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黄尧导演谈从影历程

2005-1-4 13:33  来源:香港电影资料馆 作者:罗卡、盛安琪、任艳兰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年纪渐长渐觉得有些事情是注定的,际遇和命运相互交缠。开六十年代青春歌舞片之先、把陈宝珠捧成影迷公主的黄尧导演就注定吃电影这行饭。

结戏缘

「我爸爸(帮姑妈)打理戏院的生意,以前九龙城龙城戏院便是由他管理的。这间戏院由最初默片一直做到有声电影。」黄尧在电影的声光中成长,早已受电影潜移默化。后来日军侵港,更将黄尧一手推向电影圈发展。

「家人交托我一个任务,叫我去广州湾,即现在的湛江。......想我带两部片离开......广州湾有两间戏院。当时我手上的两部电影都是西片──《Dick Tracy》和《泰山》。我带两部片到戏院问他们肯不肯放,结果生意不错,排完又排。」

就这样,黄尧拿两出电影跑遍神州大地。经过三年零八个月,日军投降,黄尧决定跟家人回港继续经营西片院线生意。谁知因为家人反对他的爱人,黄尧为了爱情,与家人决裂,和爱人又回到广州,自己搞电影,因而与粤语片结缘。

初回广州,黄尧继续找戏院放映他的西片,久而久之,他与戏院商日渐熟络,于是有院商建议他做发行。深思熟虑后,黄尧决定发行自己较熟悉的粤语片。「有时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给我遇到《黄飞鸿传》(1949),生意非常好,让我可以继续做粤语片生意,建立起自己的发行网。」发行的生意很好,原以为可以一直做下去。

中国解放,戏院收归国有,黄尧在戏院实际可做的工作已不多,因此他听从陈天宝和苏怡等人的建议,回港闯天下。回港后遇到的人情冷暖,把黄尧带上电影导演的路。「一些以前合作过的人知道我回港......,都算一场朋友,怎么不问我一句日后有什么打算?我想这次惨了,于是我独个儿上山顶想了三天。我想我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电影,因此最好做回电影这一行,我决定学做导演。」

黄尧决心学做导演,跟王天林学做场记、李应源学剪接、莫康时学编剧,做陈皮的副导,然后正式坐上导演椅,拍摄他独自执导的处女作《猴子兵华山救驾》(1963)。《》片由碧姐(邓碧云)主演,票房异常惨澹。尽管如此,他的导演才华却获得碧姐的先生十叔(雷唯舟)赏识。此后,黄尧一直为十叔的影业公司拍戏,主角几乎全是碧姐,直到十叔染病,结束公司为止。

碧姐专心侍夫,暂时退出影圈,她介绍黄尧给志联影业公司的关志信和志显等认识,黄尧自此踏上导演生涯的另一页。一向擅拍碧姐式喜剧的黄尧,在缺少了碧姐这个搭档后,开始为影片的题材烦恼,正是「等到有老板让你拍片也不知拍什么东西好」。然而,以观众为本、从生活中找题材永远是不二法门。

青春歌舞热潮

》片虽然票房失利,但导演手法却获得肯定。黄尧明白到「戏不能只看拍得好与坏,同时也要看观众喜欢什么东西」。「我当年住在新蒲岗,香港又正值工业抬头,不少人从事塑胶花、电子零件、制衣等工业......我见到一大群工人上班、下班,生活很苦闷,闲来最多听听收音机,没什么消遣。......而这些人很有经济潜力。」

在这种背景下,加上自小受西片耳濡目染,黄尧将歌舞元素注入电影里,让工人透过歌舞来发泄和抒发情感,拍成以工人为题材、载歌载舞的《姑娘十八一朵花》(1966),助陈宝珠登上影迷公主的宝座。同年,青春歌舞片的另一位催生者陈云亦导演了由宝珠和萧芳芳主演的《彩色青春》,携手为青春歌舞片的热潮掀起序幕。

又是一次「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不管怎样,这位英雄当来绝非侥幸。每出戏都经过慎密的构思,由剧本、分镜、摄影以至歌舞场面,黄尧都和助手一起设计。陈宝珠每年拍二、三十部电影的时候,黄尧每年仍维持约四部产量。「我真的拍不到那么多,我每部片都自己去想、去构思、去写、去分镜头。」由此可见黄尧工作之认真;心思没有白费,不仅票房节节胜利,更捧红了盛名历经三十多年不衰的陈宝珠。

粤语片式微后,黄尧加入邵氏做制片和剧务工作,直到八十年代初邵氏停止拍摄粤语片为止。退休后,黄尧积极投入义务工作,充实人生的另一阶段。我们最近访问了他,接近八十岁的他依然朝气勃勃──这位就是造就六十年代青春歌舞片热潮的导演。


相关链接: 大地 王天林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