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电影观
其实这个题目起的有些大了,原本想题作“中国电影给我的感觉”,但又回过头来一看,作为一个普通影迷,作为一个热情洋溢的电影爱好者,写出自己的观点还是必要的。况且,这还是我第一次写出自己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和感觉,于是,便想正规一些,对得起自己这个“第一次”,也对得起我们的中国电影。
□第四代及其之前
由于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关系,我对于中国第四代导演及之前的电影人知之甚少。印象中大都也是和几部为数不多的影片相关联的。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
第四代及之前的中国电影人,所拍摄的作品均严谨而认真,他们创作的目的绝不在商业的层面上,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影片本身的雕塑以及电影艺术的开拓创新和探讨上。例如电影《
现在很多影迷,一谈到中国电影现状,不是摇头予以否定,就是称道除了第五代电影人将中国电影发展到了新高度之外再无其他建树。其实,这些论断对整个中国早期电影人是极其不公平的。对于第四代及之前的中国早期电影人,他们所担负的,更多的是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和发现的重担,甚至可以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几乎是与屈辱、压迫、反抗以及斗争这些悲怆的形容词分不开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国内革命战争……当我们这里还在与侵略和压迫进行斗争的时候,东西方世界的电影理论发展已经渐渐趋向成熟了。中国电影人几乎是在与世界完全隔离的情况下,逐渐摸索发展出自己的独特的电影风格的。当80年代初期美国电影学者来中国进行访问及学术交流的时候,惊讶的看到我们于30、40年代所拍出的爱国题材及抗日题材影片,已经具备了初步新写实主义的电影要素,这比40、50年代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出现要早了将近10个年头。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在十年浩劫期间,几乎处于停职状态。当时为大多数电影人所接纳的,还是苏联的早期电影理论。直到70年代末,当西方电影理论已开始置疑巴赞的某些观点,并出现了电影结构主义、电影符号学等新兴电影理论的时候,我们的电影人才第一次从奉蒙太奇为经典的旧有电影理论脱缰出来,第一次认识到了长镜头、纪实性等早已被西方广为应用的电影语言的重要性。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理论家才开始全面系统的介绍和研究电影结构主义和电影符号学,然而这些电影理论早在60年代开始已被西方国家广为应用了。
中国电影,是不应忘记这段摸索、借鉴、学习进而批判再学习的历史的,而这些也是那些早期电影人所承担的重担。从固有的意识形态中冲拖出来,进而接受和应用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这又谈何容易?所有的中国早期电影作品,或成功的,或失败的,都不应为我们所忘记,他们承担了非凡的意义,对于中国电影后期的发展,对于后来的年轻电影人,他们的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如果说中国第五代电影人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篇章,那么,所有第四代及早期的中国电影人,也应该分担一半的功劳,没有他们的摸索和实践,就没有第五代的辉煌和第六代的再摸索,再实践!我们不应该忘记下面这些名字,他们承载了中国电影人将近半个世纪的梦——郑正秋、张石川、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谢晋、凌子风、谢飞、郑洞天、黄蜀芹……很庆幸由于自己决定写这篇东西而查阅了一些资料,上面的很多名字是我所不熟悉的,但我们应当记住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中国电影。
□第五代电影人
按照约定俗成的归类方法,第五代主要是师承第四代的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回顾整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第五代电影人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其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名扬世界影坛的导演和演员。整个中国电影历史,第五代无疑将书写最为浓重的一笔。
第五代电影人的涌现期,正处于文革结束后各种新兴思想和艺术流派被广为介绍的一个特定时段,而第五代电影人恰好又没有第四代那样需要负担已经被思想枷锁和政治枷锁固有化了的心理包袱,而那时的艺术创造环境也恰好处于长期禁锢之后的活跃期和涌动期,自然,第五代电影人在当时绝对是充满创作激情和创新胆量的电影生力军。从1984年的《
整个第五代电影人所关注的主题与探讨的思想,与之前的中国电影人相差较大。第五代电影人更多的将关注的视角,对准了人性、民族性下的人性以及民族性下的思想层面的探讨。其深度和广度,都比之前的中国电影人来的更为直接和透彻。例如标志着第五代电影人美学追求出现百家争鸣的影片《
中国电影成熟的另一个标志,便是电影多元化的出现。这种多元化,恰好也是由第五代电影人身上开始的。从1987年的《
中国的电影理论的成型和完善,始于整个80年中后期,从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第五代电影人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引入巴赞和爱因汉姆的“经典电影理论”,到接触和论证电影结构主义和电影符号学,第五代电影人,于整个过程中,都采取积极实践与批判的态度。从《
然而第五代们,依然继续让我们惊喜着。从2001年开始,似乎第五代们已经脱离了创作低潮期,一部部不同风格的作品,继续引领着中国电影市场。从《
□第六代及其他
好了,使用了那么多激扬的文字,我想我也该安静一下了,但谈到第六代们,也是我不得不静下心来的原因。第六代们,你们还在等什么呢?
其实问这个问题是不公平的,毕竟第六代们还是给了我们很多不错的作品的,例如《
当一个诺大的电影产业(也先暂且这么说吧,其实中国电影根本谈不上产业一词)只能靠一些小众电影来维持(同样暂且这么说,毕竟还有第五代们的大片儿,但他们还能拍多久呢,这也绝不是杞人忧天),这个电影产业还能维持多久呢?第六代们缺少什么?
第六代们缺少什么?当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些哑然了。这又让我回想起了第五代们成功的原因。第六代们,你们是不是太自我了,太将自己看的重要了,非要将自己的感受、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强加于你们的作品之上?当呢喃成为方法,当小资文艺成为风格,而我们民族所固有的东西,却从你们的作品中消失了。也许我这个说法过于偏颇,过于主观,但作为一个影迷,作为一个希望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影迷,我还是要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哪怕,你们听不进去……
原本想就此打住这一节的,但又觉得还是有很多话要说——上面说了一些不入耳的话,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第六代电影人的(呵呵,这是真的,第六代们挺可爱,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探索和实践其实比第五代们还要大胆,这从出现如此之多的地下电影就可以看出),第六代们的艺术风格其实已经基本确立了,他们与第五代所创立的整体风格相差很大。不论是姜文的《
观察整个第六代们的创作环境,其实他们正处于中国电影机制的变革时期,当电影第一次开始与商业挂钩,当票房成为中国电影界时不时喊出的词句的时候,对于他们,是悲哀的。于第五代们而言,他们的创造环境显然要差的多了。中国电影起步晚,自然发展速度就必须提高,这无疑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个难上加难的大课题。现在的电影发展,已不是单单的纯艺术的发展了,电影越发展,则越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运作,这也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控制的了的。
也许,当中国电影机制都健全了,他们便可以高高兴兴的制作自己的电影作品了。但我很担心,那一天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呢?
让我们记住下面几部影片的名字吧,虽然出现了许多与他们相关的各种评论和报道,但我们依然要这样做,毕竟,这是个好的开端——《
好了,我就要结束这一节了,但先别着急,因为这一节还包括一个“其他”呢。这其他,便是指活跃于民间的各种业余电影爱好者,现在或者可以称他们为“业余电影制作者”,也许中国电影不能靠他们来再创辉煌,但绝对不能缺少了他们,因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电影,都需要一批热诚的真挚的电影爱好者,这是电影的土壤,这是电影的生命所在……
□后记
终于写完了,但还有很多话想说,我篇头说了,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写出关于中国电影的看法,可是又觉得继续写下去太罗嗦,于是这个“后记”就产生了。
我只是个普通影迷,言重一点说算是个稍微热情的电影爱好者,上面的很多观点和说法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希望专业人士不要笑话。
我只想说出我对中国电影的一些粗浅看法,毕竟,我们的电影,需要我们自己关注吧。
上面没有提到香港电影及台湾电影,主要是由于自己对他们了解不够,充其量只是看过几部香港及台湾的电影而已,所以也就免了,不敢妄下观点。
最后,我还想罗嗦一句,中国电影需要的东西太多了,但这其中肯定少不了我们这些影迷。我们需要电影,电影也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