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风很大》究竟刮起什么风?
"2000年2月,24岁的雎安奇带着他的50分钟的纪录片《
这是一般主流媒体的通稿文字。似乎到了柏林电影节报到一下就应该被人关注和过多地谈论。这或许是做媒体的最理直气壮的理由。就这样,媒体鼓励了张元、吴文光(恕我不提其他的人了)等人,继续成为张元和吴文光,并让很多人有了错觉,我们努力努力吧,我们对抗对抗吧,非此即彼,我们能够去柏林、嘎纳和日本,最好一下子能进好莱坞,然而我继续做我的酷事。果真这么一折腾,《
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我本人喜欢《
接着,令我感到不解的是媒体所说的拍摄者的年龄问题。难道年轻和年大与拍片有很大的关系吗?难道拍东西或写作是根据生理的经验能决定得了吗?这同样与创作者"性别"所带来的效果形成了呼应。这是不对的。
其次,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风格怪异的影片。它不怪,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时间和机会更多地看到这一类东西,或者说,这部名为《
影片是这样的:敲击的声音下,民工用大捶子在破坏拆迁的房屋。所谓的北京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是毁坏的场面。接着,镜头在街上胡乱运动,抓片爪(这个词汇多么生动)一下子凸现出来--推婴儿车的老人、拣破烂的流浪者、准备接新娘的婚车、羞涩的外地民工、纪律严明的武警战士、匆忙的上班族、带着中国姑娘的老外、身着前卫的都市新人类以及像被追赶的鸡一般的美容院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