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中国名牌
2004-7-26 10: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方都市报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刀郎是什么?是发音经过历史和语言的演变的一个新疆地名。变成人名后,就有了一股塞外游侠般的异域粗犷之气,乍听之下还是很令人神往的。
现在大概长着耳朵的人都听过刀郎(罗林)。听过有没有留下印象就不知道了。刀郎卖得那么好,看来大多数人是觉得好听的,如果你觉得不好听,那么你是属于那部分小众。小众的观点和商业效益没关系。执着于好听不好听不是聪明人考虑的问题——聪明人都不花时间听刀郎,只抓紧时间生产新刀郎。比如新出的那个“西域刀郎”,据说专辑上“西域”两字没“刀郎”两字明显,但是用心是明显的,反正刀郎是个代号,本来也是挪用人家地名。
所以刀郎不是某个传说中让你神往的虚拟人物,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标。如果忽略构词上的美感,它的实质和“老干妈”牌辣酱和“刘老根”牌肥料是一个道理。挂了“刀郎”自然就会好卖,请看统计资料——
刀郎(罗林)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 》2004年1月上市,销量达到600万张(一说800万张),盗版20多种。西域刀郎(潘晓峰)的《寻找玛依拉 》7月上市,首发15万张,10天后追加20多万张,目前总量超过40万张,盗版30多种。至于两人的出场费,据说也达到了10万到30万元人民币不等……
你还不明白,既然挂个“刀郎”牌就赚钱,我们为什么要叫别的名?所以连四年前就出了专辑的新疆本土歌手艾尔肯也被包装成了个“走出沙漠的刀郎”,当然我一直觉得他唱得挺好,只不过名字没刀郎那么好记。
黄燎原说,无论是罗林还是潘晓峰,都是打着民族音乐的幌子,根本上依然是在做流行音乐。某维吾尔族歌手说,刀郎风潮是一件尴尬事,跟音乐关系不大,跟刀郎文化本身更是无关,刀郎音乐也不代表新疆音乐。
“刀郎”现象代表的只是市场,跟风也是因为市场,这块市场还未饱和,一个接一个的“刀郎”推出来,三五个“刀郎”都不嫌多,都会供不应求。
一切原来为了好卖。一切原来不是为了提升大众品位,一切原来只能跟随大众品位。我不是在说某个刀郎的坏话,只是,音乐市场上不能只有“刀郎”一个名牌。听众不能一看见“刀郎”两个字就摸不着北,如果那样,是听众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
现在大概长着耳朵的人都听过刀郎(罗林)。听过有没有留下印象就不知道了。刀郎卖得那么好,看来大多数人是觉得好听的,如果你觉得不好听,那么你是属于那部分小众。小众的观点和商业效益没关系。执着于好听不好听不是聪明人考虑的问题——聪明人都不花时间听刀郎,只抓紧时间生产新刀郎。比如新出的那个“西域刀郎”,据说专辑上“西域”两字没“刀郎”两字明显,但是用心是明显的,反正刀郎是个代号,本来也是挪用人家地名。
所以刀郎不是某个传说中让你神往的虚拟人物,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标。如果忽略构词上的美感,它的实质和“老干妈”牌辣酱和“刘老根”牌肥料是一个道理。挂了“刀郎”自然就会好卖,请看统计资料——
刀郎(罗林)的《
你还不明白,既然挂个“刀郎”牌就赚钱,我们为什么要叫别的名?所以连四年前就出了专辑的新疆本土歌手艾尔肯也被包装成了个“走出沙漠的刀郎”,当然我一直觉得他唱得挺好,只不过名字没刀郎那么好记。
黄燎原说,无论是罗林还是潘晓峰,都是打着民族音乐的幌子,根本上依然是在做流行音乐。某维吾尔族歌手说,刀郎风潮是一件尴尬事,跟音乐关系不大,跟刀郎文化本身更是无关,刀郎音乐也不代表新疆音乐。
“刀郎”现象代表的只是市场,跟风也是因为市场,这块市场还未饱和,一个接一个的“刀郎”推出来,三五个“刀郎”都不嫌多,都会供不应求。
一切原来为了好卖。一切原来不是为了提升大众品位,一切原来只能跟随大众品位。我不是在说某个刀郎的坏话,只是,音乐市场上不能只有“刀郎”一个名牌。听众不能一看见“刀郎”两个字就摸不着北,如果那样,是听众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