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开花墙外香”并非中国电影之路
一年一度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又要开张了,近日媒体公布了竞赛单元入围名单,代表中国大陆方面参赛的作品是贾樟柯的新片《
倘若我没有记错的话,这种情结发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人就把冲击国际电影节当成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标志。从第三代的老导演谢晋、凌子风,到第四代的谢飞、吴贻弓,再到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无不信誓旦旦、乐此不疲。好在这方面的运气不错:先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
中国电影是不是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我不是专业电影评论家,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光凭几个国际大奖,光凭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就断言中国电影的春天已经来临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全面开花是在九十年代初,可中国电影市场急剧滑坡也是在这个时候:每年国内观众的观影人次由八十年代的几十亿人次下降到几亿人次,电影年产量也由八十年代的几百部下降到几十部,原先还有一些虽然不太正宗但毕竟是自己制造的武打片、侦破片能在票房上火一把,到后来除了冯小刚的贺岁片和张艺谋的“武侠巨制”还能唬唬人,其他国产片几乎清一色地成为主流院线的“滑铁卢”。我真不明白,中国电影都快没人看了,都快被美国大片挤兑成“三孙子”了,可我们诸多导演大腕们还在一门心思地朝各大电影节“猛抛媚眼”,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是不是有点太不自重啦?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我想很值得那些得了国际电影节综合症的大导们三思:报道说,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在《
与台湾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电影却走了一条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路:“攘外必先安内”,那就是先争取国内观众,再打国际影展的主意。我注意到,98、99年韩国电影刚刚腾飞,并没有在各大电影节过分“招摇”,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揣摩本国观众的胃口上,于是出现了《
应该看到,“电影节情结”实在不是拯救中国电影的灵丹妙药,当年痴迷于此的张艺谋都警醒了,知道拍商业片迎合市场(虽然片子弱智了点,但毕竟迈出了这一步),其他的国内大导们是不是还执迷不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