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中国商业电影的困境

2004-7-19 10:49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苏红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仅有画面和特效还不能成就一部商业电影,寻找失落的世界。

  十面埋伏公映之后,从报纸媒体到网络BBS,几乎一边倒的责骂、批评,盖过了公映前铺天盖地的宣传声势。一些观众在倾诉对电影的不满,预言家们在如期收获《十面埋伏》重蹈覆辙的成果兑现,更有一些人发泄着对张艺谋“落马”的快意。这使得对《十面埋伏》的评价顿时变得复杂起来,也使我们忍不住思考一下,对张艺谋《十面埋伏》“讨伐”的声浪,正常吗?

  张艺谋在《十面埋伏》公映前大造声势,宣传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但巨大的期望值与张艺谋电影的现实之间存在着落差,于是责难与批评应运而生。然而指责与谩骂解决不了问题。其实,跳出张艺谋本人,我们从《十面埋伏》身上看到的是中国电影面临商业转型的普遍问题。只不过问题发生在张艺谋身上,大家还有兴趣去关注一下,而更多的烂电影由于无声无息而根本无法引起观众的反应。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在形成,哪怕是一部被全民批评的电影,实际也就意味着它在商业上的成功。

  《十面埋伏》遭受的“讨伐”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步履维艰。以张艺谋为核心的第五代导演当初走上影坛的时候,向商业电影作了坚决的拒绝,向电影的正常叙事、人物的情节化处理、镜头的传达功能作了彻底的背叛。他们首先拿镜头开刀,为配合画面风格,削减人物的塑造,牺牲人物性格的鲜活。

  第五代导演的这种风格只是他们冲上影坛、显示自己存在的敲门砖。以这种风格获得成功、取得反响的张艺谋、陈凯歌后来都不自觉地抛弃了初期电影的风格,而开始转向传统叙事电影。他们也许是无意识的,张艺谋可能在当初拍摄《红高粱》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会加盟到商业电影的大旗下,接受观众的考验。假设当时的环境允许,张艺谋们早在出道时就拍摄商业电影,那么,他们或许无法获得立身的机会,因为商业电影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全盘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没有任何电影之外的因素决定着电影的品位高低。商业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公平的竞争,也是一种通透的平台,更是强者林立的电影中心广场。这里面一切以观众的直接感受为基础,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的情感体验为圭臬。商业电影更透明,形式上更简单,手段上更没有遮羞的幕布,更显示出对电影基本叙事能力的整体把握。

  第五代时期的优势,在张艺谋投入商业电影后,失去了对他的保护作用,以前影片的政治寓意、文化内涵等等一无所用。所以,张艺谋向商业电影的投降,也是一种自我挑战,一种对传统电影的回归。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肯定张艺谋的选择。毕竟中国电影一直缺乏商业片的传统,第五代导演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反映在第六代身上。像张元的早期影片,都是凭借一种非电影的因素而获得广泛的影响,而当张元投入商业电影的潮流中拍摄了我爱你绿茶之后,人们突然发现,他连基本的叙事能力都很欠缺。同样,娄烨可以在苏州河中玩玄乎,但到了紫蝴蝶中却使人看到他的惊人的拙劣;李欣的花眼故设迷障可以吓跑你评论的信心与勇气,但在自娱自乐中,就可以看到他放弃人物矛盾后的空洞与单薄。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商业片可怕的规律和严格的要求,而放弃对商业片的努力。中国电影产业只能靠商业电影取得成功。张艺谋执著地跳入商业电影的大潮,反映了中国电影人对那些非电影元素决定电影品质的旧有模式的弃绝。张艺谋毕竟冲在了前头,他的成败得失,告诉我们商业片远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张艺谋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尺度,告诉中国电影该在哪一个地方寻找失落的世界。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