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所经历的广州纪录片大会

2004-12-22 19:58  来源:Fanhall.com 作者:郑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第一次知道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是在去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的一篇稿子“中国纪录片热在闹在别处?”那时刚接触这个行业,记得当时还义愤填膺的转发给了很多人。


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认识了老何,知道他是这个会的始作俑者,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他们今年年初第一次到北京来做新闻发布会,记得当时还帮他们拉了几个媒体过来。国内那些花花架子的电视节见多了,开始也很不以为然,以为也是那种从政府骗到一点钱帮助做业绩的,所以每次老何到北京来找人讨论大会规则时,我一定是首席辩论手。比如他说要照顾到独立制片人,我就质问他,交那样多门票还叫照顾吗?中国所有的纪录片导演都没钱,有那几千块钱他们早做片子去了,肯定不会参加你这个会。


后来接触多了,看着老何从漫天雾地中一点点找到线头,骨架脉络逐渐清晰,这才开始正眼相对,认真聆听他描述的蓝图。但因为他自己也并没有实际经历过,对他说的那些规则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始准备,准备什么。


就这样稀里糊涂到了大会开始的日子。


我是12月5号到的广州,老何交代我早点过去,约一下那个加拿大的大腕主持给我们补补课,大会7号开始。走之前4号下午才拿到新印的公司简介,因为下午不断有客人来访,所以快傍晚时才把一个特别粗糙的成片篇目和拍片计划做好。


因为11号下午有一个我的演讲,所以头两天处理完一些杂事后就在琢磨演讲稿,开始时心想,好不容易逮住这样一个机会那就好好自我吹嘘一下吧。写了一个PPT文件,名字就叫东方全纪录的2004,满目溢美之词,给一个做学问的朋友看了之后被臭骂了一顿:这哪有一点研讨风范?!这样的场合居然让所有的人来听你贩卖东西,岂有此理!最后改了5、6次,题目变成:中国纪录片市场何在?从东方全纪录的成长故事中引发出的问题来透视整个大市场的问题所在,不再是单纯的自吹自擂了,这样终于看到点研讨模样后才略微心安。


7日晚报到拿到一份参会人员名单,一看老外还不少,而且大多都是国外买家,小小的狂喜之外心里直抓狂,看着馅饼挂在门框上却不知道如何采摘?一转身发现好几个人都是这样的状态,赶紧去问老何,才知道报名的时候每个人的出入证上都有一个编号,和这个编号相应的有一个信箱,这个信箱就是组委会后面的那排大柜子,如果你想约谁,可以写好信,搁到你想见面的那个人的信箱里,组委会所有的材料和每天新的通知也放在每个人的信箱里。所以参加这样的大会,查看信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我一共先后打印了13封约见信,回复不是很多,原因各异,每个人都很忙,查看信箱的机会很少。我自己也很多事情,约完之后回头就记不住了。倒是在开会现场里大家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之后,找过来的反而更多。


所以后来想想,如果在写信的时候对对方了解多一些,对自己的目的阐述的更清楚一些,约见的可能性和效率可能会大很多。


8号上午是一些演讲活动,下午市场推介,各路买家集体亮相,PAT FRENS手持话筒几轮追问,台下的观众一下子听明白了:到底有多少个国际买家,每个国际买家有多大的购买量,主要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技术格式上有什么要求?


台上的买家有:加拿大ABC、SBS、DISCOVERY、NHK、WDR、BBC、墨西哥、南非、德国之声等等。每一个买家对于内容的选择上都有所侧重,比如NHK喜欢的内容为现代的社会的科学的,而且希望都是HD制式,因为日本都已经普及高清晰技术了。德国人则喜欢一些政治题材的内容,比如人权之类的敏感话题。大多数国家的都比较青睐历史、人物类的东西,但他们要的历史是指大背景的历史,人物通常也都是能折射历史的小人物故事。所有的买家都强调纪录片的故事性,要能讲好一个故事。


在各路买家下台之前,主持人和台上的几位特意强调了一下卖家如何有效销售(包括成片和计划),归纳了一下,主要是下面几点:


1,  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介绍你的影片,包括片名、片长、集数及内容


2,  作品的原创性或者独特性是什么?


3,  了解你的观众 片名很重要 一定要突出主题  简练 吸引人


4,  会以什么手法来说这个故事?影片中的人物是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如何展开和发展?


5,  导演或TEAM成员有否得奖或公认的能力


6,  有什么“可见”的东西让上述内容更有说服力(眼见为实) SHOW PITCH


7,  用将故事的方式来阐述 要全情投入   SHOW之前一定要多演习排练


群英会结束后,老何点了一下名,确认第二天上场篇目的选送单位是否都到了现场,然后再次重申一遍游戏规则,每个片子4分钟时间,不超过3分钟的影象展示,一分钟现场口述。听完我有点傻眼了,因为念到的名单中有一半是我们选送的,提到的那些篇目我一个宣传片都没有,即使用成片的VCD碟片来对付的话,起码有一半还找不到任何影像资料,我根本没按报名的单子带片子!


幸好成片推介是在第二天,我还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去应急准备。谢天谢地,我终于从组委会那里借到我送过来的碟片,把所有提到的篇目都按顺序找齐了,每个片子就播开头三分钟,现场又抓了一个从新西兰回来的女生帮我在台上念后面的英文简介。


一共45部片子,我们就占了18部。


篇目推介结束后,被很多记者采访,大家看我就像看刘胡兰一样,“你为什么就这样义无返顾的投入到纪录片事业中” 或者“你为什么这样义无返顾就这样走上这条不归路”,所有的问题都充满着同情和瞻仰的色彩,让我有点不知如何表情。


凤凰卫视采访的最后一段:中国纪录片未来很光明?我的回答:是的,中国纪录片的未来确实很光明,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熬到那天。采访当晚播出,被井底村的导演老胡看到,马上打电话过来祝贺一通,然后紧接着追问:我的片子到底卖出去没有?!有没有人感兴趣?卖给谁啦?、、、、、、国内导演对这个大会了解也很有限。


会后下来加拿大SBS的ANNA找到我,点名要了7部片子,让我寄完整的节目带子给她。然后又告诉她们和欧洲几个电视台联合去年成立了一个项目,我们可以报选题申请预算,片子规格有两种:一个小时和15分钟的,一个小时的节目预算是20万欧元。去年的主题是爱滋病和非洲;今年是关于民主化进程的,报名截止日期2005年1月。


10号下午练习卖计划,因为事前毫无准备,导演也没在场,在台上丢尽了脸面。不过又因为抱着丢脸的准备而来(丢脸越多进步越快嘛),虽然脸发烧,心里却很坦然:我总算知道游戏怎么玩了!


散会后紧急通知我们的两个导演火速赶到广州救场。


11日中午PAT FERNS 的助手CINDY专门给了我们一个多小时的培训,两个导演加上翻译和我, 我们确定了四个计划,一个导演两个。在CINDY的房间里,把四个内容过了好几遍,开始说什么,谁说,怎么说,素材带画面从什么地方切什么地方止,因为每个计划展示时间只有5分钟,所以CINDY很有耐心地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帮我们一一设想到,然后建议我们如何应对和解决。导演也非常配合,开始有些生涩,但在CINDY一次次“Perfect! You do very well!”真诚的鼓励下,我们开始有了一些信心。


下午2:00开始发言,原来以为自己会紧张的,等上台了发现旁边国家地理的先生很紧张,他不灵光的普通话让我反而心里踏实了。最后总结时,我很诚恳的讲了一句憋了很久的话-----“希望在中国,除了DISCOVERY的模式,除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模式,关于中国内容的中国纪录片能不能在中国和海外发出一点点自己的声音?!”


台下观众有些骚动,那种反应让我有些感动和欣慰。


接下来的计划推介,因为有事前的指导和准备,现场进行十分顺利,现场就有表示对奥运题材计划要跟进的,会议一结束,墨西哥的买家也找过来,愿意协助我们把其中一个计划做成两个版本来销售。刚出会议室大门,一个高大的法国人走过来握住我的手:CONGRATULATION,I BUY BOTH YOUR PLAN!


相关链接: 老何 马上 NHK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zvAIoVaVeK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