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华语乐坛的工场在台湾?

2005-1-26 14:41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作者:金春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第十二届中国歌曲排行榜1月22日在北京揭晓,香港的歌手只有达明一派获得华语乐坛杰出成就奖,大量奖项都落入台湾歌手囊中。就连19日香港的十大中文金曲奖,优秀流行国语奖项的金银铜奖也破天荒地被周杰伦等台湾乐人摘走。不得不让人感叹:华语乐坛的工场在台湾。


  细数近年来华语歌坛的新人,在台湾出道的已经超过了一半。从1999年开始,萧亚轩、戴佩妮、梁静茹、蔡健雅、周杰伦、蔡依林、孙燕姿、阿杜、S.H.E.,到2004年的张韶涵、林俊杰、飞儿、黄义达、王心凌,在眼光独到的台湾音乐人的调教下,这些原本乡气十足的土孩子在两三年内不仅才华毕露,有的甚至成为领军华语歌坛的小天王和小天后。


  不光是数量,目前台湾歌坛新人的整体素质也明显高于香港及内地。尽管香港在2000年后涌现的新人很多,但除了容祖儿、twins、房祖名,其他人的号召力还很有限。而内地去年的乐坛新人多是演员和主持人客串,音乐品质可想而知。


  台湾乐坛的活力在香港乐坛衰败的映衬下更抢眼。香港歌坛当年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商业化。其实,上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的一统江山就已透露出香港音乐创作力的匮乏,至今香港乐坛还在拿刘德华撑门面。新世纪之后,在英皇等公司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中,很多音乐人也学会了敷衍了事,浮躁的香港演艺圈已将前辈累积的音乐家业挥霍殆尽,就连屹立不倒的创作人林夕也弄出许多不知所云的故作姿态之词,粤语歌曲的前途岌岌可危。


  然而,台湾乐坛的兴盛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此消彼长”。台湾流行乐的根基原本就很深厚。香港上世纪70年代以前英文歌曲泛滥,在许冠杰等人的努力下,粤语方言小调才修成正果,而台湾流行乐从一诞生就有一种优雅的大气。1976年,一个叫杨弦的年轻人以余光中、徐志摩等人的诗作为词,在旋律上借鉴西洋音乐,创造出全新的国语民谣。后来,越来越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投身这场民歌运动中,齐豫、蔡琴这些当年的民歌唱将现在仍坚持自己的音乐路。早期的台湾流行民歌简单平实,旋律朗朗上口,为台湾音乐铺垫了宝贵的人文传统。80年代末台湾歌坛鼎盛时期,在郑智化、陈升、黄舒骏等代表歌手的作品中仍可觅民歌遗风,流行乐的深厚积淀令后代音乐人享用不尽。


  流行乐永远是新的,台湾乐坛善于追赶国际音乐潮流。从欧美到日韩,从早期的庾澄庆,到新生代陶喆、潘玮柏、周杰伦、飞儿,台湾音乐人能够在传统与前卫、个性与市场间精确拿捏,而不是盲目跟风。这种对音乐的开放心态吸引了华语圈众多歌手,如新加坡的孙燕姿、阿杜、林俊杰和黄义达,他们纷纷来到台湾做音乐,香港则只是一个展示音乐的浮华舞台,内地毫无疑问是他们最重视的市场。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