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己的人生》将哲学带出学术期刊和学校教室,带进普通人的视野。电影制作人阿斯特拉泰勒与一群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同行,展开一次独一无二的旅程,探访那些引起他们和他们的思想的强烈共鸣的场所和空间。彼得辛格在第五大道的高档精品店前,生发他的消费道义学。迈克尔哈特尔在财富和休闲标志的环绕下,思考进化的本质。
这是一部时长169分钟的录像带纪录片,主要由多达200多部电影的片段组成,这些电影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和成本规模,可谓是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录像带论文之一,此片赋予安德森(尽管他的观点有时具有倾向性)一个机会,来让他巨细无遗地发掘好莱坞和独立导演们是怎样描绘这个生他养他的城市的。和安德烈•巴赞一样,安德森相信,电影必须竟可能少地操控时间和空间;他不喜欢那些运用剪接伎俩拼贴地理景观的电影,也不喜欢那些以洛杉矶为拍摄对象,实则塑造纽约或者芝加哥或者另外一个不知名的城市空间的电影。(他喜欢《死吻》,从某种程...
没有阳光:
这是对“人类种族之梦”的优雅、振奋以及持久迷人的沉思,它将拍摄于日本、非洲、冰岛、法国和美国的镜头编排在一起,形成了穿越全球和人类历史以及个人记忆之谜的令人透不过气的视觉旅行。电影的配音是一些电子乐衬托一个女性朗读着虚构的旅行者诗一样的来信。
女人是什么?嫉妒和博爱的综合体,美丽和恐怖的双生儿化身。男人绞尽脑汁仍无法参透这些与自己相伴几千年的尤物。他们因此害怕,却又对之无法抗拒,个中心理,怪哉怪哉。
导演武智铁二和小林悟走访日本各个角落,拍摄从事各种职业的女性,包括:能乐舞者、游乐会拳击手、酒女、抛头露面表演的僧尼、色情杂志模特、女扮男装的剑戟师、男扮女装的异装癖、艺妓、夜总会舞者、盲人按摩师、吸毒者、普通手工业者……影片并未深入探讨女性和男性纠缠不清的莫测关系,只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和戏谑的讲解向观者展示了一幅现代女性和社会的风...
万尼亚舅舅被视为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二十五年来他默默地为教授做牺牲,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教授身上。结果发现,被自己崇拜和视为偶像的,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骗子。在这种看法中,包含着一种潜在的道德批判,而且这种批判建立在剧情的基础上,似乎很合理。它使我们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地顺着它提供的思路,进入一种正/负的二元思维模式,把剧中人物分为正面和负面两块,赋予正面形象——万尼亚以更多的同情,对其对立面——教授等予以更多道德上的贬斥,以道德评判取代审美判断。而这对艺术作品...
十九世纪末,在一条由意大利开往俄国的客轮上,意大利中年男子罗马诺向一个俄罗斯旅客讲述起自己的爱情经历以及此行的目的:罗马诺的妻子艾丽莎出身豪门,他们拥有富足奢华的生活,但他们的感情却始终濒临破裂。为了避开婚姻的困扰,罗马诺跑到俄国旅游散心,在一处温泉他结识了俄国某官员的妻子安娜,两人一见钟情。罗马诺回国后与妻子离婚,现正准备到俄国与安娜团聚并厮守终身。但令罗马诺惊讶的是,这个俄罗斯旅客也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才貌双全的拉丽沙是城里许多人追求的对象,她的母亲想把她嫁给有钱人,从而自己过上好日子,拉丽沙倾心于大富豪巴拉托夫,并委身于他,但后者已与一个以金矿为陪嫁的小姐订婚,就在拉丽沙失望之际,她倒在了不曾爱过的未婚夫的枪口下。本片曾于1985年获最佳故事片、最佳摄影、最佳作曲、最佳男主角奖。
一对曾经深深相爱的恋人在卫国战争中失去了联系,十多年后他们在莫斯科偶然相遇。这两个已经步入中年的男女依然过着单身的生活,但在第一次见面时,他们彼此隐瞒了自己真实的近况。经过五个夜晚的相聚交谈,他们开始了解到对方目前的生活。最后,两人消除了心中的障碍,勇敢地走到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一部感伤的怀旧调子的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塔玛拉的家里,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得很充分,男女主人公都战胜了妨碍自己的幸福的心理障碍。影片准确地再现了50年代莫斯科的街道和住宅,环境和人物的服装也有当时的时代气...
看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烈日灼身》的观众,很难忘记片中小女孩的可爱演出,她就是影片导演尼基塔.米亥科夫的小女儿娜迪亚.米亥科夫。娜迪亚有一个酷似她的姐姐安娜,在1980年时只有六岁,当时其父已为国际知名导演,但在俄国拍摄私人的家庭电影仍属违法。尼基塔以拍电影时剩下的零碎底片偷偷拍了这部纪录片女儿成长的电影,前后历经十二年。片中并插入大量新闻片,政治宣传片和尼基塔被禁演的影片片段,经导演自己以诗意的旁白组织成一部风格新颖的纪录片,表达了一个俄国导演对家园与国家的看法与感怀。
没有声音,没有台词,只有满满的镜头语言和情绪。
在波兰的社会制度时,一名安全人员的推广工作,在监狱院子里。最后一幕一作为见证人的少年训练学校学生的更夫以及他们被教育的民主。他留给我们一个令人迷惘的微笑。
十月革命,战争与抗争,剪辑与节奏
这部纪录片是屡屡获奖的导演约翰·皮尔格的新作。[约翰·皮尔格成长於澳洲悉尼,目前定居英国伦敦。他是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作家与制片家,两度获颁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皮尔格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最受肯定的报导作品发自柬埔寨(收录于《别对我撒谎》一书)与越南。皮尔格曾荣膺“年度国际记者”与“联合国媒体和平奖”。他的纪录片得过法国“无国界记者”大奖、艾美奖,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颁发的“理查丁伯比奖”。皮尔格三十年来锲而不舍地揭露世事真相、奔走倡导人权,在2003年获颁“苏菲奖”。译者注]本片认为,...
当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让美国这个最富有的国家很不情愿的面对现实:无论个人还是政府面对灾害在所造成的债务负担都有着摇摇欲坠感。本片记录深入讲述了美国的各种债务关系样式。当然,美国的大多数人已经觉得没有什么不正常,毕竟有还有信用。本片对现代的金融业务进行解读,告诉大家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美国绝大多数人都要面对这些接踵不暇的不安感。
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在三十年前看见埃罗尔·莫里斯的《天堂之门》,给了满分的四颗星,许多年后他重新为这部电影写影评,四星电影升级为“Great Movie”。影片自然没变化,人自然永远变化着。
《天堂之门》是纪录片,讲1970年代美国两所宠物公墓的情形。一所经营不善,地主收回地盘作他用,于是倒闭,埋在地下的动物要被挖出来,迁墓。老板在镜头前叙述那段时光,愤然激动,怪罪于一种将动物尸体分解后再利用的工厂,动物的皮毛筋骨都能寻得用途。这工厂的老板也上镜头,铿锵说着自己的经营理念,说处理动物尸体的市场前景是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