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儿童电影,捧着聚宝盆的乞丐?

2004-8-5 14:08  来源:新浪娱乐 作者:新浪娱乐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精明的犹太人说过:“女人和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但是不知是怎么回事,在中国,儿童电影的制片方们却不仅从来没有尝到过甜头,还常常落到了赔本的境地。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哈利-波特》在中国电影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依旧卷走了6200万元的票房。相形之下,国产儿童片就像一个捧着聚宝盆要饭的乞丐。

  明明拿着“聚宝盆”,为什么还要四处乞讨呢?
 
 
  最大的硬伤

  创作意识陈旧,缺乏市场意识,缺乏儿童视角和对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不尊重身为观众的青少年儿童,这是中国儿童电影最大的硬伤。

  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独有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要出好的作品,创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而不是呆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想当然地把儿童等同于成人,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拍摄电影。

  缺乏儿童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更缺乏儿童看世界和看问题的视角,自然得不到儿童的喜爱。就像给现在的孩子们看老一辈为之感动落泪的《白毛女》,在商品经济熏陶下长大的他们可能会想:“黄世仁本来就应该向杨白劳讨债,杨白劳不努力赚钱实在是太没有用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代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优秀的儿童电影创作者,最不可或缺的不是艺术水平和导演能力,而是“童心、真心和爱心”,国家广电总局的一位负责人就说过:“童心、真心和爱心,这是儿童电影创作的关键所在。”

  直率的网友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儿童电影就是让人受不了,无论从题材,导演还是表演都让人恶心!”说得虽然是刻薄了点,但是这确实是儿童电影脱离市场、自娱自乐的清高现状:一些制作者简单地将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简单的灌输,许多影片中说教代替了娱乐、刻板代替了幻想,不仅起不到正面的引导作用,还激起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发行,一本难念的经

  中国儿童影片想要收回投资的唯一出路似乎就是得奖、得奖再得奖,不停地参加评奖,期望靠政府的奖金过活。这样的现状,相比外来影片《哈利.波特》、《海底总动员》等的火爆票房实在是太过尴尬。中国的儿童片真的没有市场吗?

  有人算过一笔账:全国有两亿三千四百五十万少年儿童(不包括学龄前的孩子们),他们平均一个月看一场电影,一年就有12场,一场按1元钱算,一年下来就可以有近30亿的票房收入,制片厂回收三分之一,就是近10亿!平均每部影片回收近7千万,就算全做成国产大片,每部2千万的投资,也有4千多万元一部的利润,这还不包括成人看儿童片所得的收入和后电影开发(比如VCD、DVD)以及相关产品(比如形象转让、儿童读物)的开发所带来的利润。

  有这样大的潜在市场,儿童片一般投资又只有150万到180万左右,相比其他电影已经算是很少了,但却仍旧难以收回投资。深究其原因,不外是因为发行体制不畅通,宣传做得不够。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抱怨不知哪儿有儿童电影,一些学校的领导苦于教学任务太重和学生的安全问题顾不上组织孩子看电影,作为电影发行部门和放影部门也一直认为现在一切都要面对市场,放映儿童电影不赚钱,所以电影公司一听是儿童片,想都不想,根本不买拷贝,这样下来,儿童片当然只有靠获奖来摆脱投资回收的困境了。


相关链接: 白毛女 明明 DV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