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春天”真的来临了吗?
刚刚结束的电影局媒体通气会上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上半年,低迷已久的国产电影生产达到106部,几乎是往年全年的产量;超级“片霸”《
从2003年12月1日到2004年元旦,电影局以罕见姿态连续颁布了四项改革法令,不仅为电影创作“松绑”,也为社会资金、国外资金进入电影制作和放映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条件。当时就有媒体以谨慎姿态乐观估计:中国电影将从此走上“加速度”。半年下来,“政策魔杖”的作用开始显现,不仅电影产量大幅增加,电影投资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那种被戏称为“以领导为导向、以政府为市场、以获奖为目的、以仓库为出路”的影片有所减少,市场和消费者成为电影生产的驱动性力量。《
但是,当我们在为改革成果欢呼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电影远未真正走出产业危机。同样是在这次通气会上,有关方面坦承,上半年问世的电影影片只有大概三分之一能够排上影院档期,换句话说,这个行业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产品成为积压品,或者直接进了电影频道。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中国电影产量的提高与电视市场的扩展不成正比、电影投入的增加与市场回报的提高不成正比,那么中国电影就只有两种结果:一是电影制作环节不需要进入流通领域就能够通过暗箱规则自身创造效益,最后彻底与观众和市场无缘;二是由于市场回报长期难以为继,最后整个产业的改革成果功亏一篑。
只有真正与市场扩展同步,数字的提高才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106部远不是目的。从全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来看,仅仅依靠本土市场,特别是仅仅依靠本土影院市场的电影产业发展是越来越困难了。只有强化发行环节,进行制作、发行、放映产业的纵向整合和电影、电视、音像及其他娱乐领域的横向整合,中国电影的市场回报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当有一天,中国观众平均年观影次数超过1次,有50部以上的国产电影影院票房超过1000万元,电影的内地影院票房收入只占影片总收入的40%以内,电影制作的赢利概率超过60%以上,那么,中国电影的春天也许才真正到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与其说是在居安思危,不如说是在居危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