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一个空凳上的派对—林振强周年祭
林振强周年祭
1947-2003.11.16
走下坡的时候,路是平坦无阻的。
这是林振强先生在世时对人生的一点总结。在这简短的13个字里,散发着一种从容。在下坡的路上,依然是在路上。那是另一段笔直的里程。在如释重负后的一路狂飙里,你将会看到与上坡时完全不同的又一片风景。在一场崭新的变速里,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细数林振强创作人生的每段路,就清楚地呈现了一种上坡与下坡的变迁规律。林振强刚刚发力的上世纪70年代末,正是香港流行文化与娱乐“双管齐上”的爬坡期,当时正急欲扭转乾坤的粤语流行曲及时地接纳了这个一腔野心的反斗青年。当80年代的灿烂渐渐黯淡于90年代的苍凉时,林振强则已清醒地淡出了急速滑坡的乐坛,奔入到时评、散文和漫画的丛林独步。这真是一个漂亮的转身!当林振强最先发现了香港流行乐的性感后,他之后的以林夕、黄伟文为代表的后进创作者才发展了香港流行乐的感性。他留下的是一部部研究城市生活变奏的珍贵录像。那里有公共开放的场所,也有半遮掩半裸露的隐私部位。如果把流行乐比喻为一件光鲜的时装的话,那么在林振强之前的香港作词人劳动的重心还只在乎衣服的外在款式,而林振强所做的工作已延伸到了织纹的内部,他的野心已不只是剪辑出它与众不同的质感,他还决定要让它袒露出它为所欲为的快感。他并非一个缝外套的行家,他是一个绣内衣的专家。他创作的某些作品填充的空白,到现在不但没有出现后继者的补缺,而且竟然连理解的回廊都没能彻底洞开:《
林振强与全港作词人不同的另一点是,他的创作变数不但渗透于每个路段,就是在同一时期,他为每个歌手的性格表达也设计出各异的路线。这是一个终于修成正果的流行乐魔术师。当他的表演结束后,人们还在琢磨他的魔法是如何从想像力变成创造力的。很多作词人都属于“一生不变”,而林振强却是“一变再变”。他曾经写过一首歌叫《
过千首歌,成就了一位作词人大家的心魄,回头再望,俯首再听,林振强作品不曾降低的音量当然与他个人的造诣有关,但不能分开的是,他毕竟成长在一个香港历史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求变的时代,他顺利地跳过了一个旧时期对人重重禁锢的沟壑,同时勇猛地握紧了手中一支用来冲锋的笔。刚刚走过的,是钢筋森林里一位固执的诗人,面对火海般的困境,他不曾逃离,他已经做了集中讨论。他愿在这“火一般的草原”中央展开一场场最撩人的派对。
林振强走远后,我们该怎么看待香港流行乐坛创作派剩下的老中青问题呢?而粤语流行曲的花样年华,能否从1976一路成功地过渡到2046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