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解析张伟平

2004-8-19 10:22  来源:《明星Bigstar》 作者:张海颖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明星Bigstar》近日独家发现《十面埋伏》音像版权没有卖出的真实秘密,并全面解析电影奇人张伟平:

  张伟平资料:46岁 药剂师出身 现任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

  进入电影界不到十年,因与张艺谋的私交才涉足电影业。1995年,张艺谋和巩俐分手后,出于帮忙,张伟平投资了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成立了新画面影业公司,先后投拍了《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英雄》、《十面埋伏》。

  其中所投资拍摄的电影《英雄》在2003年上映时,由于他成功的商业操作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20年来未有的奇观,更创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票房奇迹。至此,行内人士把张伟平的商业营销称之为“张伟平现象”。他的电影商业操作也写进了中国电影史书中的一页。

  定义张伟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5年张伟平只是出于帮忙张艺谋而投资电影《有话好好说》,没想到,这个已经20多年没有走进电影院,早已忘了看电影是何种滋味的人,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制片人,一部《英雄》创下的票房奇迹,让张伟平的名字家喻户晓,而行内人士给予的他的评价是“张伟平现象”,“二张”(指张伟平、张艺谋)将写进中国电影史书中。一个不懂电影,不懂发行的人能把电影这个行业弄的天翻地覆是何因?张伟平认为,只有他这种不懂电影的人才能看清楚中国电影市场的软肋,因为当事者迷,他跳出了这个角度。虽然他认为做电影很累、很难、也并不能赚多少钱,但是他凭的就是一种对电影的兴趣及热爱。哪怕做电影赔了的话,他也不怕,他说,他还可以当回药剂师……

  中国电影的软肋是没有营销概念

  在张伟平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各类电影题材的书刊及杂志。其中有许多本是专业的广告推广营销策划题材的教科书。张伟平的成功商业操作难道来自于这些书?或者他的身后有一个智囊团?听到记者疑问,张伟平得意的笑了,很自豪地说,他所策划的东西凭的都是自己的脑袋。虽然也大概翻了几本这样的书籍,但真正能用上的意义不大。

  《明星》:你的策划想法都是怎么来的?和这些书有关吗?

  张:我以前翻过,后来我发现,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包括现在电影运作很成功的好莱坞市场,它的营销和理念在中国都不被接受。比如《指环王3》在新西兰可以封锁一条街道让观众来狂欢,你说把这种模式搬到中国来,肯定没有人来参与,中国观众能买账吗?你再比如好莱坞,在纽约公园里挂一台幕,让十万人来看一部电影作为首映式,你想在中国别说弄十万人了?弄一万人,第二天满街都是盗版。

  这些营销在好莱坞制片人的眼里是一个很得意的营销方式,可是在中国是不被人认可,但是中国又不能没有电影营销,可以这么讲,如果没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英雄》和《十面埋伏》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票房的,这是事实。你想这种轰轰烈烈的影片宣传和目前低迷的国产电影市场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对比。不管你说我宣传也好,炒作也好,都不重要。我们现在低迷的电影市场太需要烧火和烧炕了。

  《明星》:你认为中国电影的软肋到底是什么?

  张:那就是中国电影人脑子里没有营销概念。

  在《英雄》之前,国产影片没有商业运作的概念。很多影片都是在制作一半的时候,连钱都没有了,拍电影的钱都没有了,还能有什么商业运作呢?所以这么多年,拍完电影后,导演总是带着演员全中国的见记者,见完记者就没事了。这种老套的做法延续了这么多年了,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没有营销概念,甚至很多制片人在影片拍到一半就没有钱了。但是恰恰相反,现在中国电影作为一种非必须消费品,是人们越来越忽视的文化产品。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名片,如果不能把它做好、做大,肯定是不行的。这就突显了商业运作的重要性,中国电影的营销是目前的软肋。

  《明星》:那你投资的影片的商业运作都是自己想的吗?是否有智囊团出头策划?

  张:所有的营销方案都是我一个人策划的,我身边也有智囊团。但整体大的构想都是我一个人的。一旦我想出来我就能把这些实施、落实了,但是你请的智囊团来未必就能,因为电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你请一个智囊团或策划班子来帮你出主意,他们未必会有你这种亲身的感受,像我和艺谋这样把一部电影像抚养孩子一样培养他。我这次为影片的宣传感觉就像为自己的孩子办婚礼一样,还能有什么人能像父母给孩子办婚礼一样尽心尽责呢,那么投入,那么舍得出血本,你请一个策划班子,他们肯定不能像自己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电影。

  做电影全凭兴趣 没有太多奢望

  许多人都在想张伟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做电影?谁不知道,电影这个行业是个无底洞,难道不怕赔吗?用他的话来说,做电影除了是和张艺谋的交情,也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如果赔钱了,他还有自己的底线,就是回到最初当药剂师的身份,他说自己什么都不怕。

  《明星》:你经常说做电影筋疲力尽,但是你还是坚持下来了?

  张:坦率地说,做电影真的是太累了。而且有的时候做的寒心,我都不知道在忙什么?你说,真的是为了挣钱?大家都知道,电影是个风险投资最大的行业。一旦失败,落下的就只剩几个拷贝了,我的其他几个企业也很成功。这么说吧,所有这些行业中,最累的就是做电影,要面临的是无数的挑战和压力,因为电影太受关注了,所以压力和风险也就最大。

  《明星》:既然你的企业做得很成功,为什么不以那些为主?

  张: 我有着好几个董事长的头衔,但就是新画面公司这个头衔影响力最大。做其他的行业,我一定是强者,以前有无数事实证明我做什么也都是强者。做电影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当时做《有话好好说》后我就决定不再做电影了 但是当时做完这部影片后我和艺谋就发现我们有着一种配合上的默契。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之间的感情。张艺谋不光是最成功的导演,也是中国电影的旗手,不管你承不承认这都是事实。观众心理最清楚,我们两个人这么多年是从坎坷中走过来的。

  《明星》:那你做电影凭的是什么?赔钱了怎么办?

  张:做电影能成功,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对电影不抱任何奢望。我对电影没有那么多奢求,做这个电影完全是凭着兴趣,完全是凭着自己对市场判断和分析。我对钱没有太大的欲望,我是知足常乐的人,钱够我拍电影就行了。就算赔钱了,我还有自己的底线,就是回到我药剂师的生活,我还有一个退路,靠着一行还能养活的了全家。

  《明星》:你做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张:我主要就是想把这个低迷的电影市场炒热,把人们的关注力集中到电影院,集中到电影的身上。我觉得《十面埋伏》已经起到这种作用了,我们已经把十几年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请到了电影院看电影,现在这个电影人群会由小到大的。其实韩国的电影就是这样一部一部发展起来的,现在韩国电影每年是120亿人民币票房,一个小小的韩国,票房都达到了120亿,而我们中国电影2004年上半年50部电影加在一起才1亿多一点。这种电影市场急剧萎缩的现象也是为什么业内人士包括政府管理电影的官员不断的呼吁,我们国产影片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

  做事求精 新画面公司不可能上市

  近两年,张伟平的名字出现在媒体的报端已经超越一线明星,也成了张艺谋的代言人,关于影片的所有能透露在媒体上的消息都成了他有预谋,有计划行使的。他的这种能抓住媒体命脉的做法,让人产生质疑,张伟平这样的商业操作为了什么?难道他想把新画面影业公司上市?目的是什么?听到记者的提问,张伟平诡秘地笑了,他说这是老话重提,媒体把他猜测的太深了。

  《明星》:你现在好像不仅仅是在做电影,而是以电影为道具,是否在借用电影业这个最好的宣传工具来为自己的产业进行造势,新画面公司有可能上市吗?

  张:这个问题已经是老话题了,《英雄》之后。就已经有很多的商家和策划公司找我,希望能和我合作,把新画面公司上市,我认为这对我来说很有诱惑力,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首先我这个人想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我希望做事的时候能够专一,如果我的公司上市的话,我的领导层、决策层会有一些对以后影片发行上的制约,因为上市了,首先你要对股民负责任。在影片的发行和推广就不是我一个人说了能算的了,因为上市了,就要有一个董事局的讨论,这很容易就会产生意见分歧,一个人的想法会因一个原因而改变。

  《明星》:为何不尝试?

  张:没有把投资领域扩大,是因为不想分心,你想想,现在做一个片子就能让人感到筋疲力尽,如果多拍几部,这边还要想着这个怎么做商业策划,那边那个片子怎么做宣传推广,哪有这么多的精力呀?我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做可以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明星》:你做电影都是按着策划方案来走,但是要超越上一部一定很难?

  张:是的,电影的宣传方式要想成功,就不能重复。中国的电影市场十几年不景气,必须要用特别的手段和方法去刺激它。就像这次把《十面埋伏》放到暑期档来上映,也是自己的摸索,其实暑期档对于国产影片市场来说青黄不接,在这个档期,很多人也没有闲暇的时间,因为不是长假期也不是节假日,所以也不愿掏这个闲钱。我完全可以把《十面埋伏》推到新年档,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定在暑期档是我自己的决定,这是我在摸路子,我是在看我的商业操作是否可以在暑期档奏效?事实证明,1.5亿的票房又一次创造了暑期档的票房奇迹。

  《明星》:《十面埋伏》的票房后来受到了一些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媒体的导向。有的媒体称你对待媒体的态度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什么不试着和媒体把关系建立的更好?这样会对你的电影有更好的帮助?

  张:我是这样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算有的媒体这么认为,他也代表不了中国媒体。实际上,我和很多媒体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双方都是很坦诚的合作,包括一些国家级的报刊。我希望跟媒体交往中,双方应该本着一种坦诚、真实、客观的态度,但是有部分媒体,在双方的接触和合作中,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拷问张伟平:十万个为什么

  《十面埋伏》的音像版权为什么没有卖?张伟平之所以这么做,难道仅仅是为了保护它的票房吗?本报独家发现,不是!这里还有更大的秘密。一个关于中国电影市场另一条发展路线的命运。张伟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还不知道这条路子是否能行通?

  《十面埋伏》的票房到底是多少?投资了2个多亿的影片是否收回了成本?被观众骂得一塌糊涂后的“二张”还能坚持多久?假如这次赔了,制片人张伟平下次还能这样大手笔的在张艺谋身上下赌注吗? 张伟平怎么看待这次埋伏成败?到底是什么电影魅力使得他这么费尽苦心的去研究和探讨……

  既不是电影科班出身,又从来没有搞过发行,一个局外人能把冷清已久萎靡不振的中国电影市场一夜之间搞的如火如荼,一部影片能达到壹亿伍仟万的的票房。难道这不是一个奇迹?张伟平完成了一个让搞专业电影发行出身的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迹。行内人士把他美其名曰为“张伟平现象”,他对这个“现象”是怎么看的?

  出于对本报的信任,张伟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谈《十面埋伏》,以后针对《十面埋伏》所有的问题,他对任何媒体都就此“封口”,因为太累了,不想再说了。

  电影票房 还没有收回成本

  采访的地点是在张伟平公司的会议室里,没等记者坐稳,他就拿着一份电影内部机关发行的不对外的报纸给记者看,上面有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统计的2004年上半年(1月1日——6月30日)50部影片的总共票房,其票房数是:1083569,17元人民币。他颇为得意的表示,仅仅几天《十面埋伏》的票房就已经超过了中国电影市场上半年以来所有电影票房总额。虽然《十面埋伏》取得了让中国所有制片人咋舌的票房,但是在张伟平得意的眼神中同时多了一份遗憾,这种遗憾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明星》:《十面埋伏》的票房统计出来了吗?到底是多少?

  张:统计出来了 ,一亿五千三百六十七万。

  《明星》:这个票房是你意料之中的吗?

  张:这个票房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我的目标是超过《英雄》,而且我心里边是有一个计划的。如果我所有的商业推广、商业操作到位的话,加上张艺谋的这个品牌,《十面埋伏》的票房绝对超过《英雄》。

  《明星》: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直接影响了《十面埋伏》的票房?

  张:很多原因。首先是演员上的,《十面埋伏》很坦白的说已经不是演员的号召力了,因为媒体和观众肯定会拿着它和《英雄》去做对比,《十面埋伏》这部影片中的主演就显得对票房缺乏号召力了,所以就只有张艺谋这一块唯一品牌,但这是张艺谋第二部商业片,观众已经缺少了很大的好奇心,所以他的影片推广,以及张艺谋这个品牌怎么把它在市场上运作,那就至关重要了。所以《十面埋伏》的风险、商业运作对于我本人来说压力远远大于《英雄》;第二,如果不是这次盗版商们这么猖獗、媒体这么误导、这么围攻,我有把握超过《英雄》。不管这部影片一边倒的骂,这确实是有客观因素存在。因为在市场号召力上《十面埋伏》确实不如《英雄》,我也不否认这部影片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这一点我承认,因为电影毕竟是遗憾的艺术。

  《明星》:对于观众的骂声一片,是否也在你的意料之中?当你最早看《十面埋伏》后,心理是否有准备?

  张:我投资了艺谋这么多的影片,说心里话每一部影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面有许多艰辛,只有我和艺谋知道。对于这部影片,观众和媒体都会有意无意地拿它和《英雄》比较,我是这个影片的第一个观众,当谁也没有看见这部影片的时候,在剪接室,就我和艺谋两个人看了这个完整的片子,而且是在剪辑台上。其实,看完后,我心里就有数了。《十面埋伏》和《英雄》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我知道观众、媒体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比。如果他们一比较,那么在中国观众的眼里,特别是在媒体的眼里,非常清楚他们会产生一种什么效应,包括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我意料之中。

  《明星》:这么说你对《十面埋伏》的票房还不够满意?

  张:是的,不太满意,但是我已经做到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比《英雄》付出的努力大多了。有些事情已经超出了我个人努力了。

  《明星》:你总是说有遗憾?

  张:电影存在一些遗憾很正常,更何况这是一部商业片呢。有人拿它去跟《红高粱》比较。这能比吗?艺术片怎么能和商业片相比呢?起码的知识和概念都不懂。电影不足是很正常的,哪部影片是十全十美的呢?其实所谓商业片就是从三岁小孩儿到八十岁老头都可以评价它是否好看,衡量商业片的唯一标准就是票房。

  《明星》:进军奥斯卡是否还有希望?

  张:奥斯卡?我认为是有实力。因为奥斯卡的评委和观众,他们对一部影片的读解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们这些人毕竟是泡在好莱坞大片中的观众,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明星》:《十面埋伏》的整体投资达到2点9个亿,目前为止,成本收回了吗?

  张:成本还有一点没有收回来,它的赢利空间我认为不是太大。

  首映庆典 不能用钱来衡量

  相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宣传方式推广《十面埋伏》,那根本不可能有1.5亿的票房,尽管这个票房对于投资方来说还不够理想。但是不得不承认《十面埋伏》的宣传是整部影片的致命连锁。张伟平告诉记者,当他在今年2月初把这个宣传想法说给张艺谋听时,张艺谋表示,这已经就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如果能把这台集晚会、演唱会和电影首映式三位一体的形式展现给观众,难度可想而知,那要承担的各方面风险是巨大的,做不好的话,《十面埋伏》极有可能毁于一旦。不过,张伟平确实办到了。而且他自信地认为,这种宣传方式不仅仅是前无古人,更是后无来者,他之所以开下这个海口,是因为他明白,中国不可能再有一个制片人会对自己一部影片的宣传,投入这么大的资金。

  《明星》:首映庆典真的花了2000万吗?许多人都在质疑这个费用?

  张:1900多万。差一点就到2000万,主要是在制作费用和租用这些世界一流的灯光和音响上。晚会的灯和其他的灯不一样,那个灯光打在演员的脸上,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效果,席琳.迪翁,她在美国的演唱会上,用的是六盏,我们这次把欧美大部分的这种灯都调过来,用的是36盏,除了工人体育馆给我们提供的供电量以外,我们增加了额外的3台发电机,这是工人体育馆历史上都没有的。包括音响,那天我们所用的音响设备是一个中型电视台所用的设备,而且这个音响是整个欧美最先进的。包括刘德华和梅艳芳对唱的技术,我认为我已经把这台晚会做到极至了。

  《明星》:一台晚会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一定很难?

  张:当然,就连我刚拿出所有的方案给艺谋看的时候,艺谋根本就不相信我能做成。他听完后,和我说,这已经不是钱的事了。不是2000万投资的事情,这件事太复杂了,风险太大了。因为首先这是在中国电影史上没有的事情,电影首映式和晚会连在一起的推广,而且还要全国性的。我们要租用卫星,我们要覆盖整个全中国……任何一个小环节的疏忽,整个庆典就会泡汤。一旦泡汤,所有的投资都会毁于一旦。

  《明星》:可是这台晚会过后,许多媒体都给予了否定的声音,你觉得这是遗憾吗?

  张:我不觉的遗憾。因为媒体的不支持报道,并没有阻挡观众看完首映庆典以后涌向电影院的脚步。如果观众不认可,那就是失败,媒体不认可,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能有1.5亿票房就说明观众是认可的。首映式那天是北京十年来没遇到过的暴雨,我进场时,身边都是被淋湿的观众。他们什么时候为了一台庆典这样投入过,这么多年北京的观众什么样的演唱会没有见过?你再看看全场观众激昂的热情,那些观众并不是追星族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有鉴赏力、有身份、有思想的人。这台首映庆典超过200家电视台转播,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中国有7亿5千万的观众看到了这台晚会。你可想而知,这覆盖的人数。所以我说这1.5亿的票房我有遗憾!

  《明星》:你看了有关专家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吗?有哪些评论让你认同?

  张:专家的评论我看了,包括电影学院的倪震,还有清华大学的教授等。我非常希望听到有对这部影片忠肯的建议,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专家出来评这个影片也是各有所长。倪震以前是张艺谋的老师,我很尊重他,还有几个专家说的也挺好的。他们把影片很客观地评论了一番,我觉得还是很认同他们的观点的。

  不卖版权 要开发二级市场

  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暑期档的票房奇迹,之后张伟平又连连打破了许多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做法,如策划运作影片的宣传方式,这次为了打击盗版的猖獗,保证影片的票房,干脆连音像版权都不卖了。不卖音像版权又损失了一大笔资金,这对张伟平来讲不是一个遗憾吗?这有违一名商人的做法。其实不然,张伟平另有打算,他试探着摸索着走着另一条开辟电影市场的路子——开发二级电影市场。

  《明星》:为了票房放弃音像制品版块,但是对盗版的打击仍然不理想,你现在后悔这一决定吗?

  张:不后悔。我现在没有卖给音像商。虽然这次盗版出现了,但是你发现没有,这次《十面埋伏》的盗版都是游商,没有一家是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摆在音像店或超市的柜台上,这就是我没有卖音像版权取得的成绩。如果他敢摆在货架上,执法机关就会进行打击,现在游商拿着兜售的DVD都是枪版的,画面都是劣质的、不清晰的。《英雄》都出现了货架上的清晰版。《十面埋伏》没有出现在货架上卖,是因为所有商家都知道、清楚《十面埋伏》的版权没有卖,还在投资方手上。谁敢明目张胆的卖就是违法,就会受到打击。这也是对影片和票房的保护,其实这是保护院线。如果上货架,《十面埋伏》根本不可能取得1.5亿的票房。

  《明星》:那以后的音像版权就不卖了?

  张:以后再说,为什么没有卖?我还想试一下中国的二级市场。

  《明星》:二级市场?

  张:对,二级市场其实就是中国电影人说到的第二轮放映。第二轮去的就是全国广大的没有完善影城设备的影院,这一部分有很大的的观众群,主要是小的影院、厂矿、学校等地的礼堂。一轮放映的是现代化的影城,基本上国内的大片在第二轮放映就没有多少观众的票房了,因为在第二轮上映时,音像制品已经开始满大街的卖了,所以第二轮的观众基本上就不存在了。而《十面埋伏》的音像版权没有卖,中国第二轮市场有许多礼堂都开始等待《十面埋伏》的拷贝。 他们有决心做好第二轮的放映,因为电影院的职工们靠的就是好的片子,第二轮这个星期全国就开始。

  《明星》:那你认为二级市场应该如何?

  张:不好说,我只是探索这条路子是否可行?

  总结张伟平:做事之前先学做人

  要问张伟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用他自己经常说的话来说吧——“做事之前要先会做人。”

  问张伟平自己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为什么总会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给自己做了个总结,他认为这是他特有的山东人和东北人合二为一的性格造成的。

  “我的祖籍是山东人,在山东没有生活多久,就去了东北沈阳,从小在那里长大。可能是我具备山东人的执著和东北人的豪迈。”

  “我以前虽然不是做电影的,但是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我想那就是先把人做明白了,在做电影,现在科技都以人为本,要拿出胸怀坦荡的作品,如其人才行,人都做不明白,怎么做事情呢?“

  47岁的张伟平可以说事业上是一帆风顺的,977年张伟平毕业后只身前往北京工作,科班出身的药剂师这个职业一干就是12年。在医院里,中药临床、西药临床……凡是和药有关的,几乎做了个遍,原本他就是那种知足的人,手里捧个铁饭碗,心里也踏实,原本认为这一辈子就靠着药养家糊口了,可是没想到在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张伟平的一个远方亲戚求他帮忙在北京找工作,张伟平托朋友介绍了一份外企的工作,一切安顿好后,张伟平就带着亲戚去外企面试。见到外商后,老外没有看上他的亲戚,而是一眼相中了张伟平。外商对他说,希望他能考虑十天,如果觉得合适的话,在十天之内通知他。张伟平却马上表示,这里是外企,压力会很大,况且他的英文说的不太好,拒绝了外商的邀请。十天过去了,外商打来电话,还是希望他能好好考虑考虑,并保证会派一个翻译在他的身边。面对着许多的诱惑,张伟平便答应了,当上了这家外企商务行政部的经理。而此时,张伟平今后事业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也就是新画面影视公司的经理秦立新。

  当时,秦立新刚大学毕业,是作为翻译派到张伟平身边的。但没有过多久,张伟平便和几个朋友下海经商,去海南搞房地产了。他在离开公司时,对秦立新说:“你先不要跟着我了,就呆在这里吧,这里挺好的,你一定会做好的。而且,我那边什么情况,我也不知道。如果我发展好了,你就过来找我。”

  张伟平万万没有想到,没有过多久,他从海南回来后,秦立新找到了他,并告诉张伟平,他走了没多久后,便把工作辞了。没别的想法,就想跟着他做事情。于是,他们哥俩一合作就是好多年……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