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可可西里》:为理想主义者请命

2004-10-15 13:28  来源:新京报 作者:贾磊磊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可可西里》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不论是喻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的叙事焦点已经对准了人类艺术史上一个永恒的死亡主题。

  ●当敬守信仰的人失去生命的时候,活着的人就应当替上天为他们请命。使他们的躯体升入天国的时候,信仰依然留在尘世。这就是《可可西里》在青藏高原苍茫无际的天宇上书写的理想主义。

  一部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的影片,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的作品,更是一部面对死亡的作品。不论是喻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的叙事焦点已经对准了人类艺术史上一个永恒的死亡主题。

  《可可西里》全部的叙事程序到日泰追上盗猎分子的“老板”,逐渐向叙事中心汇聚。如果说,前任巡山队长的死是一个预先设定的叙事起点,那么按照常规的电影剧作,日泰应当完成的是对这种起点的超越;如果说,影片全部的叙事动机是“锁定”在对盗猎分子追捕(保护藏羚羊)的情节模式上,那么,根据经典的叙事程规,最终应当完成对这个动作的“缝合”。但是,这两种结果都没有出现。在《可可西里》的叙事轴线上,日泰的死既是剧情的“沸点”,也是它的终点:日泰队长竟然是被一个连脸都没有露过的盗猎分子随意开枪击倒,在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况下被盗猎者残酷枪杀。与所有的中国电影截然不同的是:可可西里式的英雄命名仪式是如此悲凄、苍凉!盗猎分子依然逍遥法外,与山风的呼啸一起横贯银幕的是记者浑然无助的哭声……

  应当说,巡山队从一开始做的就是一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业。他们曾经是教师、是牧民、是军人、是木材检察站的职工、是出租汽车司机。从世俗的角度上讲,巡山队员的工作不会给他们个人带来任何好处。不会升官,不会发财,不会致富,不会受奖,甚至不会有长久的爱情。他们把全部的人生献给了可可西里这茫茫无际的荒原!他们之所以这样义无反顾地踏上巡山的道路,是因为他们坚信:他们所做的一切对可可西里,对青藏高原,对国家,乃至于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巡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切。

  在此,我们不能不追问:真正驱使他们放弃原来的工作,加入到巡山队这样一个危险的行业中来的最终因素是什么?在一般的情节设计来说,设定这种动机的可能性(合理性)可以有这样的方式:第一,是出于一种宗教信仰,或是说出于一种“准宗教”的人生理想;第二,是出于一种保护国家利益和自然资源的社会责任;第三,出于一种共守的道德律令;第四,出于个人之间的情感、情义。但是,导演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并没有给予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巡山本身这种舍生忘死的特殊经历,无疑使巡山队员的人格得到一种升华。他们获得了一种在其他职业中无法获得的人的尊严,即使是像日泰队长那样尸横荒野,最后依然能够在天葬中完成他们一生的宿愿。

  人如果没有信仰,信仰也就没有生命。当敬守信仰的人失去生命的时候,活着的人就应当替上天为他们请命。使他们的躯体升入天国的时候,信仰依然留在尘世。这就是《可可西里》在青藏高原苍茫无际的天宇上书写的理想主义。在这种意义上,电影与天葬完成的其实是一件事。其实,艺术作品中的理想主义并不是作品的表象风格,它们体现的都是一种艺术的内在精神。

  从这种意义上讲,《可可西里》是一部真正的理想主义的电影。

  作者: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