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走出非洲》

2004-10-11 22:08  来源:雯苑 作者:国欢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非洲恩共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梅丽尔斯特里普低沉略带沙哑的嗓音缓缓的讲述着自己曾经的悠悠岁月。不带一丝情感,就好像是在谈论别人的经历,又好像是在追忆一个古老的传说,而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17年青春年华,不是一段烙下了爱与恨,泪水和欢笑的人生记忆。平静得简直有些冷漠,驱使观者重新审视生活--透过这部电影。


  在长达156分钟的篇幅里,导演几乎把节奏降低到了正常电影的极致。电影如同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点一滴的娓娓道来,无数人物和事件关联不大,之所以涉及仅仅是因为它们都出现在女主角生活中。这种叙事,甚至给人一种繁冗的感觉。但也许这才是真实生活的折射。试问平凡如你我,谁不是悄悄的生,静静地去?不要说相对于浩瀚宇宙,漫漫历史,就是相对于我们身边的种种,相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又何尝有多少时候是沸腾的?生活,在我们历尽沧桑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杯清水。真水无香,就如同七色光混合之后是白色一样,生活的滋味也许到此时才是极致吧。本片使用倒叙手法,用历尽沧桑的暮年主角的视角回眸往昔,也许正是导演想要表现生活真谛的需要。


  是的,这就是生活。主人公在异域非洲的传奇经历只是芸芸众生生活方式的一种而已。也许我们不曾和情侣遨游长空,纵情云端,但你一定体会过和男女主角那样与爱人双手相扣的那份幸福。也许你没有机会历尽艰险完成运送军用物资的艰难行程,但你一定体会过工作遇到挫折之后重新振作并取得成功时的喜悦。


  生活如河,一去不回头,就如同流过指缝间的沙一样无法挽留。如同片中那不可捉摸没有缘由的悲欢离合,死亡与失去一样,我们的生活也从来都缺少戏剧化的情节。无神论者称之为几率,有神论者称之为宿命。这就是生活,不可预知的生活,难以规划的生活,却又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生活。面对它,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乐观,更重要的是达观。就像片中的凯伦一样,逝去了爱人,丢掉了农场,不得不告别埋藏了自己青葱岁月的原始而又美丽的非洲大地,她更需要的是达观。乱世佳人中光彩夺目的郝思嘉,面对荒芜的家园,凭借乐观的奋斗浴火重生。但是如果她当时如同凯伦一样,连荒芜的家园都已经失去了呢?


达观,学会接受现实,接受失去,这是我们每个人必做的人生功课,而且是终其一生的功课。如片中的凯伦,是否已经真正做到了达观?---非洲的大漠草原依旧会让她午夜梦回,魂牵梦萦。所以这份功课将陪伴我们终生,甚至永远也交不出合格的作业本。这也未尝不是好事--我们因此而有了欢乐伤悲,爱恨情仇。这些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乐趣?人生简直就是一个局,生活走到终点,蓦然回首,才真正了解每一步路都可坦然。可是谁又能说花一生去探究生活的本质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人为什么活着?也许正是为了解开这道问题,完成这份功课。这正是生命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吧。
 
 


相关链接: 大地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