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那一种孤寂——由音乐而再议《德拉姆》

2004-6-27 14:49  来源:Tom音乐 作者:彭洪武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突然之间,《德拉姆》的正版影碟和唱片在昆明铺天盖地展开了,继前次《德拉姆》电影轰动的宣传和冷清的票房之后,某些力量令到《德拉姆》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行动”,却也是那样尴尬。


  它注定是孤寂的,其导演田壮壮这些年来一直有一种无法释怀的知识分子情结,而在《小城之春》里达到了极致,在中国或许只有田状状才有这种冷冰的述事方式,似乎他很沉醉于这样的状态,他和国外那些知识分子导演一样习惯按照自已的看法和理解去表述这个世界,这是每个知识分子或艺术家的可爱之处同时也是一些缺撼。布罗茨基曾说过:“在我们愉快的进化过程中,记忆是我们失而永不复得的尾巴的替代品”,田壮壮是一个不愿遗忘的导演,他总是在沉闷于过去,而《德拉姆》则是用记录片的手法使“茶马古道”成为一种记忆留在了心灵深处……



  记忆在时间里流动,给了我们难得的动容……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呢?据说《德拉姆》在广州的第一天首映才有6000元的票房,而我每天露过的一个电影院周而复始的在播放着《德拉姆》的宣传片。不是说这个电影不好,而是它在适当的地方去和适当的人相见。从《德拉姆》强劲的宣传上来看,它似乎承栽着太多电影之外的东西。可《德拉姆》不是一部绚丽多彩的风光片,它更像是一部全部用来谈人生苦短的社会记录片,在这样一条也流逝着太多沧桑和茫然的历史之路,随机截取的一些言语代表着极个人的视角和观点,当它成为一个公众的文化产品后这本身就缺乏很好的说服力。



  既使是这样,电影带给我的仍然是很强烈的感触和思索,不单是内容本身,更是后面所隐含的一切现象和问题。而接下来我更关心的是同期发行的电影原声唱碟,当我把它放进唱机前仔细端详时,却不免失望,设计一般、包装一般、音质一般,连外壳都是那样过份省料后的单薄,一切都如此低成本的小众文化产品,却被强行放大到一个很广的层面,这真的会令到电影作品本身难堪,硬要指望一部学究的文化味很浓的小众艺术电影能引起广泛共鸣,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会伤害到电影本身。



  而如今音乐也不能幸免,本来《德拉姆》配乐在电影画面流动的同时听来,也不失为另一种语言的情感解说,而把它单独再用来出版发行,且用一种流行音乐的营销方式来推广,这也只能让外界对音乐后面传递的东西产生歧义。 



  只是像《德拉姆》这种有极强民族色彩的配乐,一般就是Deep Forest与Enigma的结合,最多是去Dead Can Dance那里吸取灵感,最后再加一些原生态唱腔的采样,而《德拉姆》似乎试图避免这种模式化,艰辛地克制着情感,希望营造出一种属于着自已的语言,学院派的作曲家赵立用了大量延音和大鼓、笛等民族乐器的运用,也是较好的烘托了茶马古道的古朴色彩。



  但就《德拉姆》音乐本身来讲,仍然存在着一些硬伤,大量键盘甚至是MIDI模拟的乐器或音色,失去了原始的感召力,在配器上也过于简单过于平面化,缺乏必要的起伏,很多似曾相识的音律成了它的主旋律,过于清冷的音乐处理显然不妥于茶马古道奔腾的热忱。《德拉姆》的配乐相比近年来同类题材的《色戒》和《喜马拉雅》都要逊色一筹,而在流行界面上更是会低于《阿姐鼓》的传播度,而我在长时间聆听广州独立音乐人朱方琼为关于怒江和香格里拉所做的一部电影配乐,才能令我真正的感到云南的神韵所在,那人性中纷乱的美采样自云南经过精心的整合别具一番魅力……



  赵立在这之前有过一些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田壮壮翻拍的《小城之春》,这样一部浓缩知识分子情趣的电影由学院派的作曲家来做配乐是再恰当不过了。而《德拉姆》应该由一些颗粒感更粗的音符来谱写茶马古道的音乐篇章,而最终也在意料之中,《德拉姆》的单调在最后得到了一丝的补遗,那个飘逸的藏族女声也如影片本身所诉求的意境,压抑而又充满了孤寂的情思,那一种孤寂,却仍是迷人的……


相关链接: 小城之春 田壮壮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