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独臂刀》 划时代的武侠至尊经典

2004-8-27 12:39  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魏君子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版权声明:网易娱乐授权Fanhall.com转载本文。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独臂刀》,即便大多数内地影迷以前无缘得见,亦知它是华语武侠电影的里程碑,并对现代武侠片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不过,若在今时论证《独臂刀》的成就地位,恐怕便要溯本归源,先从上世纪60年初香港影人意图继30年代风行中国的第一次武侠片热潮,开创一个新的“武侠世纪”说起。——因为,《独臂刀》虽堪称划时代的的武侠至尊经典,却远非开山之作……

(一)“独臂刀”之前:探索中的香港武侠片

  话说1958年邵逸夫从南洋回来正式接手香港的邵氏公司后,先用黄梅调和歌舞片两大片种称雄国语片市场,已是成绩骄人,震动香港影界。但邵老六雄心并不仅限于此,他眼见关德兴主演的粤语片集《黄飞鸿》系列大受欢迎,自然回忆起昔日内地武侠电影高潮时,邵氏前身上海“天一公司”制作《大侠白毛腿》、《血滴子》等武侠片创下票房佳绩的辉煌往事;加之对当时香港流行的粤语武侠片(包括“黄飞鸿”)整体质量和动作设计的诸多不满意,便立志要拍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武侠片,希望能像美国西部牛仔片和日本武士片那样受到国际瞩目。

  当时邵氏公司的“擎天白玉柱”是拍黄梅调成名的李翰祥,邵逸夫拍武侠片的梦想当然要交由他来实现。李翰祥曾回忆:“那时《独臂刀》的导演张彻仍在台湾,《龙门客栈》导演胡金铨,仍以大童星姿态拍《擦鞋童》,所以讲起拍武侠动作片来,我还是个先行官哪。这倒真应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那句话了。”1960年,李翰祥执导了根据清末侠义小说《儿女英雄传》改编的同名电影,可惜李大导演倒是将“儿女”拍得情长,“英雄”却依旧气短,武打动作效果平平,远未达到邵老板的期望。所幸邵逸夫并不气馁,仍对拍摄新型武侠动作片充满兴趣,并进行了大胆尝试。对此李翰祥在后来写的《三十年细说从头》有详细描述:“开始,招考了一群年轻好动、孔武有力的孩子,在邵氏的后山上拍起武侠试验片来。据说,完全放弃了龙虎武师的套招方式,缠头裹脚的花拳绣腿也全部不要,一上来就是三本铁公鸡,真刀真枪,拳拳见肉。所以每天都把小哥儿几个打得鼻青脸肿,每天都打伤七八个。后来一看拍出来的拷贝,各个都傻了眼。全部镜头,都是一字长蛇阵,雁别翅排,打得乱打一锅粥;不是中景,就是大远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这怎么行?所以闹哄了一阵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得不佩服邵逸夫对武侠片的痴迷,尽管屡受挫折,却仍不死心。恰逢60年代初张彻加盟邵氏,邵老板见他亦对武侠片兴趣颇浓,便鼓励他与邵氏其他有心之人继续探索研究,甚至筹拍新作。张彻先与人合导了《蝴蝶杯》(1963),反响甚微,接着执导自己的第一部武侠片《虎侠歼仇》(1964),票房虽不理想,圈内口碑却佳。由于该片带有实验性质,力求摆脱传统武侠片程式化过重和打斗场面过于寒伧生硬的弊病,镜头画面极具真实感,于当时武侠片之中已属难得新意,是以《虎侠歼仇》被公认为“新武侠世纪”的开山之作!尽管影片整体仍嫌不够圆熟,亦未能引发预期轰动,却依然让邵逸夫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他继续搞新型武侠片的信心。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在邵氏大张旗鼓的搞武侠试验之际,香港左派公司“凤凰”影业亦于1964年推出武侠动作片《金鹰》。该片赴内蒙实景拍摄,充斥摔跤、肉搏、骑射等动作场面,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票房过百万,创下本埠最高纪录!同年,另一左派公司“长城”又推出由张鑫炎、傅奇联合执导的《五虎将》,影片讲述民国初年五位壮士歼灭一帮山贼的故事,对此有人以为是抄自日本黑泽明的《七武士》,也有人以为是内地小说《林海雪原》的变奏,但不容忽视的是《五虎将》斗智斗力,动作场面集中紧凑,同样获得好评。至1966年,张鑫炎和傅奇再次出击,拍摄了改编自梁羽生同名武侠小说的《云海玉弓缘》,影片情节集中于金世遗与厉胜男、谷之华的三角情缘,倒也曲折动人。不过,《云海玉弓缘》为人称道的却是武打场面的设计,尤其主人公凌空飞身击剑的动作镜头,当时已被誉为武侠电影的经典画面!唯因如此,痴迷武侠片的邵老板才会对《云海玉弓缘》的动作设计刘家良和唐佳极为欣赏,不久便将二人网罗麾下,成为日后推动邵氏武侠臻至辉煌的良臣猛将。

  眼见左派公司制作的武侠片反响热烈,反而邵氏公司的几部武侠试验之作未够理想。邵老板纵然等得心焦,却依旧让张彻及胡金铨、徐增宏一批有志之士放手去搞。对于当年这段探索经历,张彻导演后来曾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中做详细阐述:他初拍武侠片时,与胡金铨不约而同的都去研究分析美国西部片。结果发现当时美国片的镜头数达千个之多,而华语片则通常仅300个左右,由此得出华语片节奏偏缓慢、难以适应观众口味的弊病。其次便是参考黑泽明的《用心棒》、稻垣浩的《宫本武藏》、三隅研次的《盲侠》等日本时代武士片的动作场面处理(徐增宏甚至被派往日本学习培训)。当然,对曾掀起热潮的30年代武侠电影亦须做追本溯源、取优去劣的借鉴分析。(比如由张彻编剧、徐增宏导演的《江湖奇侠》和《鸳鸯剑侠》其实就是引领30年代武侠片潮流之作《火烧红莲寺》的翻版)。

  皇天不负有心人,邵逸夫的心血没有白费。1966和1967两年间,邵氏先后出品的《大醉侠》(胡金铨导演)和《独臂刀》(张彻导演)不仅好评如潮,而且成功掀起华语武侠电影的第二轮热潮,两部影片更成为划时代的武侠经典之作,胡金铨与张彻亦得以被尊称为华语武侠片开山立派的“绝代双骄”,共享大师之誉。——不过,胡金铨拍完《大醉侠》之后即脱离邵氏赴台湾发展,凭借《龙门客栈》及《侠女》另创事业高峰;张彻则始终效忠邵氏,摄制武侠作品近百部,尽管也拍出不少开风气之先的经典力作,但若论对后世武侠片的深远影响,仍以《独臂刀》为最,即便胡氏之《大醉侠》亦难以堪比。

(二)“独臂刀”之强:划时代的武侠最经典

  说到《大醉侠》和《独臂刀》的出现对于华语武侠电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明显的一点当属胡金铨和张彻不约而同借鉴西片先进手法,拍出紧张剧情和紧凑镜头,一洗以往影片拖遢缓慢之颓风,迎合观众与时俱进之口味。至于动作设计方面,胡金铨的《大醉侠》启用北派武师韩英杰,向戏曲舞台的开打模式取经,动作打斗富于鼓点节奏,善于营造打斗前动静一瞬的紧张气氛,待至67年的《龙门客栈》更借弹床跳出的优美弧线将轻功表演完美再现银幕!相比之下,张彻的《独臂刀》则有凭《云海玉弓缘》成名的唐佳、刘家良担任武术指导,影片虽然仍是一招一式的喂招拆招套路,却极具实感动感,尤其“子母叉”破“齐家刀”的近身搏杀,王羽酒店独斗群寇,郑雷喋血盘肠大战等动作场面的设计,配以镜头机位的独到利落处理(开港片手提摄影先河),首次展现张彻作品血肉横飞的暴力美学风格,足以令当时观众瞠目结舌、大呼过瘾!

  其实对于《大醉侠》与《独臂刀》这对武侠“双璧”的比较言论历来不绝,但说到客观公正,恐怕要以胡金铨的把兄李翰祥所言最为中肯:“我看过《大醉侠》,也看过《独臂刀》,以制作来讲,《大醉侠》是胜过《独臂刀》的,但以故事的完整,情节的感人来说,那《大醉侠》可就望尘莫及了。尽管张彻导演在以后也拍过无数的动作片,但以整出戏的完整性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独臂刀》的。”而从笔者个人观感角度,胡金铨本身美术造诣深厚,对服装、造型、布景、道具、角色官职品位、庭院典章器物,莫不精心考据,务求逼真实感,影片整体制作即便在今日看来仍算精良。反观张彻拍武侠片则不拘小节,人物造型、服装道具多率性而发、甚少考证,与李翰祥、胡金铨风格迥异。更有甚者,他在《刺马》、《洪熙官与方世玉》中将清朝男子留辫剃顶的历史形象进行大胆改造,首创留发鬓、不剃前额的浪漫飘逸造型,令得后来港台影视剧争相效仿,但亦因此屡遭历史专家诟病。具体到《独臂刀》来说,制作严谨程度或许不及《大醉侠》,然其戏味十足、剧力万钧,不仅强过昔日任何武侠片,而且不输当世武侠经典。

  无可否认,由张彻、倪匡联合编剧的《独臂刀》有借鉴金庸《神雕侠侣》杨过断臂情节之嫌,刁蛮师妹齐佩(潘迎紫)虽对同门方刚(王羽)暗怀情愫,却因他天性孤傲落寞反生怨恨之心,遂与两位师兄对他百般欺凌挑衅。后来雪夜较技,齐佩不敌,竟施偷袭,斩去方刚右臂泄愤……影片至此,似乎还未尽脱大家熟悉的“神雕”桥段,但从整体来看,《独臂刀》却是剧情独特曲折,尽显阳刚惨烈之美,方刚断臂后得村姑小蛮相救,本想退出江湖、与她归隐山林,然现实残酷,小蛮遭人欺负调戏,方刚却无能为力,心下不甘,便常在半夜起来练武,小蛮不忍,拿出父亲遗留之残缺刀谱,终令方刚练成“独臂神刀”,一雪前耻。

  尽管《独臂刀》主要以功夫打斗吸引观众视线,主人公以残疾之身反练成偏门奇功的遭遇亦扣人心弦,但该片显然并未仅停留于表面的功夫噱头,对方刚这一悲剧英雄的刻画是《独臂刀》的最成功处。——独臂、断刀、残谱,构成了方刚的复杂感情世界。“独臂”令他愈发孤愤;断刀代表父情师恩,生父临死留下断刀,恩师待他若亲子,方刚重情重义,师门有难自会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而残谱既是小蛮情思所系,又是江湖仇杀象征。待学得残谱功夫,是继续好勇斗狠,还是携爱侣匿名归隐,师门荣辱难道从此便不闻不问?种种心理矛盾、情感冲突彼此交织,相互激荡,令《独臂刀》盈溢着饱满热烈的浪漫情怀,强烈感染着每位观者。再者,即便今日看来,《独臂刀》体现出的独特节奏和故事张力,不仅不会让人觉得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更显经典魅力无限!

(三)“独臂刀”之毒 阳刚武侠与残障武功

  之所以讲《独臂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此片一出居然可以扭转乾坤。原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坛阴盛阳衰,以女星担纲的言情文艺(加歌唱)片最受欢迎,反而男演员的地位一直不高。即便是1966年的《大醉侠》,一举成名、当红得令的亦是扮演女侠“金燕子”的郑佩佩,而非“大醉侠”岳华。直至1967年的《独臂刀》上映后,冷竣落寞的阳刚男主角王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新偶像,不仅一扫香江银幕的阴柔之气,更成功令男性阳刚武侠片取代言情文艺片,成为港台影坛的绝对主流。

  作为阳刚武侠片的开创者,张彻早在台北《联合晚报》的“沉思随笔”专栏里便提出“挽救中国电影应以阳刚破阴柔”的理论主张,他亦是这一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他在邵氏拍电影二十余年间,带出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戚冠军、李修贤等大批成为当红明星的契仔弟子,他们亦是香港武侠功夫片的骨干力量。另外,张彻又与许多新锐导演有过合作,包括鲍学礼、桂治洪等,同时提携午马、吴宇森等幕后新人,将他自《独臂刀》始创立的阳刚武侠、暴力美学发扬光大,对后世影响尤为广泛。

  正如日本的《盲侠》遗毒无穷,香港的《独臂刀》亦因大搞残障武功成为经典cult片。张彻亦对此念念不忘,分别于1969和1971年导演了《独臂刀王》和《新独臂刀》,故事桥段虽另起炉灶,却皆以残障功夫噱头招揽观众。与此同时,邵氏的制片经理邹文怀自立门户创办嘉禾影业,为打响公司征战影坛第一炮,嘉禾挖走了张彻爱将徐增宏和王羽,联合日本拍摄了一部《盲侠大战独臂刀》,让中日两大残疾高手来了场“关公战秦琼”,自然噱头十足。而邵老六眼见自己公司的金漆招牌被嘉禾利用,自然大光其火,竟为《独臂刀》的版权问题与邹文怀对簿公堂,成为轰动一时的热门新闻。但即便如此,以“残障功夫”题材的Cult片依然大热,不断有人涉猎,比如王羽就陆续演过《独臂拳王》(因《独臂刀王》版权在邵氏,所以嘉禾改“刀”为“拳”)、《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独臂拳王大战楚门九子》等。而作为残障功夫题材的开创者,张彻导演亦在1978年拍摄了一部经典Cult片《残缺》,该片完全没有《独臂刀》浪漫激情的叙事,仅以一报还一报的复仇模式架构全篇,被同一恶人分别打成盲瞎、聋哑、白痴、断腿的四人各自练成偏门怪功,最终合力报仇雪恨……在《残缺》中,残障武功的另类视觉刺激被渲染到极致,堪称这一类型Cult功夫片的登峰造极之作。

  时至90年代,随着华语武侠电影第三次高潮的降临,《独臂刀》亦再次展现经典魅力。李仁港的《94独臂刀之情》只取原作情感纠葛进行刻画,所谓“断臂”不过是片尾自斩谢罪而已,而“残障武功”根本无从说起。倒是徐克翻拍的《》,不仅将残障断刀功夫拍得原始惨烈,视觉效果前所未有得凌厉惊人,更将原作的浪漫激情变奏为暴裂绝望的情绪。江湖是如此险恶野蛮,弱肉强食,尔鹬我诈;不再有侠,只有魔武!——《》,是一部与《独臂刀》完全不同却又血脉相通的徐克作品,它是对《独臂刀》的另类解读。

  而今,王羽、袁和平甚至于美国的昆汀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