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汽车司机》创意来源
电影大师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把男主角写成了“现代的、小人物的上帝”,什么是西方社会中最根深蒂厚的文化积淀?“上帝”,让“上帝”转化为影片的主角,没有比这更好更牛逼的创意了……当然不能直接表现“上帝”,这太愚蠢了,需要一个暗示的连线,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接受性的概念,找到啦,这就是一本小说的名言“上帝是一个孤独的人”——直接搬到影片的开场屏幕上……特拉维斯-孤独-上帝;特拉维斯-孤独-上帝-拯救……
《
本片的创意来源,首先是西方社会深厚的基督教文化思想。
简单的说,片中主人公特拉维斯就是一个“现代的、平民的上帝形象”。
上帝形象在所有西方人的心目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根深蒂厚宽广无比,因此这部影片打动观众的心,就是顺利成章的。
谁能够想到要把一个上帝搬到现代社会大城市,借用一个小人物的外壳表现呢?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想法,但是艺术天条注定了,这在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够想的到,并且做到了,这个人就成为大师了。
这是命运的安排,是对创作者多年寻找的报答,这体现了大自然法则的公平。
顺便说,我们是否能够问一下自己,谁是中国最根深蒂厚的人物形象呢?
我的回答,他就是毛泽东创造的雷锋。
在1993年,本人在北京流浪时,一日突发灵感,想起创作一部《
那么,怎样把一个上帝的形象带入现代社会大城市呢?
这既需要创作者深厚的功力,又有内在的规定性可寻。
首先不能直接地表现上帝,这就太蠢了。在上帝和无数的电影观众之间,隔着无数的理解的障碍。因此需要一个连线,要明确的暗示(但是绝对不能直说)片中的主人公与上帝之间的精神联系。
这就需要一个概念,需要一个最能表现人性的永恒精神的、时代内在精神的、有深度的概念。
影片创作的背景,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西方现代派时期,这个思潮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思潮,所有的高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电影观众都能够理解。
注意,美国新电影与法国新电影有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美国新电影在商业性和美国文化的影响下,更加注重已经进入社会主流的新文化,在此基础上做出个人化的演绎;而法国新电影则常常本身就是社会最新文化思潮的电影化表现。
这个概念其实不难就可以找到,在西方现代哲学中常常出现,这就是“孤独”。
因此,作者才不顾可能会引起“太文学化”的批评,直接了当地在片头上加上了引自一本小说的话“……上帝是一个孤独的人……”,借此建立了上帝和影片男主角特拉维斯之间微妙的、联想的、暗示的关系,借此和观众的潜意识挂上了钩。
上帝是干什么的?
创造了人类,拯救着人类。
特拉维斯无法再创造人类,因此只能让他去拯救人类。
特拉维斯就是观众的化身。
上帝,特拉维斯,观众,三位而一体。
一个小人物的平民的上帝,自然无法拯救大众,只能去拯救比他更加卑微的妓女,或者他自己。但是因为他同时还存有上帝之心,所以编剧保罗-施拉德又让他通过参议员(总统竞选人)的女助理搅合到政治中,这样,最具有西方文化之根基础上的美国文化特点就齐活了:上帝,孤独,拯救,性与爱,女人,政治,暗杀……
既有外表上的商业性,其内在要素又有广博的西方文化背景和世界强势文化顶峰的美国国家特点,再经过大师马丁-斯克西斯的卓越电影化表现,如果再不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那就没有天理了。
“美国拯救人类”主题,在以后还有相当的演绎:如《
这是美国电影的主旋律精神。
本片的创意环:上帝,孤独,拯救;出租汽车,现代城市标志景观;
电影故事梗概:
导演: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