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似曾相识的《芝加哥》

2004-12-13 12:14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海鹰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2002年9月我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巴吞鲁日市去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一个国际青少年艺术节,然后专程转道纽约去看了一批音乐剧,其中就包括今年12月底将要来北京演出的百老汇音乐剧《芝加哥》。


  《芝加哥》1975年首演,1997年重演,先后获奖无数。它的戏剧形式很特别,里面没有常见的油画式或建筑式的舞台布景,从头至尾居于舞台正中央的就是一支爵士大乐队(Big-Band),乐队指挥和乐手们的表演成为戏剧的组成部分,演员的表演和乐队的演奏完全融为一体;其二,故事情节的展开是以一连串的歌曲、舞蹈以及艺术化的抽象动作来体现的,形式上很像中国戏曲中的表演程式;其三,作为音乐剧的灵魂,剧中的歌曲比如《All That Jazz》等都非常精彩。没有出色的有特点的音乐是中国当代舞台艺术特别是音乐剧的首要问题,从这点上说,《芝加哥》很值得我们学习。


  用音乐来串联戏剧是音乐剧的特点。不管是先有脚本还是先有音乐,最终的呈现必然是这样的,不然就是话剧了。


  《芝加哥》的音乐是极为地道和出色的Jazz,故事背景中的城市芝加哥是Jazz盛行的地方,因而就有了这样的契机。用Jazz这根线来串联当时的事件,比如冷血杀手、新闻热点乃至利用公众趣味来混淆舆论视听从而达到出名的目的等等,成就了这部音乐剧。就像歌剧《刘三姐》就是用了广西的山歌牵出了歌仙刘三姐这个传奇而成为经典一样。如果说山歌是广西的特征的话,Jazz就是芝加哥的标签。所以如果说,看《刘三姐》就是去听广西山歌的话;那么,看音乐剧《芝加哥》就是去听Jazz和看用Jazz串联起来的当时的城市故事了。


  有趣的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芝加哥与80年后的当代中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以公众趣味牵引的媒介焦点时代、欲望膨胀与疯狂追逐的时代等等,从这一点来说,中国观众也许会有更多“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