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流淌的《苏州河》
苏州河这名字起的不错,诗情画意且又富于想象力;盖因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过于表面化,于是提前设想冠名苏州河下的爱情会是怎样的风花雪月。然而开始的一问一答,包括周迅特有的公鸭桑所传达的气质,却在暗示,这电影终究在讲述一段悲伤的故事,当然,后来知道,不是一件,而是两件。
摇晃的镜头让讲故事的人不断变换着压抑,镜头下言语的疲惫随河水泛起死气沉沉,残缺建筑压着污浊的空气,纷至沓来的全部似乎都在昭示着过往所看过文字的不可靠性,以及人眼遭遇画面直接的腐蚀。
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镜头,深灰色的基调偏冷,导演娄烨重在气氛的铺陈,镜头依然摇晃中隐约不安,这位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临摹王家卫的感觉,传达一种生活中的动荡,同时摇晃的镜头将寻找的急促感与不安情绪放大,可惜拾起的更多的是追求的漫无目的性。
如果男主人公“我”永远连脸都不露一次,我想那是由始至终的憋屈;“我”用声音来带动剧情,带动女主人公也就是周迅的走势,这种表现手法不算新鲜,娄烨显然受西方电影新思潮的影响深刻。第六代和第五代从本质上有个区别,因为缺乏第五代的文化深度与生活阅历,于是从技术思维上取悦于人,女子时哭时笑的脸几乎都是在近景或者特写来回切换中炫耀拍摄技巧,外带上那个始终不给正面的男人,一种爱情归属的不确定感。同时可以说他是把这电影当成拍DV作业一样自我意淫。
只负责旁白和穿针作用的摄影师(“我”)与一个叫美美的神秘女子的巧遇。然后同居;男子在闲暇时间都在等待不确定的爱情中度过,因为对待爱情始终采取保留态度,使他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当然这样有一个好处,你虽然阻隔了别人并禁锢了自己,但同样是在保护了自己。
没有过渡,这个引子般的故事暂时息止,然后透过镜头看出了故事是在倒叙,女子的消失,开始二十分钟导演就在玩意识流。
送货员,叫马达。马达开始等待一段永无结局的爱情。
人名象征不断开始的发动机,似乎也在说明这个人在不断的试图寻回他的爱情,当然,仅仅是一种状态的传达而已。
送货的马达由送货改为送一个女孩子,周迅的娃娃脸发挥了作用,在风尘方面是妖艳不足,但是作为学生妹却也稚气浮出。镜头除了无规则的乱晃,就是将男女设置在它们之下固定,这个叫牡丹的女孩每当有钱的父亲与情人私会,马达会接送她去姑姑家,父亲稍作的避嫌,反倒催化了他们两人偷情的机会,于是每当马达来接送牡丹,都会是她生命中难得愉悦的光景。
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却遭遇了爱情,良心与道德间的拷问。
——马达与合伙人的起始原由是打算绑架牡丹以勒索金钱。
爱情遭到背叛,她用死亡来解决她的两难;多年后出狱的马达在送货时偶然遇到了与牡丹容貌接近的女子。
这个故事最终在往一个救赎的趋势发展?
如果是仅仅如是,那么这个故事的乏力感已经昭然,第六代构架电影的能力尚且匮乏,仅于细节上的处理称一声细腻。如此。
前一段故事与第二段故事由此接洽到一处,两条线索汇合到一起,故事属于插叙的形式,一方面在交代马达尾随美美的成因,另一方面,马达其实一直在寻找一段并不存在的爱情,或者仍在幻想挽回已经无力的结束。
不断复述过去的片段,不断地通过她确认曾经沧海,得到的只有更多淤积。
一朵牡丹,传达一点爱意。
周迅饰演的美美与马达的爱人牡丹长相相同,当然他虽然与她陷入了情欲之中,但他始终清醒,这一次他离开了,并且在远方找到了她(牡丹),一段近乎奇迹般幸福的结局还没来得及句号,导演忽然依逻辑粉碎了。
他们忽然因为车祸一起死了,算是一种共同殉情的仪式。
当然,屏幕前的我的感觉却已然失衡而扭曲,按理推断,他早在她纵身那一跃的瞬间,心已经随之消亡,其后他的死去已经透着惯性的必然;娄烨玩了花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像一个正常人被打折了腿,然后马上接好。多一回兜转之外,镜头则在为蹂躏身心服务,非正常的重逢,与本应正常发生的死亡,通过导演的处理,已加上了一层异样的味道了。
而影片到此,我觉得意境倒是出来了。只是因为前面在镜头下的功夫过多,反倒因此妨碍了意思的表达。
美美因为爱情的失却,最终离开“我”,——但终因“我”选择逃避与痛苦接触,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败而促成无疾而终的简短悲剧。
人为设定成“都是容貌相同的女子”我们可以理解为虽然是同一个路口,但因为指向两端,因为“我”与马达对于爱情天性般的两种状态,注定了结局的截然相反。
但悲伤的结局几乎是注定了。然而,因为相爱男性的迥异,最终马达只能选择死去,可是“我”我却宁愿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死在一起的爱情,与活着却无法相见的爱情到底哪个更加幸福?
无法归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