”这样的词汇,对于国内的...

《铁西区》获墨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2005-03-12

新华社墨西哥城专电 第二届墨西哥城国际现代电影节日前落下帷幕,中国导演王兵的参赛作品《[[铁西区]]》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伊朗导演巴赫曼

《铁西区》墨西哥电影节获奖 2005-03-02

  第二届墨西哥城国际现代电影节日前落下帷幕,中国导演王兵的参赛作品《[[铁西区]]》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第二届墨西哥城国际现代电影节于2月16日在墨西哥城开幕。张艺谋的武侠片《[[十面埋伏]]》是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作品《[[世界]]》和王兵导演的纪录片《[[铁西区]]》则是入围参赛影片。伊朗导演巴赫曼

法国发行《铁西区》DVD 2005-01-21

《[[铁西区]]》 导演:王兵 获奖: 2003年法国马塞记录片电影节最佳记录片2003年日本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最佳记录片 介绍: 《[[工厂]]》240分钟  冶炼、轧钢、电缆,3个建于1934年的工厂是影片的主角。顶峰时期曾有万余职工的冶炼厂每车间只剩二三十人,巨大的厂房空旷而衰老。片尾,冶炼厂关闭,工人们到30公里外的疗养院做最后一次疗养;电缆厂因交不起采暖费被迫让留守人员放长假,工厂办公室内的冰冻结了半米多厚;轧钢厂正在拆除。 《[[艳粉街]]》210分钟“吸烟伤肺、喝酒伤胃、桑拿太贵、到歌厅高消费、打麻将赌博你干...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对搜索结果不满意?试试这个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