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喜剧电影的危机
2004-7-26 10:43 来源:《影评人季刊》 作者:余晖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前言
「两周一成」, 可说主导了廿世纪80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的香港电影市场。「两周」是周润发、周星驰,「一成」是成龙,他们的电影,既有着香港地道文化的特色,亦有各国文化荟萃的特色,同时也涵盖了香港电影的重要类型------赌片、功夫喜剧、古装喜剧、英雄悲剧、古惑仔文化、警察黑帮动作片等等……「两周一成」的电影,伴随着香港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历史的发展,是香港欣欣向荣的标志,也是香港地道文化的重要展览品,有着自信、自傲、洒脱的象征。
可是九十年代末至今,香港也发挥了「自由港」的特色,文化跟经济一样自由流入,也自由流出;而且从近年的情况来看,可说是「净流出」了。成龙、周润发先后到荷里活发展,拍了多部外国资金的电影;而周星驰则北望神州,以「少林」打进上海去。他们的发展不正正代表着香港经济、社会及文化的转型吗?美其名可以说是「冲出亚洲」,不过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教育、经济及文化都由从前的「夜郎自大」演变到如今的「仰人鼻息」了!如果说成龙、周润发是西化成功的象征,代表着殖民地以来香港经济文化的延伸;那么周星驰或许可算是香港政府一直提倡「北望神州」的最佳代言人,带领香港人迈向世贸怀抱下的中国去。
「周星驰」对「周星驰」
今天香港喜剧电影面对的真正危机,不是没有如周星驰一样的喜剧天才,也不是没有如从前的一样出色的幕后班底,而是没有香港把喜剧赖以自傲的特色 继续发扬或改善。反而如谚言所说一样:「忘却自家无价宝,沿门托效贫儿。」这不仅是香港喜剧电影的写照,或许更是香港经济文化的真相。
周星驰现象,并非纯粹的「无厘头」文化; 不过其盛衰起伏,自始至终都是由周星驰而起的。「周星驰」或许正在消灭「周星驰」,今天周星驰的笑片依旧好笑,但却没有了自身的特色;其转折点在《千王之王2000 》中,清晰地突显了问题出来:周星驰「老退」,不再担当主角,而且无论在电影中的角色设计、情节及布局,都予人司空见惯、暮气沉沉的感觉。或许周星驰本人早已知道以上的危机,所以自《少林足球 》拍摄以来,周星驰等人就严阵以待,甚么训练班、甚么宣传手段都用上了,可见他绝不是「无厘头」去拍《少林足球 》,而是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首次监制的电影。
周星驰所演的人物,有古人也有今人,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构人物,电影背景自然有古有今、有真有假。但无论他演甚么角色也好,他的电影既有着地道的笑料,我们会笑;同时也有着普遍的笑料,让非本地人也看得懂、笑得出。 简言之就是具有普遍喜剧的特色及意义。但周星驰的成功,还在于把地道的香港文化渗透并提升到普遍人类文化的程度上去,突破文化及地域的界限。两集《西游记 》成功地把传统小说的人物形象赋予时代色彩,把港式笑料贯注到传统文学作品中去。《唐伯虎点秋香 》把传统历史人物的卡通化,又是另一成功例子,也可说是他把历史人物喜剧典型化的一个高峰。《回魂夜 》成功地结合了喜剧与鬼片的相反元素,把外国人物形象地道化,却又能带出普遍喜剧的意味。
《少林足球 》的吊诡:周星驰消灭周星驰
如果真如我们所说,《千王之王2000 》是周星驰「老退」的转折点,那么新的尝试就是从《少林足球 》而展开。不过《少林足球 》所显现的「周星驰现象」,却缺少了上述所说的周星驰的成功要素,尤其是把地道的香港文化提升到普遍人类文化的特质这一方面。《少林足球 》的特色不在于少林与足球的结合这一方面,固然两者均不是香港地道文化的象征;而是看不见香港的地道文化,更重要是周星驰的电影的内涵及元素,竟不知不觉被日本文化所取代。其实,少林跟足球的结合,是颇有新意的,但却仅是全片的幌子而已。《少林足球 》的首尾是《魔女宅急便 》的化身,它的过度是《五个相扑的少年 》,它的转及结是《足球少将 》的形体。周星驰电影的成功、周星驰现象的存在意义是因为其成功把别人的文化借来,结合地道香港的文化特色,再重新演绎并达至普遍喜剧的特色及时代的意义。
笔者期待周星驰的「腐朽化神奇」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即使计算机科技如何先进新颖,但无补于全片的空洞及在文化层面上的模糊。最讽刺的是,《少林足球 》的主题,就是想唤醒人们对传统过时、不合时宜的文化作重新评鉴,并希望能重新包装达至古为今用。可是电影却偏偏欠了上述所说的周星驰从前最佳的元素。
忘却自家无价宝──香港喜剧电影的危机
所谓大香港文化,是贬词;可是一国一地没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则更可怜。香港喜剧电影,以周星驰为代表,既有自己的文化,又有懂得融汇别人的文化,并能加以大胆创新及提炼至普遍喜剧文化的特色。如今真正的危机,正是欠缺了这方面的文化特色。既不懂欣赏自己的文化,只一窝蜂地吸纳别人的文化,而且还不会择善固执,这不仅是香港喜剧电影的危机,也是电影的危机、文化的危机。
香港是「自由港」,所有资金、人才及技术都是来去自如;可是如果在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也如「自由港」一样,则香港会像建筑在沙堆中的堡垒,越久越沉。
注释 :
-这里所说的「两周一成」,笔者是以文化符号来讨论,就是说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以他们 及-其所代表和象征的社会、经济、历史为代表的现象,而非把他们视作为其真正本人。
-关于一些评论周星驰的成功与好睇的观点,见张伟雄:<星仔有乜好睇?>及天使:<我为 甚么这么成功------周星驰说……>。《电影双周刊 》303,1990/11/8-21。
-见邝慧宜:<"无厘头"文化与周星驰现象>。梁秉钧编:《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三联 1993),页77-83。
-关于喜剧的观念及美学特征,参考于成鲲:《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 》。(上海:学林 书店,1992),页1-206。
「两周一成」, 可说主导了廿世纪80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的香港电影市场。「两周」是周润发、周星驰,「一成」是成龙,他们的电影,既有着香港地道文化的特色,亦有各国文化荟萃的特色,同时也涵盖了香港电影的重要类型------赌片、功夫喜剧、古装喜剧、英雄悲剧、古惑仔文化、警察黑帮动作片等等……「两周一成」的电影,伴随着香港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历史的发展,是香港欣欣向荣的标志,也是香港地道文化的重要展览品,有着自信、自傲、洒脱的象征。
可是九十年代末至今,香港也发挥了「自由港」的特色,文化跟经济一样自由流入,也自由流出;而且从近年的情况来看,可说是「净流出」了。成龙、周润发先后到荷里活发展,拍了多部外国资金的电影;而周星驰则北望神州,以「少林」打进上海去。他们的发展不正正代表着香港经济、社会及文化的转型吗?美其名可以说是「冲出亚洲」,不过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教育、经济及文化都由从前的「夜郎自大」演变到如今的「仰人鼻息」了!如果说成龙、周润发是西化成功的象征,代表着殖民地以来香港经济文化的延伸;那么周星驰或许可算是香港政府一直提倡「北望神州」的最佳代言人,带领香港人迈向世贸怀抱下的中国去。
「周星驰」对「周星驰」
今天香港喜剧电影面对的真正危机,不是没有如周星驰一样的喜剧天才,也不是没有如从前的一样出色的幕后班底,而是没有香港把喜剧赖以自傲的特色 继续发扬或改善。反而如谚言所说一样:「忘却自家无价宝,沿门托效贫儿。」这不仅是香港喜剧电影的写照,或许更是香港经济文化的真相。
周星驰现象,并非纯粹的「无厘头」文化; 不过其盛衰起伏,自始至终都是由周星驰而起的。「周星驰」或许正在消灭「周星驰」,今天周星驰的笑片依旧好笑,但却没有了自身的特色;其转折点在《
周星驰所演的人物,有古人也有今人,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构人物,电影背景自然有古有今、有真有假。但无论他演甚么角色也好,他的电影既有着地道的笑料,我们会笑;同时也有着普遍的笑料,让非本地人也看得懂、笑得出。 简言之就是具有普遍喜剧的特色及意义。但周星驰的成功,还在于把地道的香港文化渗透并提升到普遍人类文化的程度上去,突破文化及地域的界限。两集《
《
如果真如我们所说,《
笔者期待周星驰的「腐朽化神奇」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即使计算机科技如何先进新颖,但无补于全片的空洞及在文化层面上的模糊。最讽刺的是,《
忘却自家无价宝──香港喜剧电影的危机
所谓大香港文化,是贬词;可是一国一地没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则更可怜。香港喜剧电影,以周星驰为代表,既有自己的文化,又有懂得融汇别人的文化,并能加以大胆创新及提炼至普遍喜剧文化的特色。如今真正的危机,正是欠缺了这方面的文化特色。既不懂欣赏自己的文化,只一窝蜂地吸纳别人的文化,而且还不会择善固执,这不仅是香港喜剧电影的危机,也是电影的危机、文化的危机。
香港是「自由港」,所有资金、人才及技术都是来去自如;可是如果在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也如「自由港」一样,则香港会像建筑在沙堆中的堡垒,越久越沉。
注释 :
-这里所说的「两周一成」,笔者是以文化符号来讨论,就是说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以他们 及-其所代表和象征的社会、经济、历史为代表的现象,而非把他们视作为其真正本人。
-关于一些评论周星驰的成功与好睇的观点,见张伟雄:<星仔有乜好睇?>及天使:<我为 甚么这么成功------周星驰说……>。《
-见邝慧宜:<"无厘头"文化与周星驰现象>。梁秉钧编:《
-关于喜剧的观念及美学特征,参考于成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