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邦尼和克莱德》:在路上

2005-1-3 12:44  来源:21CN 作者:小波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本片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持枪抢劫银行,最终惨死于警察的乱枪之下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它根据三十年代两个令人心悸的抢劫犯邦尼帕克和克莱德巴罗的生平改编。1967年出品,导演是阿瑟潘恩。这部电影重新定义了强盗,重新定义了在路上的爱情和青春。在拍摄手法上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让人称道的的还有摄影师伯尼特隔菲以及剪辑师德阿兰在此片中的出色工作,使这部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英国的《女王》杂志称1967年是“邦尼和克莱德”年。


  漂亮的沃伦比蒂和菲唐纳薇联手演绎了漂亮的邦尼和克莱德。


  如果你把这部片子混同于香港那粗糙的警匪片,通片都是枪林弹雨和江湖道义,从开始就等待着最后“MAN ’S TALK”式的对决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阿瑟潘恩这么低能的话,我早就成大师了。他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是“社会犯罪”而不是“个人犯罪”。同样题材的影片,如果大家想玩抽象玩意识流想被催眠,不如去看《狂人皮耶罗》;如果只追求视觉效果,那不如去看《天生杀人狂》,但我不喜欢,我觉得斯通的出发点就是邪恶的。


  克莱德刚刚出狱不久,百无聊赖。而邦尼则在一家咖啡馆作女招待,日子一天天的过着,重复又乏味。


  于是克莱德对邦尼说:“你应该改变一下生活,和我在一起,走遍全国各地,到堪萨斯,密苏里,俄克拉荷马去,让人人知道我们的名字!”


  他们头一回抢劫银行,可出纳告诉他们银行三个月以前就倒闭了,他们来晚了。克莱德恼羞成怒,而邦尼则在车上笑的前仰后合,他们开着车扬尘而去,雌雄大盗第一次的抢劫就这样泡汤了。 看到这里,大家都能发现,与其说他们是一对汪洋大盗,不如说他们是一对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他们只是厌烦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加上孩子般的天性,才走上了这条路,就如同加缪《局外人》里的那一束阳光。


  而邦尼在逃亡的过程中仍不忘换一件漂亮的衣服,还时不时的写上几首幼稚的小诗,甚至还向报社投稿,天真的象个小孩子。


  对他们而言,与其在咖啡馆和监狱里终其一生,还不如豁出去赌上一把,用暴力证明自己的存在,在逃亡的路上延续自己的梦想。他们是“人性化”的强盗,并不象传统的强盗那样无知者无畏,而是充满了普通人的恐惧,无可奈何,还有孩子般的的天真。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强盗也是人啊,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会害羞,他们也会胆怯。


  当克莱德抢劫一个小店时,却遭到殊死抵抗,差点被店老板用刀劈死。情急之下,他打伤老板,仓皇逃走。在车上,他还心有余悸,喃喃自语道:“他为什么想杀我?可我为什么不想伤害他?我只是想吃点东西,我不想伤害他。”象一个闯了大祸却不知所措的孩子。


  在邦尼和家人见面的那一场戏中。摄影师将焦距调虚,并配一种温暖有如同梦幻般的橘红色调。美好的无懈可击,可又有谁会从温暖和谐的美景中嗅到死亡的的气息呢?希望和明天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如幻觉般的梦一场。对于现在的分分离离,聚聚散散,或许明天清早的太阳更真切些,起码他们还活着。


  在绝大多数的场景中,不是他们主动施暴,而是警察主动施暴在他们身上,邦尼和克莱德等人只是在迫不得已的危机关头下才开了有限的几枪。而当警察围捕他们的时候,总会让人联想起猎人牵着猎犬,那着猎枪,得意洋洋的捕杀手无寸铁的猎物。


  最后的这一幕,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被朋友出卖的邦尼和克莱德,已身陷一个非死不可的圈套中,可他们却浑然不知,还是照常轻松的说笑着。当头顶的飞机飞来,克莱德还兴奋的抬头望着,突然飞机射下如雨点般的子弹,在灌木丛中已埋伏很久的“猎人”们,鱼贯而出。克莱德身中数蛋,倒在面朝邦尼的方向,抽搐了一阵,便不动了。邦尼躲在车里不敢出来,可还是难逃一死,雨点般的子弹把小车几乎打成了筛子,邦尼的惊恐的哭喊叫声终于平息。车门被倒下的身体挤得很开,还是那头美丽的金发,倒悬在车踏板上。四目相视作为最后的告别,无限意味尽在其中,胜过千言万语,胜过杰克和露丝相隔两世前的热吻。


  一个在路上的故事,就在这一片意料之中,却突如其来的枪弹中终结了。嗜睡的神经被惊醒了,估计只有这“图腾”般的“120”才能保证,这个城市夜空的宁静,只是两个如花般的生命凋谢了。


  警察一共向他们发射了120发子弹,大概有50发命中了。


  邦尼,克莱德,你们也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那就停下来歇一歇吧。明天还得继续上路。


晚安,邦尼!晚安,克莱德!


相关链接: 咖啡   唐纳 天天   汪洋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aZwvEEEZ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