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一份背叛无产阶级的宣言
2004-6-23 11:20 来源:天堂影院 作者:退休的火柴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如果我能在这部日本观众感动的一塌糊涂的电影中找让我喜欢的因素的话——那么,这些因素我可以在任意一本旅游杂志或者MTV中找到——那些漂亮的景色和画面。而这个在漂浮在景色和画面之上的人和故事,是不可理解并无法铭记的。这个老套的故事和虚伪的阐释是多么顽固地想给我们单薄的生活裹上甜美的糖衣,把我们魔鬼的行径变成上帝的胸怀。和我们的生活相比,和我们对于生活的理解相比,《暖 》,就是一份背叛无产阶级的宣言书而已。
影片的框架陈旧到可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能找到。两个农村青年男女相爱了,并且承诺了。其中一个脱离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另一个被迫据守着。脱离了的食言了,据守着的接受了。然后就是无奈了,生活了,再见了,没什么了。在十九年前的银幕上我们已经见过这样的故事——吴天明执导的《人生 》。霍导没看过这部电影,至少也应该听说过这部小说,否则,其作为一名导演的阅读素养就确实应该打些折扣了。处于对于这样一名导演的爱护,我们现在假设霍导知道或者了解电影《人生 》或者小说《小生 》。但是霍导还是拿出一个极其雷同的故事说事,想必是胸怀绝技,否则也不会炒冷饭吃。
但是《暖 》又呈现了什么?诉说了什么?教导了什么?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井河的确爱过暖,否则他不会明知道暖顽固地喜欢/崇拜小武生,并且执拗地等待着的情况下,还一如既往地关心暖。在暖摔伤之前的秋千架上,井河与暖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只是暖轻轻地靠在井河身上——这已经足以让这个男人感动,而感动这个男人的女人已经和另外一个男人发生过性关系——“如果他不回来,我就嫁给你”暖说——就是这样一句伤及自尊的保证都让井河感到欣慰与温暖。在暖摔伤之后,井河向暖承诺,去城里读大学的他还爱着暖,并且还将回来娶暖。
这样的故事已经失去了感动我们的力量,至少是失去了深深感动我们的力量。如果影片用了顺叙的方式来讲故事的话,截止暖坐在井河的自行车上,送井河去上大学——这个故事毫无新意。接下来的情节顺理成章——这个理是我们无法认可的理,即使已经变成“理”。井河毕业后留在城市里,并且和他一个留校的女同学结了婚。而已经成为瘸子的暖,曾经相信过井河,喜欢过井河,等待过井河的暖嫁给了放鸭子的哑巴。
甚至没有忏悔和愧疚,一个承诺就烟消云散了。在影片里,霍导给我们展现的博大的宽容的胸怀令人震惊。两个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将面对怎样的生活/生存压力?去承受这种压力需要多少忍耐/坚强?这甚至是一个不忍直面的问题。霍导理所当然地没有直面,而是把这两个人放在MTV一样的镜头中推向观众。其中一个充满了“情趣”和“意境”的画面是——雨水从暖家的旧房子顶上滴下来,滴进一只大陶盆里,盆里装满了清澈见底的水,水中漂浮着两根黄瓜和一颗西红柿。日本观众可以坐在舒服的沙发影子中去欣赏构图和色彩,而我不能。我无法想象这样美仑美奂的画面在一个瘸子和哑巴的眼里能理解出什么。
和哑巴结婚之后的暖异常平静。当井河问到暖好不好的时候,暖反问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是一种完全失去了期待的语气。这种语气的背后是对生活的彻底绝望,是丧失了向往和信任的勇气之后的生活态度。造成这一切是有原因的,这谁都知道。
而井河的愧疚是如此之温暖。在影片中,逃避和惭愧都是无比温暖的体验。小武生在剧团离开暖的村庄的时候,就从影片中缺席了。这是应该的,再出场倒显得愚蠢。而井河是无法缺席的,否则也是愚蠢的。从城市里回来帮老师办事的井河是轻松的井河,是不曾承诺的井河,是不曾期待的井河——这是谎言。霍导不厌其烦地用画外音来表达井河的内心,表达一个选择了自身生活完整却使他人梦想破碎的人的内心。那些冗长的台词我已经记不得了,我只记得他不曾表露过一次忏悔。
井河就这样被霍导带领着观众原谅了。在暖等待井河来信的过程中,霍导给哑巴增加了很大的戏份。基本上每一次井河的来信都是经由哑巴之手才交给暖的。暖撕过一次井河的信,被哑巴看见了,哑巴第二次拿到信的时候就自做主张地撕掉了。暖的撕信是源于对期待的恐惧,她只是害怕信/信念带给她的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象等待小武生那样。而哑巴的撕信只是出于善良而朴素的愿望,他以为井河的信伤害到了暖,而他不愿意看到暖被伤害。而这个被人所害怕/等待的井河,有时候真的希望暖不回信——这是他逃避承诺的最好借口,他心安理得地等到了这一天,以暖的绝望为代价。
井河在城里的生活不得而知,但从他给暖的女儿带来的糖果被这个孩子和她的父亲贪婪地吮吸的镜头来看,我们仍然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站在这对父女前的井河,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同情,只是这种同情没有表现成高贵而已。
影片结束的时候,霍导用画外音表达了井河/叙述者对这一场艰难人生的态度:如果不是那么,那么就不是这样,而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影片的台词当然不是这样的,而是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象是教我们手捧着仙人球高唱《鸡蛋之歌 》的诗意与哲理。
链接1:《暖 》的种种
作者:一玮
慕名而来,因为霍建起的那部成名之作《那山那人那狗 》。巧合的是,外面淅沥淅沥略带寒气的小雨和《暖 》中连绵的雨和潮湿的空气形成一种共鸣。
《暖 》,它真的给人温暖的感觉吗?回忆是不可避免的伤感,淡淡的忧伤中有一种怀念的留恋的滋味掺杂其中。井和说人难免会犯错误,可是有的人就没有弥补的机会,他是幸运的。我深不以为然,爱情难道是可以用别的东西能够弥补的吗?美丽的乡村风光不染一丝尘埃,哑巴的痴情,暖的等待,成了夜雨中窗纸上的一抹剪影。秋千是他们爱的开始,也是爱的结束。
小武生背叛了誓言,井和也作了当代的陈世美,实际上不就是上演了一出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吗?古典小说中的传统情节又一次被演绎,只不过给了井和似乎很正当的理由,没有了谴责,道德评价淡化了,人们的情感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稀释了,在哑巴、暖和丫的幸福生活中得到了安慰。爱是现实的,乡村和城镇,学历、地位的差异,都市生活中的诱惑,我的改变,都是合乎情理的,人们把掌声又一次慷慨的献给霍建起,面对大家的好评如潮,我却不敢苟同。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俨然是雨过天晴,空气中纯净得让我想多吸几口。我感受到了温暖,在离开电影院的时候。
链接2:《暖 》之杂感——人间胭脂色
作者:荼蘼
暖是一道风景,是少女的鲜活和梦幻。永远睁着向往十丈软红的明眸,这样的女子,也注定了被辜负的命运。她是男子承诺的牺牲品,从小武生到井河,两度的憧憬和等待,一样的失落和伤怀。暖的眼睛,还向着远方吗?留在她心里和手中的,就剩下一双皮鞋的见证。
片尾,井河穿行在芦荡中,旁白里说到,哑巴给予暖的,是我不具有的,所以,暖是幸运的。
是啊,暖的幸运,在于时间、空间、阅历上的距离拉开以后,是被岁月和误会湮没了爱情,还留下一点温暖的底色回味,悠然的余响荡漾,而不是被齐大非偶的现实所折损殆尽,疲倦而绝望。
井河说,我怕回来,怕见到暖,于是,不回来,好像就真的可以忘了她。
这是一个被世俗允许的陈世美的故事,涂上了初恋的亮色。
暖的向往,总是都寄托在爱情身上:等着小武生回来接她,等着井河回来接她。连暖的爹都说,井河,把暖那份书,一齐读了吧。
所以暖注定了漂泊。
纱帐下,灯光里,镜子中,小武生给暖画脸。
许是我对于京剧的偏爱吧,那一扫眉,一凝眸,一瞬睫之间,光影氤氲,恍然忆及李碧华的一句话,那些情情义义,恩恩怨怨,卿卿我我,都是脸上的胭脂,本不是人间的颜色啊。
暖这半生,就像扑火的飞蛾,端详着镜中端丽妩媚的脸庞,不能自已,这样的暖,怎样舞台怎样的戏,才能配得上她?
暖在婚宴上离去,清冷的月色下独自摆荡着寂寞的秋千,众声喧闹中不经意一低首的沉默,本就是一种低回的女儿心事。
哑巴带给暖的,是土地,劳作,丈夫,女儿,生活。
然而心中的情感,是绵郁如黛色的远山吧?是纠结如盘根的老树吧?是烦乱如五月的梅雨吧?
对于远方曾经的渴求和追索,如今也只空留一丝怅然。
雨夜告别那一场戏很精彩,徽州建筑般古旧斑驳的高墙,阴霾的天空,狭窄潮湿的小巷,一柄红格子伞,井河身上的红背心,暖手里亮着晕黄的灯光。
看霍建起的电影,从不担心会在影像上失望。江西婺源被称作中国最美的农村,如今也被他收入镜头之中;摄影和美工功不可没,雨天亦为影片生色不少,色调层次丰富柔和,淅沥缠绵的节奏和视觉,也切合影片的基调。
《暖 》也的确符合日本的审美,一切情感都是节制,含蓄的,人的表现是高贵,宽恕的,但即使同为讲述初恋的电影,《情书 》中的回溯,追忆,挖掘,思念,埋怨,谅解,是如此入情入理和细腻动人,而《暖 》,不曾令我动容。
暖的生活,本不是爱情可以拯救的,暖的漂泊,也不是爱情可以结束的,纵然时光流转,井河的一诺成真,暖就能翩然起舞在她的胭脂人间么?
所以,暖,暖这样的女子,是世间被观看,怀念,追忆的风景,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
暖的美丽,盛放在那对镜贴花黄的刹那,在那之前,自此之后,都不曾存在。
影片的框架陈旧到可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能找到。两个农村青年男女相爱了,并且承诺了。其中一个脱离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另一个被迫据守着。脱离了的食言了,据守着的接受了。然后就是无奈了,生活了,再见了,没什么了。在十九年前的银幕上我们已经见过这样的故事——吴天明执导的《
但是《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井河的确爱过暖,否则他不会明知道暖顽固地喜欢/崇拜小武生,并且执拗地等待着的情况下,还一如既往地关心暖。在暖摔伤之前的秋千架上,井河与暖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只是暖轻轻地靠在井河身上——这已经足以让这个男人感动,而感动这个男人的女人已经和另外一个男人发生过性关系——“如果他不回来,我就嫁给你”暖说——就是这样一句伤及自尊的保证都让井河感到欣慰与温暖。在暖摔伤之后,井河向暖承诺,去城里读大学的他还爱着暖,并且还将回来娶暖。
这样的故事已经失去了感动我们的力量,至少是失去了深深感动我们的力量。如果影片用了顺叙的方式来讲故事的话,截止暖坐在井河的自行车上,送井河去上大学——这个故事毫无新意。接下来的情节顺理成章——这个理是我们无法认可的理,即使已经变成“理”。井河毕业后留在城市里,并且和他一个留校的女同学结了婚。而已经成为瘸子的暖,曾经相信过井河,喜欢过井河,等待过井河的暖嫁给了放鸭子的哑巴。
甚至没有忏悔和愧疚,一个承诺就烟消云散了。在影片里,霍导给我们展现的博大的宽容的胸怀令人震惊。两个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将面对怎样的生活/生存压力?去承受这种压力需要多少忍耐/坚强?这甚至是一个不忍直面的问题。霍导理所当然地没有直面,而是把这两个人放在MTV一样的镜头中推向观众。其中一个充满了“情趣”和“意境”的画面是——雨水从暖家的旧房子顶上滴下来,滴进一只大陶盆里,盆里装满了清澈见底的水,水中漂浮着两根黄瓜和一颗西红柿。日本观众可以坐在舒服的沙发影子中去欣赏构图和色彩,而我不能。我无法想象这样美仑美奂的画面在一个瘸子和哑巴的眼里能理解出什么。
和哑巴结婚之后的暖异常平静。当井河问到暖好不好的时候,暖反问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是一种完全失去了期待的语气。这种语气的背后是对生活的彻底绝望,是丧失了向往和信任的勇气之后的生活态度。造成这一切是有原因的,这谁都知道。
而井河的愧疚是如此之温暖。在影片中,逃避和惭愧都是无比温暖的体验。小武生在剧团离开暖的村庄的时候,就从影片中缺席了。这是应该的,再出场倒显得愚蠢。而井河是无法缺席的,否则也是愚蠢的。从城市里回来帮老师办事的井河是轻松的井河,是不曾承诺的井河,是不曾期待的井河——这是谎言。霍导不厌其烦地用画外音来表达井河的内心,表达一个选择了自身生活完整却使他人梦想破碎的人的内心。那些冗长的台词我已经记不得了,我只记得他不曾表露过一次忏悔。
井河就这样被霍导带领着观众原谅了。在暖等待井河来信的过程中,霍导给哑巴增加了很大的戏份。基本上每一次井河的来信都是经由哑巴之手才交给暖的。暖撕过一次井河的信,被哑巴看见了,哑巴第二次拿到信的时候就自做主张地撕掉了。暖的撕信是源于对期待的恐惧,她只是害怕信/信念带给她的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象等待小武生那样。而哑巴的撕信只是出于善良而朴素的愿望,他以为井河的信伤害到了暖,而他不愿意看到暖被伤害。而这个被人所害怕/等待的井河,有时候真的希望暖不回信——这是他逃避承诺的最好借口,他心安理得地等到了这一天,以暖的绝望为代价。
井河在城里的生活不得而知,但从他给暖的女儿带来的糖果被这个孩子和她的父亲贪婪地吮吸的镜头来看,我们仍然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站在这对父女前的井河,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同情,只是这种同情没有表现成高贵而已。
影片结束的时候,霍导用画外音表达了井河/叙述者对这一场艰难人生的态度:如果不是那么,那么就不是这样,而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影片的台词当然不是这样的,而是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象是教我们手捧着仙人球高唱《
链接1:《
作者:一玮
慕名而来,因为霍建起的那部成名之作《
《
小武生背叛了誓言,井和也作了当代的陈世美,实际上不就是上演了一出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吗?古典小说中的传统情节又一次被演绎,只不过给了井和似乎很正当的理由,没有了谴责,道德评价淡化了,人们的情感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稀释了,在哑巴、暖和丫的幸福生活中得到了安慰。爱是现实的,乡村和城镇,学历、地位的差异,都市生活中的诱惑,我的改变,都是合乎情理的,人们把掌声又一次慷慨的献给霍建起,面对大家的好评如潮,我却不敢苟同。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俨然是雨过天晴,空气中纯净得让我想多吸几口。我感受到了温暖,在离开电影院的时候。
链接2:《
作者:荼蘼
暖是一道风景,是少女的鲜活和梦幻。永远睁着向往十丈软红的明眸,这样的女子,也注定了被辜负的命运。她是男子承诺的牺牲品,从小武生到井河,两度的憧憬和等待,一样的失落和伤怀。暖的眼睛,还向着远方吗?留在她心里和手中的,就剩下一双皮鞋的见证。
片尾,井河穿行在芦荡中,旁白里说到,哑巴给予暖的,是我不具有的,所以,暖是幸运的。
是啊,暖的幸运,在于时间、空间、阅历上的距离拉开以后,是被岁月和误会湮没了爱情,还留下一点温暖的底色回味,悠然的余响荡漾,而不是被齐大非偶的现实所折损殆尽,疲倦而绝望。
井河说,我怕回来,怕见到暖,于是,不回来,好像就真的可以忘了她。
这是一个被世俗允许的陈世美的故事,涂上了初恋的亮色。
暖的向往,总是都寄托在爱情身上:等着小武生回来接她,等着井河回来接她。连暖的爹都说,井河,把暖那份书,一齐读了吧。
所以暖注定了漂泊。
纱帐下,灯光里,镜子中,小武生给暖画脸。
许是我对于京剧的偏爱吧,那一扫眉,一凝眸,一瞬睫之间,光影氤氲,恍然忆及李碧华的一句话,那些情情义义,恩恩怨怨,卿卿我我,都是脸上的胭脂,本不是人间的颜色啊。
暖这半生,就像扑火的飞蛾,端详着镜中端丽妩媚的脸庞,不能自已,这样的暖,怎样舞台怎样的戏,才能配得上她?
暖在婚宴上离去,清冷的月色下独自摆荡着寂寞的秋千,众声喧闹中不经意一低首的沉默,本就是一种低回的女儿心事。
哑巴带给暖的,是土地,劳作,丈夫,女儿,生活。
然而心中的情感,是绵郁如黛色的远山吧?是纠结如盘根的老树吧?是烦乱如五月的梅雨吧?
对于远方曾经的渴求和追索,如今也只空留一丝怅然。
雨夜告别那一场戏很精彩,徽州建筑般古旧斑驳的高墙,阴霾的天空,狭窄潮湿的小巷,一柄红格子伞,井河身上的红背心,暖手里亮着晕黄的灯光。
看霍建起的电影,从不担心会在影像上失望。江西婺源被称作中国最美的农村,如今也被他收入镜头之中;摄影和美工功不可没,雨天亦为影片生色不少,色调层次丰富柔和,淅沥缠绵的节奏和视觉,也切合影片的基调。
《
暖的生活,本不是爱情可以拯救的,暖的漂泊,也不是爱情可以结束的,纵然时光流转,井河的一诺成真,暖就能翩然起舞在她的胭脂人间么?
所以,暖,暖这样的女子,是世间被观看,怀念,追忆的风景,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
暖的美丽,盛放在那对镜贴花黄的刹那,在那之前,自此之后,都不曾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