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诗缘情而绮靡——诗一般的电影和人

2004-9-11 0:11  来源:广州视窗 作者:黄小邪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20世纪初,又一种电影方式——诗电影产生。“诗电影”将电影本性等同于诗,主张用“诗的语言”拍电影,注重联想、隐喻、象征、节奏等诗的创作方法在电影中的运用。追求纯光影、线条、画面的技巧处理,展示紊乱的下意识活动,力图探索电影的所谓纯诗性。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上的诗人”,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杜甫仁科在20年代拍的影片也着重诗意的隐喻。50年代后,诗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在苏联,以卡拉托卓夫、塔尔可夫斯基等为代表。他们探索了电影的各种可能性,或多或少超越了“诗电影”,但是,作品里流溢着浓郁的诗性。
    
      古代居士吴衡照有言:“言情之作,必借景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这样的电影里,“情”与“景”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下面这些电影,只是沧海一粟,仅容我们管窥诗情一二。
    
      一朵凄艳的奇葩:费穆的《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的导演费穆被尊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他的素养可称学贯中西,法文非常流利,也通英、德、意、俄等外语,博览群书,喜爱中国诗词、古典文学作品并造诣颇深。费穆是儒雅的、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导演。人们说,“费穆有三多:看书多、看事多、看影戏多”。
    
      1933年,费穆拍出了处女作《城市之夜》。当时就因其艺术精湛、风格独特为人注目。在国内,他第一个在默片中配上民族音乐,第一个拍彩色片——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1951年,费穆在香港抑郁辞世。
    
      作为知识分子导演,费穆尊崇独立思考的能力,维护艺术理想,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既不媚政治,也不媚俗,始终如一。正如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弗雷里赫评价萨特说,“始终如一并不意味着像一块铁板。始终如一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
    
      《小城之春》是费穆的颠峰之作。据影片编剧李天济讲,费穆是按苏东坡《蝶恋花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