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杜琪峰是爱学习的好中年
2004-7-1 9:4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佚名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看老杜的《大事件 》,很容易让人想起“银河映像”当年那部极经典的《非常突然 》,同样是警匪火拼,但味道却陡然变了。《非常突然 》里那几个警察,一个任达华,一个刘青云,对立中有统一,属于审美互补(类似情况还比如《野兽刑警 》里的黄秋生和王敏德)。相比之下,这回的警察就有点欠扁,陈慧琳、张家辉非但无法完成一个互补,反而全是一根筋,陈慧琳反复强调“这是一场SHOW”,张家辉就怎么打都不死,整个一铁甲威龙。如果深究动机,这两个警察“敬业”的背后,个人目的也很明确。据说,从前剧本的结尾匪徒任贤齐曾与警官陈慧琳有死前一吻,后被杜琪峰修改,现在看起来,这样的一个改动,与情与理都是明智之举。否则将不但肉麻,而且不合逻辑。
整个故事,是因为质疑警察而起,整部电影,最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个质疑。
■角色 任贤齐不够匪气,林雪最讨巧
的确,这一回警察被塑造得这样性情古怪、血肉单薄,是个躲不过去的大奇怪。那么,这回的剧本是否在人格造型上明显偏重塑造匪徒呢?我们来考察一番:任贤齐早年拍过几个造型很酷的MV,那股匪气被老杜捕捉到了,在这片子里调动得也不错,除了那口实在蹩脚的普通话,基本上算是成功。看来,在老杜调教下,领会了“真正的悍匪开枪是不眨眼睛的”这个道理之后,任贤齐对“匪”的理解也随之深入了不少。但是说实话,还欠修炼,杀气依然不足,甚至可能还不如那几个大块头的同伙看起来猛。另一个悍匪是尤勇,此人彪悍是彪悍,可惜怎么看都不像杀手,眼睛里的杀气恐怕还不如任贤齐富裕,倒是很像转业军人来港出差,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散得很。演员里表现最好的还是林雪,眼神、表情、小动作都相当生活化,当然这样插科打诨的角色,也确实比较讨巧。
■故事创意 看《大事件 》的最大原因
这样看,这《大事件 》似乎也并无稀奇,几个角色先天就稍显扁平,演员在表演上又拿捏得并不完全到位,我们为什么还要看?确实,一部电影剧本已经有了漏洞,演员又不够饱满,败了一半,杜琪峰的压力应该是很大的。但老杜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依然非常令人钦佩,对影片整体的控制(包括演员)也比较有效,而且至关重要的一点,节奏掌握的很好,相当紧凑,音乐也棒,所以,整部电影虽然艺术性不足,但还是很有娱乐性,很过瘾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剧本(否则好莱坞也不会那么着急把改编权买去):悍匪和警察在大街上枪战,一个警员举手投降,媒体曝光,群众哗然。警方为了挽回局面,决定以牙还牙,要把缉捕匪徒的全过程现场直播。很快,警察把这帮匪徒包围在一栋大楼里,媒体蜂拥而至,好戏开场。更巧的是,在警方搜索这帮悍匪的过程中,惊动了藏匿在同一栋楼里的两个杀手,阴差阳错,他们竟然和那几个悍匪不期而遇……这次突发事件,可谓矛盾重重,且互为因果、不可调和,特别是强调了媒体的参与性,也就是说警方和匪徒都在受到现场直播的影响,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互动。通过互联网发布了通过手机拍摄的警察被炸场面,使影片拥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包装。奥利弗.斯通早年那部惊天动地的《天生杀人狂 》也有类似互动(好莱坞大片里常有这样的情节,典型的还比如《生死时速 》、《现场直播 》等),现场直播的界入,直接影响了事态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觉察到,在《大事件 》里,杜琪峰不仅反映了媒体对警方(政府行为)的监督,同时也似乎有意在龃龉媒体,因为它们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充当的是一个被利用的角色。
■长镜头 值得鼓励的尝试
最后,我们必须说说那个此前被大肆炒作的开篇长镜头,毕竟在港产的警匪片中使用如此漫长的长镜头(8分钟)太不常见,这恐怕也是杜琪峰想通过《大事件 》完成的重大技术(美学)尝试之一。香港街巷狭长,充其量比较适合像德.帕尔马《蛇眼 》那样跟拍的长镜头,此前,大家都认为《大事件 》的长镜头会采用类似的处理方式,没想到杜琪峰要求的是一个更为立体的造型,这大大增加了这个镜头的设计和操作难度。
因此,最终我们看到的这个长镜头,似乎并非无懈可击,它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是,我们应该理解老杜选择这个跌宕起伏的长镜头的真实用意,它首先是强调了现场感,其次,它在一开始就造成了一个全能的旁观视角,这和这部电影整体的追求是吻合的。因此,即使是有再大的瑕疵,我们还是要为老杜这个“胆大包天”的镜头创意起立鼓掌——任何对香港电影成长有价值的探索,我们都应该感谢,并且鼓励。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新,那就是老杜追求的准纪实风格,这也是《大事件 》比较突出的特色之一,纪实的最大优势,是它能够紧紧地把握住观众,让你不分心,让你更投入。它很可能还呼应了某种(商业片)潮流,类似好莱坞电影也有不少,其中最新锐的比如去年的《电话亭 》。
总之,这是《大事件 》,不是《盗火线 》,好看、过瘾,可能就已经够了。
整个故事,是因为质疑警察而起,整部电影,最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个质疑。
■角色 任贤齐不够匪气,林雪最讨巧
的确,这一回警察被塑造得这样性情古怪、血肉单薄,是个躲不过去的大奇怪。那么,这回的剧本是否在人格造型上明显偏重塑造匪徒呢?我们来考察一番:任贤齐早年拍过几个造型很酷的MV,那股匪气被老杜捕捉到了,在这片子里调动得也不错,除了那口实在蹩脚的普通话,基本上算是成功。看来,在老杜调教下,领会了“真正的悍匪开枪是不眨眼睛的”这个道理之后,任贤齐对“匪”的理解也随之深入了不少。但是说实话,还欠修炼,杀气依然不足,甚至可能还不如那几个大块头的同伙看起来猛。另一个悍匪是尤勇,此人彪悍是彪悍,可惜怎么看都不像杀手,眼睛里的杀气恐怕还不如任贤齐富裕,倒是很像转业军人来港出差,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散得很。演员里表现最好的还是林雪,眼神、表情、小动作都相当生活化,当然这样插科打诨的角色,也确实比较讨巧。
■故事创意 看《
这样看,这《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剧本(否则好莱坞也不会那么着急把改编权买去):悍匪和警察在大街上枪战,一个警员举手投降,媒体曝光,群众哗然。警方为了挽回局面,决定以牙还牙,要把缉捕匪徒的全过程现场直播。很快,警察把这帮匪徒包围在一栋大楼里,媒体蜂拥而至,好戏开场。更巧的是,在警方搜索这帮悍匪的过程中,惊动了藏匿在同一栋楼里的两个杀手,阴差阳错,他们竟然和那几个悍匪不期而遇……这次突发事件,可谓矛盾重重,且互为因果、不可调和,特别是强调了媒体的参与性,也就是说警方和匪徒都在受到现场直播的影响,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互动。通过互联网发布了通过手机拍摄的警察被炸场面,使影片拥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包装。奥利弗.斯通早年那部惊天动地的《
■长镜头 值得鼓励的尝试
最后,我们必须说说那个此前被大肆炒作的开篇长镜头,毕竟在港产的警匪片中使用如此漫长的长镜头(8分钟)太不常见,这恐怕也是杜琪峰想通过《
因此,最终我们看到的这个长镜头,似乎并非无懈可击,它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是,我们应该理解老杜选择这个跌宕起伏的长镜头的真实用意,它首先是强调了现场感,其次,它在一开始就造成了一个全能的旁观视角,这和这部电影整体的追求是吻合的。因此,即使是有再大的瑕疵,我们还是要为老杜这个“胆大包天”的镜头创意起立鼓掌——任何对香港电影成长有价值的探索,我们都应该感谢,并且鼓励。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新,那就是老杜追求的准纪实风格,这也是《
总之,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