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牧:商业片应该是这样拍的
离《
上周便开始约这个采访,因为读完他的那八点意见意犹未尽,尤其是对于中国电影如何产业化及如何拍叫好叫座的商业片,他在文章里留下了若干悬念。在这篇访问里,他继前一篇的话题对中国商业电影进行了更深入透彻的分析,甚至列出了一个类似讲义的提纲。
今天他借本报对两周来网上的、媒体的、电影局领导的各方面意见做一次回应,他希望这次对话并不仅仅针对某一部电影,而能对整个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有一些贡献。
一、你的文章《
首先说一下《
以前我只写电影论文和专业性电影文章,不写影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7月16日,《
第二天新浪娱乐版的编辑找我,约我写一篇关于《
我没有想到,网上围绕我的文章产生了如此激烈的争论。我上网看了一些。怎么说呢,对我的文章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也有骂的。
我觉得挺好,真的挺好。其实,说老实话,最让我高兴的已经不是关于我的那篇文章,甚至不是关于电影。而是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让每个人能够表达自己意愿的地方!
就像宋祖英唱歌,王二伯也唱歌一样,虽然唱歌的水平不等,但是,每个人都是唱歌的权利!
这就是时代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的变化!
二、《
首先应该说明一点:《
说到媒体评论对一部电影票房的影响,我认为,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关键的还是电影本身,还是电影自身的质量好坏。
谁也不比谁傻!媒体和记者朋友有时候有点“自作多情”了。有时候,我们低估了中国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我经常和一些非电影界、甚至非文化界的人看电影。他们什么时候肯定,什么时候否定,什么时候表扬,什么时候开骂,他们表扬什么,他们开骂什么。说实在的,本人听了都心服口服,望尘莫及。
其实,每个观众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子。而且,每个观众都有一张嘴。观众抽出自己宝贵的时间,掏出自己珍贵的人民币,他们不是去下馆子,去撮一顿,而是去电影院,去看电影。
电影散场之后,观众当然是要说话的。
“观众的嘴,比谁的力量都大!”
三、目前中国电影常常存在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的情况,这是否说明媒体的眼光有问题?
“观众”这个词应该是指大多数的看电影的人。或者说,所谓的“观众意见”应该是大多数看电影的人对一部电影的意见看法,说的绕口一点就是:“人们对一部电影的主流看法”。
任何电影都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我听到的《
还有,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媒体工作者和平民百姓作出了区分的。甚至把媒体工作者放到了与普通百姓对立的位置上。我认识许多媒体工作者,他们工资不高,房子不大,整天风里雨里开着一辆破车穿街走巷。
媒体工作者就是平民百姓,媒体工作者就是劳动人民。同样,媒体工作者也是观众的一员。
四、你是否认同导演要按观众口味来拍片?说到《
电影的构成是一个完整的形态。电影既有商业片,也有艺术片和探索片。
苏牧介绍说:电影的形态应该由三种电影构成(如图所示):
如何看待这三种电影:
电影中主体的、数量最多的是商业片,就是所谓的主流电影。主流电影是商业电影,它能够换得票房。电影是一种工业生产,只有有了票房,电影才有投资,电影才能存活。主流电影之外才是那些艺术电影和探索电影。
艺术片是我们所谓的“雅俗共赏”。过去我们常讲:艺术的最高目标是“雅俗共赏”。所谓“雅俗共赏”就是专家喜欢,老百姓也喜欢。而且说:最好我们所有的作品都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我认为:目标定为“雅俗共赏”,这是一种浪漫的、简单化的、不切合实际的、乃至有些暧昧的想法。我认为:电影是一个完整的形态。“雅俗共赏”的艺术片只是整个电影形态中的一类,一部分,不是全部。
制作数量少、观众也少的探索片是电影艺术的尖兵,探索电影的意义是探索电影表现的手段和可能性。许多人对探索电影厉声指责,对探索电影的导演冷嘲热讽。探索电影就是“阳春白雪”,探索电影就是“为下个世纪的人拍的”(田壮壮语)。探索电影的作用不是票房,探索电影的作用是带动整个电影形态的前进和发展。其实,目前美国和欧洲的主流电影中,已经融入了许多探索电影的因素。有些电影甚至已经很难区分它是主流电影还是探索电影。如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Tom.Tykwer)1998年拍摄的轰动世界的电影《
这里你所问的一定是主流电影。主流电影的目标是票房,主流电影的消费对象是广大普通观众。主流电影的电影制作者当然要按照普通观众的口味来拍电影。
关于《
一个人如果他还没有彻底死亡的话,电击的一个可能是——把他救过来。但是,更大的可能是:加速他的死亡。
五、谁都知道中国电影现在讲产业化,对于《
我注意到了童刚局长的讲话。他讲:“《
童刚局长的好意大家都能够理解。要爱护国产电影。应该把《
其实,媒体和童刚局长一样,媒体也是爱国产电影的。从去年的《
中国有句老话:“治病救人”。关键的问题是:《
《
《
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21世纪的世界一日千里。21世纪的中国蒸蒸日上。我们悠久而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
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岂能辜负我们的时代,我们岂能辜负我们的民族!中国过去有过好多打志气仗的“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个我们不堪回首的年代。
六、政府给予《
政府扶植电影,无疑是正确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扶植。
我国电影主管部门对电影的扶植的做法,应该学习一下韩国的做法。韩国政府扶植本国电影的做法是:一、宏观指导;二、政策倾斜。
我国政府亦应该如此。
电影局抓的事情应该是“三个代表”和“四项基本原则”(宏观指导)。其次应该是政策的倾斜。
总之,政府注意的事情不应该是具体一部影片,而是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对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是否有利。
我们还就电影《
我认为:钱这个东西虽然好,但是有的钱能挣,有的钱是不能挣的。例如,有的钱,只是今天有,明天、后天就没有了。这个钱是不能挣的。我们宁肯要今天的钱少一点,明天、后天还有钱,甚至明天、后天的钱会越来越多。
大家都知道曹雪芹《
七、你批评张艺谋粗制滥造,但或许他本意并非如此,因为他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有可能只是结果不理想而已?
这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
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讲,张艺谋可能是“认真制作,只是结果不理想”。
但是,从观众和评论界的角度看,电影制作者的这种“认真制作,只是结果不理想”就是“粗制滥造”。
观众和评论界要的是结果,他们不管也不应该管你的过程。打一个比喻:一个人认认真真、辛辛苦苦自己制造了一辆汽车。你不能因为他认真了,他辛苦了,就说这辆汽车是辆好汽车。
生存是严酷的。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电影导演是如此,大学老师是如此,马路清洁工也是如此。我们不要希望别人能够原谅自己。
八、外国商业片发展很多年了,以他们的要求来要求现阶段的中国商业片是否苛刻?你认为中国商业片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是否应该成为主流?
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以开阔的胸襟面对世界。是中华民族要全面介入世界各个领域的较量。
2008年奥运会就要在中国举办。为什么我们除了全国运动会之外,还要参加奥运会?现在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外国电影都是奥运选手。我们只有“更快、更高、更强”!除此,我们别无选择。
中国商业电影现在是在起步阶段。
中国商业电影不是应该,而是必须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九、中国的商业片应该怎样拍才可能既叫好又叫座?
上面我说过:生存是严酷的。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不要希望别人能够原谅自己。
中国商业电影怎样拍才能叫好又叫座?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认真工作,要研究世界成功商业电影的经验。其中,首先要把剧本做好。
做好电影剧本是一个专业问题。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有它的百年历史。我们应该研究它的经验。简单地说,就是要研究好莱坞的电影剧作法。
好莱坞电影剧作法的核心内容是:
一、商业电影的立意
好莱坞专门养活了一批“策划”,专门出构思,出招儿,这些“策划”的稿费是编剧稿酬的一半。好莱坞的“策划”都是一些思维异常活跃的绝顶聪明之人。他们能一口气说出来十个“招儿”。老板认可了,把某个“招儿”买下来,然后再找人根据“招儿”去写剧本。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要特点就是“大招儿”邪。“大招儿”出人意外,不同凡响。“大招儿”就是构思和立意。“小招儿”则是具体情节、人物和场面的安排。美国影片《
吴宇森的电影《
这就是“大招儿”,一听故事梗概,观众就想去电影院看影片。
二、商业电影的格局
-苏老师电影“教程”:
一部影片分为三个部分:开头、发展、结尾。
“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是电影中异常重要的情节点。“情节点Ⅰ”结束电影的开头部分。“情节点Ⅱ”结束电影的发展部分,它是仅次于“情节点Ⅲ”的情节点。“情节点Ⅲ”结束电影的结尾部分和整个影片。
“情节点Ⅲ”在影片中异常重要。它的任务是把全片推向高潮,同时结束故事,完成人物塑造和主题升华。“情节点Ⅲ”是一部影片质量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一个好的“情节点Ⅲ”,是构成一部好电影的灵魂。
一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讲,首先,它是由许多“情节点”组成的。然后,数个“情节点”组成一个“情节段落”。最后,数个“情节段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参见本版上方图解)。
三、商业电影的人物
……(从略)
四、商业电影的情节
……(从略)
五、商业电影的结构
……(从略)
六、商业电影的样式
……(从略)
七、商业电影剧本的写作方法
1、确立情节主线
2、设置情节副线
奥斯卡最佳影片《
情节主线:
亨利、霍克设套骗朗雷根。
情节副线①:
警官施奈德因为假钞案追捕霍克。
情节副线②:
朗雷根的人因为钱被骗追杀霍克。
情节副线的作用是,表面上副线不断地干扰主线,给主线出难题,给主线设置障碍,甚至把主线推向绝境。其结果是:正是由于副线的出现,才使得主线更加出色有力,故事也更加丰富好看。
3、设置情节段落
4、建立卡片系统
好莱坞电影剧本写作的流行方式是:在写第一稿之前,先建立影片的卡片系统。每张卡片的写法是:写出一个场景的内容核心。一些好莱坞编剧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卡片写剧本的“开头”、“发展”、“结尾”三个部分。
建立卡片系统,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每张卡片记录一个场景的内容核心。
②先建立情节主线卡片,然后再建立情节副线卡片和其它卡片。
③先写下你最为满意的“卡片眼”。“卡片眼”犹如龙的眼睛给龙以精神和生命,即所谓的“画龙点睛”。它往往是电影的“情节点Ⅲ”,它往往是优秀的、与众不同的、天才性的冲突或者细节。
④写下“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特别是“情节点Ⅲ”要花大力气写好。打一个比方:卡片系统犹如你的一次驱车旅行,“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是沿途你要经过的重要的城市,“情节点Ⅲ”则是你的终点和目的地。目的地当然是整个旅途最为辉煌的地方。否则,你就不会去那个地方了。
⑤设置好“情节点1”、“情节点2”、“情节点3”——“情节点80”(如果影片是80个情节点的话)。“情节点1”——“情节点80”的每一个情节点都犹如你沿途经过的每一个市镇。最为重要的是:前后连接的每个情节点都必须是观众想不到的。比如“1”的后面本来应该是“2”,(观众想到的是“2”),要是编剧在“1”的后面真的写了“2”的话,那么,这个电影肯定失败了。电影编剧必须是在“1”的后面写“3”。
⑥卡片系统所用的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在卡片开始的建立上,而是用在建立以后卡片的调整上。好莱坞编剧调整卡片通常的办法是:把卡片摊在桌上或者挂在墙上,然后,不断调整卡片前后的次序或者不断增加或减少卡片。最初写卡片与之后的调整卡片所占的时间比例,前者应该是1/3,后者应该是2/3。当你觉得卡片无懈可击之后,再开始写剧本的第一稿。
⑦卡片系统稳妥之后,你不妨再大胆地调整一下卡片的前后次序,看看是否会别有洞天,是否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⑧卡片数目的多少没有规定,可多可少。
⑨在卡片系统确定之后的剧本的实际写作过程中,要更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卡片系统。在剧本的写作过程中,卡片随时可以推翻。
⑩商业片中,卡片系统尤为可行。
……
(编者曾经试图删去这段文字,因为相比访谈而言,这更像是一次专业的商业片编剧教程,但苏牧先生坚持要“一刀不剪”,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真实反映他的水准。)
十、你认为劣评会影响观众去看张艺谋的下一部片吗?我想不会影响,就像之前《
尽管张艺谋的影片水平参差不等,但是,张艺谋是一个聪明的、有造诣的导演。我想,他今后还会拍出好的、优秀的电影。
其实,这次围绕《
我们终于开始考虑问题了。
我认为:这次围绕《
最后我要借贵报说明两个事情。
第一个事情。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转载的我的《
第二件事情。最近一位电影部门的领导在一次电影界的聚会中提到:他不明白电影学院的苏牧教授为什么会看不惯《
这位领导显然是在说《
还有我想这位领导一定没有当过教师。他不理解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学生也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我很喜欢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苏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