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Ceddy观片手记——《十诫》之《情诫》

2004-8-24 10:27  来源:西祠 作者:Ceddy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神吩咐这一切的话,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摩西十诫
    
    
    法籍波兰导演Krzysztof Kieslowski执导过《生命的烙印》、《三色》、《韦罗尼卡的双重生活》等影片,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而系列短片《十诫》在欧洲电视台播放时居然有着极高的收视率……这些记不清来源的消息使我一直对影片《十诫》怀有某种既向往又严肃的奇怪想法,直到暑假买到了它的DVD.
    
    像所有附庸风雅然而却素质不高的青年一样,选择电影作为读解生活、读解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神秘之处成为懒散校园生活的主旋律之一。最初接触电影就对欧洲片情有独钟,但是我必须承认,Kieslowski的影片类型并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从《三色》到《韦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它们既没有意大利影片的疯狂(如《索多玛120天》、《午夜看门人》等)、也没有西班牙影片那隐晦的温情(如 the dead mother(《杀手、蝴蝶、梦》)、《活色生香》)也没有英国现代影片的迷幻(如《猜火车》、《纸醉金迷》),它有的是法国电影独特的深邃与高雅,正如在影片之中镜头简洁的切换和背景音乐的细碎与幽怨一样,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有小心翼翼地展开、展开每一层细小的褶皱,让你感受到温柔的伤害蚀骨铭心,既短暂又持久……
    
    
    《十诫》我只看过《情诫》,而且看过两遍,是两个不同的版本。猜想一个是短片,另一个大概是导演据短片改拍成的电影,因为另一个版本长约83:34,具体的细节更丰富,结尾也有所不同。
    
    这一次,Kieslowski讲述了一个爱与性的故事。
    
    19岁的男孩汤米克爱上了对面楼上的成年女子,她是一个画家,独自居住但是和不同的男人来往。汤米克偷来了一架高倍望远镜,用以偷窥女画家的一举一动。通过望远镜的圆形镜片,汤米克看到一个成年女人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寂寞与放纵,夹杂着痛苦和泪水的世界。
    
    汤米克为了见到女画家,假造邮局的通知,只为了在那短短的几分钟之内隔着窗子看看她的脸,与她交谈;女画家通常在晚上8:30回家,汤米克就把闹钟的铃声定在8:30;看到女画家独自在家,汤米克会打电话过去一言不发或者说“我爱你”;看到有男人在女画家那里留宿,汤米克就打电话叫来煤气公司的人去检修煤气;为了能够每天接近女画家,汤米克还主动承担了每天早晨送牛奶的工作……
    
    女画家得知了汤米克在偷窥自己以后,故意叫来一名男友,并且把床挪到了最显眼的位置,她恶作剧般地戏弄着汤米克,甚至告诉男友汤米克就在对面楼的窗子后面偷窥,男友愤怒的揍了汤米克……第二天,汤米克在送牛奶的时候遇见了女画家,他说他爱她,女画家就问:你想亲吻我吗?汤米克回答:不。女画家又问:那么你想和我做爱吗?汤米克回答:不。(电影版的还有一句,女画家问:你想和我一起出去玩吗?汤米克回答:不。)然后女画家感到十分惊谔,她以为男孩偷窥她只是出于欲望,但是汤米克告诉她,他爱她,就只是爱她,仅此而已。
    
    汤米克约了女画家去吃冰淇淋,在咖啡厅里,两人谈起偷窥,女画家问起男孩都看见过什么,男孩如实回答,(电影版中女画家还挑逗性地问当他看到她和男人做爱的时候是否自慰,男孩羞涩地说以前是这样,但是后来就不再那样做了。)汤米克还拿出了他偷偷拿走的女画家男朋友写给她的信,(这时电影版和短片中情节又有点出入,电影中女画家发了脾气,但是短片中女画家只是叹了一口气,然后说“其实这也没什么”。)后来,两个人一起去了女画家的家。在那里,女画家以成年女人的方式击碎了男孩的梦想,当汤米克发出无法抑制的惊呼声之后,女画家对他说“就是这样,所谓的爱,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下子”。汤米克愤怒而且绝望地离开了,回到自己的住处,在浴室里把割破了血管的双手浸入水中……
    
    女画家意识到她的言行伤害了那个纯洁的男孩,急忙写了大的“对不起,回来吧”的纸样贴在窗子上,还对着窗子拿起电话,希望对男孩解释,但她只看到对面窗子里的灯光和男孩惨淡的面容一起沉入无尽的黑暗……半夜,女画家看到楼下来了救护车,她到男孩的家里去,和男孩同住的老太太说他在医院。接下来是女画家无休止的内疚和焦急的寻找,终于她得知男孩在那个晚上为了爱情自杀,割破了手腕。女画家也找出一个望远镜,每天向对面的窗子窥视,希望看到男孩回家。
    
    结尾有很大的不同。短片的结尾是女画家到邮局去,看到男孩已经回来工作了,她走到柜台前想要说点什么,男孩先开口了,男孩带着一种无法掩饰的受伤的神情说:我不会再看你了。最后的镜头是女画家苍白空洞的脸,在男孩眼里,这张脸将永远不再生动了。电影的结尾是女画家又去了男孩的住所,男孩静静的躺在床上,仿佛睡着了一般。女画家看到桌上的望远镜,她透过镜头向自己的房间看去,圆形的镜头里,她看见某夜的镜头重现:自己碰翻了牛奶瓶子,然后趴在桌上哭泣,这个时候,汤米克出现了,他把手放在她抖动的肩膀和头发上……女画家的双眼在镜头后面闪动着泪水,黑暗中的笑容仿佛宣告了灵魂的救赎,正如女画家在一次串线的电话中说的那样,她说: 汤米克,你是对的。
    
    
    影片讲述了成年女子和涉世未深的男孩之间对爱的不同理解。
    
    女画家有着不止一个男人,她孤独,寂寞,在她的世界里,性爱几乎取代了爱,所以当男孩在邮局外面对她说他看她的时候,她的理解就是男孩对她有欲望,他偷窥她就是为了看她和别人做爱,所以她戏弄男孩,甚至叫男友去教训他;影片继续展开的情节是第二天男孩对她说他爱她,但是不想亲吻她也不想和她做爱,也就是说男孩的爱情是脱离欲望的,这让女画家感到不解;第三层内容里,女画家得知了男孩见过她和别的男人做爱,想告诉他爱不过是性欲冲动时的一种假象,他对她的爱情,其实不过是欲望的表现,需要以性作为最后的终结。终于,她成功的看到了男孩的窘迫和她预想的结局,她以为,男孩和其他的男人没有什么不同。
    
    汤米克心里一直憧憬着爱情。他打骚扰电话、他偷窥、他伪造邮局通知、他拦截她的信、他送牛奶仅仅是因为他爱她,这种爱情是没有任何目的的,或者汤米克自己也不知道他爱她究竟是出于什么,爱在一个19岁男孩的心中是如此的纯粹,他不能忍受自己纯洁的爱情带有一丝亵渎的成分,爱就是爱,与欲望无关。或者欲望在爱情面前是可耻的,在空想的神圣爱情里汤米克既幼稚又单纯,既可怜又可笑(原谅我没忍住还是这样以为了,所以我才认为电影的结局在体现对人性的关怀上更完整、也更明朗一些),但这也正是导演要向观众展示的,欲望本身是人无法逾越的障碍,是人性既真实又丑陋的流露,理想主义者也具有人类的正常反应,当虚无飘渺的华丽爱情随着难以抑制的性高潮的来临而轰然倒塌时,我们就必须面临真正的绝境,在这样的时刻,死亡对于纯粹爱情是必须的,汤米克不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代词,它或者指代了某种意义上的纯粹,或者指代了孤立的爱情,它们为了保持纯粹或者意味着一种绝望的抗争,死亡的出现使一切得以圆满。
    
    两个版本的《情诫》结尾迥然不同,短片的结尾冷酷而真实,超越了实体的爱情在一次不成功的肉体死亡中成功地死掉了,同样的脸和身体对同样的人不再有任何意义。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将爱情终结,没有人得到也没有人失去,爱的真谛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我们不会再浪费时间了。相比之下,电影的结尾就明朗得多,中间还有一处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不同情节,就是当汤米克看到女画家趴在桌上哭泣的时候,就去问同住的老太太“人为什么要哭”,老太太回答“那是因为她感到不能忍受”,汤米克又问“不能忍受什么”,老太太回答“生活”,这段对白在短片中是没有出现的,所以我想这也许是导演对作品本身的一种再思索,也是对女画家行为的一种宽恕和解释吧。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女画家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是同样超越了欲望的情感,此处比汤米克所表示的“仅仅是爱”更有质感。或者,这也是对爱情的另一种解释?结尾的笑容,在黑暗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她的笑容,或者是希望存在的形式(?)。
    
    值得一提的还有贯穿始终的背景音乐。我一向以为法国电影的音乐选择完全服务于剧情(这个印象来自马勒的影片Damage),所以根本不会出现电影原声乐的制作超越影片的情形,这一点在英国影片中屡见不鲜,例如《猜火车》、《纸醉金迷》(或者是我个人对英伦摇滚乐的喜爱的缘故吧),也不像其他的欧洲片那样崇尚于歌剧或者古典音乐的引用,如《教室别恋》、《绝代妖姬( Farinelli)》、《红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等。在法国电影中,电影音乐很难脱离影片而独立成为优秀的作品,在《情诫》中,古典吉他以及小提琴、钢琴的协奏曲在画面之后婉转哀怨,重复的旋律和曲调,一遍遍倾诉着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但是在每个阶段所代表的意义又是不尽相同的,宛如小夜曲般如泣如诉……但是想来想去也只有这样的配乐才可以恰当好处地展现剧情,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或者这是法国导演所理解和尝试的创作形式吧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IntisarMaderne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