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在香港的无边暗夜里
版权声明:网易娱乐授权Fanhall.com转载本文。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想问天、问大地,或者是迷信问问宿命,放弃所有,抛下所有,让我飘流在安静的夜空里。
——齐秦《
这里我要说的是,我在香港警匪/黑帮电影里记忆的无边暗夜。
当影像因为黑夜变得暧昧、混沌,当人物的肤色、表情因为黑夜变得厚重、深沉,香港的黑夜,成为有所指的黑夜。是这黑夜掩藏了所有滔天的罪孽,是这黑夜遮蔽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各种痛楚,也是这黑夜,蒙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宿命。
[旺角黑夜]
尔冬升在影片《
那一夜,卖假劳力士表的两帮人扭打在一起,镜头凝视一枚硬币滑落,直至它滚落阴沟。
类似的敏感的镜语在一部香港商业片里呈现,实在难得。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们不难察觉到一种属于尔冬升的温情和这部影片的张力所在--他的叙事不仅锁定于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命运,这部影片关怀并且叙述的,已经是整个群体无可改变的悲剧宿命。
与传统的香港警匪/黑帮电影类型不同的是,《
那一夜,丹丹说:香港的空气这么脏,香港为什么会叫香港呢?
那一夜,在执行代号为"旺角黑夜"的任务时,苗警官和他的属下"小朋友"意外地破获了一起贩毒案,同时手上也沾了血,杀了人,彼此对自己的职业和命运更为迷失。
那一夜,新移民阿来终于死在苗警官极不情愿的一声枪响下。
[枪火]
在香港警匪/黑帮电影的语境里,杀与被杀,成为一对最为基本的永恒而持久的矛盾。人物偶尔会有变动,但无论是你还是他,总是位居于枪口的一端和另一端的对峙关系。
我们真正认识到杜琪峰的导演风格,不是在1997年,而是在1999年。1999年杜琪峰凭借《
无论警察或者罪犯,彼此交锋时刻,都离不开枪。在杜琪峰的电影中,枪不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具,有时候,甚至架构了整个剧情的演变。五个人的每一次合作,也就是一次次精准的射击目标。每个人的动作组合类似于舞台造型,而恰到好处地剪接,配合以节奏感强烈的音效,简直就是枪的火,枪的舞。随着剧情变化,在最后一顿晚餐上,阿鬼拔枪指向阿信,其他人将枪口对准了阿鬼。
那一夜,兄弟反目成仇,射击的目标改变了。
可是,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你们终将拔枪相见。
[暗战]
那一夜,黑暗于无边无际处潜滋暗长。"夜"者,不见天日也。
影片《
他说:会的,在来世。
后来我们在刘伟强的《
在"银河映像"时代,我们一再地在银幕里看到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念: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没有绝对的英雄;警察也人性的致命弱点,而罪犯也有人性的光彩之处;最终,无论是警是匪,所面临的宿命都是无法摆脱的,共同的。
也许,香港警匪/黑帮电影自80年代中期以后,"英雄"就死了。"古惑仔"时代的香港暗无天日,陈浩南可以成为青少年的偶像,就因为能打,敢拼,讲义气,玩命--而这,是在黑帮江湖打拼的"古惑仔"们所需要的全部素质。
刘德华最终凭借《
那一夜,刘德华扮演的杀手最终不是死于警方的追杀,而是死于自己在故事的开端就已写好的宿命。
[暗花]
与《
这同样是一个发生在一夜之间的故事。
梁朝伟扮演的警官在一夜之间忽然面临许多难以解开的疑团和困境,刘青云总是回答他:一个小时之后你就知道了。而当迷局解开之时,也就是幕后老大真正出现之时。最终,是这只幕后看不见的黑手,利用了他们两个人,同时除掉了基哥与乔治。
一切,都不落痕迹。
而导演是冷漠的,在他的眼里,似乎没有谁值得同情,值得怜悯。如果说这时候香港警匪/黑帮电影的讲述类似于一场游戏的行进,那么,真正具有无上威严的,是这游戏背后的规则。
那一夜,他历经千辛万苦,赶到码头,作为观者的我们,满心里希望他最终得以脱逃。
可偏偏,他死于出乎意料的一颗子弹。
[PTU]
"PTU"是香港警察机动部队的缩写。杜琪峰2003年的影片《
警官肥沙丢枪之后,任达华率领PTU的下属倾全力相助,他们要在仅仅一夜的时间里,找到那把丢失的手枪。这时候,在影像里那无边暗夜的厚重黑暗之中,又添了几分紧张、焦虑,以及对于未知的宿命的不安的期待。我们仿佛都知道这命运的结局,但是关于这命运的叙事将如何展开,我们都满含期待--这为进一步编构剧情带来了可能。
杜琪峰在影片中以一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期待。仿佛总有什么事件即将发生,夜晚的空气里,到处都是这种寻找答案、寻找线索的期待的眼睛。比如影片开始时马尾的死。真正的杀手就隐藏在那间小饭店里,可是我们谁也没有察觉,直到他捅出了那致命的一刀。再比如PTU女警官在执行任务时,两次有一个骑车男童出现在镜头里。他是谁?看似和剧情无关的人物出现在剧情里,他像一个未知的上帝,注视着故事中的人物。而我们,除了猜测,无能为力。
那一夜,枪战于偶然间发生。大眼和秃头的仇杀,PTU警员和三名神秘武装分子的枪战,枪声一声接一声,响彻夜空。这时候,镜头呈现的,是肥沙的脸部特写,一张夸张地写满了惊悸、震颤、恐惧的歇斯底里的脸谱。
[江湖]
影片《
那一夜,龙头大哥洪仁就终于说服了兄弟左手,于是我们在结局看见刘德华、张学友两人结伴去警局洗底。然而,大雨滂沱中,他们死于越来越多的无名杀手。
关于这些杀手究竟出自何人,这是导演黄精甫故意不交待清楚的一个迷局。在我们的猜测里有这样一些可能:可能出自余文乐和陈冠希出演的那两个年轻的"古惑仔";可能出自左手派出去清理门户的杀手;可能出自大哥洪仁就身边的警方卧底;或者干脆就是出自另外的一个帮派……最终,各种猜测都有可能,而故事的讲述不了了之,关于结局的猜测已经了无意义。
两条线索,由余文乐和陈冠希出演的一条线索,以及由刘德华张学友出演的另一条线索,当然可以理解成前后二十年的时间间隔。但是这两条线索并列存在的更为重要的意义,不是这种时间上的前后关系,而是一种关于江湖中人的宿命的"同构性":无论是刚入江湖的"古惑仔",还是想抽身而出的龙头大哥……所谓"身不由己",这就是江湖中人的命运。
那一夜,在影片《
那一夜,黑暗同样无边无际。
[旺角卡门]
午夜的班车,静寂无声,由旺角出发,又迂回到旺角。
在影片《
后来,《
谈及香港警匪/黑帮电影,王家卫导演并不是此道中人。他的电影偏于自我表达,这不是类型电影的作为--然而,我们在王家卫电影里同样看到了,后来在很多警匪/黑帮电影里看到的那种相似感觉。一种影像上的对于黑色影调的大面积渲染,以及人物作为江湖中人的命运的沧桑感。
每个看完影片《
那一夜,阿娥终于没能等到她心爱的男人回家。