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中搜索:
备忘录/Invisible City / 陈彬彬
《备忘录》在新加坡公映后,被认为是一部所有新加坡人都应该看的电影,因为“新加坡人已经逐渐失去了真正本土性的集体记忆,而被环球村的生活记忆所取代”。该片不仅是城市风情画,导演要透过访谈和跟拍,带领观众穿透现代化的华美包装,走进新加坡普通民众的生活,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有多么多元的民族组合,又有多么丰富的生活底蕴。陈彬彬的《备忘录》,备的是即将“被忘”的新加坡的过去——老人家逐渐消逝的记忆、残旧而即将被报销的旧影片胶卷、政治力量笼罩下的自我检查。它以知性的影像让不同的历史场景进行对望,让历史记忆得以穿...初潮/War of Growing Up / 郭静
这是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五(3)班有31名学生。他们大都十一或十二岁。明年六月他们就将毕业进入中学。他们在小学最后一年的时间里,文化学习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学习如何和同伴相处,如何处理和成年人的关系,如何努力地从无趣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有关他们的真正的主题是长大。President Mir Qanbar/ / Mohammad Shirvani
曾经任职于伊朗内政部的卡巴先生,如今是一个致力于在他的国家政府中赢得一席之地的74岁退休老人。尽管缺乏深刻的成功,但对这个看似荒诞可笑的梦想,卡巴先生和他忠实的朋友赛里夫仍旧不懈努力,在一个个村庄间往返,发放竞选传单,与农民牧羊人,和各种过路人交谈争取支持……导演在幽默的表述中向观众展现了一位 74 岁老人为寻求改变,独自开始竞选征程的故事。独一无二的生命哲学与社会现实的融合,使这部纪录片独具魅力。莎士比亚长什么样/ / 王小龙
影片讲述了一个离奇的真实故事。新疆的商人熊仕玉多年前从意大利购回一幅古画,这画可能是世上仅存的一幅莎士比亚的肖像画。2005年,英国国家肖像馆发起 “寻找莎士比亚”的活动,当时肖像馆要从历来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六幅肖像画中找出真正的“莎士比亚”。中国新疆的苜蓿老板熊仕玉获知此事,想起了自己收藏的那幅莎士比亚肖像画。为什么真正的莎士比亚不可能是他?熊仕玉立志做当代的堂吉诃德,从意大利的古董店到英国伦敦拜访国家肖像馆,再到莎翁故乡,熊仕玉踏上了“寻找莎翁之旅”。The English Surgeon/ / Geoffrey Smith
在一家满是绝望病人以及劣质医疗设备的乌克兰医院,来自英国的神经外科医生Henry Marsh每天面临生与死的抉择。移除大脑肿瘤可以挽救一个饱受折磨的生命,但存在的风险却照样可以杀死他们。Marsh曾是伦敦的顶级医院的著名医生,如今在资源短缺的乌克兰行医,他每天都在竭力挣扎。Marsh医生也曾犯过错误,他那场失败的手术断送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在墓碑前,表情凝重的脸和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体现了一位医生最高的职责和道德所在——“我们必须帮助他人,若非如此,我们便什么都不是!”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深入每个人的心灵。The Cemetery Club/ / Tali Shemesh
周末的早晨,老人们总会带着塑料椅来到耶鲁撒冷的蒙特哈兹国家公墓。他们在古老的松树树荫下围圈而坐,谈论时事、历史、文学……在这些伟人和逝者的坟墓间,他们辩论,他们朗诵诗歌,他们共进午餐,以及“表决”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命运。20年来,“蒙特哈兹学会”在死亡墓地的围绕中依然栩栩如生,老人生活得鲜艳夺目,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人动容。Goering: A Career/ / Jorg Millner
本片首次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了有关赫尔曼·戈林一生的绝密影像,也揭露了戈林性格中的弱点和阴影。戈林的母亲曾预言:“他要么行善于世,要么贻害人间。”一语成谶,她的话见证了后来成为希特勒的心腹、被称为“纳粹第一”、在纽伦堡作为战争罪犯接受审判的戈林的命运。本片也是对其难以置信地登上权力顶峰的剖析。戈林是个多面人,他野心勃勃、凶残野蛮,但却是纳粹中最具声誉的军官。他组建了盖世太保,修建了首个集中营,他的名字与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惨史紧密相连。本片将让观众充分体会到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并了解到真正的戈林原来竟是...红跑道/ / 干超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也没有退路的跑道。红色的跑道上,连续不断的跳跃、翻滚、倒立,永远伴随的无情呵斥,背负这些责任与酸楚的是一群六七岁的孩子。他们来自破碎而贫困的家庭。一无所有的父母别无他求,一心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在竞技场上一举成名。 体操队的这群孩子,比同龄人更坚强、成熟,他们在永无止境的期盼中,承受着身体的煎熬和心灵的孤独,他们也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甜蜜和光荣……大家庭/ / 黄灵平
在广西中部的一个普通村庄,周智一家小有名气,原来从乾隆36年起,周家一共出了四个四世同堂,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周智格守“一国有一个君,一家有一个王”的祖训在家里以王自居,说一不二,独断专行。80年代自办小型砖厂,周智因此当上村里第一个厂长,周家也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批家庭。直到1995年,开发荒山破产,周家在债务危机背后遭遇了重重家庭危机,周智为了大家庭的完整,苦苦地支撑经营,家庭风波中显现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令人思索回味……董家渡/ / 周洪波
一对在理发店相依为命的兄妹,一个像流浪汉却能讲流利英语的老人,一个每天忙碌的水果摊年轻人,他们生活在中国上海一个叫董家渡的小地方。他们彼此都不认识,却常常擦肩而过,然后为自己的生活奔波。纪录片《董家渡》向我们展示了在变化中的现代中国,在一个渡口附近的古老生活区里,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精神上的快乐和痛苦……Shanghai, Waiting for Paradise/ / Sylvie Levey
乐诗薇,一个来自法国的女记者,用自备的摄像机,历经5年时间与王姓家庭朝夕相处,讲述了一个在上海老城区三代同堂的家庭面对突如其来将被拆迁的故事。一个人世间的小天地,哪怕只是挤在几个平方的街角房里,因现代化和无法抗拒的全球化正在被迫消失……乐诗薇打开了一个独特视角来揭示中国的普通人在城市脱胎换骨式改革时,内心的转折与起伏。本片拍摄始于2001年,即在世贸大楼遭受恐怖袭击的前几个月。我的宝贝/ / 金阳
海船厂女工沈彩红和她的丈夫生有两个女儿,不幸的是,大女儿得脑瘫,小女儿得唐氏综合症。十多年来沈彩红和丈夫一直把两个女儿当成宝贝。不料丈夫去世了,这个本来就不幸的家庭更是雪上蒙霜。现在,两个残疾孩子的母亲不得不作出选择,把其中的一个送到社会福利机构抚养,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使她不舍得离开任何一个。于是,她给人做钟点工,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茹苦地支撑着这个家,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两个宝贝……幼儿园/ / 张以庆
我们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张以庆镜头中的<幼儿园>在让我们欢笑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沉思: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片头的话究竟意味着什么英和白/ / 张以庆
纪录片《英与白》有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有着意大利血统的中国女驯养师——白。另一位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上台表演的熊猫——英。英与白组成了特殊的家庭并生活了十几年,张以庆表示,《英与白》表现的并非“人和动物真挚情感”这类的老套故事,而是通过一个女人与一只动物“非常态”生活的记录,反映当代人内心深层次的孤独和悲凉。武汉杂技团狭窄小院的一扇大门里,是英和白的家。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上台表演的熊猫,也是唯一一个与人居住在一起的熊猫。白是一位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养师,她和英组成的这个"家"已经有14个...舟舟的世界/ / 张以庆
舟舟在音乐声中睡着了。这是个相当精彩的结尾。后来,很多人就这个镜头问起张以庆。他说,那年年初就知道德国乐团10月要来,原指望能让舟舟指挥德国的乐团。结果德国人拒绝了,剧组大失所望。此时,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出现了,舟舟在排练时睡着了。张以庆本能地拍下了这个镜头,它所达到的效果比原来的设想好得多。 舟舟是一个患先天愚型症也就是弱智的孩子,人们通常叫他傻子,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舟舟是武汉交响乐团一名乐手的孩子,特殊的环境使他对音乐有着一种超常的敏感,在某种意义上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弱智人和音乐的故事。本片历...« 上一页 1 2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 148 14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