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产业状况
受到好莱坞电影倾销的冲击,台湾电影制片工业产值每况愈下,现在,每年产值只有1.5亿元,相当于新闻局每年拨给国片辅导金的总额,像张艾嘉执导的「20、30、40」,就是领了国片辅导金的影片,可是,即使是领了国片辅导金的影片,也没有在台湾捧场、冲印,使得台湾电影制片工业的经营,愈加雪上加霜,亟求突破困境。
产业现况
电影制片工业包括制片与冲印两大领域,在民国50~60年代国片最繁华的时期,台湾每年拍摄200多部电影,但是,随着美商八大电影公司大量倾销好莱坞电影来台,以及有线电视的冲击,国片市场早已繁华不再。近5~6年来,每年国片产量缩减到20部以下,使得电影制片、冲印厂,逐渐凋零,现在,数得出来的业者只剩下5家。
还有制片实力的仅剩中影制片,中影同时设立有冲印部门;另外像现代、台北及大都也都是冲印公司,但是,在几乎无片可冲印的尴尬局面下,大都的冲印业务已经停摆,台北冲印还有一些广告影片苦撑。
唯有宏广股份公司以高水平的技术,接到来自欧洲、美国的动画后制订单,表现突起;但是,宏广为控制成本,早已前往大陆投资设厂,以争取大陆低廉劳工的利润,宏广的经营实例,亦成为台湾电影制片工业成功的代表。
电影制片公会理事长邱顺清说:「台湾电影制片业者想要赚钱,很难!」目前担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邱顺清形容,台湾电影制片工业彷佛处于「真空」状态中。怎么说呢?邱顺清解释说,首先,与电影制片相关的周边器材,如摄影机、灯光等附属品,台湾根本没有生产,这些重要的电影制造器材,70~80%德国制,再不然,就是日本制,台湾唯一有能力自制的,只有搭架舞台而已。
不仅高科技的镜头台湾做不出来,必须仰赖德国、日本,像拍摄电影必备的胶卷,也是德国制为主。
硬设备必须外求,上游的文化创意难度更高;而下游的电影院,为了生存,也都被好莱坞影片占领,国片很难排得上档期;即使上檔,在国人不捧场下,亦经常匆匆下档... ...,就这样,在先天失调,后天有美商八大公司挟击下,使得台湾电影制片工业,落入真空中。
邱顺清指出,过去电影全盛时期,至少还有几家厂商承做拍摄电影的升降机、灯光台,现在没什么人拍国片了,连摄影机的轨道也没人做了,换句话说:「连煮饭的锅碗瓢盆都没了,怎么下锅煮菜,拍电影呢?」所以,许多电影制片公司,自然而然消失了。
市场竞争
想制片拍电影难度太高,业者想接冲印的生意,也佷难伸展身手,因为,财政部于民国六十三年颁布「不得重制」的金箍咒,紧紧缠住台湾电影制片业者手脚;也由于这项规定,美商八大电影公司都是以代理商的方式在台发片,虽票房收入高达20~30亿元,但只能对代理商课1000多万的税。为此,尽管美商八大电影公司来台发片荷包满满,但台湾政府却课不到多少税,台湾的电影制片也赚不到冲印的钱,而且国片还因为外片倾销而一蹶不振,连同电影制片工业也苦撑经营。
更严重的是,冲印生意也遭逢强大的竞争对手,过去,由于戒严时期管制,令台湾电影制片工业错失外商来台投资的好时机,像华纳、环球、迪士尼等美国电影公司,先后在泰国投资设厂,如今,美商八大电影公司发片后需要冲印烤贝,大都透过澳洲或泰国两地的电影冲印厂,冲印价格比台湾便宜一成,而且交通便利,泰国俨然已抢得亚洲地区电影冲印的立足点,连带冲击到台湾电影冲印业者的生机。
电影制片工业生存受到威胁,也是因为政府把关过松所致,举实例来说,在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日片每年最多开放3~4部进口,但一经过入会谈判,电影工业成为最早开放门户,由于电影工业每年产值只有1亿多元,产值微乎其微,又不属于经济部工业局管辖范围内,隶属于行政院新闻局,由于属性不明,在入会谈判中,电影工业最早被牺牲。
即使最多只能放行70%,在美商八大电影公司积极要求下,也被吃下99%,门户全面洞开,原本每年放行20~30部外片进口,到后来,无限量开放外片进口,使得本土国片愈来愈少,终至今日窘境。
邱顺清强调,入会谈判不一定要全面牺牲电影工业,以印度为例,印度就不准内容血腥、暴力的美国电影进口,因此,印度现在每年还维持300~400部本国电影产量;另外像WTO会员国法国,也不同意美国电影全面进口,以保护法国电影工业及文化。
除此之外,现实环境的变迁,也是冲击台湾电影工业的因素之一,像以往一家电影院只有一个电影放映厅,但现在,一个电影院,同时有好几个放映厅,所以,以前一年放映24部影片,现在则是24部影片跑100多个厅,自然也会排挤国片的生存空间。
在两岸三地,以台湾放映外片的比例最高,高达96~97%,中国大陆放映外片比例占90%,香港则因为早期被英国殖民,吸收外来信息的速度快,现在每年仍维持100部上下的港片产量,因此外片放映比例约80~90%,是两岸三地中,放映外片比例最低的地区。
改善之道
在台湾,电影院放映的电影中,每100部只有3~4部是国片,现今的国片,几乎全仰赖国片补助金的奖励;新闻局每年以1.5亿元补助国片拍摄,补助金1000~2000万元的片子,有1~2部,2000万元以上的片子,补助1部。邱顺清说:「现在国片只能用这么可怜的方式维持着,但并非长久之计。」
想要力挽狂澜还是有计可施的,邱顺清评估说,首先还是需要政府重视文化产业,提纲挈领支持国片;再则,不要因为已经加入WTO,就放弃对电影文化事业的保护,当初由于谈判代表不了解电影,才会轻易开放门户,政府还是可以依保护文化的宗旨,重新为台湾电影工业争取应有的权益。
最重要的是,必须修法,取消「外片不得重制」的规定,一定要将这个金箍咒解开,台湾的制片冲印业者才有竞争的条件,与泰国抢冲印的生意;即使台湾冲印的价格比泰国贵一成,但起码可以拚一拚,运用策略来争取订单。何况,外片在台重制可以课版权税,政府还可以增加税收。
另外,电影数字化科技正逐步发展中,也是电影制片工业劲敌,像中影公司现在还有德国制6盘、8盘的冲印设备,一旦数字化之后,这些设备都没用了,就像数字相机逐渐普遍化后,照片冲印生意立即受到冲击,以及大家会烧烤CD后,唱片业生存备受威胁一样。
数字化是必经之路,邱顺清评估约4~5年内,电影工业将全面数字化,届时,不仅台湾的电影冲印业者会受到冲击,连同泰国地区的电影冲印业也没生意做了。数字化之所以还需要4~5年,关键点在于尚未找到防范数字盗烤的方法,而且,数字机器设备放映机价格高达1000多万元,估计在4~5年内还无法普遍化,以台北市信义区华纳威秀影城为例,造价100万元的传统放映机有17部,若要全面数字化,谈何容易!
中影力挽狂澜
电影制片工业经营再怎么艰难,还是要延续下去,尤其是硕果仅存的中影公司,更是要坚持下去,邱顺清说:「中影就是要扮电影酵母发酵的角色,将国片传承下去。」
通常,中影是以自筹70%资金、新闻局补助30%来拍摄国片,但以现有的发片状况,真的很难赚钱。不过,中影也积极承接电视台的生意,运用中影的杜比DOBE音效,接华视与民视的委托案;另外中华电信最近推出MOD电视,中影也在观察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
今年中影推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动画片,也是另一项创新,但距离真正的生产线还很远。中影已将这部动画片推向大陆市场,据大陆合作电影业者响应,发行这部中影制作的动画片,已经有获利,这也是中影力求开创新局的收获。
邱顺清分析说,电影属于文化产业,但文化产业也是商品的一种;然而,电影文化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行销管道与一般商品完全不同。举实例来说,一双鞋子、一个纸杯的功能诉求都很明确,但电影由于牵涉到不同文化,因此行销对象大不同,像印度的电影,就很难销到非印度地区的市场;同样的,台湾电影也很难打入非台湾文化的市场。
至于美商八大电影公司,则挟其英文是国际语言的优势,再以好莱坞特殊的资本文化特质,加上美国政府积极为其电影事业铺路,因而将美商八大电影公司的产品推向全世界,在各地为美商赚取外汇,同时也将美国文化行销全球。
早期,中影公司亦扮演传承中国文化,以及延续台湾本地文化的任务;现在,国人能够看到民国50~60年代的台湾人生活景致,也都是当年一点一滴记录下来的文化。可是,由于电影记载的是过去的文化,与快速的新科技、新时代之间,产生一段落差,因而造成现今台湾电影工业经营困境,以及记录台湾文化的断层,这方面,可能是WTO谈判代表们,当年在轻易开放外片进口时,始料未及的重点。
现在回顾中影制作的电影,从民国52年的蚵女、53年的养鸭人家、55年的我女若兰、55年的寂寞的十七岁,到63年林青霞主演纯纯的爱、66年的汪洋中的一条船、68年的一个女工的故事、71年的小毕的故事、72年的儿子的大玩偶、74年杨惠珊主演的我这样过了一生,到了81年的青少年哪咤、82年的饮食男女、83年的爱情万岁,一直到90年的深深太平洋,皆在电影中,记录了台湾当下的文化、阐述了台湾每个时期的文化内涵。
然而,受到电影景气持续低迷的冲击,国片投资高达9成亏本,使得业界永续经营的目标遭逢到考验;于是,许多电影业者改变经营策略,或多角化投资以养电影制片业,或更换跑道专业经营电视、戏院,或由投资国片改以发行外片为主。
中影的前身有二,一是农业教育电影公司,于民国35年在重庆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二为台湾电影事业公司,由中国国民党投资,于民国43年修改台湾电影公司章程,农教公司加入,合并为中央电影公司至今将近60年,在台湾电影文化发展历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也为台湾电影工业史写下辉煌的史页。
宏广另辟新局
在台湾电影工业中,宏广则是另辟新局的代表,即使早已被视为成功典范的数字内容产业,宏广仍积极寻找下一步的出路,从20多年前就开始制作动画。宏广已是国内数字内容的先行者,曾制作《
宏广的动画除了造型和剧本,必须顾及外国观众品味,由国外先行设计之外,其余皆为宏广一手打理,表现出来的成果也获得世界认可,但是,版权是别人的,获利自然就天差地远了,一直担任代工角色的宏广,因此下定决心要自己当主角。
身处数字内容产业制造者的角色,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就归于他人,是宏广最大的痛。而且,随着动画代工利润越来越低,宏广人才也开始流失,尤其是一些王牌级的程序设计师,只要走了几个,对公司来说就是莫大的损失。
宏广为了长久发展,决定将动画部门朝向上游的创意,或是下游的行销面走,开始朝自制动画进军,也因此获得政府补助;另一方面,宏广也将原有的技术事业部独立出来,另外成立活泼公司,将原有的动画开发软件应用在其它方面。
在发展过程中,宏广体认到,一定要将核心技术做不同的应用,因此,活泼公司利用原有动画,加上向量技术,开发出一种「动态图库」软件,让使用者能够运用创意,简单地制作属于自己的动画。
在宏广的公司简介中,即注明宏广的定义,所谓宏,就是宏大动画人的创意;广,就是广博孩子心中的梦想。宏广集团董事长的王中元(著名电影人王童的哥哥)相信,只要有宏广,就有孩子的欢笑。
而且王中元用梦想开路,靠意志前进,不断吸收国外动画经验与专业技术,以专业实力开发客源,因而获得世界动画界的一致肯定。创立二十多年来,宏广不但开启了台湾的动画产业之门,更延伸希望的羽翼,成为发扬人文科技的媒体集团。
宏广身为亚洲最大单一动画制造厂,虽然画出《
代工为人作嫁
宏广之所以大胆自创品牌,主因是代工利润实在远不及自有品牌。以宏广早期帮环球电影公司(UIP)代工的卡通长片《
另一原因,则是动画代工的竞争太激烈。在80年代,宏广曾是全球最大的卡通制作中心,但这几年面对来自韩国和大陆的竞争,宏广却已远远落在后面。受到这种刺激,为人作嫁二十年的宏广,下决心自己当家作主,在争取到行政院开发基金20亿的补助款后,宏广集团成立子公司「宏观」,预计投入34.7亿元自制第一部大型动画大片《
根据经济部资料,全球动画产值每年将以9.7%的比率持续成长,估计动画产业创造的效益比硬件制造业更为惊人。尤其观察美国的动画大厂皮克斯(PIXAR),在暑假推出的《
动画的效益还不仅止于此,电影明星终究会年老色衰失去新鲜味,但卡通人物永远不会老,就像樱桃小丸子永远都是小学三年级一样;也就是说,光是不断重复发行的利益,便可再赚上一笔。
于是,宏广瞄准东方热,决心推出《
宏广选择《
累积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卡通制作经验,让宏广有最好的技术执行人员,不过考量到台湾在创意行销上的经验仍嫌薄弱,宏广还是要借重过去在好莱坞建立的人脉,组织好莱坞规格的制作团队及行销通路,期望能够一举出击成功。
宏广的规划缜密,在制作人才方面,延聘《
宏广估计,动画一部电影平均需要花2~3年的时间制作,成本比起一般电影高出3倍,花的心力也较多。一般电影剪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动画在制作时,事先就要算得十分精准,因为如果需要动刀时,那表示几十个小时的画工就白费了,几十万元也飞了。
台湾的动画业者都是中小企业,砸下34.7亿元制作一部卡通长片,有人认为太过于冒险,而且国内拍片环境远不如美国,美国好莱坞有专对片厂融资的银行,还有专门的保险公司,能在原拍片团队解组时,找到强大卡司递补、保证完工,与好莱坞相比较,台湾的环境还差太远。
然而,在这场动画代工转型的赌局里,宏广无法再回头了。这不仅是宏广本身的赌注,也是政府的数字内容旗舰级计画能否顺利出航的重要指针。
宏广的例子最足以说明「创意」的价值。宏广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卡通动画专业代工公司,迪士尼的卡通,有近80%是宏广代工的。数字内容的「创意」究竟值多少?以宏广为迪士尼代工的「狮子王」这部片子为例,「狮子王」的电影票房收入7.6亿美元,录像带收入是7.8亿美元,周边商品的授权金则有60亿美元,亦即「狮子王」让迪士尼赚了75亿美元,但「狮子王」的成本,祇需支付台湾代工业者6700万美元的制作费。宏广「为人抬轿」的辛苦代价,祇值「坐轿者」迪士尼的千分之九!这就是软件产业和IT硬件产业「劳心、劳力」最大的不同,也是宏广拚命要另辟新局的力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