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网访谈)记者按:他91年的——贾小楠是饥饿计划的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也是身份最对老吴味的:农村、直爽、勤勉、江湖、幼龄。‘我来草场地之前是刚不上学,那时候初中没毕业呢,就是一个小混混,头发是金黄的。’小楠在采访中淡然的说道。‘以前也玩摩托车,每天就打打闹闹的,像一个小混混之类的,整天我去玩玩这个撞撞那个,然后脾气也特别暴躁。’像极了那些少管所里的那些孩子们的速写,在如今的独立剧情片中这样的形象也是随处可见。
照这样下去的话,结局我们就能看见那个恶性循环在不远处冷笑着,但小楠遭遇了草场地,被投进...
(现象网访谈)记者按:我理所当然认为,[[罗兵]]这个地主的后裔参加‘饥饿计划’,那他所拍摄的角度肯定会与其他成员会有所不同。在访谈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的这个一厢情愿的设定所出现的偏差,其实他与我这个贫农后代一样,在我们伟大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洗脑中长大,对上一辈们不可思议的阶级斗争的了解是表面的,教科书式的。是停留在那鲜红的历史课本上那十几个字的板述的层面的。
罗兵发现那段历史并不是如我们所认为的过去的就过去了,那种还没被批斗就被吓得自己上吊了事的历史并不停留在过去,而是一直都存在着包裹着我们,他说:‘...
(现象网访谈)记者按:不知为何,我好像对那种父母离异的孩子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好感,不幸章梦奇就是。于是这个采访她就被我扒的很光,或者说把自己的狗仔的猥琐之态一展无余(各位看官千万要正经)。她的影片(纪录片)《[[自画像和三个女人]]》是可以顾名思义的。整个影片建构了一个男性缺失的家庭里,女性对自己的追问,即失却参照体后通过对记忆的追问来进行自我的建构。一个小女孩儿能在这个年龄段做出这样一部锋利的片子对于一个由里到外都渗着大男子主义的我来说,观看影片的过程对我的冲击无异于一次抽筋扒皮。
鉴于章梦奇作品的...
(现象网访谈)记者按:这个系列的访谈能出来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唐志,从前期的联系到后期的图片、资料的提供都是离不开她的帮助。唐志从还在传媒大学二年级时便因无意中和朋友来草场地参加了一个活动就扎根于此。草场地的日常拍摄、举行活动影像整理剪辑、老吴自己的影片的字幕等等都在她的日常工作之中。
参加这个饥饿计划,与其他人一样,与家人的产生了直接的冲突,两代人的观念的冲突不亚于清末那些与宗族之间的对抗。斯德哥尔摩症的人们基本都被消费所化:‘在家里跟我爸爸妈妈聊天,就是很无意的聊到雷锋,然后我就说雷锋可能根本...
(现象网访谈)泥巴唠叨:早在上半年我第一次采访老吴时,邹雪平这个柔软的女孩子就围着我们打着转转做拍摄。那时正被老吴那一套套的东西遛着,无心顾及。但心里免不了嘀咕:这老吴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草场地的孩子们真是训练有素喔,个人崇拜喔(那时我没了解到他们的个人崇拜是相互的)!
随后5月份老吴在纪录片交流周做自己的专题放映交流,期间有提到:自己的一个国美新媒体系的学生在老吴的鼓吹下不再拍城市、天桥、车站、流浪汉之类和自己不直接干系的人、事,而是回老家拍了自己的母亲的纪录片《[[娘]]》。老吴大为惊呼,甚以...
(现象网访谈)编者按:现象网近期将发表草场地工作站系列访谈,通过对吴文光先生及近期在草场地工作站进行《回忆2饥饿》创作的几位参与者的访谈文章,读者将了解到《回忆2饥饿》的创作过程,草场地工作站的工作方式,参与者对于计划的看法感受,以及吴文光和参与者之间互相的感受。进而,我们试图通过所谓的“全面接触”,触及草场地工作站的精神内核:是否在这里,吴文光先生和这里的参与者们共同进行着“剧场”与“现实”之间的穿越,并在这穿越中实现自我的一次次高潮;而纪录片不过是在这庞大而可能持久的穿越系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现象网专访)吴文光说现在的自己无比自由,那他为什么要治疗,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最近把国外三十多年前的“私影像”概念拿过来用,他如何理解私影像,他到底想干什么?要操他自己以往的作品吗?草场地向年轻人开放,是因为吴文光好为人师还是另有原因?
目录:
[part=1]记者按[/part]
[part=2]我现在无比自由
做纪录片不是为了要揭示什么、证明什么,更没有什么责任感。[/part]
[part=3]有关创作
我的人生里没有附属,就是我[/part]
[part=4]公民与体制
真正的公民跟体制永远是冲突的关系[/part]
[part=5]年轻人与自由
因为他...
(现象网报道)在5月2日晚吴文光的《[[亮出你胯下的家伙]]》放映结束后,吴文光来到现象影院和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此前吴文光的《[[操他妈的电影]]》和《[[治疗]]》也在开幕后进行了放映。
在现场交流中吴文光阐述了关于“私影像”的概念,并对徐童的《麦收》引起的争议进行了评论(徐童也在交流现场),同时回答了观众关于村民影像计划及三部影片的相关提问。
[flash]http://www.tudou.com/v/wYMZCK2DkOc/v.swf[/flash]
现象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摄像:泥巴
责编:107CINE
[img]http://fanhall.com/uploads/fit/2382.jpg[/img]
(旧文新读)两年前,也就是1999年5月的时候,在山西一个叫故县的地方,我待在一个叫“远大歌舞团”的大棚歌舞团里。这是一个带着一顶大帐篷四处“跑码头”的江湖团体,老板姓刘,50岁,老家是河南平顶山的一个村子,他的两个儿子、儿子的女朋友、还有外甥、侄子都在大棚里,演员、伙计30多人,都是在20岁年纪上下,大部分来自河南农村。和这个大棚有关系是从头一年开始,那时他们在北京南四环外的马路边演出,和他们认识以后便带着一台小型的DV数码摄像机断断续续地跟着这个大棚在北...
引子:在山形看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竞赛片“新国立美术馆”(Het nieuwe rijksmuseum;即那个藏有伦勃朗“NIGHT WATCH”的博物馆)的时候,从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一番话处得到启发。【以下无耻的引自自己介绍“新国立”的那篇文】
他说,我们(对博物馆内部)的设计就是尽量推延时间,不让参观者在短期内将博物馆精华一览无遗,却又要一步步引导他们走向引人入胜的宝藏深处;“总之”他说,这就是一场“与时间的游戏”(A PLAY WITH TIME)——纪录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尝不是一场时间的游戏:如何围绕自己的观点组织素材,在有限的时...
当下最前卫的艺术形式有哪些?或许你会说: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实验电影?其实我也不清楚。但是至少还要包含另外一个:舞蹈、肢体影像。于是就伊比利亚影像档案馆‘舞蹈影像专题’展映之际,现象网采访著名舞蹈影像和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先生。现整理如下:
[img]http://fanhall.com/uploads/fit/8697.jpg[/img]吴文光(左) 文慧(右)[img]http://fanhall.com/uploads/fit/8698.jpg[/img][[吴文光]](左) 文慧(中)张亚旋(右)图片来源伊比利亚影像档案馆
肢体动作本身是很抽象的,但是它一旦放入现实环境里就有了一种新...
草场地工作站是由北京风雷视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吴文光影像工作室及生活舞蹈工作室共同创办,2005年4 月初投入使用。风雷视听文化传播公司几年来一直以各种方式支持吴文光影像工作室的影像作品和生活舞蹈工作室舞蹈作品的创作,以及相关艺术的推广。2004 年7 月开始计划草场地工作站的创建,整体空间及建筑为艾未未先生设计。经过8 个多月的方案企划以及施工建设,2005 年4 月初基本完工,投入使用。
草场地工作站是一个以表演和影像艺术为基础的当代艺术空间,一个致力于为更多热爱表演与影像艺术的人提供学习、实践和交流的场地,同时...
大勇,《[[废城]]》片子看完了,将近4小时,分作“以上帝名义”、“表情”、“童贞”三个部分。分作三次看完的,差不多就是按照三个部分来看(其实我觉得这个片子从任何一个部分或者任何一个段落都可以看起)。
老实地说,我被片子完全迷惑了,整个片子弥漫一种诡异气氛,让我怀疑这是真实发生在人间,但片子中的那些面孔、说话非常云南的,我这个老云南非常熟悉的那种,无法拒绝这是完全真实的。再老实地说,你上个片子《[[南京路]]》我还挑剔出一些漏洞或不老练的剪辑处理,但这次我是被击倒,习惯的叫好心...
有几年,我心里想过假如我不拍纪录片而去拍故事片的话,那我会拍什么样的故事片。因为有不少人问过我有没有打算拍故事片,所以我就去想。实际上我是很烦这种问话的,我听的意思是,好象纪录片有些业余或小儿科故事片才是电影的最高境界,大家都应该去追求去攀登去梦想,不过人人都这么想,都这么热情地议论传诵谁谁又拍了个什么片子,谁谁谁的片子拍得怎么样,话题都是故事片和那些导演,然后还有人诚恳地试探我,于是就忍不住私下忖摸自己要拍这种片子时该从哪儿入手可以镇得住人。忖摸开始具体化是在看了伊朗导演阿巴...
简介 片子主要以五位曾经是红卫兵的人物访问构成,他们是:刘龙江(现在身份为北京一饭店经理);胡晓光(现在身份为北京某公司干部);徐友渔(现在身份为北京某研究所哲学研究员);黄玲(现在身份为北京某研究所工程师);田壮壮(现在身份为电影厂导演)。片子分为五段:1、长在红旗下;2、加入红卫兵;3、拿笔做刀枪;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