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十面埋伏》观影报告

2004-7-17 11:38  来源:Fanhall.com 作者:发达阿姨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我想我不妨来做个小实验。这个实验的内容是,以《十面埋伏》观影前后的五个小时为限,大致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段时间内对于《十面埋伏》的一些感受。这五个小时,即是从现在的22点30分到明日,也即16日凌晨的3点30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以尽量客观地阐述我的感受,作为一个独立影评人,也是一位普通观众的感受。
  一、 观影前:2004年7月15日的22:30


  这个时候我呆在家里,正准备晚上12点也即明日凌晨零点看“传说”中的《十面埋伏》。之所以称之为“传说”,我觉得或许并不为过。因为在这个传媒力量无所不能的世代,任何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总是尽可能地以“传说”的形式为大家所知道。


  我是准备去电影院看《十面埋伏》的。毕竟一年中,值得去影院看的影片不多。这是老实话。而我更想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我自己的观影感受,以便能提供一个比较实际的参考,从而帮助大家下决心是否值得去影院看这个影片。


  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那就是独立影评人的工作,你所要做的,就是去尽量客观地告诉读者或者未来的观众,你所将看到的影片的大致情况,观影指数多少,娱乐指数多少,等等。


  关于《十面埋伏》,最近的新闻实在太多。张伟平是个这方面的老手,《十面埋伏》比之《英雄》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其如何运作影片的宣传和市场营销,想必已经是铺天盖地,诸多媒体也是尽详细报道深度报道之能事,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想说的是,观众在这种铺天盖地中保持自我清醒判断的重要性。记得以前,网名为“电影鼹鼠”的一位朋友曾提及“媒体教育”的事情,就是试图让大家尽量屏除媒体布下的重重沙罩,从而尽量知道事情的真实面目,进一步坚信自己的判断力。在这种相关教育没有开展之前,大家应该清楚这一点。


  也就是说,在关于《十面埋伏》的各种炒作中,在关于《十面埋伏》是否抢了其他影片档期的讨论中,作为观众,一定不要为之所动,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各种名义的炒作是制片方和媒体干的事,我们的最简单的任务仅仅是,看自己想看的电影。


  二、 观影后:2004年7月16日的02:27


  这个时间我刚刚回到家,打开电脑。我心平淡如水,想着刚才大家纷纷从电影院走出来时的安静,或许这就是大家对影片的态度。大家出场的态度跟刚进场时候的喧嚣,形成了对比。想着这是全国的首映,这一场的观众口碑和明天全国媒体们可能做出的反应,我想对于制片方和发行方来说,这是个不眠之夜。


  好了,言归正传。


  要把《十面埋伏》当做武侠片,想必还是不太妥当的,影片跟武侠一点关系都没有,通片的爱情。其实影片讲的就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之事,然后辅之唐朝衰落时的背景。这二者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在观看的时候完全可以把所谓的这个背景忘掉。至少我是已经忘掉了影片的背景——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要么是影片只讲爱情很纯粹,要么是影片剧本处理很弱智。


  不管它什么类型片吧,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片就是了。这应该是不为过的。但是商业片成功的最简单证明,即是它满足了观众的观赏娱乐需要。至少,能让观众满意其中某一点,堂而皇之可称满足了观看宣泄愉悦的要求,简单的说即是让观众高兴而来,开心地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的看法则是——虽然《英雄》的故事单薄,但是至少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桌丰富的视听盛宴。可是在《十面埋伏》中,我们却并没能得到什么,太多的什么。


  这是不是期望值太高的缘故呢?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只能说影片前期的宣传策划是失败的。因为正是它的宣传让我们有了很高的期待,而它又实在满足不了这么高的期待。最伟大的现实将证明,影片一个月乃至半年一年的宣传,其力度会明显若于观众之间耳口相传的口碑力度。


  影片基本上按照15分钟左右一个高潮的走法,设计了“仙人指路”、“亡命桦林”、“花海遇险”、“竹林深处”、“雪山决战”等几个高潮。前面还显紧凑,但是后面在“竹林深处”后面加入了“假戏一场”、“激情随风”两场感情较重的戏,使得观影期望被打断,观众显得开始烦躁,大家都在等待影片的结束。偏偏影片又不结束,也因此,大家为后面的拖沓感到厌烦。由此也可见一部影片节奏的重要性。


  更火上浇油的是,后面的戏太假,章子怡扮演的小妹遭受重击,却“异常顽强而未能死”,于是乎就在那里“晕”过去,然后又会在很合适的时候(比如男主角跑过去的时候)“醒”过来,很是让大家笑话。同时,“雪山决战”一场的场景转换太突然,虽然在影片表达逻辑上能够说通,但是总体上却显失败。


  同样让人失望的还有影片制作的粗糙。这种粗糙我们可以用《十面埋伏》和它的“哥哥”《英雄》来进行对比。同为“武侠巨片”,两部影片的制作班底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两部影片的故事原创和编剧都是张艺谋、李冯、王斌三人,武术指导都是程小东,服装与人物设计都是和田惠美,美术都由霍廷霄担刚,录音都是陶经。按理说两部影片不会差距很大,但是实际效果却是,《十面埋伏》的视听给笔者的感觉远在《英雄》之下。再详细对照,大家便可发现摄影和音乐的关键作用。


  名家就是名家,《英雄》的摄影指导是杜可风,其功利远在《十面埋伏》摄影赵一丁之上。《十面埋伏》的摄影单调得很,花了那么多钱造内景,选外景,可是愣没有拍出点好的效果来,实在是浪费得很。同时,也可以不客气的说,自《英雄》之后,霍廷霄在《十面埋伏》中的美术也是大不如从前,没有多大的创造性。


  说了那么多批评的话,似乎有点吹毛求痞。不过张艺谋既然已经拍摄出来,给了我们观看的权力,那么我们也就有了“指手画脚”的权力。好了,说一说我对这个影片的观看指数吧,我依然拿《英雄》做为对比——


  我们把指数满分定为100。如果《英雄》的故事指数是60,《十面埋伏》的故事指数是70;如果《英雄》的视听指数是90,《十面埋伏》的视听指数是70。同时我会做一个推断,如果《英雄》的看后好评指数(这个指数和综合指数略相等,稍高于推荐指数)是80,《十面埋伏》的看后好评指数则可能是40(如果你没看过《英雄》而去看的《十面埋伏》,则可能是70)。


  最后,依旧强调前面说的那一点,相信自己的观影判断。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